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暮春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暮春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暮春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暮春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暮春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暮春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暮春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春

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带病滞留在三峡,三峡的拥塞激发了他对洞庭广阔无边

的想像。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强调了巫峡一地多风多雨而不宜久居

的特点。

C.诗人描绘沙上草阁和城边野池的风光时,紧扣住诗题,表现

了春景。

D.诗人看到水鸟携幼鸟在小洲之上自由翩飞的情景,得到了些

许宽慰。

2•《暮春》和《登高》都作于杜甫漂泊之时,都抒发了漂泊生涯

的无奈,请认真阅读两首诗的颈联,分析其抒情方式的不同。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

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

欲忘身。

【注】开编:打开书。曩(nang):以往,丛前。曩岁:往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

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

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

并点出暮春之意。

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

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颔联都有照应。

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

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疑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

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系即景抒怀之作,该词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颇

有辛词豪放词风。

B.风雨后,花径落花飘零散乱,令人黯然;园林青绿茂密的树

阴也未曾带来欣喜.

C.“流莺乳燕”本是美好事物,词人却“怕”其“得知消息”,可

见言外另有所指。

D.“彩云依旧无踪迹”,词人以彩云喻所思之人,想写信倾诉,

却不知将书信寄向何处。

5.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王禹倜①

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

才闻莺噬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

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②。

酒樽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

【注】①王禹傅: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

受贬调。②梁冠:有横脊的礼冠,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本诗描写晚春景物,既有惜春之意,又蕴含着作

者的情感。

B.赏花、闻莺、喝酒等一系列动作,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

现。

C.作者着一“老”字,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对比青年时代,感叹

青春已逝。

D.作者借景抒情,抓住了景物跟独特感受的契合点,具有很高

的艺术水平。

7.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暮春①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

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

疏柳断桥烟。

【注】①“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定居临安一带(今浙江杭

州),部分士人不忘故国,时发感慨。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运用征鸿和归燕进行比兴,表达了词人郁结在胸中

的思乡之情。

B.“一春”是指词人对家乡的怀念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经

历了整个春天。

C.钱塘江的春浪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表现词人内心对

归乡的期盼欣喜。

D.全词伤春更是伤己,寄寓了词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

之意,牵挂之情。

9.有人认为本词“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极妙,请加以赏

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①

岑参

柳弹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礴溪③梦里山。

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

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注]①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扶风,位于今陕西宝鸡c②

函谷: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③磁溪:位于今陕西宝鸡境内。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暮春时节送别李司马,柳枝低垂,黄莺娇媚,鲜花繁

盛,景色明媚。

B.这首诗明显地以乐景衬悲情:红亭绿酒,色调明快;友人离

别,悲情尽显。

C.诗人开导友人不要因为争夺世间的浮名奔波劳碌,要珍惜眼

前的大好春光。

D.友人西望乡关,伤感断肠;诗人想到自己滞留虢州不禁悲从

中来,泪痕沾衫。

11.有人认为,诗的颔联为作者揣摩李司马心理之语,你是否同

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题溪西新赁草屋五首[注](其五)

杜甫

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

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

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

【注】杜甫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严武的参谋,后

不久又辞职,到夔外漂西(今四川奉节溟水西岸地)一带赁草屋暂住。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标题分析,作者这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辞职后租

赁草屋安身。

B.颔联诗人运用比喻,“豺虎斗”喻战乱不断,“鸳鹭行”喻位居

朝官的行列。

C.第六句“风逆羽毛伤”呼应第二句,实写自己如今在风中逆水

行舟,很狼狈。

D.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江汉落日而感慨万千,半夜里老泪纵横,

风格沉郁。

13.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山行田家歇马

李郢

雨湿菰蒲斜日明,茅厨煮茧掉车声。

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何处樵渔将远饷,故园田土忆春耕。

千峰万瀚水滴滴【注]嬴马此中愁独行。

【注】滴满(yiy。):水涌流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羁旅诗的主要特点就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触景生情,情

由境生,也就是做到了情景交融。

B.本诗的首句“雨湿菰蒲斜日明”写春雨打湿菰蒲、天色将晚

的情景,次句写当日的田家生活。

C.颔联写蛇竹一色、黄蝶嬉逐等情景,反衬出山间的一切和谐,

让人觉得身处桃花源般的梦乡。

D.颈联运用联想,写诗人看到当地渔夫樵子为远行准备行装的

场面,不由精神恍惚,神归故园。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1.D2.①《暮春》中颈联“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人描绘了柳树一片浓密的新绿,水莲

将要绽放鲜红花朵的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这美丽的春画更加勾起诗

人的无限伤心,反衬出诗人抱病漂泊的无奈。②《登高》颈联“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穷困

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得到了此许宽慰”错误。尾联以鸳鹭携子自由翻飞的情景反

衬自己不能携家人南下洞庭的苦闷之情,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暮春》颈联“沙上草阁柳新暗”写杨柳成荫,颜色已经暗绿;

“城边野池莲欲红”写莲花含苞待放。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美

好的春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与之对比的是自己还因病久卧,抒发的

是异乡漂泊之苦以及抱病漂泊的无奈之情。

《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感

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

此处专指暮年。“悲秋”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

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

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

3.(1)D

(2)①“万卷藏书不救贫”,诗人虽然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无

处施展,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

②颔联和“照水”一句,感叹时光流逝,深含年华易逝的悲慨和

虚度年华的惆怅心情;

③“开编”句说打开书卷阅读,如遇平生向慕的古人,传达出与

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

④尾联是诗歌主旨所在,诗人当年雄心不改,欲舍身报国却又无

可施展,徒留无奈的自嘲自叹。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说法错误,从诗句来看,诗人闲居

镜湖之滨,茅屋数间、藏书万卷,却免不了贫困。更悲催的是,自己

空有平戎之策、经纶之才,却无处施展。这明显是一首现实主义诗作。

故选D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诗人概述归家后生活的清贫c陆家世代诗书传家,藏书

丰富,但生活比较清贫,“万卷藏书不救贫”既是诗人对一家生活的

真实写照,也是他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和愤懑。

颔联“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诗人抓住有特征的

物候变化,一鸟一花,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

颈联写在物候变化中读书成了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打开书本,

古圣先贤,良师益友都在眼前,诗人的生活、诗人的感情都与书本交

织在一起,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在与书为伴的过程中,

岁月天天流逝,人也一天天衰老,“照水惊非曩岁人”,一个“惊”字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催人老的慨叹。

末两句,诗人以自嗨的口气抒发了自己抗敌报国的豪情。尽管诗

人罢官归家,退居林下,且已年逾古稀,贫病交加,但灭胡的雄心尚

在,自己也曾登高远望,慷慨悲歌,希望能够舍身报国,但这只是空

想而已,这“自笑”二字饱含着诗人辛酸的自嘲,意味深长,既表现

了诗人执着深厚的爱国感情,又流露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感叹,还间接

地揭露了权贵们苟安妥协的嘴脸。

4.A5.①羁旅思乡之愁。词人本是北方人,却“家住江南”“又

过了、清明寒舍”,可见滞留江南时间之久,思乡情切。

②年华逝去之恨。“红粉暗随流水去”“刺桐花落尽”可以看出词

人对美好时光,青春年华逝去的叹惋。

③报国无门之痛。“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无处,彩云无

踪”,小人作崇,无人为传递消息,报国无门。

④故土难返之痛。“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归去之路为平芜所阻,

收复故土无望。

【解析】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豪放词风”错误。这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抒

发了女主人公暮春时节对远行情人的怀念之情。属于婉约词。

故选Ao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羁旅思乡之愁C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写

清明寒食,不过是先叙出抒情的特定时间,为下文写景著力,却以一

个“又”字传神,表明不止一次独自度过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

暮春的心情被其调动起来。以下一气贯注,铺写残春凋零景象,也于

景中含情。词人本是北方人,却“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舍”,

可见滞留江南时间之久,思乡情切。

年华逝去之恨c“红粉”两句,接前风雨而来,实描花落水流红

的残春景象,和绿意渐浓、园林寂寞的风光。其中的一“暗”字,一

“渐'’字,如钝刀割肉,拉长了感觉的时间,表明她饱受煎熬的时间

很长。除了写出时光的流转之外,在古典诗词的传统语境里,还有一

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青春美貌的流失。特别是作者用“红粉”一词

时,花落所隐含的美人衰老无华的意思更明显。“算年年”以下数语,

拈出刺桐花,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用一“算”字,总束暮春风

光,并举出很少入词的暮春刺桐花落,来表明春光的不再,天气的转

暖。可以看出词人对美好时光,青春年华逝去的叹惋。

报国无门之痛C这满怀的闲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仅不能对伊

人说,对别人说,而且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这里,在她极度的羞涩

和矜持中,似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段感情是不能为外人所窥破的,

是非同寻常的。由是,她只好自己隐忍着,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湿。

“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转入对于游子的痴情等待中去C言

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小人作崇,

无人为传递消息,报国无门。

故土难返之痛「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她羞上层楼,怕见平芜,

却又情不自禁,登楼远望。归去之路为平芜所阻,收复故土无望。

6.C7.(1)先感叹时光易逝。作者看到满地的落花,而自己年

事已高,黄莺的啼叫声,被蝉凄厉的声音取代,更增添了这种悲伤。

(2)然后感叹报国无门。自己虽有报国壮志,无奈年事已高,屡次

被贬,无人赏识,只能白头空叹。(3)最后聊以自慰。作者壮志难酬,

只好借酒浇愁,聊以自慰。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对比青年时代”错,作者并没有与青年时代对比,只是感叹

青春已逝。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意为:寂寞萧索的红

花又度过一年,衰老如我,看着满地残花意识到春光已逝,年华易老。

作者看到满地的落花,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颔联“才闻莺喈夸

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意思是说仿佛刚刚才听到莺啼婉转,还在

夸赞杨柳依依,可转眼间,入耳的已是在惜叹牡丹凋谢的悲戚蝉鸣了,

可见悲戚的蝉鸣,更增添了悲伤之情。

颈联“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意为:虽有报国之志,

但年事已高,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此联表达了作者感叹报国无

门、无人赏识的悲叹

尾联“酒樽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意为:只能借酒消愁,

再赏满地残花或许更可尽暮春之欢。作者壮志难酬,只好借酒浇愁,

聊以自慰。

8.C9.①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

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

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②表现手法上,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

身临其境。③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词人内心对归乡的期盼欣喜”错误。文中没有“欣喜”

的依据。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

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

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

情,起到了对比的作用。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能力。

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

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澧潦,似乎笼罩

着一层烟雾。本句诗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

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词人借想象之景写

出心境的凄凉,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

本句诗有作者从船舱中望见的景象,如“短篷”“南浦”“疏柳”

“断桥”;也描写了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手法上看视听结合,感染

力强,令人身临其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

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

之感,羁旅之愁,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10.D11.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中“到来”“归去”动作的

发出者,结合诗题可知是李司马;②来时望月怀乡,归去又梦着祖国

的大好河山,通过这样的揣摩与想象,刻画了李司马家国之情不能两

全的矛盾心理。

观点二:不同意。①作者与李司马同任虢州,这两句诗中“到来

”动作的发出者,既可指李司马,也可指作者本人,两者结合更能拓

展诗歌的意蕴;②“梦里山”是在李司马“归去”两人送别本共同话

语,能留下艺术空白供读者想象。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

巧的能力。

D.“友人西望乡关”错,根据本诗题目“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

可知,此诗是作者送别李司马时所作,离开的是李司马,“扶风”在

西边,是作者在西望乡关,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

如果回答同意,即认为这是“作者揣摩李司马心理之语”,可以

从诗句中找到相关依据,由题目“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可知,“归”

的人是李司马;又由诗句“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礴溪梦里山”中“到

来”“归去”的地方是“函谷”关、“礴溪”,很明显是李司马归去的地

方,即西部的“扶风”,因此,此处是作者在揣摩李司马的心情,“愁”

和“梦里”回归故乡。

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即认为这不是“作者揣摩李司马心理之语”,

由题目中的“虢州东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