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教学难点
地方时教
具
地球仪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课
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板
书
一.昼夜交替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板
书
1.晨昏线(圈)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板
书
2.太阳高度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板
书
二.地方时板
图
时区的划分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板
图
时区的划分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板
书
1.地转偏向力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板
书
2.偏移规律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板书设计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一.
昼夜交替1.晨昏线(圈)2.太阳高度二.
地方时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地转偏向力2.偏移规律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导入新课〗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的教学〗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如何划分。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4.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
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以及五带的划分等问题。
4.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或自制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下这样一个思考题: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只能直射到南、北纬23°26′的纬线,而不会再向南、北扩大或者范围缩小呢?
大家考虑好了吗?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太阳直射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的最南最北界限也是23°26′,也就是南、北回归线。假如黄赤交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时刻不停地处在运动状态,我们研究地球运动有什么地理意义呢?它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后两节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二)
一、昼夜交替(板书)
1.昼夜的形成(板书)
(启发、引导)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现在我们假设地球不运动(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同学们思考一下:会不会形成昼夜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归纳)即使地球不运动,也会形成昼夜。(用地球仪做解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中间的大圆圈),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承转)处于黑夜状态的夜半球是看不到太阳的,而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2.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引导、讲解)什么是太阳高度呢?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教师可用手势做解释)。处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到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
在昼半球(白天)大于0°
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晨昏线(地平线)上等于0°
在夜半球(黑夜)小于0°
(承转)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用地球仪演示)。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
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板书)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请大家思考、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释)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了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日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空中的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教师可用地球仪演示说明),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是,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变化(交替),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可借助三球仪解释、说明)。
同学们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解释)在钟表出现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完全是靠太阳(夜晚靠星星、月亮)来安排一天的起居作息、生产劳动,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通过前面第2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颗同步卫星,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约为一个月,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天,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昼夜温差减小,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地球的一大优越性。
(承转)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二、地方时(板书)
1.地方时的产生(板书)
(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补充)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
15°
1小时
15′
1分钟
15〃
1秒钟
地球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教师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举例说明,示例见备课资料中)
(承转)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板书)
(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初中地球部分,可详可略地复习或讲解这部分内容)
时区的划分可使用下列图式(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讲解:
(解释)中央经线、区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1)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2)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教师可根据情况举例说明)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
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点才上学的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和区时的计算。
〔课后作业〕
1.当本初子午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均为0°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经度180°的北回归线上B.经度90°的南回归线上
C.经度180°的南回归线上D.经度90°的赤道上
答案:D
2.同一经度的各地(
)
A.区时相同B.每天日出日落的时刻相同
C.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相同D.气温相同
答案:A
3.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48°的某地的区时是(
)
A.10月1日17点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D.10月2日4点
答案:C
4.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在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D.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不一致
答案:C
●板书设计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二)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2.太阳高度的变化
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时区和区时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教材分析
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综合效应。当然,在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中,有些是以地球自转为主,也有些是以地球的公转为主,教材在编排上也就做了简单的分类。
本课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这三种效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样选材体现了高中地理教材选编的实用性原则。
昼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昼夜、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这四个层次具有一定的的梯度。
地方时一段,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此处侧重于原理的讲述,举例说明了世界各国采用的计时方法。
地转偏向力是教学的难点。关于这一点,教材做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处理既降低了难度,也给优秀学生留下了发展的余地。同时,教材联系实际,用事实说明了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上、生理上逐渐向成熟阶段发育的过渡时期,我校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比较差,可学校的竞争性强、活动时间不足,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问题等问题给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地理课除了向学生传授必须的知识、应付高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的辅导。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应该具有以下知识:
①能正确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并能认识到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②应该具备初中地理部分的地理经度、时区划分、区时换算等基本知识;
③具备一定的数字运算能力,并能将数字运算能力迁移到地理原理中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应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在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学生通过观察能有所体会,并能自己演示;
②学生自己动手画经度划分示意图,既为学习地方时打下基础,又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③同学生一起分析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把图、文结合起来去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3、理清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
4、掌握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5、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正确判断晨线和昏线;
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水平运动的物体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方法
1、在突破“昼夜交替”这一难点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昼夜”与“昼夜交替”两个概念的异同,然后结合教具演示和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说明太阳高度与昼夜状况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地理意义。
2、可以采用“练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方法突破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因为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在本部分教学中,应着重讲解有关地方时和区时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忆经度划分的基础知识和时间换算的基本方法,然后选取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有关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教学中应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其对河流和大气运动的影响,使学生明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而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原理方面的疑问,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的讲解和辅导,不能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红墨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①黄赤交角的概念和大小?
②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只能直射到南北纬23°26′的纬线,而不会再向南、北扩大或者缩小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太阳直射的范围和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的最南最北界限也是23°26′,也就是南北回归线。假如黄赤交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时刻不停地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下两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板书)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板书)一、昼夜交替
(板书)1、昼夜的形成
(启发、引导、演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假如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会不会形成昼和夜?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即使地球不运动,也会形成昼夜。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演示)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或晨昏圈。
(教师强调)晨昏线是地球上与太阳光线相切的线,是一个大圆。因此,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半圆为昏线,从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半圆为晨线。
(板画)
晨线
昏线
(学生练习)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则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承转)处于黑夜状态的人们是看不到太阳的,而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即太阳高度的问题。
(板书)2、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手势讲解),处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到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
(承转)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的运动(用地球仪演示)。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
(板书)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昼夜更替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这与上节课讲过的“恒星日”有什么区别呢?(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投影片分析)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板书)4、太阳日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太阳日对人类的巨大意义。
温度适中,利于生物生存发展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起居作息
(承转)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叫XX,今天我本着学习的态度参加教学能手大赛,旨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的指点。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说教学程序: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说难点: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说兴趣点: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总结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课堂小结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内容: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的引言和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第一部分认识自然资源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的开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具体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是从教材几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来看。“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2”侧重于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3”是在“地理1”“地理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学习本单元又是为进一步学习必修2中的城市、工业、交通等和必修3中的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二是从本模块的角度来看。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按照“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的课标要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应是必修1的核心内容。本单元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条件三个方面,通过解析不同的案例,阐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和教学要求(见下表),结合教学实际,特制定如下目标。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对具体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不作要求,主要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人地关系,辨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并正确地加以区分。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性特征;从人类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内容分两块,一是单元的引言部分,二是认识自然资源部分。引言部分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起到了引领作用。认识自然资源部分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即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共性特征,学会识别自然资源,正确区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其带给人类的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其带给人类的启发。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课型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讲、导、议、练”相结合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原则。新课程教学关系的定位: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新课程观的要求就是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回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我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着重做好这样几件事: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借款合同的格式和条款
- 城中村房产交易合同格式
- 经典丧葬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陶瓷杯供应协议
- 简约室内门购销合同
- 电机及控制系统升级购销合同
- 水泥购销简化合同
- 权威认证企业品牌服务合同
- 2024年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生产投资合同
- 2024年四川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专科《法理学》(第三版教材)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英语各单元考点复习提纲
- 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
- 一年级小学数学下册应用题800道
- 第八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 12D401-3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
- 军队文职公共科目(人文与社会)模拟试卷3(共258题)
- 大学语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成都体育学院
- 心爱之物五年级作文精彩开头和结尾10篇
- 我是记忆小达人(课件)-心理健康六年级
- YBT 6266-2024《高温纯化炉》规范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