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通信技术指南TOC\o"1-2"\h\u28569第一章网络通信基础 2176381.1网络通信概述 2164011.2网络协议与标准 2236231.3网络通信模型 38624第二章数据链路层技术 3311722.1数据链路层概述 3218342.2错误检测与纠正 4167412.3数据帧格式与传输 417219第三章网络层技术 5257383.1网络层概述 5245133.2路由选择与转发 556063.2.1路由选择 5279783.2.2转发 5261403.3网络层协议 631063第四章传输层技术 657584.1传输层概述 627414.2传输层协议 767774.2.1传输控制协议(TCP) 7306264.2.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714614.3端口与套接字 718947第五章应用层技术 8214975.1应用层概述 826035.2应用层协议 885185.3应用层编程 919728第六章网络安全 9235076.1网络安全概述 922666.2加密与解密技术 101733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1028626.3.1防火墙 1071376.3.2入侵检测系统 101710第七章无线通信技术 11193337.1无线通信概述 1165207.2无线局域网技术 1155447.2.1无线局域网标准 11319217.2.2无线局域网设备 11193857.2.3无线局域网安全 11198117.3无线广域网技术 12190917.3.1无线广域网技术分类 1284927.3.2无线广域网设备 12299137.3.3无线广域网安全 1228054第八章网络管理 12311038.1网络管理概述 12161518.1.1定义与作用 1339128.1.2网络管理内容 13258528.2网络管理协议 13218848.2.1简介与分类 1386598.2.2SNMP协议 13192518.3网络管理工具 14112878.3.1网络管理软件 1466108.3.2网络管理硬件 14269088.3.3网络管理脚本 145308第九章网络功能优化 14237039.1网络功能优化概述 1480039.2带宽管理 15228419.2.1带宽管理定义 15295289.2.2带宽分配策略 1590039.2.3带宽监控与控制 15221609.3负载均衡 15316059.3.1负载均衡定义 15308379.3.2负载均衡算法 159199.3.3负载均衡应用场景 1619519第十章网络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6891510.1网络新技术概述 1635310.25G技术 16896710.3物联网技术 16655410.4边缘计算技术 17第一章网络通信基础1.1网络通信概述网络通信是指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网络通信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协议、数据传输、网络架构等。网络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安全传输,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求。网络通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便捷的通信手段,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2网络协议与标准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遵循的一组规则,用于保证数据正确、高效地传输。网络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传输方式、传输速率等参数。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HTTP、FTP、SMTP等。网络标准是为了规范网络通信技术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这些标准保证了不同厂商、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使得网络通信得以顺利进行。常见的网络标准有IEEE802系列、ITUT系列、ISO/IEC系列等。1.3网络通信模型网络通信模型是对网络通信过程的抽象描述,用于指导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常见的网络通信模型有如下几种:(1)OSI模型:OSI(OpenSystemsInterconnection)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它将网络通信分为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OSI模型为网络通信提供了统一的框架,便于理解和分析网络通信过程。(2)TCP/IP模型:TCP/IP模型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它将网络通信分为四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TCP/IP模型简化了OSI模型的层次结构,更符合实际应用需求。(3)五层模型:五层模型是在TCP/IP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的。它将网络通信分为五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五层模型在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更贴近实际应用。通过对网络通信模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通信的整体结构和各层次的作用,从而为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指导。第二章数据链路层技术2.1数据链路层概述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它负责在相邻节点之间的无错数据传输。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和卸载、错误检测与纠正以及流量控制等。数据链路层直接与物理层相连,它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在数据帧中加入必要的控制信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LLC子层负责在数据帧中添加头部和尾部,实现帧的同步、帧定界、差错检测等功能。MAC子层则负责数据帧在物理媒体上的传输,处理帧的发送和接收、媒体访问控制等问题。2.2错误检测与纠正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信号衰减、噪声等),可能会产生比特错误。数据链路层通过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错误检测技术主要有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CRC)等。奇偶校验通过在数据帧中添加一个额外的比特,使得整个帧中1的个数为偶数(偶校验)或奇数(奇校验),从而检测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CRC则通过在数据帧的尾部添加一个校验码,对整个帧进行校验。接收端通过计算接收到的帧的校验码,与发送端添加的校验码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错误纠正技术主要有海明码、卷积码等。海明码通过在数据帧中插入多个校验位,实现单比特错误的纠正和多比特错误的检测。卷积码则通过将数据帧划分为多个子帧,并在子帧之间建立约束关系,从而实现错误纠正。2.3数据帧格式与传输数据链路层使用数据帧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数据帧由头部、数据部分和尾部组成。头部主要包括帧开始定界符(FSD)、地址字段、控制字段和类型字段。FSD用于标识帧的开始,地址字段用于指定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控制字段用于表示帧类型(如数据帧、控制帧等),类型字段用于表示上层协议类型。数据部分是帧中传输的有效数据,其长度根据不同协议和应用场景而有所不同。尾部主要包括帧结束定界符(FED)和校验字段。FED用于标识帧的结束,校验字段用于实现错误检测。数据帧的传输过程如下:(1)发送端将数据封装成帧,添加头部和尾部信息;(2)发送端通过物理层将帧发送到接收端;(3)接收端接收到帧后,首先进行帧同步和定界;(4)接收端解析帧头部信息,确定发送方和接收方地址、帧类型等;(5)接收端对帧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6)接收端提取数据部分,传递给上层协议处理;(7)接收端发送确认帧或否定帧给发送端,以通知发送端帧的接收情况。第三章网络层技术3.1网络层概述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层负责将数据报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同时为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网络层的关键技术包括路由选择、转发、子网划分、网络互联等。网络层的主要任务如下:(1)路由选择:确定数据报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最佳传输路径。(2)转发:根据路由选择的结果,将数据报从一个网络接口传输到另一个网络接口。(3)子网划分:将大型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小型网络,提高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功能。(4)网络互联: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实现数据在不同网络之间的传输。3.2路由选择与转发3.2.1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是指在网络层中,根据一定的算法和策略,确定数据报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最佳传输路径。路由选择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静态路由:由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表,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相对稳定的环境。(2)动态路由:路由器根据网络拓扑变化和链路状态自动计算路由,适用于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的环境。(3)距离矢量路由:路由器根据距离和链路状态计算路由,如RIP(路由信息协议)。(4)链路状态路由:路由器根据链路状态计算路由,如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3.2.2转发转发是指根据路由选择的结果,将数据报从一个网络接口传输到另一个网络接口。转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接收数据报:路由器接收来自网络接口的数据报。(2)查找路由表:路由器根据数据报的目的地址,在路由表中查找对应的输出接口和下一跳地址。(3)转发数据报:路由器将数据报从查找出的输出接口转发到下一跳地址。(4)循环执行:路由器继续执行上述过程,直至数据报到达目的主机。3.3网络层协议网络层协议是网络层中用于实现数据传输的协议。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层协议:(1)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I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用于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IP协议通过封装数据报,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2)ICMP(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协议用于传输控制消息,如网络unreachable、timeexceeded等。这些控制消息可以帮助网络中的设备诊断和解决网络问题。(3)IGMP(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协议用于实现组播传输,使得数据报能够同时传输给多个接收者。(4)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用于将网络层的IP地址解析为链路层的物理地址。(5)RARP(Reverse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协议用于将链路层的物理地址解析为网络层的IP地址。第四章传输层技术4.1传输层概述传输层是网络通信协议栈中的关键层次,主要负责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与应用层之间,向上提供透明传输服务,向下接收网络层提供的服务。其主要功能包括:(1)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2)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3)支持全双工通信;(4)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功能;(5)实现数据分段与重装。4.2传输层协议传输层协议主要有两种: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4.2.1传输控制协议(TCP)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协议。其主要特点如下:(1)面向连接: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先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后才能进行数据传输;(2)可靠传输: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3)流量控制:通过滑动窗口机制,实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流量控制;(4)拥塞控制:通过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等机制,实现网络拥塞控制;(5)支持全双工通信。4.2.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基于数据报的传输层协议。其主要特点如下:(1)无连接:不需要在数据传输之前建立连接;(2)不可靠传输: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数据可能丢失、重复或错序;(3)面向数据报:以数据报为单位进行传输,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4)支持多播和广播传输。4.3端口与套接字端口是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的一个抽象概念,用于区分不同的网络应用。每个端口都有一个唯一的端口号,端口号范围从0到65535。其中,0到1023为系统端口,1024到49151为注册端口,49152到65535为动态端口。套接字是传输层与网络层之间的接口,用于实现传输层协议与网络层协议之间的数据交换。套接字具有以下属性:(1)协议族:指定使用的网络协议族,如IPv4、IPv6等;(2)协议类型:指定使用的传输层协议,如TCP、UDP等;(3)端口号:指定使用的端口号;(4)本地地址:指定本地主机地址;(5)远程地址:指定远程主机地址。通过端口与套接字的结合,可以实现网络应用之间的通信。在传输层,套接字负责将应用层的数据封装成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并将这些数据单元发送到网络层。在接收端,套接字负责接收网络层传来的数据单元,并将其解封装,传递给应用层。第五章应用层技术5.1应用层概述应用层是网络模型中的最高层,它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口,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应用操作。应用层通过不同的应用协议,实现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处理和展示。应用层协议通常基于传输层协议,如TCP和UDP,来完成网络通信。在应用层中,开发者可以设计各种应用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5.2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是网络通信中的一种规则,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格式、传输方式以及错误处理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层协议:(1)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种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HTTP协议定义了多种请求方法和状态码,以实现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传输。(2)(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是HTTP协议的安全版本,它在HTTP的基础上加入了SSL/TLS加密,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FTP(文件传输协议):FTP是一种用于在网络输文件的协议。它支持文件的、删除等操作,并提供了用户认证功能。(4)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是一种用于传输邮件的协议。它规定了邮件的传输过程,包括邮件的发送、接收以及邮件服务器的处理。(5)DNS(域名系统):DNS是一种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协议。它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域名访问网络中的资源,而无需记忆复杂的IP地址。(6)SIP(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是一种用于实现实时通信的协议,如VoIP(语音传输)和视频会议。SIP协议定义了会话的建立、修改和终止过程。5.3应用层编程应用层编程是指开发者使用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设计和实现基于应用层协议的网络应用程序。以下是一些应用层编程的关键点:(1)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根据项目需求和开发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一种适合的应用层编程语言,如C/C、Java、Python等。(2)熟悉应用层协议:开发者需要了解和熟悉所使用协议的细节,包括协议的报文格式、传输方式、状态码等。(3)使用套接字编程:套接字是应用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接口,开发者需要通过套接字编程实现网络通信。常见的套接字类型有TCP套接字和UDP套接字。(4)异步编程:为了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和并发处理能力,开发者可以采用异步编程技术,如事件驱动、线程池等。(5)安全编程:在应用层编程中,开发者需要关注安全性问题,如数据加密、用户认证、防止SQL注入等。(6)测试与调试: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调试,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7)遵守规范和标准:开发者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如HTTP协议、SSL/TLS加密等,以保证应用程序的互操作性。第六章网络安全6.1网络安全概述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完整、可用、保密和抗篡改的能力。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设备安全:保证网络设备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2)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3)信息安全:防止非法获取、篡改、泄露和破坏信息。(4)应用安全:保证网络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恶意攻击和应用漏洞。(5)用户安全:保障用户在网络环境中的合法权益,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恶意行为。6.2加密与解密技术加密与解密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用于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加密技术将明文数据转换成密文,以防止非法用户窃取和篡改数据;解密技术则是将密文恢复成明文,以便合法用户使用。(1)对称加密技术: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等。(2)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3)混合加密技术:结合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先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协商密钥,然后使用对称加密算法进行数据加密。常见的混合加密算法有SSL/TLS、IKE等。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防护手段,用于检测和防御网络攻击。6.3.1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位于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用于监控和控制网络流量。防火墙的主要功能如下:(1)过滤非法访问: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阻止非法用户访问内部网络。(2)防止恶意攻击:检测并阻断针对网络系统的恶意攻击,如DDoS攻击、端口扫描等。(3)控制网络流量:根据需求限制网络流量,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4)记录日志:记录网络流量和攻击行为,为安全审计提供依据。常见的防火墙有包过滤防火墙、状态检测防火墙和应用层防火墙等。6.3.2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一种实时监测网络系统行为的设备或软件,用于检测和报警网络攻击。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1)监测网络流量:实时捕获网络数据包,分析数据包特征。(2)识别攻击行为:根据预设的规则,识别网络攻击行为。(3)报警与响应:发觉攻击行为时,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4)安全审计:记录攻击行为,为安全审计提供依据。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两种类型。第七章无线通信技术7.1无线通信概述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信息,无需使用物理线路连接通信双方。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灵活、便捷、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场景。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由发射器、接收器和传输介质组成。发射器将信息转换为电磁波,通过传输介质发送给接收器;接收器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还原为信息。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可分为无线局域网、无线广域网等。7.2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是一种在有限范围内实现数据传输的无线通信技术。它主要应用于企业、学校、家庭等场合,为用户提供高速、便捷的无线接入服务。7.2.1无线局域网标准目前常见的无线局域网标准有IEEE802.11系列。其中,IEEE802.11b、IEEE802.11g和IEEE802.11n是三个主要的标准,分别支持11Mbps、54Mbps和600Mbps的传输速率。7.2.2无线局域网设备无线局域网设备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点(AP)、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等。无线接入点负责将无线信号转换为有线信号,实现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连接;无线路由器则具备路由功能,可以实现多个无线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无线网卡则用于接入无线网络。7.2.3无线局域网安全无线局域网在提供便捷的接入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为了保护无线局域网的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WPA2或WPA3加密算法,对无线信号进行加密;(2)设置复杂的无线网络密码;(3)限制无线接入点的接入设备数量;(4)采用MAC地址过滤,只允许特定设备接入网络。7.3无线广域网技术无线广域网(WWAN)是一种覆盖范围较广的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无线电波将用户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传输。7.3.1无线广域网技术分类无线广域网技术主要包括GSM、CDMA、TDSCDMA、WCDMA、LTE等。这些技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功能特点。(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支持语音和数据传输;(2)CDMA:码分多址技术,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3)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4)WCDMA:宽频码分多址技术,欧洲标准的3G技术;(5)LTE:长期演进技术,4G标准,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7.3.2无线广域网设备无线广域网设备主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设备通过无线广域网模块接入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7.3.3无线广域网安全无线广域网在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服务时,也需要关注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无线广域网安全措施:(1)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传输进行加密;(2)设置复杂的密码,防止非法接入;(3)采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网络设备安全;(4)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修复安全漏洞。第八章网络管理8.1网络管理概述8.1.1定义与作用网络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和监控的一系列过程。其目的是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网络功能,降低故障率,保障信息安全和满足用户需求。网络管理是网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8.1.2网络管理内容网络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规划:根据用户需求,对网络拓扑结构、设备选型、地址规划等进行设计。(2)网络建设:按照规划方案,搭建网络基础设施,配置网络设备。(3)网络维护:对网络设备、线路、软件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保证网络正常运行。(4)网络优化:根据网络运行状况,调整网络参数,提高网络功能。(5)网络监控:实时监测网络运行状态,发觉并处理故障。8.2网络管理协议8.2.1简介与分类网络管理协议是网络管理的基础,用于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常见的网络管理协议有:(1)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简单易用,但安全性较低。(2)CMIP(公共管理信息协议):适用于大型网络,安全性较高,但实现复杂。(3)RMON(远程监控):用于监控网络功能,提供详细的网络统计信息。8.2.2SNMP协议SNMP是一种简单、易于实现的网络管理协议。它采用轮询和事件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监控。SNMP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管理信息库(MIB):用于存储网络设备的配置、状态和功能信息。(2)管理实体:负责收集和处理MIB中的信息。(3)代理:负责将MIB中的信息传递给管理实体。8.3网络管理工具8.3.1网络管理软件网络管理软件是实现对网络设备监控、配置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常见的网络管理软件有:(1)Wireshark:一款功能强大的网络协议分析工具,可捕获和分析网络数据包。(2)Nmap:一款网络探测和安全审计工具,可用于发觉网络中的设备和服务。(3)Cacti:一款基于RRDtool的网络监控工具,支持多种图表显示网络功能数据。8.3.2网络管理硬件网络管理硬件主要包括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这些设备具备以下功能:(1)端口镜像:用于监控网络数据流量,便于分析网络功能。(2)流量控制:限制网络流量,防止网络拥塞。(3)安全防护:防止网络攻击,保障网络安全。8.3.3网络管理脚本网络管理脚本是指利用脚本语言编写的一系列网络管理程序。常见的网络管理脚本有:(1)Python脚本:用于自动化网络设备配置、监控和分析网络数据。(2)Bash脚本:用于在Linux系统中执行网络管理任务。(3)PowerShell脚本:用于在Windows系统中执行网络管理任务。通过以上网络管理工具,网络管理员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网络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九章网络功能优化9.1网络功能优化概述网络功能优化是提高网络运行效率、降低网络延迟、保证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关键环节。网络功能优化主要包括带宽管理、负载均衡、网络拓扑优化、路由优化等方面。通过优化网络功能,可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9.2带宽管理9.2.1带宽管理定义带宽管理是指对网络带宽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过程。带宽管理主要包括带宽分配、带宽监控和带宽控制等方面。9.2.2带宽分配策略(1)静态带宽分配: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资源状况,预先为各个业务分配固定带宽。(2)动态带宽分配:根据实时业务流量和网络状况,动态调整带宽分配。(3)最小带宽保障:保证关键业务带宽需求得到满足,其他业务共享剩余带宽。9.2.3带宽监控与控制(1)带宽监控:实时监测网络带宽使用情况,分析业务流量变化,为带宽管理提供数据支持。(2)带宽控制:根据监控数据,对网络带宽进行限制或调整,以保障业务正常运行。9.3负载均衡9.3.1负载均衡定义负载均衡是指在多个服务器之间合理分配客户端请求,以提高系统处理能力、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系统可用性的技术。负载均衡可以分为硬件负载均衡和软件负载均衡两种。9.3.2负载均衡算法(1)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厨房承包合同
- 宿舍承包合同范本
- 2025杂工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关于住房公积金借款合同书例文
- 房子装修承包合同
- 提高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训
- 2025会计工作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副食品供货合同范文
- 工程材料采购合同简单
- 2025共有产权住房 预售合同 (范本)
- 2025江苏南京市金陵饭店股份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公共政策分析 课件汇 陈振明 第0-9章 导论、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政策监控
- 2025年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全册单元重点知识点与语法汇编
- 《小学作文指导》课件
- 小学六年级数学方程应用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插画设计》课程标准
- 高考作文答题卡(作文)
- 在乡村治理中深化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一张图工作方案
- GB/T 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
- 梅毒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 工程伦理第二讲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