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考题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任选4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要说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3、科学有哪些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什么现实意义?4、课题(或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是什么?5、假说是如何提出来的?6、简评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二、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1、恩格斯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三、论文(占总成绩的30%)。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自然辩证法123班复习题汇总)(黄色为10级考题:简答五选三每题10分、论述四选二每题20分、论文30分)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123)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123)3、形而上学自然观或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怎样的科学背景下产生的及作用?(123)4、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为什么?(123)5、结合科学发展的过程谈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演变(123)6、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123)7、科学究竟是什么?(2)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3)9、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的剑”?(123)10、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点?(123)11、结合实例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23)12、科研的基本程序(2)13、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及科研选题的原则(123)14、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123)15、数学方法及其特点。(2)16、怎样理解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17、科学假说及其意义。(123)18、如何评价科学理论的优劣?(2)19、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23)20、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12)21、试对科学哲学家们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的一种进行理论分析(12)22、谈谈你对理论与经验关系的理解(23)23、论科学精神及其意义(123)24、科学争鸣及其意义(2)25、科学活动的特点和准则(2)2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2)27、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23)28、简评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123)29、根据实际感受,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具体收获(23)30、简要说明恩格斯《自然便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2)31、你所理解的科学家的科技素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3)32、简要说明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哪些?(1)33、科学有哪些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什么现实意义?1(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1(2)、简要说明恩格斯《自然便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一)思想的孕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来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普遍发展的规律的经典著作。1、恩格斯对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大约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自然界及自然科学著作中所蕴涵的哲学问题及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历史的逻辑的联系,促成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作的初始构想。2、阅读与研讨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以及与自然科学家进行交往活动,使恩格斯更加了解和热爱自然科学,为他萌发《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计划,作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准备。3、70年代,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深入研究科学哲学问题的时期。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哲学领域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泛滥,为粉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党内机会主义的进攻,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武装无产阶级,恩格斯初步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构想。4、1873年,恩格斯拓展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思想,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写作与思考,直到1876年,《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总体设计才最后完成。(二)写作过程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自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恩格斯相继写了进百篇札记、片段和两篇重要论文:《历史的导言》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自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为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恩格斯除了继续写一些札记与片段外,主要精力用于撰写论文。《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大部分论文是在这一阶段写成的。(三)思想的传播恩格斯逝世之后,《自然辩证法》的全部手稿落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伯恩斯坦手里。伯恩斯坦有意扣压多年,不予发表。1、1924年,苏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到德国查寻、复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2、经过努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艺术的俄译本,于1925年由莫斯科国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个版本是按恩格斯所分四束的顺序,以德俄对照的形式编排的。3、1935年,《自然辩证法》在前苏联又出版了新版本。这个版本是按论文在前札记、片段在后,并考虑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的。4、后来,前苏联又组织了一个专门编委会负责重新编辑、校译原文和修改注释等。在此基础上,于1941年,再次出版了《自然辩证法》。5、1973年,前苏联著名哲学家凯德洛夫发表了《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提出应编辑出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文选本,以体现恩格斯的愿意。6、德国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又开展了以年代为顺序的新的编辑工作,并做出了更为详细而准确的评论、解释和索引,还编写了创作史。这个新版于本世纪80年代问世。7、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在我国先后出版了五种中译本。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古希腊自然观的内容:(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2)追求逻辑的完满。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3)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最先是天文学和力学;(4)亚里士多德的综合。他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古希腊自然观的意义: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3、形而上学自然观是怎样产生的科学背景下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由于刚刚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要还是处在搜集资料、划分研究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的阶段,大多数学科发展水平还不高,从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重研究一般;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的割裂和分离看成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界限和鸿沟,把活物看成为死物,把运动归结为静止,把事物和现象看成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一成不变的东西。这种思想方法在17、18世纪由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概括,使之理论化,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取得了固定的形式,便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思潮——形而上学自然观。4、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为什么?天文学的新概念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5年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星云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天体起源学说,它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分析天体的发生与发展。它不仅在科学上为现代天体演化学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哲学上为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它既批判了“宇宙神创论”又否定了“神的第一次推动”。恩格斯评价说,康德的星云假说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拉普拉斯是历史上从机械自然观向辨正自然观过渡的代表人物,他的《宇宙系统论》在太阳系起源问题上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地质学的新理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1830年出版了他的《地质学原理》。他提出了地质渐变理论,认为促使地壳的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不是上帝和其它神秘的作用力,而是永远不停的进行着地质应力,从而抨击和否定了当时的“灾变论”。由于赖尔的地质渐变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变化的,这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物理学的新综合物理学领域19世纪的两个最重要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电磁理论的建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19世纪40年代由五个国家的至少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位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力学、热力学、电学、化学等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统一性。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1888年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试验加以证实。电磁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统一性,在那种认为光电磁互不相干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化学上的新发现化学领域19世纪有三个发现,一个是道二顿-阿伏伽德罗的原子-分子论,第二个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第三个是维勒的草酸和尿素合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科学假说,完成了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成为说明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机理的原子-分子说,这一学说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它的辨证性质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草酸和尿素合成第一次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穿透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障碍。生物学上的新进展19世纪生物学的两个重大发现是细胞理论和生物进化论。德国动植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理论,这个学说在动植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是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标志的,它揭示了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目的论”、“神创论”、“不变论”等形而上学的观点。5、结合科学发展的过程谈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演变(一)原始宗教自然观的产生(笔记: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原始人按照人类的行动和目的去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把自然设想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拟人化的万物有灵论的自然观。)(二)对科学的影响(笔记:虽然包含很多谬误的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科学和宗教有很大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麻醉人们的思想。科学则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但从起源上说,它们都是起源于巫术的,丹皮尔说“巫术好像终归是宗教与科学的摇篮。”。只是巫术中尊重事实的部分分化为科学,而崇拜神灵的部分则分化为宗教。在中世纪,科学被宗教统治,只有与教义相符的才能被允许研究。但自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从此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教会利用自己的特权,镇压一切“异端”,从此,一切独立于教会的学术、知识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成了基督教的奴仆。形而上学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有的种类和形态,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总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正是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糙到精致,从模糊到精确,从幻想到科学,为尔后深入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但是,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固定化的世界观时,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和束缚科学发展的桎梏。6、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恩格斯这句话是对近代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与神学的关系的一个论述。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这本书是自然科学向封建神学权威统治争生存、求解放、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首先论述了地动说,驳斥了地球不动的谬论。接着提出并论证了地球并不在中心,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新说”观点。从而推翻了独霸天文学领域长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基础。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神学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是自然科学从血泊中顽强地生长起来。这些先驱们树立起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为后来追求真理的人们树立起一面旗帜,鼓舞他们为真理而斗争。《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牛顿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伽利略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第三定律是由瓦里斯、雷思、惠更斯发现的,牛顿进一步总结,并同前两条定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作为动力学基础。以牛顿的名字命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时代科学研究成果的系统综合。牛顿所总结的力学三定律和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力学定量地统一起来。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宏观低速运动的一次大的飞跃,是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伟大里程碑。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可是如果追问天体最初为什么会运动时,牛顿就不能坚持从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而滑向了唯心主义,向神学妥协,投入神的怀抱,认为天体的最初运动是上帝的第一推动的结果。近代前期学科的开端,哥白尼给神学写了绝交书,把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到了牛顿,又同神学相妥协,把神学引入科学。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它说明了科学家不能满足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信念,而必须自觉地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才能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完全划清界限,才能使科学工作健康的发展。7、科学究竟是什么?广义的科学一般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大科学的概念;而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含技术。我们一般谈的科学,仅限于狭义的科学概念。一般来说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并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1)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科学是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活动。(2)从静态结果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3)从事业规模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社会建制”。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是最明显最直接的表现。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论断。邓小平在1988年9月12日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首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首先表现在它贯穿于现代生产过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表现在对其他生产要素质量提高所起的关键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改变劳动力结构;改革和创新劳动资料;深化和扩大劳动对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的作用。再次、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1、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2、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越来越短;3、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呈加速的趋势。9、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的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创新又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有时会引起短期开发与长期开发的矛盾;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有时会扼杀传统产业或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有时会带来新的就业问题等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科技创新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伴随的自然环境恶化也是惊人的,为此西方出现了批判盲目崇拜现代科技的思潮。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技发明层出不穷,不断创造出新材料,创造出新生命。人类试着借助飞行器在太空安家,甚至试图复制人,要与上帝比高下。这些发明使人类置身于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然而,不少杰出的发明也在制造永远的祸端:百年难解的白色恐怖——塑料。自从它诞生到现在,它确实给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也出现了许多灾难。它深埋地下,百年不溶解,给土地资源造成重大损失。城市生活中心流动杀手——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它不仅方便人们的外出,还节省了时间,但汽车排出有毒气体,对人类以及大气层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10、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点?作为科学认识的典型研究活动,在认识方面有四个基本特征:实证性:科学在其认识活动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实证性。其过程的逻辑性能确保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其研究结论比较明确,可以验证。深刻性:科学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性。它不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力求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其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之关系,阐明其内部机理。创造性:科学探索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创造性。它或者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推动了已有知识的进步,增进了已有知识的存量;或者变革了已有知识中有错误的东西,革新了已有知识体系。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由于是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因此其研究本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科学探索变得扑朔迷离,很难得到明确的规律;也使得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使得科学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不能确保研究的成功。11、结合实例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界,社会与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的本质及其规律,它所研究的只是自然界的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1、哲学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任何哲学思想和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产生,概括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2、自然科学也要接受哲学的指导:第一,当自然科学的研究由经验阶段上升到理论阶段时,它必然要使用一系列哲学提供概念;第二,不管自然科学家愿意不愿意,总要受到哲学的影响,问题在于受什么样哲学影响。综上所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辩证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促进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又能够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12、如何评价科学理论的优劣科学理论评价是对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评价科学理论有一些共同的标准:一、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即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理论与实验结果符合的越好、越广泛,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越高,可接受性也就越大。二、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科学理论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体系,故必然要求理论内部在逻辑上自洽,同时与公认的有关理论或背景知识也应该具有一致性。三、理论的简单性。即该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最少,这样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完备性、无矛盾性越容易判定。四、理论的预见性。科学理论应该能预见目前尚未观察到得、但却能在以后科学实践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评价理论的标准不是孤立的,与经验事实一致性表现出科学研究中的“求真”;理论的内在完备性和简单性表现出以科学中的美去反映自然界内在的和谐和统一;科学的预见性则深刻体现了科学理论解决问题、探索自然的能力。可见一种合理的理论评价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13、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及科研选题的原则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课题是科学研究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指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时代性)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指向性)和求解范围(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过程。从科学的发展中看,一门学科提出的问题越多,则这门学科越有活力;一个科学家越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的科学创造力就越旺盛。地位和作用: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是对科学研究的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招,它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甚至也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甚至在科学研究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社会需求)。反映了科学工作者的能力、经验和水平。科研选题的原则:课题必须有价值——研究的方向课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研究的内在要求课题必须具体明确课题要新颖,有独创性——研究的本质特征课题要有可行性——研究的现实条件详细阐述:(1)科学性;课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真问题避免假问题。不能置现有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于不顾,异想天开的选题,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在能量守恒定律发现后还继续研制永动机,这就是不顾科学性所做的选题,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非科学的问题,科学与非科学如何划界?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2)必要性;就是课题应该有它的意义,实践上的意义或者理论上的意义,也就是选题应当考虑它在社会实践中或科学发展中的必要性。应该强调研究课题首先应当选择那些社会实践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但是有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一时还难于判断它对实践的意义,这就需要具体分析全面衡量。(3)可能性;既是要求科研选题应该充分考虑到研究主体的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如自身的科研素质,周围学术环境、资金、设备等条件。如不认真审视,好高骛远,选择力不从心的课题或部分客观条件不具备的课题,即使是真正科学的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当然科学研究的条件是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去争取和创造的,但创造条件也需要必要的基础。消极等待可行性条件的具备,和“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都是不可取的。(4)合理性或效益性。在应用研究,特别是发展研究中,除了要考虑上述问题外还要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当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否则新的成果就没有生命力。对于上述问题,一要辩证地思考,二要综合起来考虑。不提出适当的原则,没有考虑问题的依据,选择和确定课题时就会无所遵循;但是如果把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尚不完善的原则看成固定的条条,则会限制人的思维。这些都是不正确的。14、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15、数学方法及其特点数学方法是指以数学为工具,从数量关系上把握对象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导、运算与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数学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形式规范性应用广泛性科学预见性16、怎样理解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研究者在对其所探索的问题长时间关注并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对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理解,其表现形式通常为一个答案的突然涌现。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的难题,往往就是在这种直觉和灵感的顿悟中,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直觉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认识发生的突发性:直觉和灵感都是认识主体偶然受到某种外来信息的刺激而突然产生的随机过程。认识过程的突变性:直觉思维过程实现的是质变,但外在表现为逻辑上的突变形式。它可以一下子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使不知转化为知。在直觉中,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行程就走向了结论,并获得了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这是直觉的本质特征,认识成果的突破性:直觉和灵感能打破常规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舒服,从而成为突破性创造的催生婆。它是认识主体的意识和潜意识与客观对象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突然沟通。直觉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实质)的一种猜测和掌握。直觉方法一方面用以观察外物,另一方面则注重向内省察。直觉是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遂后的顿悟,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直觉很少在那些对该发现领域不很了解的人身上发生。由此可以看出,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再认识可以看作是直觉的孕育形式,这时思考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还比较明显。再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就可能产生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显然不过是思维过程的简化、凝缩,采取了“跳跃”的形式。思维的一系列细节过程被省略了,跃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一下子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面前。所以能够如此,熟悉的领域中的相关思想模型发挥着重要作用。17、科研的基本程序选题——科学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问题——提出科学假说——实践检验——形成理论体系——实践。一、选题: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亦即选题,是科研的第一步。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类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特殊实验形式,它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它既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同时又始终必须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三、观察实验获取科学事实当确定了科学研究的问题之后,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和我们的选题之间建立联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四、发现问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科学研究与进步的开始。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在获取了科学事实之后,还要对各种科学事实进行概括和总结。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18、科学假说及其意义假说的定义:假说是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某一未知事物或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假说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如下基本的特点:第一,假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某一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或其规律性;第二,假说是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的;第三,假说具有推测的性质;第四,假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多种推理形式和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假说的意义:假说是科学认识的重要阶段,是科学理论的前奏,是人类探求真理、寻找客观规律的阶梯。19、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把握科学前沿,营造科学中心,都与良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社会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居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实践对科学提出了需求,要求科学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最早产生的自然科学——天文学,就是因为最早的生产是农业和畜牧业,农牧业的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了解气候的变化。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只有当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同科学内在发展的各种问题协同结合起来时,科学才能获得发展。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综合即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政治与科技的关系,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一种基本关系。1、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2、科技方针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是通过科技政策来体现的。正确科技政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到科学研究方面;(2)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3)重视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科技人员;(4)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3、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军事和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破坏生产,毁灭科学成果,另一方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刺激作用表现在:军事需要刺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战争和军备竞赛促进国家对科技政策的调整;军事科学研究带动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究雷达与高射炮有效配合的方法,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历史上的战争促进了学术交流;军事科学技术可以军用转化为民用技术。三、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科学认识离不开哲学思想的制约;哲学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法论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教育为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人才;教育水平、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3、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进步的道德是科学技术后发展的精神条件,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4、美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当中,所以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从哲学意义上说,艺术也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是缘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的。因此,科学技术与美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5、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层次(1)各种观念;(2)成为习惯的行为规则;(3)体现各种习惯的仪式。20、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一、实验和理论的矛盾循环运动在实验与理论的循环中,一般来说,实验室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实验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它对科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科学理论的建立上看,科学实验所积累的材料是科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和依据;第二、从科学理论的发展看,科学实验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从科学理论的确立上看,科学实验是评价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验是理论与实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理论一旦形成,它就高于实验事实和材料,成为科学实验方向的选择、进程设计和结果分析的灵魂。首先、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方向选择提供依据;其次、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的进程设计确立思路;第三、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的结果的分析给予指导。总之,实验与理论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一方面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事实,新的材料,从而揭露出原有的理论和概念的局限性和错误,形成科学危机,要求在理论上、概念上做出新的解释或概括,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开拓新的实验领域,获得更加新的实验材料。实验和理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推动科学不断前进,二者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它们的矛盾解决始终是对立的。二、理论自身的矛盾: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科学是一个理论的体系,是用严密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来说,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无矛盾性,即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推理应该首尾一贯,不能前后矛盾。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某一现象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首尾一贯;或者在现阶段看来没有矛盾的理论,但经过科学思想的深层次上的批判性、革命性的认识,往往会产生出一些与科学理论的规范不相容的概念、观念、结论和方法,从而将科学理论固有的内在矛盾揭露出来,从而出现了科学问题、科学悖论和科学佯谬。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以逻辑矛盾的形式出现,自然而然地就会使一大批人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悖论对科学的推动并不总是以新理论代替旧理论而结束,这种推动作用有时表现为旧理论的改进和完善。科学问题和科学佯谬与科学悖论相近,都是科学发展中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科学发展中的困难,也是科学发展的契机和生长点。三、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学术上的自由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的不断完善;第三,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科学争鸣。第四、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争论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五、分化与综合:科学的不断分化,实质上是对认识领域由粗略到细微,由浅显到深刻的体现。科学的不断综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分化与综合的矛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作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这种联系和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论上的启示。3、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头学科的更替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性在科学上的表现。带头学科的研究推动和加速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带头学科也就是科学发展的方向,对于科学发展规划和科学政策的制订都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科学技术发展内在矛盾运动的重要方面,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既有分化,又有综合,形成种类繁多的新学科,构成科学技术体系的宏伟大厦。所谓科学分化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一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得到的比较精细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原有的学科中分离出新的学科。科学的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种个别的、特殊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于研究对象,得到关于自然界的总体或某一种物质的运动形式、某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认识,因而形成一些具有新质、内涵更大的学科。科学的分化和综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独立、相互综合和相互转化,构成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21、试对科学哲学家们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的一种进行理论分析近代以来,科学哲学家培根、波普、库恩、拉卡托斯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们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逻辑实证主义的直线积累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等。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Historiesmakemenwise,po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le,natural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andrhetoricabletocontend)”。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这一著名图示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科学革命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拉卡托斯在反思波普尔学说中的“独断的证伪”倾向和库恩理论中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基础上,也在他的著作《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提出他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步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步阶段→新的进步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步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进步阶段……(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22一)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库恩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他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展模式,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在科学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他提出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是对波普尔的一大推进。)22、谈谈你对理论与经验关系的理解经验事实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而理论往往抽象深奥,晦涩难懂。正由于两者间的这种差别和不同,一般地在一种新理论被建立时,人们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将要借助于形象的、感性的经验事实,这就是经验对理论的助解效应。同时,经验对理论还有一种作用,即证实作用。许多理论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方式来验证的。这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上面谈及的是经验和理论发生作用时是彼此间相对独立的,有时间先后的情景。接下来要谈一下经验和理论处于同一过程、同时发生、互相渗透的情形。一方面,经验中渗透理论。这种渗透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过程。这主要是由认识主体的知识背景或构架这一潜在的东西所发生的潜作用造成的。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了观察中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在科学活动中,观察与主体的观察目的、理论背景、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那种截然分明的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情景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理论中渗透着经验,这是就理论本身而言的。在提出理论假说时,潜在地渗透经验。这一过程往往贯穿着灵感、直觉、想象等。如化学家凯库勒在睡梦中看到原子连结犹如蛇一样弯曲盘绕,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旋转扭动,从而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这些就是经验性的东西,但它们渗透到假说提出过程中时是无意识的,不是预先知晓的。在以后的理论阐述中同样离不开经验事实的语言。这就是科学理论的语言中必定渗透着观察语言及实验语言等。23、论科学精神及其意义(1)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默顿于1942年发表过一片重要的论文《科学的规范结构》,其中包括了对科学精神的探索和研究。他所说的科学精神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如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可将其概括为: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表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逻辑上自恰)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①实事求是;②怀疑与批判精神;③究根究底的探索精神;④认真的态度;⑤勇于坚持真理;⑥科学与民主](2)科学精神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然产生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产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精神无疑为科学家群体所特有,但绝非为其所独有,其他人同样可以通过科学普及与亲身实践活动的途径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24、科学争鸣及其意义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平等的学术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科学争鸣的起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1、科学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引起科学争鸣。2、由于科学思想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科学争鸣。3、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科学争鸣(如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此外由于学者专业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甚至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科学争论。意义:学术上的自由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双方为了确证自己,批驳和诘难对方,都要积极地、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问题的研究,激发新的科学思想萌发,提出更具体的科学理论。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日臻完善。针对理论弱点和不足而进行的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争鸣,可以深刻的暴露理论的缺陷与困难,使争论双方及时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克服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朝向全面的方向发展。再次,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不得使用权力、政治干预来解决,只能靠科学事实讲话。25、科学活动的特点和准则特点:(1)探索性和尝试性;(2)创造性和继承性;(3)严密性和可重复性;(4)个体性和集体性。准则:(1)公平性;在科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哪个国家、民族或阶级的科学真理,凡科学真理都具有世界性、普遍性、永恒性。(2)共用性;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为它们属于社会所有。它们构成了共同的遗产,发现者个人对这类遗产的权利是极其有限的。强调任何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在继承和使用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交流和社会协作产生的,因而都属于社会的公用财产或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3)可怀疑性;科学不迷信任何权威与偶像,它要求对任何科学的主张和论断进行发问,进行批判性的检验,给予实验与理性的审查。要求把一切主张放在事实与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只有这样,科学才能不断地去探索新的问题,自由地向前发展。(4)无私利性;由于无私利性或无偏见性的制度性要求,科学研究包括其成果的可证实性,实际上都要收到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科学家的互动会收到严格的控制,其所达到的程度或许是任何其他活动领域所不能相比的。无私利性要求对科学成果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无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5)独立性.。尽管一个民族、国家、阶级的社会与文化环境,都会影响着一些科学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与研究课题,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知识与论断,其有效性标准却是独立于国界、种族、阶级、信仰和个人品质的。26、可持续发展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会文艺部工作计划文艺部个人工作计划书
- 2025年定点扶贫工作计划
- 2025学校总务处工作计划例文
- 葫芦丝教学计划
- 幼儿园学前班个人计划
- 如何写好一份商业计划书
- 销售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 《骨关节创伤图》课件
- 《民法基础知识》课件
- 《外汇储备》课件
- 部队教学法教案模板范文头部包扎
- 【建设方案】虚拟电厂及管控管理平台建设总体方案
- 2024年中考道法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 综合测试(解析版)
- 必修五unit4-倒装句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 《读书 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导学案
- UI设计理论与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六年级(上)期中英语试卷
- 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7分)
- AED使用指南课件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升学模拟测试卷4份 (含答案) (一)
- 消防康复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