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垃圾分类回收方案_第1页
环保行业垃圾分类回收方案_第2页
环保行业垃圾分类回收方案_第3页
环保行业垃圾分类回收方案_第4页
环保行业垃圾分类回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保行业垃圾分类回收方案TOC\o"1-2"\h\u20507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 3208641.1垃圾分类的意义与目的 3134141.2垃圾分类的国内外现状 4172491.2.1国内现状 4267801.2.2国外现状 4222351.3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与要求 413561第二章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构建 461362.1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设计原则 4202602.1.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4165382.1.2系统性与协同性原则 5166322.1.3可持续发展原则 5134532.2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结构 5253272.2.1垃圾分类回收源头环节 5181382.2.2垃圾分类回收中转环节 5283122.2.3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环节 6232502.3垃圾分类回收设施配置 646002.3.1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6180412.3.2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6293902.3.3垃圾分类处理设施 618737第三章垃圾分类宣传与培训 6187023.1宣传策略制定 6166003.2培训对象与内容 7128103.2.1培训对象 7227073.2.2培训内容 7107943.3培训方式与方法 722713.3.1培训方式 7187223.3.2培训方法 812833第四章垃圾分类回收流程 8320004.1垃圾分类投放 8167064.1.1宣传教育 888444.1.2垃圾分类设施配置 8241694.1.3监督与考核 835404.2垃圾分类收集 840994.2.1垃圾收集队伍培训 9276014.2.2收集设备优化 9138904.2.3收集过程管理 9283034.3垃圾分类运输 9110654.3.1运输车辆配置 9325744.3.2运输路线优化 9299714.3.3运输过程监管 9199864.4垃圾分类处理 989754.4.1资源化处理 955974.4.2无害化处理 9294574.4.3减量化处理 9229864.4.4处理设施建设 933434.4.5处理过程监管 921924第五章垃圾分类回收技术支持 9191125.1垃圾分类识别技术 10239405.1.1简介 10298575.1.2技术原理 1040755.1.3技术应用 10279335.2垃圾分类处理技术 1055075.2.1简介 10135185.2.2技术原理 10174445.2.3技术应用 10272495.3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 10263205.3.1简介 1180105.3.2技术原理 11150465.3.3技术应用 1128808第六章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法规 11291386.1政策法规制定原则 1152986.1.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11195946.1.2坚持法律法规先行原则 11178036.1.3坚持科学合理原则 11130866.1.4坚持公众参与原则 11292026.2政策法规体系构建 11107146.2.1完善立法体系 11167786.2.2建立政策引导体系 1298726.2.3加强行政管理体系 12306346.2.4完善市场机制 12139586.3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 1229186.3.1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 1283476.3.2监管体系建设 1233146.3.3实施效果评估 12198986.3.4强化责任追究 127406第七章垃圾分类回收资金保障 12209577.1资金筹措渠道 1214997.1.1财政投入 125577.1.2社会资本投入 13210647.1.3政策性补贴与税收优惠 13104877.2资金使用与管理 13198007.2.1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13119307.2.2强化资金监管 1321957.2.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416917.3资金效益评估 1464297.3.1资金使用效益评估 14272527.3.2社会效益评估 1440427.3.3政策效益评估 1430695第八章垃圾分类回收效果评估 1427268.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4140388.2评估方法与流程 15296758.3评估结果应用 1527377第九章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实施与推广 15249569.1项目策划与实施 15306499.1.1项目目标 16249219.1.2项目实施方案 1645159.2项目推广策略 1688849.2.1政策引导 1634339.2.2社会参与 16103679.2.3媒体宣传 16263139.2.4教育培训 17229689.3项目持续发展 178762第十章垃圾分类回收案例分析 17939910.1成功案例分析 17240810.1.1上海市垃圾分类回收案例 172209010.1.2德国垃圾分类回收案例 1711810.2问题与挑战 17266610.2.1垃圾分类意识不足 172516910.2.2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 18301310.2.3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18117910.3经验与启示 182469610.3.1加强立法保障 181842310.3.2提高宣传教育力度 183011810.3.3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183270710.3.4创新垃圾分类技术 181045810.3.5社会参与与协同治理 18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1.1垃圾分类的意义与目的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有效的环保措施,对于缓解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1)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将垃圾进行分类,有利于降低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减轻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2)提高资源利用率。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有助于培养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1.2垃圾分类的国内外现状1.2.1国内现状我国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居民参与度不高、回收体系不健全等。1.2.2国外现状在国外,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注重垃圾分类教育,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和自觉性。1.3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与要求垃圾分类标准与要求是为了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资源有效回收和环境保护的目的。以下为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与要求:(1)分类标准。根据垃圾的属性,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2)分类要求。各类垃圾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分类: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应进行清洁、干燥、压扁等处理,方便回收;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管、废药品等,应单独收集,避免与其它垃圾混合;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果皮蔬菜等,应进行沥干、打包处理,避免水分过多;其他垃圾:主要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应单独收集,便于处理。第二章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构建2.1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设计原则2.1.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保证体系设计合理、科学,同时兼顾实际操作和运行的高效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应充分考虑以下方面:保证垃圾分类回收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标准;合理规划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布局,便于居民参与。2.1.2系统性与协同性原则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设计应遵循系统性与协同性原则,保证各环节相互衔接、协同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体系。具体包括: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任务,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提高回收效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保证体系稳定运行。2.1.3可持续发展原则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具体体现在:采用环保型材料和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2.2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结构2.2.1垃圾分类回收源头环节源头环节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单位垃圾分类和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具体措施如下:制定完善的垃圾分类标准,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加强单位垃圾分类管理,落实垃圾分类责任;提高公共场所垃圾分类设施配置,提高分类效果。2.2.2垃圾分类回收中转环节中转环节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暂存、分拣和预处理。具体措施如下: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暂存设施,便于垃圾收集和运输;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分拣体系,提高分类准确性;对可回收垃圾进行预处理,提高回收价值。2.2.3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环节处理环节主要包括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处理工艺选择和资源化利用。具体措施如下:根据垃圾分类结果,合理选择垃圾处理设施;采用先进的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和环保水平;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2.3垃圾分类回收设施配置2.3.1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主要包括分类垃圾桶、分类投放点等。具体要求如下:根据垃圾分类标准,配置不同类型的分类垃圾桶;合理设置分类投放点,便于居民投放;加强分类投放点的管理,保证垃圾分类效果。2.3.2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主要包括分类收集车辆、分类收集站等。具体要求如下:配置适应不同垃圾分类需求的收集车辆;建立分类收集站,提高垃圾收集效率;加强收集站的管理,保证垃圾分类收集质量。2.3.3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主要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厂、预处理设施等。具体要求如下:根据垃圾分类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加强预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回收价值。第三章垃圾分类宣传与培训3.1宣传策略制定为实现垃圾分类的广泛普及和高效推进,宣传策略的制定。以下是针对垃圾分类宣传的策略:(1)明确宣传目标:以提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垃圾分类习惯为宣传核心,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2)确定宣传对象:针对不同群体,如居民、学生、企事业单位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3)丰富宣传内容:涵盖垃圾分类的意义、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分类处理流程等方面,保证宣传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4)选择宣传渠道: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公众号等,实现宣传的全方位覆盖。(5)制定宣传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宣传时间、地点和方式,保证宣传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3.2培训对象与内容3.2.1培训对象垃圾分类培训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社区居民: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使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2)企事业单位员工:强化企业垃圾分类责任,提升员工垃圾分类素养。(3)学校师生:培养学生垃圾分类习惯,发挥学校在垃圾分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城市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和执行力。3.2.2培训内容(1)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包括垃圾分类的意义、分类标准、分类方法等。(2)垃圾分类操作技能:教授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分类标识、分类容器使用等。(3)垃圾分类处理流程:介绍垃圾分类后的处理流程,如回收、运输、处理等。(4)垃圾分类政策法规:解读我国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提高培训对象的法制意识。3.3培训方式与方法3.3.1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垃圾分类在线课程,方便培训对象随时学习。(2)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实操演练等形式,提高培训对象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3)联合培训:与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合作,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活动。3.3.2培训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垃圾分类成功案例,让培训对象了解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2)互动式教学:组织培训对象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3)实践操作:在培训现场设置垃圾分类模拟场景,让培训对象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考核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估,保证培训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四章垃圾分类回收流程4.1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投放是整个垃圾分类回收流程的第一环节,关乎后续环节的效率和效果。应在居民区、公共场所等地方设置不同类别的垃圾桶,明确标识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使其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投放。4.1.1宣传教育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4.1.2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合理配置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垃圾桶、分类标识等,保证垃圾分类投放顺利进行。4.1.3监督与考核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投放监督机制,对居民和单位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保证垃圾分类投放效果。4.2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分类回收流程的关键环节。在收集过程中,应根据垃圾分类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垃圾进行分别收集。4.2.1垃圾收集队伍培训加强垃圾收集队伍的培训,使其熟悉垃圾分类标准,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效率。4.2.2收集设备优化优化垃圾收集设备,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4.2.3收集过程管理加强收集过程的管理,保证垃圾分类收集的顺利进行。4.3垃圾分类运输垃圾分类运输是将分类收集后的垃圾运输至处理设施的过程。为提高运输效率,应根据垃圾类别和运输距离,合理规划运输路线。4.3.1运输车辆配置配置适应不同类别垃圾运输的车辆,提高运输效率。4.3.2运输路线优化根据垃圾类别和运输距离,优化运输路线,减少运输成本。4.3.3运输过程监管加强运输过程的监管,保证垃圾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泄漏、遗撒等污染问题。4.4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是整个垃圾分类回收流程的最终环节,涉及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4.4.1资源化处理对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4.4.2无害化处理对有害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4.4.3减量化处理对其他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降低垃圾处理压力。4.4.4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4.4.5处理过程监管加强处理过程的监管,保证垃圾分类处理效果。第五章垃圾分类回收技术支持5.1垃圾分类识别技术5.1.1简介垃圾分类识别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垃圾进行准确分类和识别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光谱分析、传感器检测等方法,通过对垃圾的形状、颜色、成分等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垃圾的自动化分类。5.1.2技术原理(1)图像识别:通过摄像头或扫描仪等设备获取垃圾的图像信息,再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出垃圾的特征,从而实现分类。(2)光谱分析:利用光谱仪器对垃圾进行光谱检测,分析垃圾的化学成分,从而判断其类别。(3)传感器检测:通过各类传感器(如红外、紫外、重量等)对垃圾进行检测,获取垃圾的物理特征,实现分类。5.1.3技术应用垃圾分类识别技术已在我国多个城市得到应用,如上海、北京等。该技术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减轻了人工分拣的压力,提高了回收效率。5.2垃圾分类处理技术5.2.1简介垃圾分类处理技术是指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方法。5.2.2技术原理(1)物理处理:通过破碎、筛分、压缩等物理手段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实现减量和资源化。(2)化学处理:利用化学反应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肥料或能源。5.2.3技术应用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如焚烧发电、填埋、堆肥等。这些技术有效降低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垃圾的资源利用率。5.3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5.3.1简介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是指将垃圾分类后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废品回收、废料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方法。5.3.2技术原理(1)废品回收:将废弃的金属、塑料、纸张等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再经过处理重新进入生产环节。(2)废料利用:将垃圾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废料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有用的产品。(3)废弃物资源化: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提取有用物质,实现资源化。5.3.3技术应用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如废塑料、废纸张、废金属等回收利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社会创造了经济效益。第六章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法规6.1政策法规制定原则6.1.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制定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法规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政策法规的实施既满足当前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6.1.2坚持法律法规先行原则政策法规的制定应遵循法律法规先行原则,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保证政策法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6.1.3坚持科学合理原则政策法规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合理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现状、技术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保证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6.1.4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在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提高政策法规的公正性和透明度。6.2政策法规体系构建6.2.1完善立法体系构建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法规体系,首先要完善立法体系,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6.2.2建立政策引导体系政策引导体系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工作。6.2.3加强行政管理体系加强行政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协调、监督、考核机制,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6.2.4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如设立垃圾分类回收基金、建立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等,引导企业、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6.3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6.3.1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垃圾分类回收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同时加强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培训,保证政策法规的顺利实施。6.3.2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包括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监督,保证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6.3.3实施效果评估对政策法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分析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法规。6.3.4强化责任追究对违反政策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强化责任追究,保证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七章垃圾分类回收资金保障7.1资金筹措渠道7.1.1财政投入为保障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将垃圾分类回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为垃圾分类回收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财政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建设及维护资金;(2)垃圾分类回收宣传教育资金;(3)垃圾分类回收技术研发及推广资金;(4)垃圾分类回收奖励资金。7.1.2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回收项目,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社会资本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投资;(2)社会团体捐赠;(3)个人捐赠;(4)金融机构贷款。7.1.3政策性补贴与税收优惠可以通过政策性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方式,引导和激励企业、个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具体措施包括:(1)对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2)对购买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的企业给予补贴;(3)对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给予贷款贴息。7.2资金使用与管理7.2.1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为保证垃圾分类回收资金的合理使用,应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垃圾分类回收资金使用办法;(2)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3)实施资金使用效益评价。7.2.2强化资金监管加强对垃圾分类回收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资金监管机制;(2)实施定期审计;(3)加强内部监督。7.2.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垃圾分类回收资金使用效率:(1)优化资金分配方案;(2)实施项目化管理;(3)强化项目评估与监督。7.3资金效益评估为保证垃圾分类回收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效益,应开展以下评估工作:7.3.1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对垃圾分类回收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实施效果评估;(2)资金使用效率评估;(3)项目经济效益评估。7.3.2社会效益评估评估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对社会环境、资源利用、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包括:(1)环境效益评估;(2)资源利用效益评估;(3)社会效益评估。7.3.3政策效益评估评估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包括:(1)政策引导作用评估;(2)政策效应评估;(3)政策可持续性评估。第八章垃圾分类回收效果评估8.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垃圾分类回收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环保行业规范,结合实际运行情况,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分类效果指标:包括分类正确率、分类纯净度、分类覆盖率等;(2)回收利用率指标:包括回收利用率、资源化利用率、减量化效果等;(3)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投资回报率、运行成本、收益来源等;(4)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居民满意度、环保意识提高程度、社会参与度等;(5)环境效益指标:包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等。8.2评估方法与流程垃圾分类回收效果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流程如下:(1)数据收集:收集与评估指标相关的数据,包括各类垃圾产量、分类效果、回收利用情况等;(2)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评估指标计算: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4)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指标值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垃圾分类回收效果的优势和不足;(5)评估报告撰写:根据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8.3评估结果应用评估结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应用:(1)政策制定与优化:根据评估结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提供依据;(2)项目管理与改进:针对评估中发觉的不足,对垃圾分类回收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3)宣传教育与推广:利用评估结果,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4)资源配置与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合理配置垃圾分类回收资源,提高运行效率;(5)监督与考核:将评估结果作为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监督考核依据,保证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落到实处。第九章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实施与推广9.1项目策划与实施9.1.1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垃圾分类回收,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环保行业的发展。项目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0%;(2)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60%;(3)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4)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9.1.2项目实施方案(1)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2)建立分类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垃圾分类回收站点,配置分类回收设施,保证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顺利进行。(3)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对分类回收成果显著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4)技术创新:引入先进的垃圾分类回收技术,提高分类回收效率,降低处理成本。(5)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监管制度,对垃圾分类回收过程进行监督,保证项目实施效果。9.2项目推广策略9.2.1政策引导(1)制定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明确各级企业和居民的责任与义务;(2)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政策落实到位。9.2.2社会参与(1)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发挥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2)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志愿者活动,引导更多居民参与;(3)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回收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