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小说示例与提分特练
考点:
1.陈忠实《父亲的树》与文学评论——看似闲笔,实则写出
2.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小说改编成电影
3.徐习军《排斧》一一对比手法的效果
4.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艺术夸张突出人物的特征
【考点研究】
一、常见组合考点
1.看似闲笔,实则写出
2.对比手法的效果
3.艺术夸张突出人物的特征
4.小说改编成电影
【考点示例】
一、陈忠实《父亲的树》与文学评论一看似闲笔,实则写出
【考点解读】
1.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2.对文本特色的分析鉴赏
3.分析人物
4.理论应用:“淡笔写浓情”——从选材和语言的角度分析
文本1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
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
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
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
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
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
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
大门外场烤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榇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
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
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锁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
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
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阴坎的草丛中,又
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
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攘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
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
郑重的保护禁区了。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
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水渠里大半年都
流淌着从海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
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供给先后考上高小和初中的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
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
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
1
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
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他承继
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结构的新房了,只留下他亲手
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儿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
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
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
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
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
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
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节选自陈忠实《父亲的树》)
文本2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
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
眼睛摆脱开家乡潮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
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
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
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
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
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
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大约在高中二
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节选自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
问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老家的心情是愉悦轻松的,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也有想忘记城里的烦扰事的逃避现
实的心态。
B.父亲的职业是农民,池一生坚持种树,因为树能卖钱,他种树主要是为了贴补家用,给“我”
和哥哥交学费。
C.父亲有先见之明,生前为我们种下两棵重要的树,一棵是守护陵墓的皂荚树,一棵是与“我”
有心灵感应的椿树。
D.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但他眼界有限,使“我”走上写作之路和更广阔的世界的是阅
读和书籍。
答案D
解析A.“逃避现实”理解不准确。“把燥热浮尘洗净”表明家是“我”心灵的港湾,在家中得到心灵
的宁静,而不是逃避现实。
B.“主要是为了贴补家用”不正确,由原文“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
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可知,栽树也是父亲的一种爱好。
C.“有先见之明”不正确,父亲在种树时并没有想到椿树会成为心灵感应的象征。
问题2下列对文本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二自然段写“我”和哥哥拔草聊天,看似闲笔,实则写出了兄弟情深,也引出了关于
父亲栽树的回忆。
B.文本一椿树“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父亲的形
象如椿树般高大。
C.文本一结尾描写了椿国开花的情景,清新的花香和轻柔祥和的蜂鸣不仅写出了椿树的美,也表
2
现了村庄的宁静。
D.文本二中写了父亲对“我”的教育,简单朴实的教诲既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也丰富了
父亲的形象。
答案B
解析B.“用了夸张的手法”有误。“树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树成为父亲、父爱
的象征。
问题3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窠①勤劳善良。他善于种树和照顾树等。②忠厚本分。父亲用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传统美德
来教育子女。③传统保守。他希望我回乡种地当农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文本一“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锹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对父亲的一
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可
知,父亲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再由“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浦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
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一处写出了树长势非常好,这肯定离不开父亲
的精心照料。由此可概括答案①。
文本一提到“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
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我们却是于不自
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从这一处可知,作者和兄弟之间的相处状态是平淡中透露着温馨
的,这种状态是不自觉形成的,由此可猜测,父亲老实本分的教育在这当中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由“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供给先后考上高小和初中的哥和我的学杂
费用”可知,父亲用自己的双手供我和哥哥读书,用双手撑起了这个家。而文本二中提到“父亲
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由此可
概括答案②。
由文本二“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
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一处,可概括答案③。
问题4有人评论陈忠实散文的艺术个性是以“淡笔写浓情”。请结合文本一,从选材和语言的角度谈谈
你的理解。
答案①在选材方面,借平淡小事抒发浓烈的情感。作者选取了父亲种树、自己跟哥哥拔草聊天等这些
平淡小事,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②在语言方面,语言平实,文字晓
畅明白,却寄寓了作者怀念往事的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
题干中提到“淡笔写浓情”,“淡笔”于选材而言,是指选取的内容平淡;于语言而言,是指文
章语言朴实。而“浓情”是指抒发的情感强烈,而本文是写父亲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自
然是对父亲的敬佩、怀念之情。
文本一并没有写父亲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从平常小事出发。第一段由“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
下的老家了”一句,自然而然引入话题。第二段主要写了自己跟哥哥拔草聊天,从聊天中引出了
椿树和对父亲的回忆。第三-五段主要写了父亲爱树、种树,以及我帮父亲给树浇水等生活中的日
常情节。文章的最后回到现实,继续写作者和哥哥在雨棚下聊天的场景,继而引发对父亲的感慨。
这些都是平常小事,却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而在语言方面,我们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强烈的爱和怀念之情,但文章中没有一
处直接点明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但是,“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
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温习父亲,何尝不是温习他的高大形象和对他深刻的感情呢?
“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又何尝不是在睹物思人呢?对于兄弟
之情,文章也是从平淡中入手一“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
红脖子粗的事了”.兄弟之间温馨客气的画面透出的便是兄友弟恭了,而“在祖居的宅院里,两
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
3
的两棵树”,兄弟之间雨下谈天的画面,也让人倍感温馨。这些地方都能体现“淡笔写浓情”。
二、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小说改编成电影
【考点解读】
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关于文中秦江第一次在船上看到沈萍的部分
3.概括影响
4.小说改编成电影
文本飘逝的花头巾
陈建功
最近,我采访过秦江两次。说来也巧,这次采访文学丛刊《碧云》主办的“优秀小说授奖大
会”,竟和他在一个房间住。他的短篇《纤夫》以深远的题旨、粗犷淳朴的人物形象、大江出峡
的笔势而获奖。可是直到授奖仪式开始,他也没来。
晚上,他来了。他满脸倦容,不时眨着干涩的眼睛。
我说:“授奖仪式你没露面,连马征远同志都来了,作了指示,还说想认识你。”
“哦。”他的眉头皱了一下,旋即说,“我请假了,学校有事。”
我说:“征远同志临走嘱咐我,看见你时,领你去找他一趟,想和你谈谈。他说你很有希望。”
熄灯以后,躺到床上,他忽然问我:“你能不能帮我推托一下?我……我最近还不想去见他
这真有点过分了。马征远同志是文艺界的领导,七十高龄了。而他,不过是个毛头小伙儿。
他还是这么不近人情。
“嘶啦一一”他划着了火柴,点上烟。过了很久,说:“我是想见他的。我也猜到他会来。
可是……”
“怎么,你们……”
“我是他的儿子。”
“秦江是我的笔名。他只知道他的儿子马明在四川,在长江航道上当水手。他不知道我新近
考上了大学,还写了小说。秦江就是我。”
他抽了一口烟,缓缓把烟嘘出来:“你现在一定想象不出当年的我是个什么样子。”
“当年的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碌碌无为,耗尽青春的恐怖象
毒蛇一样缠着我。终于,我决定离开北京了,去四川当工人,换个活法儿!”
夜风吹得楼外林木沙沙地响,把丝绣的窗帘也高高地膨起,给屋里送来丁香花的淡淡香气。
“说实在的,我真感谢文学,它使我把生活变成了一本教科书。”
“一九七六年底,我到重庆当了船员,打算正正经经地开始我人生的航行了。可是,最后我
还是半途而废……后来,只因见到了她……〃
“她叫沈萍。”他忽然苦笑起来,“那是三年前,二月二十六号,没错儿,因为我坚持到今
天这本日记是从那天开始的。那天早晨,我们的‘红星215号'客轮在薄雾中航行,薄雾越来越
浓,连升起的太阳也被淹没在里面。客轮只好停在江心,我走出机舱透气儿,看见四等舱外的甲
板上站着一个姑娘。她不像别的旅客那样,看天,询问,咒骂。她背靠着船舷的栏杆,娴静地看
书。一身蓝色裤褂,只是从上衣领口里闪出了内衣的绣花领子,眉清目秀,有股子让人嫉妒的傲
气……
“雾散了,客轮全速行驶在坦阔的江面。她不再看书了,拿出一块天蓝色的尼龙头巾,把两
角系在船舷的立柱上。江风很猛,头巾抖开了,啪啪地甩打着,那上面印着的两只火红的凤凰在
飞舞。她揪住飘闪的一角,俯在栏杆上,凝视着烟雾未尽的远方。
“我交了班,路过她身后的时候,发现那系着头巾的扣子已经松了。'这干嘛?联络暗号?
和谁?'她的脸红了,说:‘我妈妈。''在那儿!'江岸那儿,翠竹掩映,炊烟袅袅。她的妈
妈就在江边那所小学校里教书,二十多年了,让许多孩子从那里起飞。那里也是她们的家。再过
十几分钟,船就经过那里。她把花头巾系在这里,是要让妈妈看见,这旁边站的就是她。
4
“她是搭船到武汉,打算换乘火车到北京上S大学中文系的。她,不过是初中毕业,却考了
个全地区第一名。她很得意。'你没参加高考吗?'她问我。'我?'我用棉丝擦着油污的双手,
苦笑着摇头,又把那团棉丝扔到江里去了。'男子汉大丈夫,干嘛那么熊?!'她盯着我,眼睛
里闪着调皮的光。我翻了翻眼皮,有点撒赖似地说:‘我认熊。'她咯咯笑起来:'该死!我就
不认熊!不认熊,也不认命!我妈从小就教我背: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她张
开五指,一下一下地推着在脸颊前翻卷的花头巾,像是在欣赏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那次对话以后,我再也没有勇气去见她。我只能时时从机房里探出头来,远远看着她在落
日的余晖里,在猿猱的悲啸声中读书的身影:坐在一把椅子上,在栏杆上架起双脚,仰着头枕在
靠背上,举着书,一动也不动。江水在下面奔涌。我从这一天开始向自己宣战了。她那身姿、神
态、话语,那飘动的花头巾,一直在我眼前闪,在我耳边响。”
秦江不再讲了,仰头靠在沙发靠背上,闭上眼睛,好象在努力平息情感的波涛。
他沉吟了一下,说:“也许,戴着S大学的校徽,拿着获奖证书,突然出现在我爸爸面前一一
得意吗?得意。可好象又觉得挺没意思。我想起了‘红星215'轮上那块花头巾。”
我们一起等电梯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写成一篇作品?我觉得,这件事里
倒有不少深意。”
“谁写不一样!我又没登记'专利'。"他沉思片刻,又说:“再说,我要向沈萍讲的,也
许只有这一条途径才能表达了。而这只有由你来说才合适……”
于是,我就按照他讲的,只是把人名、地名变了一下,写成了这篇权当小说的报告。
(选自《北京文学》一九八一年第六期)
问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秦江文学作品获奖却不到场开头,然后以秦江的回忆为主,虚实结合,文章很有层次感。
B.秦江不愿见文学前辈马征远,既表现其不近人情,也为文章留下悬念,给读者许多想象和推测。
C.小说中的“花头巾”是沈萍母女联系的特有方式、沈萍胜利的旗帜,更是秦江无法忘记的记忆。
D.小说结尾告诉读者,作品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没有一点虚构,对沈萍抒发的感激之情十分真挚。
答案D
解析D.“没有一点虚构”错,依据“于是,我就按照他讲的,只是把人名、地名变了一下,写成了这
篇权当小说的报告”可知,文章是有虚构内容的,体裁上本文属于小说。
问题2关于文中秦江第一次在船上看到沈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萍在船因雾大不好行驶的情况下,仍然心平气和专心致志地阅读书籍。
B.沈萍的外貌很有特色,与她“眉清目秀”的气质十分相似,显得很脱俗。
C.秦江觉得沈萍“有股子让人嫉妒的傲气”,写出了秦江发自内心的苦恼。
D.从秦江的角度写不同凡响的沈萍,可以想象回忆中的秦江仍然心存感激。
答案C
解析C.“发自内心的苦恼”错,此时应有“自卑”。
问题3陈建功的小说常常描写在“时代中想找个安放灵魂活法”的人们,这些人物给读者的灵魂带来了
怎样的影响?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窠感受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秦江、沈萍、沈萍的妈妈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有不凡的活法;不屈服
于命运最重要:秦江、沈萍都是寻找安放灵魂活法的人,不向命运屈服;文学改变人的灵魂:沈
萍从小就受到文学的影响“不认熊”,秦江因文学而为人熟知。
解析“当年的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碌碌无为,耗尽青春的恐怖象毒蛇
一样缠着我。终于,我决定离开北京了,去四川当工人,换个活法儿!”“她不像别的旅客那样,
看天,询问,咒骂。她背靠着船舷的栏杆,娴静地看书。一身蓝色裤褂,只是从上衣领口里闪出
了内衣的绣花领子,眉清目秀,有股子让人嫉妒的傲气……”"江岸那儿,翠竹掩映,炊烟袅袅。
她的妈妈就在江边那所小学校里教书,二十多年了,让许多孩子从那里起飞”,秦江、沈萍、沈
萍的妈妈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不屈服于命运,活出了不凡的人生.小说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人的
不平凡,更感悟到了“不屈服于命运”的重要性。
5
“说实在的,我真感谢文学,它使我把生活变成了一本教科书”“她咯咯笑起来:'该死!我就
不认熊!不认熊,也不认命!我妈从小就教我背: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
沈萍从小就受到文学的影响“不认熊”,秦江因文学而为人熟知,可见文学可以改变人的灵魂。
问题4《飘逝的花头巾》曾被改编成电影,在是否采用《妈妈的希望》“妈妈的眼睛里,有一片蓝蓝的
天,妈妈啊妈妈,你希望我张开翅膀,在蓝天里飞翔,你希望我开起风帆,在大浪里远航”作插
曲时产生了分歧,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窠(1)采用。妈妈在沈萍小的时候背诵名篇,激发孩子不惧生活的“大浪”;沈萍用花头巾与妈妈
联系,就是要表达对妈妈的感激,自己已“张开双臂”即将飞翔;作品抒发了对1976年后积极进
取的一代青年的讴歌,也暗示着对祖国妈妈的礼赞。
(2)不采用。小说重点塑造的是寻找不同活法的秦江:主要叙述的是沈萍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讴
歌的是秦江、沈萍等一代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如果选择“采用”,可从以下角度阐述理由。
歌词的内容是歌颂“妈妈”,强调妈妈对孩子的鼓励作用,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而文章中沈
萍就是这样,“她咯咯笑起来:‘该死!我就不认熊!不认熊,也不认命!我妈从小就教我背: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妈妈在沈萍小的时候背诵名篇,激发孩子不惧生活的
“大浪”;沈萍用花头巾与妈妈联系,就是要表达对妈妈的感激。
文章“选自《北京文学》一九八一年第六期",联系社会背景,这孩子与母亲又何尝不是积极进
取的一代青年和祖国妈妈,所以以此为插曲既与文章内容相符,又表达了对积极进取的一代青年
的讴歌,以及对祖国妈妈的礼赞。
如果选择“不采用”,可从以下角度阐述理由。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秦江,“一九七六年底,我到重庆当了船员,打算正正经经地开始我人生的航
行了。可是,最后我还是半途而废……后来,只因见到了她……”“她咯咯笑起来:'该死!我
就不认熊!不认熊,也不认命!我妈从小就教我背: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
小说重点塑造的是寻找不同活法的秦江,主要叙述的是沈萍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而“沈萍的妈妈”
只是作为次要人物出现的。小说讴歌的是秦江、沈萍等一代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考题对接】
一、徐习军《排斧》一x^^法的效果
阅读示面的文学T完成下面爪题。
排斧
徐习军
“叮叮、咚咚咚;叮叮、咚咚咚……”河南岸修船的排斧声响彻云霄。
“叮叮、咚咚咚;叮叮、咚咚咚……”河北岸修船的排斧声震耳欲聋。
望见招旗上那大大的圆圈里的“徐”字,便可知道,在河南岸修船的是徐家班子。
徐家搞水上修理这一行己经历了好几辈人,经验丰富,手艺精湛,名声随着船主己经响遍大江南北。
徐氏门徒更是遍及苏北水网。走到任何一个码头,只要有修船的作场,你猜他们是徐家班子,那保准是八
九不离十。
徐家班子太庞大,虽说名声显赫但也招来大江南北同道们的不满,大有“欺行霸市”之嫌。再加上有
些门徒实属鱼目混珠,乘着家大业大“吃大锅饭”,弄得门徒之间常有摩擦,是非也渐渐多起来,这令掌
门人徐先生深感不安,他多次想打发他的弟子另立门户出去闻间,可无人肯离群。偶有一两个勇敢的徒弟
想自立,徐老先生便会兴高采烈地送给他们全套工具,并亲自写条子把某地生意划给他。可各地船家、老
顾主们不买徒弟的账,只认徐家班子。再加上分布在各地的徐氏班子见到另立门户的弟子,都一再竭尽攻
击之能事,搞得已自立的弟子只好灰溜溜地再叩拜返回,龟缩在“徐”字旗下,徐老先生为此忧心忡忡。
王大是徐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师傅对他寄予很大期望,有意培养王大接班,可王大却出乎意料
地日走自立。这不,河北岸的排斧正是他领的头。
徐老先生对王大出走实在舍之不得,但从长远计又积极鼓励王大一番,依旧送他一套家什,把他送上
6
了“码头”,并给各地打了招呼。
不愧是名师出高徒,王大手艺日臻完美,信誉渐高,也组织起了一些人马,嬴得了不少桩生意。师傅
看到王大能自立于江湖非常高兴。尽管徐家班子中的弟子对王大另立门户骂声不绝,什么“叛徒”“逆子”……
甚至王大的老婆、孩子在村里也受尽了村人的谩骂歧视,可徐老先生还是支持王大的,经常到王大的工地
来转转,以示助威。
河南岸那飘着“徐”字旗的班子的领班是徐老先生的得力弟子朱大虎。大虎不仅生得虎背熊腰、力气
过人,且手艺超群,处事待人十分妥帖,由他领头的每一项工程都能为徐家班子赢得极好的声誉。
昔日师傅最得意的门徒,今日又很自然地成了擂台上的对头。
两岸拖上来的都是清一色的二十吨位的楠木大驳船,正值水运黄金季节,耽误一天营运,损失掉的就
是白花花的银子,所以船家不到万不得己是不会在这时修船的。这时节抢修,除了修船质量外,这速度、
工期当然是竞争的主要尺度。钉、灰、油、麻丝、木料备齐,就看两家木工、捻工的水平了。两岸虽未发
出竞争的倡议,但从两岸来回穿梭忙碌的举动及两家帮主的言语中己经能感觉出来。
船体晒干,河南岸首先发出挑战,那挑战的信号是从排斧声中传来的。
船家和业界都知道:排斧是鼓志气、扬威风的,由一个人领头用敲锣或击鼓发号,其他人同一刻出斧
击凿,一齐用力不仅阵势浩大,且由于用力均匀修船质量也好。尤其是徐家班子的排斧声,那是威震河网
的。一旦徐家班子的排斧声传来,工地周围的四乡八邻都会像看大戏似的涌来观赏。据说有一次在洪泽湖
边上修船,排斧声吸引来数百人围观,造成拥挤,堤坝塌陷,落水好几十人,有两人被湖水淹死。为此事
徐家班子被庄上人硬逼着作了赔偿,那以后徐老先生一再叮嘱:“慎用排斧!”
这一次,为了向王大挑战,大虎决定打排斧。无锣鼓司号,大虎就在船头大勒板上钉了一根爬头钉,
用斧头敲击钉子发号,排斧声仍显示出铮铮雄威。
王大班子的弟兄们本来手艺也算不错,可遇到了徐家班子便自惭形秽,听得挑战的排斧声顿时心里发
毛。王大自分户以来一直有一种对不起徐老先生和徐家班子的感觉,听见那边响起排斧,心理压力更大,
自己的班子组建时间不长,刚刚开了好头,要是败下阵来,自己在江湖上无法立足不说,班子的弟兄们也
肯定要散伙。可眼前已由不得他多考虑了,只好硬着头皮仓促上阵,也便指挥班子打起排斧来。开始一段
时间还挺整齐,不一会儿便乱了阵脚,竞争明显处于劣势。
中午收工,王大划着触板来到对岸,抱拳向徐家班子众弟兄作揖,众人毫不理会不说,还勾三刮四地
骂些难听的言语。
哀莫大于心死,王大返回自家班子,见众兄弟神情沮丧,犹如战场上溃退下来的败兵。
下午捻船开始后,南岸的排斧声,阵阵敲击着北岸工友的心,王大被逼上梁山般心情沉重地走向船头,
只听得王大指挥的斧声“叮、叮”响了两声之后便是“哇”的一声惨叫,人们迅速拥过来,只见王大一斧
头砸了自己的手腕,断了的左手血淋淋地软软吊在胳膊上……
徐老先生得知此事赶到现场,在两家班子弟子前失声痛哭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至确的一项是()
A.徐老先生常感不安,是因为有些门徒鱼目混珠,门徒之间是非较多,徐家班子管理不力。
B.作为被培养的接班人,王大出乎意料地出走自立,可见他既有能力,也有闯劲。
C.徐老先生发现了一家独大的发展弊端,鼓励弟子创业,可惜对王大的抗压能力估计不足,最终酿成悲剧。
D.王大班子的弟兄们在排斧挑战中败下阵来,是羞愧于叛出师门,在心理上先弱了下来,乱了阵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品,全篇采用顺叙的手法讲述徐家班子的行业故事,既娓娓道来又大起大落,
既从容不迫又徐疾有致。
B.小说以排斧为线索,通过王大因为打排斧而败、朱大虎因为打排斧而赢、徐老先生要求徐家班子慎用排
斧等情节设计,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
C.文中写四乡八邻涌来观赏徐家班子的排斧,是为了侧面烘托徐家班子打排斧的技艺精湛,声势浩大,极
具影响力。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寓作者的用意,写得冷静、节制而又有分寸。
7
3.“打排斧”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王大在排斧战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4.小说多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一、徐习军《排斧》【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因为有些门徒鱼目混珠,门徒之间是非较多,徐家班子管理不力”原因分析错误。依据“徐家班子太
庞大,虽说名声显赫但也招来大江南北同道们的不满,大有‘欺行霸市’之嫌。再加上有些门徒实属鱼目
混珠,乘着家大业大'吃大锅饭',弄得门徒之间常有摩擦,是非也渐渐多起来,这令掌门人徐先生深感
不安”可知徐老先生不安的原因还包括同道们的不满。且“管理不力”文中无据。
C.“可惜对王大的抗压能力估计不足,最终酿成悲剧”错误,文中记叙了“为了向王大挑战,大虎决定打
排斧”一件事后,“哀莫大于心死,王大返回自家班子,见众兄弟神情沮丧,犹如战场上溃退下来的败兵”,
并没有提及徐老先生对王大的抗压能力的估计。
D.“是羞愧于叛出师门”分析错误,依据“王大班子的弟兄们本来手艺也算不错,可遇到了徐家班子便自惭
形秽,听得挑战的排斧声顿时心里发毛。王大自分户以来一直有一种对不起徐老先生和徐家班子的感觉,
听见那边响起排斧,心理压力更大,自己的班子组建时间不长,刚刚开了好头,要是败下阵来,自己在江
湖上无法立足不说,班子的弟兄们也肯定要散伙”可知王大班子的弟兄们在排斧挑战中败下阵来,有技艺
不高的原因,也有自立门户的因素。王大班子的“弟兄们”更多是惭愧手艺不如徐家班子。
故选B。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全篇采用顺叙的手法”分析有误,中间记叙徐家班子的行业曾经的事情属于插叙。
故选A。
3.①左右为难,矛盾纠结,(如写“心理压力大,惴惴不安”)既有愧疚的感觉,又怕败下阵来无法立足。
②心怀侥幸,希望求和,主动去对岸抱拳作揖求和。③心如死灰,沮丧绝望,(如写“心情沉重”)求和失
败心死,手腕断了绝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依据“王大自分户以来一直有一种对不起徐老先生和徐家班子的感觉,听见那边响起排斧,心理压力更
大,自己的班子组建时间不长,刚刚开了好头,要是败下阵来,自己在江湖上无法立足不说,班子的弟兄
们乜肯定要散伙”可知王大左右为难,矛盾纠结,既有愧疚的感觉,又怕败下阵来无法立足。
②依据“中午收工,王大划着鼬板来到对岸,抱拳向徐家班子众弟兄作揖”可知王大心怀侥幸,希望求和,
主动去对岸抱拳作揖求和。
③依据“众人毫不理会不说,还勾三刮四地骂些难听的言语。哀莫大于心死,王大返回自家班子,见众兄
弟神情沮丧,犹如战场上溃退下来的败兵。下午捻船开始后,南岸的排斧声,阵阵敲击着北岸工友的心,
王大被逼上梁山般心情沉重地走向船头,……,只见王大一斧头砸了自己的手腕,断了的左手血淋淋地软
软吊在胳膊上……”可知王大心如死灰,沮丧绝望,求和失败心死,手腕断了绝望。
4.①王大前后状态的对比:从意气风发自立门户到自断手腕心灰意冷,体现了挑战传统价值的失败结局。
8
②K同人对王大态度的对比:对王大自立门户一事,徐老先生虽舍不得但积极鼓励支持,徐家班子的其他
弟子对他及家人辱骂、歧视、打压,表现了挑战者承受压力之大。
③徐老先生的弟子不同选择的对比:有人自立门户,有人不肯离群,反映了勇于挑战传统之难。
④环境氛围的对比:之前看大戏似的围观时场面热闹,现在断肠痛哭时氛围凄凉,暗示了传统行业发展乏
力的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①三大前后状态的对比:依据“不愧是名师出高徒,王大手艺日臻完美,信誉渐高,也组织起了一些人马,赢
得了不少桩生意”可知王大自立门户,意气风发;依据“哀莫大于心死,王大返回自家班子,见众兄弟神
情沮丧,犹如战场上溃退下来的败兵。下午捻船开始后,南岸的排斧声,阵阵敲击着北岸工友的心,王大
被逼上梁山般心情沉重地走向船头,……,只见王大一斧头砸了自己的手腕,断了的左手血淋淋地软软吊
在胳膊上……”可知他心灰意冷自断手腕。前后形成对比,体现了挑战传统价值的失败结局。
②K同人对王大态度的对比:依据“徐老先生对王大出走实在舍之不得,但从长远计又积极鼓励王大一番,
依旧送他一套家什,把他送上了‘码头',并给各地打了招呼”可知对王大自立门户一事,徐老先生虽舍
不得但积极鼓励支持;依据“尽管徐家班子中的弟子对王大另立门户骂声不绝,什么‘叛徒''逆子'……
甚至王大的老婆、孩子在村里也受尽了村人的谩骂歧视”可知徐家班子的其他弟子对王大及家人辱骂、歧
视、打压。徐老先生的态度和徐家班子的其他弟子形成对比,表现了挑战者承受压力之大。
③徐老先生的弟子不同选择的对比:依据“王大是徐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师傅对他寄予很大期望,
有意培养王大接班,可王大却出乎意料地出走自立”可知有人自立门户;依据“他多次想打发他的弟子另
立门户出去闯闯,可无人肯离群”可知有人不肯离群。两种情况对比反映了勇于挑战传统之难。
④环境氛围的对比:依据“一旦徐家班子的排斧声传来,工地盾围的四乡八邻都会像看大戏似的涌来观赏。
据说有一次在洪泽湖边上修船,排斧声吸引来数百人围观,造成拥挤,堤坝塌陷,落水好几十人,有两人
被湖水淹死”可知之前看大戏似的围观时场面热闹;依据“只听得王大指挥的斧声……只见王大一斧头砸
了自己的手腕,断了的左手血淋淋地软软吊在胳膊上……徐老先生得知此事赶到现场,在两家班子弟子前
失声痛哭起来”可知现在断肠痛哭时氛围凄凉。两种氛围的对比暗示了传统行业发展乏力的结局。
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一艺术夸张突出人物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我对我事己有足够了解,囚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
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
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
一人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
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
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
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
人给他取的浑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
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
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
中破灭了。
帐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进帐
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
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
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外套的前襟还挂着一副有柄
的甚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
看K见的。
9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与,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
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其实,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
“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要我把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
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一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
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挥手,把下巴架在了硬领上。
我朝他鞠了一躬。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
比伦似乎还有困难,”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
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他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去。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
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
到达温泽里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
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
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
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没结婚之前,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
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
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
验能让人懂得一切一一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
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猜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
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
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
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
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
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
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
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
走日门去了。
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
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
没收了财产,6点钟,我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
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L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力刻画两个童工及其父亲这些小人物群像,说明“我”很快融入新生活。
B.跟米考伯会面心里局促不安,表明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开始并不想见米考伯先生。
C.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目睹他们窘迫的生活,“我”感受到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钢铁制品有限公司钢管扣件销售合同3篇
- 2024水电站施工排水与防水合同
- 2024年购物中心户外广告租赁合同
- 2024年限定荔枝种植区域承包协议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服务的合同
- 2024年物联网设备采购与系统集成合同2篇
- 2024年生物科技研究开发合同
- 2024年高标准物流服务承诺运输合同版B版
- 2024年租赁合同:办公场地
- 2024年高端润滑油产品购销综合合同版B版
-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 年版)
- 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英语试题
- 土地生态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东北农业大学
- 新概念第二册课文和单词
- 吾悦广场商场开业仪式开业庆典周年庆活动方案
- JJG 393-2018便携式X、γ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仪和监测仪
- 2023年6月新高考历史浙江卷试题真题答案解析版
- 人教新起点(一起)五年级英语上册全册知识点
- 幼儿园小班教案《垫子多玩》
- 2024年等离子切割机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高速公路服务区业态创新策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