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九)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九)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九)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九)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新高考卷地区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

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

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

以看到以下特点。

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

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

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

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

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

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

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

员键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

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

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

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

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

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

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

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

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

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

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

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

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

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

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

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

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

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

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

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

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

优抚政策的结果。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材料三: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

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

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

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

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

"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

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

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

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锭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

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

公为之主"。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

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

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

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

官等取人之法。

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义化

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

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

(摘编自金潼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1.【考点:筛选归纳信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

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

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

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

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

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

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

"以德取人"不看才学。

2.【考点:筛选归纳信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

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澳官员

锭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

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

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

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

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

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

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

3.【考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

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

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同时通过列举事例分析了科举功名

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

C.材料三认为科举制度的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

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在选举内容等方面有质的变化。

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材料三进而

阐述其功能和影响,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

4.【考点:概括信息】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

特点。

5.【考点:运用材料阐述观点】孙中山认为:"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

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的考试《科

举》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直言:"科

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请结合材料内

容及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李光耀评价科举制度的出发点和

影响。

二、全国卷地区选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

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

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

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

箱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

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

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

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

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

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

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

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

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

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

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

"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

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

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

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

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

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

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

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

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

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和“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

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

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

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

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人民日报》)

1.【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

幸福观,被世界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B.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

需的,是更应该追求的内容。

C.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

全社会。这种幸福观比孟子、老子的幸福观更“无私"。

D.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所体现的责任意识和担

当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应被传承、弘扬。

2.【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整体上采用了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先秦诸子的幸福观仍有着

重要的启示意义,再从三个角度加以具体阐述。

B.文章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

精神快乐这一方面。

C.文章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名言,是为了强调在探讨幸福观时,应该将

个人发展放在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引用了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并由此指向了当今

社会的幸福观。

3.【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A.第二段孔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的观点,都说明若没有真正认清幸福的本

质、领略精神的高贵,就会沉溺于物质的享受。

B.关于“幸福",荀子认为,一是“尽伦",即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

幸福;二是〃尽制",即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C.在先秦诸子看来,如果想拥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须不因外在诱

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D.林觉民《与妻书》中“以天下人为念""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

下人谋永福”的观念与先秦诸子的幸福观非常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记者(丁怡婷)从国家能源局获悉:今年前7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

844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618万千瓦。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

装机容量同比增加,水电、火电和核电新增装机同比减少。8443万千瓦相当于

近4个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

至7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6亿千瓦,同比增长8%。其中,风电

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

同比增长26.7%。

从电力投资完成情况看,前7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600

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773亿元,同比增长304%。

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239亿元,同比增长10.4%。

(摘编自《前7月新增发电装机8443万千瓦》,《人民日报》2022年08

月21日)

材料二:

中央气象台21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

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CTC以上。针对旱情持续发展,此前,多地已启动省级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全力抗旱减灾。

"还好提前打了这口井,不然后面的收成要大受影响了。"20日上午,湖

北省枣阳市堀湾镇勾庄村的稻田旁,村党支部书记勾丰涛看着清水伴随水泵的

轰鸣声从机井中涌出,流进水稻田,心里踏实了不少。

地处鄂北岗地的枣阳市是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

少雨天气给当地的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勾丰涛说,早在6月份,

村里根据天气情况分析预见旱情后,就决定打机井,为农田灌溉多加一道保障。

记者从湖北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目前,湖北省参加抗旱的干部群众达

183.7万人次,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1.3亿元,投入抗旱泵站3.65万座、机动抗

旱设备36.98万台套。

(摘编自《持续筑牢安全屏障一部分省份防汛抗旱一线见闻》,《新华

社》2022年08月21H)

材料三:

近期,四川节电行动取得一定成效。在8月20日召开的能源保供第二次新

闻通气会上,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谭洪恩透露,当前实际已到的电力负

荷已由最高峰的5910万千瓦降至4700多万千瓦。

四川是水电大省,今年,受到大范围、长时间极端高温干旱灾害天气的影

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遭遇危机,省内保供电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历史同

期最高极端温度、最少降水量、最高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局面,全省各级

各部门多渠道、多途径协同发力,千方百计守护民生用电。四川清洁能源资源

丰富,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48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1.2%。目前,四

川水电装机容量达91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近期,受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影响,四川各流域来水严重偏枯,降至冬季

枯水期水平,出现"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其中,渠江偏少7成,雅碧江上

游、大渡河、沱江、涪江偏少5成,亭子口、长河坝、猴子岩等多个水电站水

库蓄水几乎消落至死水位。

水力发电需要足够高的水头,以形成落差势能驱动水轮机转动。受水库蓄

水持续下降的影响,四川水电发电能力断崖式下降。截至目前,四川全省水电

的日发电能力从9亿千瓦时锐减至4亿千瓦时,降幅超50%。

当前,2.5万余名电力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突发故障情况下"先复电、

后抢修",940支党员服务队、党员突击队,1.8万余名党员奋战保电一线。8

月18日至20日,来自江苏、江西、山西等13个省份的50台发电车陆续到达

四川成都,提高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

守护民生用电,是一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前,四川广大工业企业主动

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响应"让电于民"号召,安排车间停产、职工放假。"现

在民众有用电需求,正是我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展现担当的时候。"对于此

次停产让电于民,相关企业表示理解和支持,”高温过后,我们将开足马力,

把生产进度赶上,继续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据四川省气象局介绍,8月下旬,四川高温高热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目

前,四川多地已主动关闭多处景观照明、户外广告照明、灯光秀。在此,呼吁

全社会节约用电、科学用电、低碳生活,共同打赢能源保供战。

(摘编自《"丰水期"变"枯水季"水电大省四川如何渡难关》,人民网)

4.【考点:理解材料相关内容】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比水电、火

电和核电新增装机容量大。

B.七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之和已接近全国发电

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

C.四川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48亿千瓦,占全

国总量的两成以上。

D.目前,四川省为节约用电、科学用电、低碳生活,已关闭景观照明、户

外广告照明、灯光秀。

5.【考点:筛选概括信息并表达看法】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呈增加态势,其中太阳能发电完成

投资大幅增加,说明我国的发电能源结构在调整。

B.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重要的粮食产区的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同时也将给全国今年的粮食供应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C.面对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温度、最少降水量、最高电力负荷"三最"叠加

的局面,四川省千方百计优先守护民生用电,取得成效。

D根据水力发电的原理可知,水库蓄水持续下降,水电发电能力就会下降,

因此以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省份易遭遇能源供应危机。

6.【考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分析四川省是如何渡

过"枯水季"难关,打赢能源保供战的。

千案与解析

一、1.A

【解析】B."所有男性公民〃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其所具备的客观

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应为"所有男性良民”。

C."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错误,以偏概全,

原文说的是"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

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

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并没有说"所有"。

D.〃不看才学〃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

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

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可知,应是以"德行"为主,

不是不看才学。

2.B

【解析】A."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历经宋元,

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

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的规范化才

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

C."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的表达过于武断。根据原文"科举制的创建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

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

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可知,科举制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D.”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错误,依据原文可知"还有献书、

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李杜"正是因此而获得授官,而这并不能说明"唐

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

3.C

【解析】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

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错误。根据原文"回顾科

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可知,文章重点论述的是科举制度

的特点。

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错•吴。轻重倒置,依据原文”且这

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接着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

述,可知,材料二重点阐述"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

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三则材料呈现层

进式结构〃错误。材料一重点说"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

特点”,材料二重点是"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

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目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