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技巧要有据 学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技巧要有据 学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技巧要有据 学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技巧要有据 学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技巧要有据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技巧要有

据学案

鉴赏技巧要有据

真题开路•点迷津

1.(2019•全国卷H)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

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

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

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J用典故“垂

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

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

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

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

之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

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示例)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

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

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王昌龄

李顺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

染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考生首先

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

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

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之感,烘托了离

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

远去的依依不舍。

【答案】(示例)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

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

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

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

GAOXIAOTUPOQIANGJIFA

高效突破•强技法

古诗鉴赏

表达

技巧

题题

型特

点考查

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查

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观题往往隐藏在炼句题中进行

考查,主要考查考上辨别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句子分析表达

技巧的运用、鉴赏表达效果(情感、作用等)。

考查

角度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和方法、抒情方

法等)、结构技巧等。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

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

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

现手法”“章法结构”四个小概念。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也

就是说,鉴赏表达技巧要有理有据。

一、熟知古诗四大类表达技巧

二、准确判断古诗表达技巧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

段3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

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

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

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

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

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

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

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

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借喻”、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

三、明确古诗鉴赏审题4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

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

“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

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

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

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

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而帮助。“整体看手法”,意

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

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

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

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

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

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

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

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

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

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

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答题步骤

【满分攻略】

常见设问

方式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

法、描写手法)?请加以赏析。

2.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审题要点

定向1.题干中一般有“手法、技巧、方式”等字眼。

2.题干中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一般是针对修辞

而言的。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答题步骤

图解一

说明:①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

略;②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答题模板

样式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步骤

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步骤2)从而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心

情、心境、效果)。(步骤3)

【典题试做1】表达方式

(2019•安徽省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

渐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缩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

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状元支招】

要求关键词句明技巧释运用析效果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绪,如何表现怯梳头

又却休细节

描写不想梳头

欲梳又止春天的到来勾起女主人公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

【答案】(示例)①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

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女主人公清早起来

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缩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

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对点训练9)

(2020•河南五岳在线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

的题目。

漫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笏看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痂禅④。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

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③元:本来。④痂禅:

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

容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

表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②侧面揭露现实的

黑暗。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

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

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手法与分析情感主旨的能力。题

目已经告诉考生主旨是“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手法是“正侧结

合”,这就有了答题方向。只需找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结合具

体句子分析即可。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这个比较容易,

是“天地元须使鬼钱二连“鬼钱”都使,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唯利

是图、见钱眼开;弄着一“元”字,意思是“本来”,似乎应当应分,

更加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侧面描写不太好理解,可从文中诗人的形

象和遭遇来分析。“惊人句”写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

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跳禅为官十年却一事无

成,当年的壮志抱负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卧修

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典题试做2】表现手法

(2020•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

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的今古感慨。②范蠡:

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

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商圣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状元支招】

要求关键词句明技巧释运用析效果

中间两联

如何

绘景鸟去鸟来山色里

深秋帘幕千家雨视觉看见鸟出没山中,深秋密雨如帘描

绘了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

人歌人哭水声、笛风听觉歌声、哭声、水声随岁月流逝,楼

台笛声悠扬

【答案】(示例)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

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楼台夕照之景、

绿水之畔人歌人哭、竹笛悠悠之声进行描写,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

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彭,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对点训练10)

(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后面的题目。

安公子•长川波激能

柳永

长川波激潮。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

①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②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

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注】①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②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

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

“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示例)(1)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实写,是作

者在旅途遥望远处所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

虚写,想象离别后回到南方的场景。(2)作用:①写景是为了抒情。

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让人顿觉旅途的

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②为下文夜色降临,急桨投村作铺

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然

后指出两首诗不同的表达技巧,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本题第一问是分析两者写景手

法的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远处所

见的旷野的景色,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在手法上是实写;“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大意为:想到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

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c这

是作者的想象,想象离别后的场景,是虚写。这就是两者在写景上最

大的不同。本题第二问是“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即分析诗歌

中写景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对表现

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对诗歌结构的作用。本是为即景抒

情诗,所以写景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望处旷野沉沉,暮云

黯黯”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所见之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

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这种低沉寂静的景色氛围,让作者更觉旅途的

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在诗歌的结构上,为后文“行侵夜

色,又是急桨投村店”作铺垫。

【典题试做3】修辞手法

(2020•甘肃兰州市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

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

州L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状元支招】

关键词明技巧释运用析效果

皎如烛比喻月光如烛描绘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

冷晕借代用“冷晕”代月光突出月夜寒气袭人,预示天气

变化

【答案】(示例)①韦诗运用比喻,以烛喻月,描绘出山月皎洁,

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的画面。②赵诗运用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二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

下句。

(对点训练11)

(2020•江苏盐城市阜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聚蚊谣①

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歌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霍②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③。

【注】①唐元知年间,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

被贬谪朗州。②利霜:尖利的嘴。③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

这一形象。

答:(示例)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

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险本性。“嘈然歌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

哄、造谣惑众的特点。“利智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解析】前八句中,“伺暗”“喜昏黑”,写出蚊子偷偷摸摸、

鬼鬼祟祟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嘈然欲起”,用雷声来比喻“飞蚊”

聚集的鸣叫之声,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利

蜀迎人”,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表现其心地歹毒

的特性。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写出了腐败官僚为了迫害正直的

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

以致命的中伤,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典题试做4】结构技巧

(2020•重点高中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状元支招】

关键词句位置明技巧释运用析效果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结尾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回头

眺望暮色中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愁如江水,可见

愁之浓、愁之深

【答案】(示例)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本词以景语作结,更添

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显凄迷.这既是词人“回首”所

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愁如不尽之水,何

其伤也。

(对点训练12)

(2020•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押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后面的题目。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c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C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

说明。

答:(示例)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

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

去、夜寂静时。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

示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瞑”和下阕的“更深入去

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易错警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往往因滥用术语、分析片面而失

分。具体来说,失分的原因有:

1.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

3.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

4.表达效果分析不到位。

RETIJINGLIANDATONGGUAN

热题精练•大通关

一、(2020•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

2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宋仁宗嘉祐八年二月,28岁的苏轼以覃恩迁大理寺寺

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

游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以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次韵是古代诗歌中,依仿他人来诗的韵字次第作诗回赠,如

苏轼按照苏辙来诗中的韵字“苔”“来”“杯”“陪”和诗。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并以此作陪

衬,凸显苏轼重游时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

C.苏轼诗歌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首联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

人重游时唯见“绿苔”“残花”,不见依依新柳的迥异感慨。

D.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相互映衬,如前诗中苏辙料想大

哥必有新诗寄给自己,而苏轼则予以否定,二者相映成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苏辙诗

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错误,从标题《闻子瞻重游

南山》来看,苏辙诗中的景象应当是他想象和猜测的;“呼朋唤友、

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是“去年”之事,所以“实写”错误。

2.东坡诗颈联“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富有韵味,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此联巧妙回答了苏撤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

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

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②此联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写

景物,富有画面感,遭染了一种宁静气氛,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

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

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

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

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

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

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

晚年被贬谪时更甚C“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意思是弹

罢古琴,清风吹拂座位,在山中阁楼半夜醒来,月光如水照着空酒杯。

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

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

故友相陪。“古琴弹罢”是听觉;“风吹座”是触觉;“月照杯”是视

觉,此联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写景物,富有画面感,渲染了

一种宁静气氛,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二、(2020•山东省烟台市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

清诗,完成3〜4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巳西倾。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相守

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

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

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

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

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

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七、A

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

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濠、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

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4.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答:(示例)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

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