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说明: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广州增城金兰寺遗址发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原始社会已出现贝币B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储粮窖穴,最大的窖穴深达5.2米。新石器时代阶级分化明显C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古墓群出土的随葬编钟,形制与中原出土的同期编钟大致类似,花纹则有明显差异。先秦时期南北文化存在交流D广东博罗银岗村西周至战国时期古窑场遗址,出土器类有罐、鼎、豆、杯、钵、碗、盒、纺轮、珠、环、垫、印模、动物模型等。先秦时期当地的手工制造业主要服务于基层消费市场。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广东博罗的先秦古墓出土的编钟形制与中原出土的同期编钟大致类似,而花纹有明显差异,可以推知当时南北文化有差异,而其形制大致类似是先秦时期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C项正确;贝丘,是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剩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是以贝类生物为主食的渔类经济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故材料不能推出当时已经出现贝币,排除A项;黄埔陂头岭遗址发现的储粮窖穴,但是并没有提到私自占有物品及占有多少的情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阶级分化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广东博罗银岗村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体现当时的手工业制作水平,但是不能推知这些手工业品的消费对象,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后期,齐国管仲学派提出“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又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这说明管仲学派()A.主张刑主德辅 B.强调严刑峻法C.倡导礼法并用 D.认同礼法合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中国)。根据材料“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可知,管仲强调法治对治国的重要性,而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是在强调礼治的重要性,故管仲学派既注重法治也注重礼治,倡导礼法并用,C项正确;“刑主德辅”是更加注重法治,排除A项;“严刑峻法”是注重法治而忽略礼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礼法合一”指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当中,汉代之后律令开始儒家化,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汉墓壁画拓片。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牛耕技术在边疆地区普及 B.庄园经济得到发展C.家庭式劳作方式占据主导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图示中的汉墓壁画拓片中有“采桑区,沤麻区、扶犁耕耘、廊舍、厩棚栏圈”,说明这里具有耕种粮食、手工业作坊、养殖牲畜等自给自足的特征,分区代表了生产规模较大,符合汉代庄园经济特征,B项正确;拓片内容反映了该地区出现牛耕,但是不能反映牛耕技术在边疆的普及,排除A项;拓片反映的生产规模较大,不是家庭式劳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情况,而庄园经济也不是社会动荡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4.《新唐书》记载:“(两税法施行后)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保障了吏治清明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缓解了土地兼并 D.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以得知,两税法施行取得较好效果是因为权力收归朝廷,所以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体现了两税法有利于吏治清明,但是“保障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征税是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国家对土地采取“兼并者不复追正”,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排除C项;材料“赋不加敛而增入”体现两税法的施行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5.北宋朝廷非常重视官员的救灾能力,将灾后“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作为官员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标准。《宋刑统》中规定,主司应上报灾情却隐瞒或是妄言,则“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由此可知,宋代()A.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 B.法律严苛现象日渐加剧C.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 D.社会救济体系逐渐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北宋朝廷非常重视官员的救灾能力……作为官员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标准”,救灾不力则“杖七十……”可知,北宋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因为社会救济关系到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稳定,对社会救济的重视本质上反映出政府对社会秩序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主旨讲的是社会救济并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A项;“杖七十”主要针对救济不力的官员,单一的法律条文不能体现整体上法律是否趋于严苛,且没有前后对比,无从得出“日渐加剧”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救济体系包括政府、民间等多种救济机构、救济制度的建立,材料中无法体现救济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朝初期沿用元朝制度,将手工业者编入匠籍,长期处于禁锢的状态,不能转业或是离开。明朝中后期实行匠籍改革,规定身隶匠籍者在缴纳征银之后就可自由从事工商业。这一改革()A.推动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B.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得益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反映了工匠人身依附的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初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初期将手工业者编入匠籍,长期处于禁锢的状态下,不能转业或是离开”说明当时政府对匠人的户籍管控很严,到了明后期“在缴纳征银之后就可自由从事工商业”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匠人的人身控制,反映了工匠人身依附的减弱,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匠籍制度的改革,与赋役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缴纳征银之后就可自由从事工商业”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匠人人身控制的减弱,而非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匠籍制度的整体改革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1864年,总理衙门规定:“(广州)同文馆学生如三年学成,驻防满汉旗人应准作为翻译生员,准其翻译乡试(选举翻译举人的考试),并文乡试。其汉人世家子弟,应准作监生,一体乡试,并均准充翻译官。”这一规定()A.加速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C.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 D.旨在应对晚清局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864年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进京,清政府需要大量外语人才,于是开设了同文馆。据材料可知,同文馆学生三年学成后即可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可见政府为了应对晚清局势的变化,培养外语人才而采取措施鼓励学子进入同文馆学习,D项正确;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学堂选官正式设立,排除A项;1864年正值洋务运动期间,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而且材料无从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新式学堂教育的初创阶段,尚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8.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海关进口税则》,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税率从7.5%—27.5%各不相同。这一举措()A.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建立了完善的关税制度体系C.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收回了列强在华的经济特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28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28国民政府为了收回关税主权开展了改订新约运动。据材料可知,各种进口税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从政府颁布的进口税则中看不出整个关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发生在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仅只是说进口关税一定程度的提高,不能体现收回列强在华经济特权,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9.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年满16岁的,无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采取普遍、直接、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在实际投票中,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投豆”“烧洞”等投票方式。这()A.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B.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C.确保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D.延续了古代基层治理传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根据地通过颁布条例赋予了根据地民众广泛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此举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投票方式的多样化而非民主制度的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阐述了根据地选举的范围与方式,没有体现选举的结果,且“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是基层民主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国有企业“利改税”的第一步,即实行税利并存的制度,国家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合理分配。1984年,国务院决定试行第二步利改税,完全以税代利,税后利润全归企业留用。这一改革()A.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 B.加快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C.推动了国家个税制度的调整 D.促进了国家财经工作的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8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过逐步“利改税”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权增加,这就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的自主性,从而增强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增强企业活力,A项正确;进行“利改税”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而不是产权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97年以后,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有企业的税收改革,而不是个人所得税调整,排除C项;统一国家财经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举措,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指出:“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但不知道中东人种了小麦和豌豆。南美人学会如何栽培马铃薯和驯养羊驼,但也不知道在墨西哥或地中海东部又发生了什么事。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从这些最早的出发点,农业开始传播。”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地理环境决定农业起源 B.文明区域性阻碍物种传播C.农业革命是同时发生的 D.农业起源多元及独立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但不知道中东人种了小麦和豌豆。南美人学会如何栽培马铃薯和驯养羊驼,但也不知道在墨西哥或地中海东部又发生了什么事。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可知,题干描述了中南美洲人和中国人培育出了不同的农作物,说明世界农业的起源是多元中心独立发展的,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地理环境对农业起源的影响,排除A项;农业革命各中心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排除C项;材料提到“就从这些最早的出发点,农业开始往四方远播”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起源,起源后也是有交流传播的,排除B项。故选D项。12.以下是西欧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结构前后变化的示意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A.西欧王权的强化 B.城市自治的削弱C.民族国家的形成 D.庄园制度的出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图1体现的是封君封臣制度下的西欧国家政治结构图,上下级之间的从属关系明确,而图2则体现出国家的各级地方都属于国工的统治之下,由此可见,其变化反映了西欧王权的加强,A项正确;此变化过程中伴随了城市自治的加强,排除B项;题干的变化发生在中世纪的后期,而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于16—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图1体现的是封君封臣制度,其经济基础是庄园,图1到图2反映的是封君封臣的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13.1531年,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该交易所取消了过去周期性交易的时间限制成为长期交易场所;除了现货交易,从北欧运抵的鲱鱼已经可以按照品牌和商品等级进行远期交货的合同贸易,未收获的谷物、未开剪的羊毛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易。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价格革命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B.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C.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 D.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和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31年的世界。根据题干“商品交易所”“长期交易”“合同贸易”可知,体现的是经营方式的创新,结合所学可知,经营方式的创新是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等因素所致,而这些都是商业革命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未涉及贸易中心转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及扩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4.《拿破仑法典》中有1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如第1134条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据此可知,该法典()A.凸显了普通法系的优势 B.确立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C.有利于共和体制的巩固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04年的法国。根据材料《拿破仑法典》中有1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及所学可知,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法典中契约条款的要求便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法国属于大陆法系,不属于普通法系,排除A项;《拿破仑法典》和此前法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一起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排除B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此时法国尚未建立共和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5.英、美两国贵金属储备和货币流通量对比表。据下表可知,当时()年份英国贵金属储备(百万英镑)英格兰银行货币流通量(百万英镑)贵金属储备/货币流通量(%)美国黄金储备(百万美元)美联储货币流通量(百万美元)黄金储备/货币流通量(%)19144733142.41526256059.619198641320.82707401267.5192914736240.639973935101.6193114035539.441734034103.4A.原有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挑战 B.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C.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开始确立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调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14年到1931年间,英国的贵金属储备和货币流通量的比值一直在降低,且到1931年英国贵金属储备只占货币流通量的39.4%,说明英国的贵金属储备严重不足,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面临挑战。而根据美国的黄金储备和货币流通量比值一直在升高,到了1931年黄金储备已经超过货币发行量,说明美国的黄金储备非常充足,金融实力强劲,对原有的世界金本位制形成了挑战,A项正确;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后,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从表中无法得出以上信息,排除B项;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世界政治格局发生调整也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16.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此后,瑞典、挪威、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这一制度()A.促进了资本主义阵营的扩大 B.消除了各阶层贫富差距问题C.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利于解决经济“滞胀”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建设福利国家,加大投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无法扩大资本主义阵营,排除A项;“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B项;经济“滞涨”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题(本题共3道大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主要以察举、征辟方式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在察举、征辟之外还实行“任子”方式,这是世袭制在汉代的反映。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发表演说:“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1916年,他说:“吾今主张五权分立制以救三权鼎立之弊。”1924年,孙中山提出:“凡候选及任命人员,无论中央和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铨定资格者方可。”——摘编自魏春明《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影响》材料三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政府相继出台了数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公务员制度建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平等”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摘编自成业、于勇《经济发展中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选官制度相比,隋唐选官制度的进步性。(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员选拔制度的认识。【答案】(1)进步性:选官更加重视德才兼备,提高官员素质;选官范围扩大,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方式逐渐以考试为主,更显公平;科举选官数量增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答出3点)(2)评述:孙中山主张设立专门机构组织考试,考试权独立,官员任用必须通过考试。(叙述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任一要点得2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在领导民主革命和建设民国政权时,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提出的,这些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评价答出2点;或答背景和评价)(3)特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立法保障);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循序渐进、依法逐步推进),逐渐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成效显著,逢进必考制度全面推行。(答出两点)认识:官员的选拔对国家治理产生重要影响,选官制度要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官员选拔应遵循公平公正、德才兼备的原则;官员选拔应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古代和国外有益经验;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逐渐法制化。(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汉代)在察举、征辟之外还实行任子方式”“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可得出唐代更加重视德才兼备,提高官员素质;选官标准更加完善,更具有公平开放性;据材料一“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可得选官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扩大统治基础;据材料一“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可得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更显公平。【小问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先阅读材料明确孙中山文官思想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孙中山文官思想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评价,据材料二“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可得,设立专门机构组织考试;据材料二“吾今主张五权分立制以救三权鼎立之弊”可得,考试权独立;据材料二“凡候选及任命人员,无论中央和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铨定资格者方可”可得,官员任用必须通过考试。结合所学知识,以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是近代文官政治的突出特征,孙中山高度强调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能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对整个民国时期的文官建设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小问3】本题为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当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相继出台数十个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可得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或者立法保障制度建设;根据材料三“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逐步形成”可以得出制度建设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三“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可得逢进必考制度全面推行,制度建设效果显著,运行机制稳定推进。第二小问认识,据三则材料,可以得出认识:官员的选拔对国家治理产生重要影响。追求公开公平竞争是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逐渐法制化等,言之有理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摘编自《百年党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答案】(1)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任答3点)原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任答2点)(2)背景:城市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病”出现(人口密集、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成本高、生活舒适度下降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缩短了城乡距离。(任答2点)(3)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任答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据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十万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得出,速度快、规模大;据材料一中城市化发展的时间1750-1851,可知,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展开;据材料一“英国的近代城市化无先例可循”得出,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一“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处于自由主义时期,所以英国城市化又具有“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据材料一“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第二小问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原因,结合近代英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和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从政治上说,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经济上说,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中后期(世界)。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可知,城市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病”的出现;根据材料二“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可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可知,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缩短了城乡距离。【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到2017年(中国)。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经验,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