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1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2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3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4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导入五代史伶官传序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后唐同光四年,叛变的伶人郭从谦攻破洛阳兴教门,庄宗李存勖被流箭射中后殒命……庄宗如此宠爱他的伶人们,却最终惨死于数十伶人之手……任务一:重回历史现场学习目标①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②掌握课文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③理解文章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④背诵全文。题目解读五代史伶官传序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了解作者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庄宗被杀案件分析达人——欧阳修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了解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生查子》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了解作者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浪淘沙》了解作者他以一己之力、耗时17年,编撰了《新五代史》。成书的背后有着怎样隐情?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宋代欧阳修所撰的纪传体史书,成书于皇佑五年(1035年),是二十四史之一。该书有本纪12卷,前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共74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在编撰体例上,打破朝代界限,将五代纪、传综合一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列传采类传,分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等,历官数朝者入杂传。该书是唐宋以后唯一一部私修正史,全书遵循《春秋》笔法,贯彻褒贬义例,突出强调纲常伦理,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历史记录,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皇皇“二十四史”中,欧阳修独占两部,除了与宋祁合撰官修的《新唐书》,还有一部是他独撰私修的《新五代史》。文学常识褒贬分明劝后世博采互证书忠义精加考定著良史文学常识: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1、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首2、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范晔《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4、陈寿《三国志》5、房玄龄《晋书》,是中国第一部由“设馆修史”编著而成的史书文学常识:二十四史6、沈约《宋书》 7、萧子显《南齐书》8、姚思廉《梁书》 9、姚思廉《陈书》10、魏收《魏书》 11、李百药《北齐书》12、令狐德棻《周书》 13、李大师《南史》14、李延寿《北史》 15、魏征《隋书》16、刘昀《旧唐书》 17、欧阳修《新唐书》18、薛居正《旧五代史》 19、欧阳修《新五代史》20、脱脱《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21、脱脱《辽史》22、脱脱《金史》23、宋濂《元史》24、张廷玉《明史》写作背景欧阳修为何写伶官传,还得从五代开始讲起。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写作背景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写作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这一背景,我们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就已经了解了。北宋外交上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任务二:梳理案件脉络疏通文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疏通文意:第1段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的作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道理虽然难道不是推其根本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的原因代“这个道理”疏通文意:第1段问题一:案件分析达人欧阳修由怎样的观点,引出庄宗得失天

下的话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问题二:这一段欧阳修讲了些什么?提出盛衰由人事的中心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失天下这一立论依据。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疏通文意:第2段告诉判断句判断句一定一般属官而走在前面收藏,表恭敬之疏通文意:第2段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至今没有化解的悔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囊盛着,背着它们走在前面,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疏通文意:第2段问题三:写庄宗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有何妙处?问题四:前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毕恭毕敬的。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疏通文意:第3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当捆绑绳索旺盛匆忙的样子省略句,状语后置用匣子装着相当于“以至于”疏通文意:第3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或者;推究;迹象判断句使动用法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他,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相对而视,不知该去哪里;以至于截发置地、对天发誓,眼泪沾湿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忙,这是自然的道理。疏通文意:第3段问题五:这一段作者写了些什么?问题六:二、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疏通文意: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强盛全,所有的围困被动句积聚被动句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之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会如此吗?知识补充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与尔三矢”知识补充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遗志,不但打败契丹,攻破燕地,并且消灭刘守光与刘仁恭父子的割据,并且于923年消灭后梁,统一北方,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李存勖还收降了李茂贞建立的岐,并消灭前蜀。李存勖以唐朝赐姓为李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打起中兴唐朝的旗号,并为唐朝皇帝立庙。又以诛灭唐朝逆臣之名,族灭了后梁宰相敬翔、李振等人,将帮助朱温篡唐的旧臣11人贬官。李存勖即位后,就与唐玄宗一样,自认为这辈子都在拼命,应该好好休息一下,遂荒废朝政。李存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常粉墨登场,并自命艺名“李天下”。伶人大受皇帝宠幸,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强掳魏州将士们妻女千余人,怨声四起。“身死国灭”——兴教门之变写作背景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皇甫晖在邺都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讨伐,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却被叛军恭迎入城,李嗣源百口莫辩,遂受石敬瑭摆布而拥兵自立,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李嗣源占据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洛阳,先锋石敬瑭则带兵逼进汜水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勖决定亲征反击。四月初一日,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机叛变,欲立睦王李存乂(不知其已故),便率所领士兵与黄甲两军攻兴教门,李存勖调蕃汉马步使朱守殷支援,朱守殷却率兵到北邙茂林之下休整。于是兴教门被乱兵攻破并焚烧,李存勖带领王全斌等十余人极力抵抗,在这过程中被流箭射中,鹰坊人善友将他扶至绛霄殿,渴懑求饮,刘皇后派宦官奉进酪浆,李存勖喝完一杯,随即殒命,王全斌等大恸而去。善友拣丢弃的乐器放在李存勖尸体上,点火焚尸。四月初三日,李嗣源入洛阳,杀尽叛臣,葬李存勖尸骨于雍陵。四月二十日,在西宫称帝,是为后唐明宗。“身死国灭”——兴教门之变任务三:深挖案件背后整体感知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依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整体感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盛整体感知“与其所以失之者”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衰整体感知“抑本其成败之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整体感知908年,23岁,受命继志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926年,41岁,身死国灭“得天下”用了长达15年,“失天下”却只用了3年。整体感知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得天下908年23岁受命继志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失天下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合作探究讨论1: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23岁袭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何等的雄姿英发。其意气之盛,又是何等的壮阔!以至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争!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合作探究讨论2: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写作技巧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论证透辟,层层递进。二、对比论证法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1.人事与天命的对比:文章开篇即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了人事在国家盛衰中的作用,与天命相对比,突出了人为因素的重要性。2.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文章通过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展示了盛衰的转变,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盛与衰的对比:文章中庄宗的兴盛时期与衰败时期形成对比,兴盛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衰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盛衰的转变和人事的影响。写作技巧4.忧劳与逸豫的对比:文章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将忧患勤劳与逍遥游乐相对比,说明了不同态度对国家兴衰的影响。5.得之难与失之易的对比:文章中提出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通过这种对比,引发读者对成败原因的深思,暗示了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6.忽微与所溺的对比:文章中提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将小的疏忽与沉溺于所爱相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写作技巧写作技巧三、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章中多次运用感叹词句,如“呜呼”,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同时,文章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问句: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国家的盛衰不仅仅取决于天命,更多的是由于人事的影响。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里作者用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的道理,并进一步指出成败的根源在于人。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文章结尾处的这个反问句,将庄宗的教训推广到了更广泛的范围,引发读者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写作技巧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使得文章起伏跌宕,一气呵成,淋漓酣畅。文章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五、平易自然,简约凝练写作技巧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1.运骈入散:“运骈入散”是指在散文中巧妙地运用骈文的句式,将骈文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特点融入散文的自由流畅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既有骈文美感又不失散文自然的风格。这种手法使得文章在节奏和韵律上更加丰富,增强了表达效果。文章中在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骈句,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这个句子通过对称的词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这个句子也是经过锤炼的,有助于造成对比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对偶句形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六、骈散结合写作技巧2.用散破骈:在骈句之后,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等散句煞尾,形成了骈散结合的文章风格。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里“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是骈句,而“何其衰也”是感叹句,连同后面的疑问句都是散句,形成了骈散结合的风格。“《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这里连着两个骈句,后面加上一个散句,使得文章节奏有张有弛。欧阳修的这种写作技巧,使得文章既有骈文的整齐对仗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之韵,体现了他复古与革新相结合的文学理念。通过这种手法,欧阳修成功地将古文的简明通达与骈文的节奏韵律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颖的文章形式,这也是他文章风格的一大特色。写作技巧文章中比较多用转折句、问句和感叹句,增加了文章的情致和感情色彩,使得说理文颇有情味。1.转折句:文章中使用了转折句来使语气委婉,增加文章的情致。例如,开篇的“呜呼”一句,通过“虽曰天命”和“岂非人事哉”的转折,强调了人事在国家盛衰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2.问句:欧阳修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疑问句,给读者留下思索和回答的空隙,使说理更加委婉而深刻。例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通过这种反问的方式,作者引导读者去思考盛衰成败的真正原因,增加了文章的思考深度。3.感叹句:文章中多次使用感叹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例如,“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句话表达了对庄宗意气风发时的赞叹,而“何其衰也!”,则表达了对庄宗衰败时的哀叹,这种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七、转折句、问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任务四:读懂盛衰真谛拓展延伸讨论3: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已”,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拓展延伸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不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拓展延伸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拓展延伸古人有“玩物丧志”的警示之语,是说过多的沉溺于某个事物,容易丧失斗志,丧失进取心,实则就是:只图享乐,容易丧志。庄宗就是这样,他在夺取天下时,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终于凯旋建国。但是,得到天下后,他却宠爱伶人,过分地贪图享乐,失去进取心,不理朝政,以致伶人作乱,他又失去天下。如果庄宗能像取天下那样去守天下,不宠爱伶人,不贪图享乐,而是勤于国事,他会很快失掉天下吗?所以说宠爱伶人——享乐是亡国的祸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上演,让人唏嘘,让人感叹。纣王宠爱妲己而亡国,幽王宠爱褒姒而亡身,夫差宠爱西施而命归西天,唐明皇李隆基宠爱杨玉环而招来“安史之乱”,使大唐走向衰败,最后灭亡,南唐后主李煜因沉迷诗画美人而最终失去天下。这些亡国败家之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开国皇帝那样勤勤恳恳理家治国,而是像庄宗一样“玩物”,最终使江山易主,国家改姓。深究原因:莫不是“智勇多困于所溺”,莫不是逸豫而致亡身。历史,像一位老人时时警醒着我们。拓展延伸讨论4: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

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拓展延伸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拓展延伸有些基层领导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后,独断专横,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圄,悔不当初。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贪图享乐,亡国败身,历史教训,值得铭记。以史为鉴,警醒自己,居安思危,切记享乐丧志。要避免悲剧重演,我们就要珍惜青春好时光,专心读书,学好本领,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深情朗诵三垂冈,置酒时,百年哀声歌以思,百年功业谁将遗。奇男独数李亚子,沙陀部落咸心死。鸂鶒(xī

chì)之杯翡翠盘,朝廷敕赐厚无已。三仇未报君恩重,晋王遗命留三矢。燕刘父子不足道,伪梁契丹真敌垒。异姓封比同姓王,唐亡晋在唐不灭,君父仇深讵可忘。元凶未殄身先帝,梁不亡唐晋亡唐。张家老奴含愧死,洛阳宫氏尽鞠场。射鸭回来初下马,宫中齐呼李天下。龙衮只作优孟衣,新磨曾是批颜者。梨园筝琶禁中焚,一抔灰烬哭新君。西风落日长安道,回首伤心鹞儿军。早知富贵不再世,悔不当年奉唐裔。英雄末路真堪嗟,功高志满徒自敝。金莎之山安在哉,可怜买药刘翁有佳婿。随堂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后唐】李存勖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前两句中“曾宴”点明对往事的回忆,描写了二人相会时清歌凤舞的欢乐场景。B.中间两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悲痛的送别场面,“长记”照应“曾宴”,画面一喜一悲。C.最后两句描写了分别时“残月落花烟重”之景,引起了词人别后的无限相思之情。D.“如梦”是本词的词眼,叠用两个“如梦”点明了词人回忆往事时的惆怅和伤感。E.“忆仙姿”是词牌名,后来取词中“如梦”二字改名为“如梦令”,从字数上属于中调。CE随堂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后唐】李存勖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