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政治教材故事征文_第1页
中学生政治教材故事征文_第2页
中学生政治教材故事征文_第3页
中学生政治教材故事征文_第4页
中学生政治教材故事征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政治教材故事征文TOC\o"1-2"\h\u3087第一章: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3299601.1 3160521.1.1国家的概念 352711.1.2国家形成的原因 4307601.1.3国家形成的过程 4255861.1.4古代国家的发展 4190861.1.5中世纪国家的发展 442191.1.6近现代国家的发展 4108481.1.7国家制度的概念 5201921.1.8国家制度的确立过程 5110811.1.9民族的概念 558941.1.10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529910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 5195841.1.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5137311.1.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体系 680701.1.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6207151.1.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648001.1.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组织体系 686161.1.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6134181.1.1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6183411.1.18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织体系 7198671.1.1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 7220661.1.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783701.1.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体系 7146781.1.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 722579第三章:公民与国家 835051.1.23公民的概念 845161.1.24公民的义务 8185521.1.25公民的权利 831051.1.26公民权利的保障 8143761.1.27公民与国家的互动 81931.1.28公民与国家的一致性 9276121.1.29公民与国家的责任 969211.1.30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9159921.1.31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9312231.1.32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927652第四章:政治生活与民主 998411.1.33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中国共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的领导,维护的团结和统一。 1027851.1.34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1046321.1.35坚持法治原则。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政治生活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在政治生活中,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序进行。 10204291.1.36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加强集中。在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又要加强集中,保证决策的权威性。 1025151.1.3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0314301.1.38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1982年,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居民(村民)自治的基本形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 1085871.1.39政制度的完善。我国实行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派和无派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10318241.1.4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1028001.1.41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公民行使选举权的过程,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选举的合法性。 1176001.1.42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包括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等方面的监督。民主监督是保障国家政治生活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 1159541.1.43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包括选举投票、政治表达、政治沟通等方面。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实现自己的权益。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1130831.1.44公民素养。公民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在政治生活中,公民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125704第五章: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1126006第六章:国家安全与国防 13306991.1.45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1385081.1.46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3242001.1.47国防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3113561.1.48国防建设的发展 13239151.1.49国家安全体系的构成 14142221.1.50国家安全政策 14272351.1.51国防教育的意义 14129531.1.52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1426961.1.53爱国主义教育 1414583第七章:国际关系与我国外交政策 15294761.1.54国际关系的定义与内涵 15316451.1.55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15263411.1.56国际关系演变的特点 15230091.1.57独立自主 15229461.1.5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109311.1.59互利共赢 15305161.1.60合作共赢 161361.1.61大国关系 16200211.1.62周边关系 16178271.1.63发展中国家关系 1696391.1.64联合国 16152671.1.65世界贸易组织 16319451.1.66其他国际组织 16123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7283271.1.67邓小平理论的背景与形成 1731421.1.68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7161761.1.6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背景与形成 17303511.1.7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7178651.1.71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与形成 1817991.1.7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8188771.1.7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与形成 18298871.1.7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818174第九章:全面深化改革 1941921.1.75改革开放的背景 1915501.1.76改革开放的历程 1914584第十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0581.1.77战略目标的提出 20144201.1.78战略部署的制定 2041371.1.79战略任务的分解 20191981.1.80经济体制改革 2177351.1.81经济结构调整 21310611.1.82经济创新驱动 2125071.1.83政治体制改革 21210961.1.84法治国家建设 21113381.1.85国家安全保障 22241661.1.86文化体制改革 22143321.1.87文化传承与创新 2235641.1.88文化教育普及 22第一章:国家的起源与发展1.11.1.1国家的概念国家,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特定地域内的人群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政治权力、法律规范和公共秩序的共同体。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1.1.2国家形成的原因(1)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逐渐丰富,出现了剩余产品,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2)阶级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阶级分化,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应运而生。(3)地域因素:地域相近的人群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凝聚力。(4)政治权力的需要: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权力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工具,国家的形成成为必然。1.1.3国家形成的过程(1)原始国家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提高和阶级的出现,部分地域内的氏族部落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早期的国家。(2)古代国家的形成:在古代,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原始国家逐渐演变为具有明确政治权力、法律规范和公共秩序的国家。第二节:国家的发展历程1.1.4古代国家的发展(1)古代东方国家: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以农业为基础,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强调宗教对国家的影响。(2)古代西方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等,以城邦为单位,实行民主制度或贵族制度,强调法律对国家的作用。1.1.5中世纪国家的发展(1)欧洲封建国家:以土地分封制为基础,实行等级制度,宗教对国家的影响较大。(2)亚洲封建国家:如我国唐朝、宋朝等,以农业为基础,实行集权制度,重视文化教育和法律制度的建设。1.1.6近现代国家的发展(1)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角。(2)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实行民主制度,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3)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强调公平正义和社会福利。第三节:国家制度的确立1.1.7国家制度的概念国家制度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规范。1.1.8国家制度的确立过程(1)古代国家制度:如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古罗马的奴隶制度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2)中世纪国家制度:如欧洲的封建制度、我国的科举制度等,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的。(3)近现代国家制度:如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等,都是在民族觉醒、民主发展的背景下确立的。第四节:国家与民族的关系1.1.9民族的概念民族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心理特征和历史传统的人群。1.1.10国家与民族的关系(1)国家是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民族是国家的基石。(2)国家与民族相互依存,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团结与进步。(3)国家在民族关系中起到维护民族权益、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4)民族关系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一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2)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和集中。(3)实现了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工与合作。1.1.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体系(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3)专门委员会:协助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能的专门机构。1.1.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1)保障人民民主权利。(2)实现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3)促进国家机关的协调运作。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与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行使自治权。该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2)保障了各民族的自主发展权利。(3)有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1.1.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组织体系(1)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治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2)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行使自治权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1.1.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3)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第三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1.1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与特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城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层实践。(2)强调群众自治,发挥群众积极性。(3)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1.1.18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织体系(1)城乡居民委员会:城市和农村居民自治的基本组织。(2)村民委员会:农村村民自治的基本组织。1.1.1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1)保障群众合法权益。(2)促进基层民主建设。(3)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统一。(2)强调中国共产的领导地位。(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1.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体系(1)中国共产: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1.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1)保障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3)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第三章:公民与国家第一节:公民的概念与义务1.1.23公民的概念在我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公民是国家的基石,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元素。公民具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维护国家利益、享受国家权益的权利和义务。1.1.24公民的义务(1)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有义务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公民有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3)保卫祖国:公民有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捍卫国家的独立、尊严和安全。(4)依法纳税:公民有义务依法纳税,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5)参与国家建设:公民有义务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第二节:公民的权利与保障1.1.25公民的权利(1)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2)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等。(3)经济权利: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4)社会权利:包括社会保障权、环境权、教育权等。1.1.26公民权利的保障(1)法律保障:国家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2)司法保障:国家设立司法机关,依法审理侵犯公民权利的案件。(3)社会保障: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第三节:公民与国家的关系1.1.27公民与国家的互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公民通过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国家通过保障公民权利,满足公民需求。1.1.28公民与国家的一致性在我国,公民与国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公民的共同努力;公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保障。1.1.29公民与国家的责任公民有责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国家有责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公民福祉。第四节:公民道德建设1.1.30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稳定。1.1.31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2)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3)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公民的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谐。(4)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质。1.1.32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1)家庭教育:家庭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学校教育:学校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3)社会教育:社会各界要关注公民道德建设,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自我修养:公民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四章:政治生活与民主第一节: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政治生活是公民在政治领域内的活动,其基本原则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实现国家的民主治理。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33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中国共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的领导,维护的团结和统一。1.1.34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1.1.35坚持法治原则。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政治生活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在政治生活中,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序进行。1.1.36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加强集中。在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又要加强集中,保证决策的权威性。第二节:民主制度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3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1.38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1982年,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居民(村民)自治的基本形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1.1.39政制度的完善。我国实行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派和无派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1.1.4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第三节:民主选举与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具有重要意义。1.1.41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公民行使选举权的过程,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选举的合法性。1.1.42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包括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等方面的监督。民主监督是保障国家政治生活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第四节:政治参与与公民素养政治参与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公民素养则是公民在政治参与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1.43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包括选举投票、政治表达、政治沟通等方面。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实现自己的权益。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1.1.44公民素养。公民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在政治生活中,公民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了解和掌握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4)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第五章: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第一节:国家治理体系概述国家治理体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五个方面,是一个多元、开放、动态的系统。政治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灵魂,主要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主要包括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第二节: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性、法治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加强的领导,保证始终成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使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要加强改革创新,推动治理体系创新和完善。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第三节:国家治理与法治建设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立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保证法律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执法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国家治理的保障,要推进公正司法、严格司法、公开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守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要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法治的氛围。第四节: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精神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国家治理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第六章:国家安全与国防第一节:国家安全的重要性1.1.45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内涵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繁荣、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安全。国家安全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人民福祉的核心要素。1.1.46国家安全的重要性(1)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国家安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石。保证国家安全,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势力对国家领土和主权的侵犯,捍卫国家利益。(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环境。一个安全的国家能够为企业和人民提供稳定的预期,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保障人民福祉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得到有效维护,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享受和平、稳定的生活。(4)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安全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一个安全的国家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发展。第二节:国防建设与发展1.1.47国防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国防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与国家安全需求相适应的国防力量,保证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1)建设现代化军队(2)提高国防科技水平(3)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5)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1.1.48国防建设的发展(1)坚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3)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能力(4)坚持军民融合发展(5)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第三节:国家安全体系与政策1.1.49国家安全体系的构成国家安全体系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整体。1.1.50国家安全政策(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4)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5)坚持积极主动防御的军事战略第四节: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1.1.51国防教育的意义国防教育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贡献。1.1.52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1)国家安全观念教育(2)国防知识教育(3)国防法规教育(4)国防技能教育1.1.53爱国主义教育(1)弘扬民族精神(2)培养爱国情感(3)强化国家意识(4)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贡献力量。第七章:国际关系与我国外交政策第一节:国际关系的演变1.1.54国际关系的定义与内涵国际关系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国际关系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利益、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等。1.1.55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1)近代以前的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的封建体系和东方的朝贡体系。(2)近代国际关系: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国家主权观念的确立。(3)现代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4)当代国际关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1.56国际关系演变的特点(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3)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第二节: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1.57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强调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1.1.5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1.59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强调在国际交往中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1.60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治理。第三节: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1.1.61大国关系(1)美国关系: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2)俄罗斯关系: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3)欧洲关系: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1.62周边关系(1)东北亚: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2)南亚:深化与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友好合作。(3)东南亚:积极参与东南亚地区事务,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1.1.63发展中国家关系(1)非洲:积极参与中非合作论坛,深化中非友好关系。(2)拉丁美洲:拓展与拉美国家的合作,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第四节:国际组织与我国的作用1.1.64联合国(1)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维护联合国权威。(2)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1.1.65世界贸易组织(1)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2)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1.1.66其他国际组织(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二十国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在国际组织舞台上,我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录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节:邓小平理论1.1.67邓小平理论的背景与形成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动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僵化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1.1.68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4)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5)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1.6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背景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21世纪初,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1.1.7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节:科学发展观1.1.71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与形成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和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十七大将其写入章。1.1.7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的根本宗旨。(4)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第四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7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与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的背景下提出的。2012年,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7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1)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4)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5)全面从严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全面从严治是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保证。第九章: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节:改革开放的历程1.1.75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始于1978年。当时,我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为了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1.76改革开放的历程(1)1978年1984年:农村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实现了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1984年1991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实现了企业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3)1992年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这一阶段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4)2001年至今: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目标,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2)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4)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第三节: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推进职能转变,加强与市场、与社会的互动。(3)完善民主法治,加强风廉政建设,推进依法治国。(4)改革教育体制,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5)深化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