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_第1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_第2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_第3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_第4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TOC\o"1-2"\h\u16409第一章绪论 258581.1研究背景与意义 21833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46821.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056第二章智能电网概述 3272152.1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征 3211392.2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4159452.3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重要性 418899第三章负荷预测原理与方法 5180823.1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 540033.2负荷预测的主要方法 5238803.3负荷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61420第四章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6306104.1数据采集方式与设备 6178524.2数据预处理方法 71244.3数据质量评价与处理 727318第五章模型建立与优化 8322665.1模型选择与构建 8106775.2模型参数优化 888815.3模型验证与评价 831991第六章负荷预测应用案例 9130296.1城市负荷预测案例 9178026.1.1案例背景 9103076.1.2预测方法 9185116.1.3预测结果 917826.2工业园区负荷预测案例 9185136.2.1案例背景 9161906.2.2预测方法 10206486.2.3预测结果 1010996.3分布式能源负荷预测案例 1047206.3.1案例背景 1027566.3.2预测方法 1081106.3.3预测结果 1029874第七章负荷管理策略 10210067.1负荷需求响应 1075997.1.1概述 10258247.1.2负荷需求响应策略 11208617.1.3负荷需求响应实施步骤 11173517.2负荷调度与优化 1121687.2.1概述 11235277.2.2负荷调度与优化策略 11247077.2.3负荷调度与优化实施步骤 12275567.3负荷管理效果评价 12323447.3.1评价指标 12279437.3.2评价方法 1288077.3.3评价步骤 1223114第八章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平台设计 12219328.1平台架构设计 12155098.2功能模块设计 13302378.3系统集成与测试 1321105第九章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政策建议 14265269.1政策法规完善 1468569.1.1建立健全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1455459.1.2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措施 14252409.1.3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1448669.2技术标准制定 1431549.2.1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 14205229.2.2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15181679.2.3适时修订和完善技术标准 15262389.3产业链协同发展 15233769.3.1优化产业链结构 1594969.3.2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 15101669.3.3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15138069.3.4加强产业链人才培养和交流 1526432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941810.1研究成果总结 15188410.2不足与改进方向 16794210.3发展趋势与展望 16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能源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成为我国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智能电网作为新一代电力系统,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负荷预测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能源行业,负荷预测与管理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电力供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负荷预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国外,负荷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预测、回归分析、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负荷预测的精度和效率。国外学者还研究了负荷预测与管理在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负荷预测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者们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负荷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如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等。同时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电网建设,为负荷预测与管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智能电网负荷特性,探讨负荷预测的关键因素。(2)比较国内外负荷预测方法,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3)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智能电网负荷预测方法。(4)设计一种智能电网负荷管理方案,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5)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所提出的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负荷预测与管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数据分析法:收集智能电网负荷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3)模型构建法:根据负荷特性,构建合适的预测模型。(4)实证分析法: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所提出的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二章智能电网概述2.1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征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电网形式,是在传统电网基础上,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具有以下定义与特征:(1)定义:智能电网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等的高度集成与互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需求。(2)特征:1)高度集成:智能电网将各类能源、电力设备、控制系统、信息通信系统等进行高度集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互动性强:智能电网能够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等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和双向互动。3)智能化管理:智能电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自动控制、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4)安全可靠:智能电网通过采用多种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电力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5)清洁环保:智能电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2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信息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无线通信、互联网通信等,为智能电网提供高速、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2)控制技术:包括分布式控制、集中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实现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和实时控制。(3)传感技术:包括各类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4)新能源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等。(5)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电力系统的大量数据,为智能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2.3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重要性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准确预测负荷需求,合理安排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实现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2)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负荷预测与管理有助于及时发觉和处理电力系统的异常情况,防止的发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3)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通过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降低发电、输电、变电等环节的能耗,减少运行成本。(4)促进新能源的消纳:负荷预测与管理有助于合理安排新能源发电的接入和消纳,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5)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负荷预测与管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电力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第三章负荷预测原理与方法3.1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负荷预测是指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影响负荷变化的多种因素,对未来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负荷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找出负荷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负荷预测提供依据。(2)相关因素分析:影响电力负荷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天气、经济、政策等。负荷预测需要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对负荷的影响程度。(3)数学模型构建:根据历史负荷数据和影响因素,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以描述负荷变化规律。常见的数学模型有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4)预测模型的优化与调整:在预测过程中,需要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预测精度。3.2负荷预测的主要方法负荷预测的主要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时间序列方法:时间序列方法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负荷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的负荷。常见的时间序列方法有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季节性分解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STL)等。(2)机器学习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利用计算机算法自动从历史数据中学习负荷变化规律,进行负荷预测。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有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等。(3)深度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方法是一种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自动提取历史负荷数据中的特征,进行负荷预测。常见的深度学习方法有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4)混合方法:混合方法结合了多种预测方法的优点,以提高预测精度。常见的混合方法有基于时间序列和机器学习的混合方法、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混合方法等。3.3负荷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1)时间序列方法:时间序列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短期负荷预测。但该方法对数据要求较高,对异常值敏感,且难以捕捉非线性变化。(2)机器学习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适用于复杂负荷预测问题。但该方法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计算复杂度较高,且对参数调整较为敏感。(3)深度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方法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适用于高维负荷预测问题。但该方法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计算复杂度高,且难以解释预测结果。(4)混合方法:混合方法结合了多种预测方法的优点,预测精度较高。但该方法实现复杂,需要合理选择和调整各方法的参数。第四章数据采集与预处理4.1数据采集方式与设备在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系统中,数据采集是的一环。数据采集的方式主要包括有线采集和无线采集两种。有线采集方式主要利用光纤、电缆等传输介质,将智能电网中的各类信息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有线采集的优点在于传输速度快、稳定性好,但受限于地形、距离等因素,部署难度较大。无线采集方式则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无线采集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卡、无线通信模块等。无线采集具有部署灵活、扩展性强等特点,但受限于通信距离、信号干扰等因素,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相对较低。4.2数据预处理方法数据预处理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重复数据等,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2)数据整合:将来自不同来源、格式各异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析处理。(3)数据降维:针对高维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降维,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度。(4)数据归一化:将数据按比例缩放到一个固定的范围,消除不同量纲数据之间的影响,便于后续分析。(5)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降低数据的噪声和冗余,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4.3数据质量评价与处理数据质量评价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数据是否满足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系统的需求。数据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性:评价数据中是否存在缺失值、异常值等,影响数据的完整性。(2)准确性:评价数据是否真实、可靠,能否反映智能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3)一致性:评价数据在不同时间、不同设备上的表现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数据矛盾。(4)时效性:评价数据是否及时更新,能否满足实时预测和管理的需求。针对数据质量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缺失值处理:对缺失值进行填充,如采用均值、中位数、最近邻等方法。(2)异常值处理:对异常值进行识别和剔除,或采用插值、平滑等方法进行处理。(3)数据融合:对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4)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通过上述数据质量评价与处理方法,可以为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提高预测和管理的效果。第五章模型建立与优化5.1模型选择与构建在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方案中,模型的选择与构建是核心环节。针对负荷预测问题,本章选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等。根据负荷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和特征变量。构建以下几种预测模型:(1)ARIMA模型: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适用于处理线性时间序列数据。(2)LSTM模型:长短时记忆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循环神经网络,能够处理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3)随机森林模型:一种集成学习算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进行预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5.2模型参数优化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功能,需要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参数优化方法:(1)网格搜索:通过遍历不同参数组合,寻找最优参数。(2)随机搜索:在参数空间中随机选取参数组合,寻找最优参数。(3)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寻找最优参数。(4)贝叶斯优化:基于概率模型,通过更新参数的先验概率,寻找最优参数。本章采用网格搜索和遗传算法对ARIMA和LSTM模型进行参数优化,以实现更好的预测效果。5.3模型验证与评价为了评估模型的预测功能,本章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指标:(1)均方误差(MSE):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2)均方根误差(RMSE):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并对其开方。(3)决定系数(R^2):衡量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的指标,取值范围为0到1,越接近1表示拟合程度越好。(4)平均绝对误差(MAE):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平均误差。本章将选取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并对后续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进行预测。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评价模型的功能。同时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以检验其泛化能力。在模型验证与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功能差异,以判断模型是否过拟合。(2)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预测功能,以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3)模型对异常数据的处理能力,以检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鲁棒性。第六章负荷预测应用案例6.1城市负荷预测案例6.1.1案例背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案例以某特大城市为例,介绍智能电网负荷预测在城市电力系统中的应用。6.1.2预测方法在本案例中,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负荷预测方法,结合历史负荷数据、气象数据、节假日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城市负荷预测模型。6.1.3预测结果经过模型训练和验证,该负荷预测模型在城市负荷预测中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日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2)短期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3)长期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6.2工业园区负荷预测案例6.2.1案例背景工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能源需求量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关键作用。本案例以某工业园区为例,介绍智能电网负荷预测在工业园区电力系统中的应用。6.2.2预测方法本案例采用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的负荷预测方法,结合园区内企业生产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工业园区负荷预测模型。6.2.3预测结果经过模型训练和验证,该负荷预测模型在工业园区负荷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日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2)短期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3)长期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6.3分布式能源负荷预测案例6.3.1案例背景分布式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形式,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环保等优点。本案例以某分布式能源项目为例,介绍智能电网负荷预测在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6.3.2预测方法本案例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负荷预测方法,结合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历史运行数据、气象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分布式能源负荷预测模型。6.3.3预测结果经过模型训练和验证,该负荷预测模型在分布式能源负荷预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日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2)短期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3)长期负荷预测准确率达到75%以上。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智能电网负荷预测在各类能源场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第七章负荷管理策略7.1负荷需求响应7.1.1概述负荷需求响应(DemandResponse,DR)是指在电力市场运营过程中,通过价格信号或其他激励措施,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负荷的实时调控。负荷需求响应是智能电网负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7.1.2负荷需求响应策略(1)价格型需求响应:通过调整电价,引导用户在高峰时段减少用电,低谷时段增加用电,实现电力需求的平衡。(2)激励型需求响应:通过提供补贴、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用户参与电力市场,主动调整用电行为。(3)基于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响应: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如智能表计、分布式能源资源等,实现用户与电力系统的实时互动,提高负荷需求响应的准确性和实时性。7.1.3负荷需求响应实施步骤(1)制定负荷需求响应政策:明确负荷需求响应的目标、范围、补偿标准等。(2)建立负荷需求响应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用户用电行为,为需求响应提供数据支持。(3)开展负荷需求响应试点: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开展负荷需求响应试点,验证策略效果。(4)推广负荷需求响应: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至更多区域和行业。7.2负荷调度与优化7.2.1概述负荷调度与优化是指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用户需求,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7.2.2负荷调度与优化策略(1)基于电力市场机制的负荷调度: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实现电力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优化配置。(2)分布式能源资源调度:利用分布式能源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调度。(3)储能系统调度:通过储能系统,实现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7.2.3负荷调度与优化实施步骤(1)建立负荷调度与优化模型: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和用户需求,构建负荷调度与优化模型。(2)制定负荷调度与优化策略:结合模型,制定合理的负荷调度与优化策略。(3)实施负荷调度与优化:根据策略,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调度和优化。(4)评估负荷调度与优化效果: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调度与优化提供依据。7.3负荷管理效果评价7.3.1评价指标(1)负荷需求响应度:衡量用户对负荷需求响应政策的响应程度。(2)负荷削减量:衡量负荷管理措施实施后,实际减少的负荷量。(3)电力系统运行效率:衡量负荷管理对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4)能源消耗降低率:衡量负荷管理对能源消耗的影响。7.3.2评价方法(1)定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负荷管理效果进行定量评估。(2)定性评价:通过对负荷管理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描述,进行定性评价。(3)综合评价: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对负荷管理效果进行全面评价。7.3.3评价步骤(1)收集数据:收集负荷管理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2)计算评价指标: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各评价指标。(3)分析评价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负荷管理效果。(4)提出改进措施: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负荷管理提供指导。第八章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平台设计8.1平台架构设计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平台的设计,以实现高效、精准的负荷预测与管理为核心目标。平台架构设计遵循模块化、可扩展、高可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负责从智能电网各节点、分布式能源、气象等系统采集实时数据,包括负荷数据、气象数据、设备状态数据等。(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3)模型构建层: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构建负荷预测模型,实现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负荷的精准预测。(4)决策支持层:根据预测结果,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为智能电网调度、运维等业务提供决策支持。(5)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实现负荷预测、设备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8.2功能模块设计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采集智能电网各节点、分布式能源、气象等系统的数据。(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3)负荷预测模块: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构建负荷预测模型,实现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负荷的精准预测。(4)设备管理模块:实时监控智能电网设备状态,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等功能。(5)数据分析模块: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用户提供数据可视化展示。(6)决策支持模块:根据预测结果和实时数据,为智能电网调度、运维等业务提供决策支持。(7)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保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8.3系统集成与测试在平台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集成与测试,以保证各模块功能的完整性和系统稳定性。(1)系统集成:将各个功能模块按照设计要求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2)功能测试: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逐一测试,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3)功能测试:测试平台在不同负载下的功能,包括响应速度、数据处理能力等。(4)兼容性测试:测试平台与现有智能电网系统的兼容性,保证系统可以顺利接入。(5)安全测试:评估平台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通过系统集成与测试,可以保证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具备高效、稳定、安全的功能,为智能电网的调度、运维等业务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政策建议9.1政策法规完善9.1.1建立健全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促进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发展,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监管机制等,保证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9.1.2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措施应针对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关键环节,如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市场准入等,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以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9.1.3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认识,同时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和行业整体水平。9.2技术标准制定9.2.1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应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统一技术标准体系,明确技术要求、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保证各环节的技术衔接和兼容性。9.2.2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在制定技术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国际标准,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提高我国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的国际竞争力。9.2.3适时修订和完善技术标准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及时修订和完善技术标准,以适应新的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9.3产业链协同发展9.3.1优化产业链结构应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