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一)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一)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一)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一)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涧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

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巨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

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

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占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

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

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

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

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

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

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C例如《新

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

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

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

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

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逃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

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

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

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

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

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亳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

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

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崎竹马来,绕床

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

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

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

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C.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卜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D.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

广。

C.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

境。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

境。

【第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同时,礼乂是乡里社会的规范,

为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尊礼行礼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生存原则。

上至国家典章制度,中到社会礼俗和民间风尚,下及家庭伦理和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儒

家礼制的种种影响,留存着道德的烙印,讲求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可以说,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

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因为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

礼仪“进退周旋,威仪仰仰”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此即《礼记•郊特牲》

所说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

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

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传统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看来,讲究礼仪、讲求礼义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内在特质之一。

尽管作为制度规范的传统礼制己经解体,但作为精神追求的礼义却不会随之泯灭,它以礼仪、礼俗等

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

我们看到,在当下社会生活中,面对日趋丰富的生活样式和更加多元的价值取向,从漫长的历史

中走来的传统礼仪及其礼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仪和礼义的精神追求却从

未停息,也不会停息。

如果放宽视野,即可看到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体都有对礼仪、礼节、礼俗的追求和向往。这是因

为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而这些秩序的形成和维系除了依赖硬性的法律条文

外,在更多的场合则是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在实际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和准则。所以在多数场合中,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往往不是从奖惩角度,而是从动机、德性、良知

角度来考虑自己行为正当性的。价值观念的外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和如何

对待自然界这三个向度上。正如《文化是什么》一书中说的,“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

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

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而”品位、道德、智

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礼体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中华传统礼制中一

以贯之的“敬这种“敬”,经过耳濡目染和代代相传,成为人们对心中理想的守望和期盼,发挥着抚

平内心躁动,增加社会和谐和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功效。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共同体

都有自己的礼俗和礼仪,并且在礼俗和礼仪的背后,都有i套价值观的支撑。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

外。

(摘编自汤勤福、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孕育出发达的文明,物质的富足给予人们充实精神层面的条件。礼仪的

出现和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息息相关。传承古代礼仪中的精髓,对内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设,提

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对外则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风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当代,礼仪

的价值更多的是作用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当今社

会,需要有优秀的古代礼仪和文化来平静和安抚一些人浮躁的内心,提高对礼仪的敬咫之心,防止社

会价值观在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中变质。社会可以继续前进发展,但是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抛弃,

不能因走得太远而忘记古人在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等方面为我们留下的优秀遗产。对古代礼仪精髓的

传承可以使我们国家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在文化上的深厚底蕴和特色。中国正在致力于

对外开放,置身于全球化潮流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申遗工作等,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

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其礼仪、文化有独特的魅力,对世界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也将

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继续为世界瞩目。这些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能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同

时.,也将为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在古代礼仪的取用上,我们需要结合现代价值观,在国家大力

倡导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古代礼仪中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内容。全盘否定或者肯定都是

不可取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摘编自郁悦《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当代价值的思考》)

4.卜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止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谈起,由古及今,由中及外,对于礼的阐述逐步扩展,最后归结到

“敬”这一礼的核心观念上。

B.《礼记•郊特牲》中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说明古人对礼已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超出了“威

仪仰仰”的外在形式。

C.材料一在分析世界上各个民族为什么对礼都有追求和向往时,能够把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和

其内在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谈。

D.材料一引用《文化是什么》一书的相关内容,证明人的价值观念外化的三个向度,同样,也可

以用来证明“礼”也是社会的一种内在需求。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体现其思想的礼制也在国家典章制度、社会礼俗

等方面产生着种种影响。

B.道德重在实践,行礼可以律己,律己可以提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可以塑造更高的人格,以

至成为道德高尚之人。

C.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一样,在表现不同的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下,都有着各自

不同的内在的价值追求。

D.我们今天对传统礼仪的继承,既要符合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也要考虑国人走出国门所产

生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6.下列材料不能用来证明“礼仪、礼俗等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口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的一项

是()

A.共青团中央印发《全国中学生18岁成人仪式规范》,通过规范的18岁成人仪式教育来进一

步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B.人们在写信时常用尊称,如给老师写信,在称呼下可加“老师”“先生”“座右”,给父母长辈写信,

在称呼之下可加“膝下”“尊前”等。

C.家谱与国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在网络上有在线修谱、保存分享、家

庭联系等网络服务,使家谱更方便记录与传承。

D.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少先队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中学生要见义勇为,

勇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劝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战国时代,儒、墨学说并称

“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较墨家更大。秦始皇采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

次严重的打击,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单仲舒的建议,罢黜白家,独尊儒

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

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

的一套。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

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

去不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是应该承认的历史事实。

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如何评价呢?这就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评价的问题。在近代,

中国与西欧相比,确实是落后了;在古代,中国与西欧相比,应如何看待呢?近来出现一种全盘否定

传统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对人的设计的传统中,缺乏人格的概念”“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

未建立起来”,这无异于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算不得文化。这个

问题涉及民族的价值和尊严,不可以不辩!究竟是中国传统中缺乏个人的人格概念,还是某些人对中

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呢?

中国传统中“人'’的观念的问题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儒家基本上是肯定人的价

值、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以孔孟为例,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显然

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了。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可以说是对于个人的肯定。儒家的学说确实不

是主张“自我中心'',而是主张从自我出发,由己推人。这种由己推人,可以说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儒家学说虽然不主张“个人本位”,但也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虽然不主张“自我中心”,但也肯

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孔子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承认人人都具有

自己的独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

思想的生机,但是不应把专制君权的罪过都归咎于儒学。

儒学的内容与近代世界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历史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

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并不是偶然的。

我认为,儒家学说标志着“人的自觉”的长期过程中的•个阶段,儒家的理想主义可以与西方古代的理

想主义媲美。我们在批判儒学的同时应对儒学有较深的理解。

儒学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因此,儒学内部缺

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坏正儒学的偏失,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现在己经到了关键的时

期。

(有删改)

(I)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称“显学”,但儒家的影响超过了墨家,在秦以后的不同朝

代,儒学的地位也很重要。

B.儒学的严重缺点是否定「思想自由”的必要,不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因而其内部缺少走向近

代文明的充足契机。

C.儒学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主张从自我出发,推己及人。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体现

的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D.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但其内容却存在一定的偏失,若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

新传统,则要矫正这种偏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魏晋时期盛行玄学,嵇康就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这并未动摇儒学在思想意识上

的统治地位。

B.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是因为在历史上儒学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

过较大的积极作用。

C.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这一观点触及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说明儒学在“人”的观念的

问题上是肯定人的价值的。

D.在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

概念并未建立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

生机,但是专制君权与儒家学说没有关系。

B.对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评价的问题。有些人全盘否定传

统,其实是因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

C.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儒家学说的地位虽有变化,但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变,

直到五四运动才结束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D.文中引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语,强调了儒学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

立意识、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杏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

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

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

以比照,确定答案。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第二段“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

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可知.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只是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而“丰富而灿烂的

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出来的。

2.故答案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能力。D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

类比论证手法”分析错误,此处应该是对比论证。故答案选

【答案】4.D

5.B

6.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I)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

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

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诜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讲行辨析。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

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