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全册一、单选题(共48分)1.据记载,汉代刺史必须谙熟法律条文,刺史“循吏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其职掌为“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反映出汉代刺史()A.权重秩卑的特殊性 B.监察职权的广泛性C.监察职能的专职化 D.行政管理的高效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循吏而从事,案法而治官”以及“其职掌为‘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汉代刺史监察范围广泛,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刺史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的重心在刺史的职权范围,排除C项;“行政管理的高效性”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唐王朝在中期以后常为节度使加宰相衔。带相衔的节度使可按在朝正任宰相的方式签署下行公文敕牒,因其一般不在都城,故采纳公文处理成规,在官衔后标注“使”来说明签署缺位原因。当带相衔节度使入京朝觐时,不仅可以行宰相署敕之实,还可享受宰相待遇。这一举措()A.对专制皇权形成制衡 B.有助于延续唐王朝的统治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使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以后,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朝廷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有利于调节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较少叛乱,有助于延续唐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中国古代皇权至上,节度使加宰相衔并不会制衡皇权,而且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节度使加宰相衔的作用,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节度使加宰相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权威,“有效加强”夸大了其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孝文帝时,铸造太和(孝文帝年号)五铢钱并大力推行,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说明,当时A.社会动荡妨碍经济发展 B.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减弱C.政府币制改革不得民心 D.北方商品经济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可知,北魏的太和五铢钱流通不畅,说明当时北方商品经济受到冲击,D项正确;北魏统一了北方,A项中的“社会动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北方商品经济受到冲击,“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减弱”“政府币制改革不得民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4.2021年,我国外交部长王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中国外交根植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积淀……对待朋友,我们有好客之道;对待伙伴,我们有合作之道;对待恶人,我们也有斗争之道。面对危害世界的强权霸凌,我们更需要主持公道”。这表明()A.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B.中国大国外交的自信担当C.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 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21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外交部长王毅的话体现了中国国力的提升增强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担当与风骨,中国外交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职责,B项正确;中国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国际形势,排除C项;我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6.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诸侯制C.道家无为而治 D.科举取仕制【答案】A【解析】根据“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逆向思考,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故A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是不一定是立嫡,故B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错误;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材料中“家天下”管理模式不符合,故D错误。7.下面是中西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都体现了三权分立,不同的是首脑的称号B.都体现了分权制衡,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C.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都体现了民主政体,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答案】B【解析】从图片内容可以看出,唐朝的三省六部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都体现了分权,但三省六部权力归属于皇帝,而美国权力归属于各个部门,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8.1953--1954年.在中印、中缅两个联合声明中,原先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被修改成了“平等互利”。这一修改A.体现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B.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C.旨在强调双方的共同利益 D.意在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答案】C【解析】汉字“惠”本有赐给、赠送之意,“互惠”有施惠于对方之意,会给对方造成不平等的感觉。汉字“利”则指利益,与“害”相对,“互利”强调的是双方在合作中的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将“互惠”修改为“互利”,“强调的不是国家主权而是经济利益”,A项错误;当时改革开放尚未开始,B项错误;“互利”强调的是双方在合作中的共同利益,而非针对欧美对华经济制裁,D项错误。9.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要求:“责成每个分区搞一个模范支部,看他去年给老百姓做了什么事,今年给老百姓做了什么事,上月给老百姓做了什么事,这个月又给老百姓做了什么事,共做了几件事。……从实践中创造出模范支部后,其他的支部就都向他看齐,这就是具体的领导,提高了干部,也提高了自己。”这表明,重视()A.党对干部队伍的集中领导 B.推广基层的成功施政经验C.增强解放区军民的凝聚力 D.不断完善政权的组织结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从实践中创造出模范支部后,其他的支部就都向他看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重视基层模范支部的创建和经验推广,以提高基层施政能力,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重视基层建设,未涉及党对干部队伍的集中领导,排除A项;“解放区”一般指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而1942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一般情况下说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国家政权结构等,“政权的组织结构”这个词本身表述不准确,概念不明,其次材料主旨是重视推广基层的成功施政经验,不是完善政权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10.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1855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1870年6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这一制度()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要求所有职位公开竞争择优录用C.任用的官员随内阁更迭而更换 D.杜绝了政治腐败现象【答案】A【解析】面对官吏任用的混乱和舞弊现象,英国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采取考试方式选拔文官,逐渐完备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吏任用的混乱局面,有助于维护政策的稳定性,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文官不参与政治,保持中立,不会因为内阁更迭而更迭,排除A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1.《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12.下表是唐朝某时段赋税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时间税户数赋税收入总额天宝年间(公元755年)534.9万5700万贯建中元年(公元780年)308.5万4600万贯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144万3515万贯A.商业税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税源 B.两税法的施行相对增加政府收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是税户减少的主因 D.输“庸”代役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唐朝这一时期税户数不断减少,到807年减少了十分之七,而赋税总额减少了不到一半,没有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政府控制人口减少,财政困难,于780年推行两税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收入,B项正确;唐朝时期农业税依然是主要税源,排除A项;这一时期税户减少的主因是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掌握的地区及人口减少,排除C项;输“庸”代役主要是唐前期的赋税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汉代入仕士人家庭仕宦背景列表(部分),下表所述表明汉代()入仕仕人父亲官职祖父官职曾祖官职高祖官职文献来源陈平、陆贾叔孙通、贾谊等《史记》贾捐之梁国太傅--《汉书》欧阳生涿郡太守--《后汉书》欧阳仲仁、欧阳地馀、欧阳政博士博士博士博士A.士人政治地位提高 B.朝廷选官标准发生变化C.政府用人范围扩大 D.崇尚文化的氛围较浓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初,陈平、陆贾,叔孙通等人都没有家世背景,是靠个人能力或功劳担任高官,甚至担任宰相,而到西汉中期已有曾祖父担任高官的记录,到西汉后期,更是出现了累世博士的现象,这说明汉代的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材料选取的是入仕士人,并没有一般士人的信息,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士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选官标准的变化,而不是选官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选官标准的变化,无法体现汉代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排除D项。故选B项。14.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A.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 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 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清帝退位诏书是辛亥革命过程中清朝皇族、袁世凯集团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妥协的产物,D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标志清朝统治的结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和平过渡,但是不能说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因为此后还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排除A项;退位诏书是一种政治文件,并不具有宪法的性质,排除B项;诏书的颁布,宣告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没有彻底结束整个封建制度,如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15.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然则商人六世以后,或可通婚,而同姓不婚,自周而始。”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A.保证各级贵族特权地位 B.满足政治需要巩固统治C.促进交流维护统一局面 D.控制诸侯扩大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周代实行同姓不婚,而是与异姓为婚,这就扩大了联姻的范围,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B项正确;周代实行同姓不婚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非为了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和促进交流维护统一局面,排除AC项;周代控制诸侯扩大统治疆域的是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16.建国初期,主要同各国交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全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建立交往联系,如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尝试了对话机制等。这表明的党际交往()A.直接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逐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C.间接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D.始终立足于国家实力的变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革命外交,推行“一边倒”政策,注重意识形态的差异,故只同各国交往。新时期,我国的政党外交逐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与包括资产阶级政党在内的各国政党交流日益广泛,B项正确;直接反映中苏关系的是中苏双方的态度与政策,而非与其他国家政党的关系,且中苏关系在八十年代开始缓和并于1989年实现正常化,恶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中美关系的缓和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排除C项;始终立足于国家实力变化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7.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材料二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三: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如何看待治国过程中“礼法结合”这一特点?材料四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3)依据材料四,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原因。【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吸收儒家思想。标志:《唐律疏议》。
(2)消极性: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积极性: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原因:制定民法典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行依法治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
【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干春秋时期”得出源远流长;根据“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得出重视“例”作用;根据“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得出吸收儒家思想。标志:根据所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小问2】消极性:根据“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分析得出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根据“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得出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积极性:根据“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得出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根据“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分析得出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小问3】历程:根据“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得出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根据“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得出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根据“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得出90年代,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根据“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得出21世纪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原因:根据“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得出制定民法典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所学,还可从实行依法治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代表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自1804年颁布实施以来,距今已逾两百年发展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民法典,开创了近代民法历史;《德国民法典》则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代产物,自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以来,距今也超过了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两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体现着大陆法系的立法特点和主要原则。——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比较》材料二1902年,清廷下令修订现行律例,要求“按照(与列强)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此后七八年间,颁行了《公司律》《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编成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等。1906年,清廷改革官制,仿西方“三权分立”之意,明确大理院“专掌审判”。1907年,命在京师和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分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等审判厅,于各审判厅内增设相应的检察机构。清政府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司法独立”,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清末司法改革背景并用近代化视角分析其影响。【答案】(1)不同点:法国民法典是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因而是较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的产物,德国民法典的建立未经历大革命的洗礼,乃为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法国民法典代表自由资本主义,德国民法典代表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法国民法典施行时间更长。(2)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西方司法制度的传入;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新政;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法律不能适应需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适应了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国经济工业化;实质依然是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德国与法国。根据材料两部法典颁布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背景不同:法国民法典是在大革命下建立起来,德国民法典是在德国统一后,并没有经过大革命的洗礼,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实势力妥协的产物。通过材料“法国民法典……距今已逾两百多年,德国民法典,……距今也超过一百年的发展史”得出:法国民法典实行时间更长。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代表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德国民法典》则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得出:法国民法典代表自由资本主义,德国民法典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小问2】本题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中时间1902年,清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背景: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陷入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得出:西方司法制度得传入。清政府进行司法改革,说明原来法律不能适用当前需要,得出:传统法律不能适用需要。影响:根据材料中《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这些法律都和经济发展有关,有利于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工业化,根据材料“清政府力图形式……实际上……”得出其实质依然是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不利用中国政治民主化。一系列法律文献颁布,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原因: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受西方政党政治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2)创新: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民主政党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平台;为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特点及其活跃原因、现在我国的政党制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可知,党派之间分化组合多变;由材料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可知,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由材料二“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可知,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第二小问原因,内部政治上民主共和观念和《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阶级关系的多样化,外部受到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影响。(2)第一小问创新,新中国确立了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推动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面分析。三、论述题(共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特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行政体制上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在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材料二《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内有22份档案,其年代大致为公元1304年至1367年,主要内容包括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以及当时地方官员用藏文给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铁券文书和法旨。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选取材料一中的“鲜明特点”,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元朝:顺应时势的大一统王朝①行政体制:元代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治理理念:元朝统治者希望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力图兼顾不同民族的语言;又因俗而治,以藏文给西藏地方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铁券文书和法旨。③思想文化: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④制度建设:元朝实行土司制度;设宣政院;修筑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大一统: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理想与目标秦灭六国,建立起古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元朝设行省和宣政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清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央集权、治理理念、儒学正统、制度建设各取一部分,不集中于某一个时期。①在行政体制方面:秦灭六国,在全国范围建立起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在治理理念方面:汉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③在思想文化方面: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④制度建设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汽车维修保养合同8篇
- 2024年股权代持协议书样本
- 2024年艾诺斯霍克蓄电池SB120销售协议3篇
- 2024数据保密与网络安全防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某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关于仓储配送服务之合作协议
- 《给排水培训》课件
- 2024年设备分期付款销售合同6篇
- 供应链行业助理工作总结
- 2025年度U8+企业版合同管理系统全面升级协议3篇
- 2025版驾校与交通安全组织驾驶安全宣传合作协议3篇
- 期末检测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阶梯治疗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真空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新疆第十三师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2030年中国毫米波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含答案
- 软装公司运营计划书
- 中医临床基础研究设计方法与进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手术室急救设备
- 投标技术服务和质保期服务计划
- 重庆市江津区2023年数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