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金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金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金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金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金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金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青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郭城正中为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是当时世界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又称“天街”。朱雀门东西各有五条街道,沿街的里坊数目东西基本相等。又分别建设有一个商业区,而且位置对称,被称为东市和西市。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传统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长7.86公里。北京城基本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比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的“左祖右社”。北京传统中轴线对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说都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就体现在寻找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游牧文化的区域中心点。中国最早的“天下之中”是洛阳,《史记•周本纪》记周公复营洛邑的原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指经济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与后来的“陶为天下之中”基本相似。西周王国领有的“天下”主要在中原地区,与后来秦汉北逐匈奴、开辟西域所有的“天下”有所差异。北京后来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也就是说帝之所居为中。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明人陈敬宗《北京赋》认为:“圣皇之建北也……均万国兮会同,而适居天下之中央也。”《清通志》也说:“今之京师实又居天下之中。”中原内地汉族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骑马民族游牧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华内部并立互补的主旋律,而其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历史上也有变化,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向东北有一定的转移。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中国古代都城史被有的学者划分为西安时代与北京时代,道理就在于此。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融通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面对来自中国北疆的压力,作为位于边疆和内地结合部的都城,中国史前半期西安是最合适的,后半期北京则是最合适的。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上,主要体现在上节所述《周礼•考工记》的“中轴对称”。都城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这种具体建筑“宫殿居中”与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天地之中”的基本原则。(摘编自李令福《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与布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长安城中的中轴线穿过安门大街,横贯南北。根据现代学者的勘查测量,这条基线与现代技术测量结果基本吻合,误差不大。B.隋都大兴城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所有建筑的布局与形制都符合古籍《考工记》的要求。C.作者认为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与都城建设中的“择中建宫”“择中建殿”等观念,共同构成了古代都城营建的基本原则。D.材料多处引用古代文献,一方面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布局思想一脉相承的文化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隋都大兴城设置来看,可以推断《考工记》关于都城的基本规制为方形城市形态,“旁三门”城墙设置,都城要素对称布设。B.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文化、地理位置这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其都城的选址和营建的。C.根据第3段内容可以知道,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等场所基本都会体现传统的“中轴对称”建筑理念。D.从材料可以推断,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首都,较好地参考了《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内制外拓”的设计理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支持“天地之中”原则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立庙。”这是“择中”原则的具体化。B.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C.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在皇城南北分散布置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外城中里坊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D.明清时期的北京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4)根据材料,请简要说明西安、北京分别作为中国史前半期和后半期都城的原因?(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结合梁文和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简析紫禁城在营建时遵循了哪些“文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注]迟子建这年冬天,一个叫何宝林的男人骑着驯鹿来到我们营地,他是来请妮浩的。他十岁的儿子得了重病,高烧不退,不能进食,何宝林让妮浩去救救他的孩子。一般来说,萨满是乐意去帮助人除病的,妮浩嘴上答应着去,可她的眉头却是蹙着的。鲁尼以为她担心孩子,就安慰她,说他一定能把果格力和交库托坎照应好。妮浩带着她的神衣和法器上路前,没有理睬在火塘边玩耍的交库托坎,而是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的。她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很舍不得的样子。自从果格力出生后,妮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开始的两天,他还不太想念妮浩,他跟着鲁尼在雪地上学熊斗舞,快乐极了。后两天的时候,他就开始朝鲁尼要“额尼”(妈妈)了,他说额尼是他的,为什么要被别人给领走?鲁尼告诉她,额尼是给小孩子看病去了,她很快就会回来。果格力开始像山猫一样地上树,说是要爬到上面看看路上有没有额尼的影子。就在妮浩要回到我们乌力楞(营地)的那个时刻,果格力爬上了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他刚在一簇大枝桠上坐定,一只乌鸦幽灵般地出现,扑棱棱地飞向他,果格力伸出手去捉乌鸦,乌鸦一耸身向着天空去了,而他则倾着身子跌落下来。那是上午的时光,我正站在营地上,迎候着归来的驯鹿。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看得真真切切的。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的最后呼唤是:额尼啊——血肉模糊的果格力被抱回希楞柱的时候,妮浩回来了。她一进来就打了一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我哭着说。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妮浩亲手缝了一个白布口袋,把果格力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了。她在那里为果格力唱着最后的歌谣:孩子呀,孩子,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去呀,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孩子呀,孩子,你要去就到天上去呀,那里有光明,和闪亮的银河,让你饲养着神鹿。凿冰化水,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一件活。我们用冰钎凿开河面上的冰,把它们装到桦皮桶或者口袋里。如果营地离水源近,就直接提回驻地。如果离得远,就需要驯鹿把冰驮运回来。那个冬天,鲁尼和妮浩就像疯了一样,每天都要去水源地凿冰,不管多远的路,他们也不用驯鹿驮冰,而是凭自己的力气把它们运回来。他们喜欢晚饭后出去凿冰,一趟,两趟,三趟地去,一直到月亮向西了,他们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希楞柱,倒头便睡。他们似乎想在凿冰中把漫长的夜晚给消磨掉。营地前堆着高高的冰垛,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这冰垛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我常见妮浩呆立在冰垛前垂泪。……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的。那些年春季干燥,风大,草干,常有火灾。有的是雷击火,还有的是人吸烟时乱丢烟头引发的。很久以来,为了防止烟头可能会毁掉森林,我们发明了一种烟:口烟。它是碾碎的烟丝、茶以及碳灰三样东西调和而成的。这样的烟不用火,把它们捏出一点,塞到牙床上,口中一样有烟味,也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每到春夏时节,我们就用口烟代替香烟。那场大火是由两个林业工人吸烟时乱扔烟头引发的。那时我们刚好搬迁到额尔古纳河畔,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从北部逃难过来的鸟儿一群群地飞过,它们惊叫着,身体已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可见火势的凶猛。妮浩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的。她的腰已经弯了,脸颊和眼窝都塌陷了。她用两只啄木鸟作为祈雨的道具,一只是身灰尾红的,另一只是身黑额红的。她把它们放在额尔古纳河畔的浅水中,让它们的身子浸在水中,嘴朝天上张着,然后开始跳神了。妮浩跳神的时候,空中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垂立着。鼓声激昂,可妮浩的双脚却不像过去那么灵活了,她跳着跳着,就会咳嗽一阵。本来她的腰就是弯的,一咳嗽,就更弯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满了灰尘。我们不忍心看她祈雨时艰难的样子,于是陆陆续续来到驯鹿群中央。除了依莲娜和鲁尼,谁也没有勇气把祈雨的仪式看完。妮浩跳了一个小时后,空中开始出现阴云;又跳了一个小时后,浓云密布;再一个小时过去后,闪电出现了。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额尔古纳河啊,流到银河去吧,干旱的人间……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对我说,在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我们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人心。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用画展现出来。她先是用皮毛画来表现,但做到一半的时候,她说皮毛太轻佻了,还是油彩凝重。于是,她又把画布固定在木板上,开始用画笔蘸着油彩作画了。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依莲娜的那幅画,一画就是两年。那幅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青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妮浩的脸是模糊的,但她所穿的神衣和神裙却是那么逼真,好像风儿轻轻一吹,那些闪光的金属饰片就会发出响声。画的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垂立在岸边的祈雨的人们。(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注]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希楞柱,鄂温克族人过流动性狩猎生活时住的房子。妮浩,鲁尼妻子,最后一位萨满(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果格力和交库托坎是妮浩与鲁尼的两个儿子,依莲娜是“我”的外孙女。文中的“我”是鲁尼的姐姐。(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妮浩临行前“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百般不舍,暗示着妮浩已预知不祥。B.鲁尼和妮浩晚餐后一趟趟地去凿冰,凭力气把它们运回来,这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他们排遣悲伤、缓解丧子之痛的方法。C.“我们”用口烟代替香烟,这不仅看出鄂温克人的智慧,也与林业工人乱扔烟头形成对比,表现出他们对森林的珍惜与热爱。D.妮浩以啄木鸟为道具,把它们放到浅水中,跳神祈雨,作者以此说明鄂温克人有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并与现代文明有较大差距。(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这样设计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读者有亲切之感,更易与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B.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重前后呼应,如妮浩“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与得知儿子死讯后的平静相呼应,突出地展现了神力之威。C.本文描写细腻,阳光下的冰垛发出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冰与光、寒与暖,细致的描写不但具有画面感,还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D.小说用依莲娜的画作为结尾,不仅展示了一场求雨活动,更展现了鄂温克人百年的风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3)有人评价妮浩萨满“用生命,唱响神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非现实性”描写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窦娥冤》中“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与本文妮浩“跳神治病”“跳神祈雨”都不符合生活常理,属于“非现实性”描写。试结合文本,从形象、主题、阅读效果三个角度分析两部作品“非现实性”描写各有何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左传》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材料二:殽之战①(节选)《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东。及滑②,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县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殽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冒昧;“执事”,代指对方。烛之武这里所用的都是敬辞,表示恭敬。B.“东封郑”和“遂东”两个“东”用法不同,前者名词作状语,后者名词作动词。C.“犒师”即犒劳军队,“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义相似。D.两文“吾其还也”的“其”,词性、意义均相同,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认为舍郑有益于秦国,而亡郑只会有益于晋国,进而巧妙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军,从而保全了郑国。B.晋文公不同意攻击秦军,认为这是“不仁”“不知”“不武”的,表现出一代霸主的见识和胸襟,也反映出《左传》重“礼”的特点。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表面上是慰问秦军,实际上是委婉地暗示郑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知晓并有所准备,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D.皇武子前往宾馆致辞,以郑国物资匮乏为理由,驱逐杞子等三位大夫,话语绵里藏针,迫使三人出逃,从而粉碎了秦国里应外合的阴谋。(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②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5)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山坡羊•道情元•宋方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簞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诗人对“青山”“白云”的喜爱,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的大自然的亲近之情。B.“梦不到”句抒写诗人因不能实现“紫罗袍”“黄金带”政治理想而发出的无奈感叹。C.“陋巷”,简陋之巷;“箪瓢”,粗劣之食。面对如此清贫的生活,诗人依然感觉快乐。D.末句诗人“气”“志”不改,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精神一脉相承。(2)这首元曲的主题是“道情”,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道情”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胸怀壮志,千乖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但孔子“哂之”,既有肯定,更是含蓄的批评,原因是“,”。(2)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景色壮观,诞生了诸多写景名句,如杜甫的诗句“,”就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负载天地的壮阔景象。(3)“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借此意象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_A_,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而身体矮小又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_B_,形成恶性循环。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①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②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顶点。③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④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⑤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⑥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长高。⑦关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⑧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⑨应该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循序渐进睡眠周期。(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其实是人生大智慧。荣利会滋生贪婪、荒诞,权势能隐藏愚弄、残忍,机巧会伴随虚伪、狡诈,陶渊明的“拙”,针对的恰是这些。这不是消极,而是智慧。当时世人眼中看来不明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自己看来则是“欣然”“取拙”。因为不想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舍去的是如云烟的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真诚。这种“守拙”的智慧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苏州有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光从园名就可知,园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的。远离纷扰世界,退避尘氛,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地种花植草、赏画听琴、曲廊信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1)文中加点的词“傻傻笨笨”,如果改成“傻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名”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3)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拙政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B.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D.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是轨道,还是一片旷野?有的人把人生固定在一条轨道上,执着前行;有的人将人生投向无边的旷野,不断定义自己的人生。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金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青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郭城正中为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是当时世界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又称“天街”。朱雀门东西各有五条街道,沿街的里坊数目东西基本相等。又分别建设有一个商业区,而且位置对称,被称为东市和西市。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传统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长7.86公里。北京城基本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比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的“左祖右社”。北京传统中轴线对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说都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就体现在寻找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游牧文化的区域中心点。中国最早的“天下之中”是洛阳,《史记•周本纪》记周公复营洛邑的原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指经济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与后来的“陶为天下之中”基本相似。西周王国领有的“天下”主要在中原地区,与后来秦汉北逐匈奴、开辟西域所有的“天下”有所差异。北京后来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也就是说帝之所居为中。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明人陈敬宗《北京赋》认为:“圣皇之建北也……均万国兮会同,而适居天下之中央也。”《清通志》也说:“今之京师实又居天下之中。”中原内地汉族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骑马民族游牧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华内部并立互补的主旋律,而其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历史上也有变化,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向东北有一定的转移。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中国古代都城史被有的学者划分为西安时代与北京时代,道理就在于此。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融通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面对来自中国北疆的压力,作为位于边疆和内地结合部的都城,中国史前半期西安是最合适的,后半期北京则是最合适的。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理念上,主要体现在上节所述《周礼•考工记》的“中轴对称”。都城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这种具体建筑“宫殿居中”与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天地之中”的基本原则。(摘编自李令福《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与布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西汉长安城中的中轴线穿过安门大街,横贯南北。根据现代学者的勘查测量,这条基线与现代技术测量结果基本吻合,误差不大。B.隋都大兴城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所有建筑的布局与形制都符合古籍《考工记》的要求。C.作者认为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与都城建设中的“择中建宫”“择中建殿”等观念,共同构成了古代都城营建的基本原则。D.材料多处引用古代文献,一方面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布局思想一脉相承的文化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从隋都大兴城设置来看,可以推断《考工记》关于都城的基本规制为方形城市形态,“旁三门”城墙设置,都城要素对称布设。B.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文化、地理位置这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其都城的选址和营建的。C.根据第3段内容可以知道,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等场所基本都会体现传统的“中轴对称”建筑理念。D.从材料可以推断,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首都,较好地参考了《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内制外拓”的设计理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支持“天地之中”原则的一项是CA.《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立庙。”这是“择中”原则的具体化。B.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C.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在皇城南北分散布置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外城中里坊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D.明清时期的北京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4)根据材料,请简要说明西安、北京分别作为中国史前半期和后半期都城的原因?(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结合梁文和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简析紫禁城在营建时遵循了哪些“文法”?【解答】(1)B.“其他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则符合古籍《考工记》的要求”错误,偷换概念,原文为“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故选B。(2)D.“《考工记》中的‘中轴对称’和‘内制外拓’的设计理想”错误,歪曲理解,结合“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可知,“内制外拓”不属于《考工记》中的建筑设计理念。故选D。(3)C.“外城中里坊可能采取了非棋盘式的街巷布局”不符合中轴对称的传统外郭城布局,而是出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采取的自由式的街巷布置。故选C。(4)①从历史事实来看:结合“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向东北有一定的转移”可知,西安作为都城与各个时期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西北有关;北京作为都城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的地区转向北方和东北方有关。②从“内制外拓”的理念来看:结合“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可知,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对内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对外便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都位于边疆和内地的结合部。所以,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较好地体现了古人择都“天下之中”的营建理念。(5)①结合“都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北京城基本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可知,紫禁城处于北京中轴线上,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体现了“天下之中”的理念。②结合“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都城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在都城建设中以宫庙为中心。这种具体建筑‘宫殿居中’与都城选址的‘天下之中’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天地之中’的基本原则”“北京后来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也就是说帝之所居为中”可知,都城一般由宫城、皇城、外城构成整体格局,紫禁城作为宫城,位于城北部正中,体现了都城营建以宫庙为中心、“宫殿居中”的原则。③结合梁文“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种用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栱’”“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可知,紫禁城以木材结构作为主要结构方法,梁架上设有斗拱、举架,屋顶及建筑材料富有装饰性,建筑以朱红为主。答案:(1)B(2)D(3)C(4)①从历史事实来看:西安作为都城与秦汉隋唐时期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西北有关;北京作为都城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的地区转向北方和东北方有关。②从“内制外拓”的理念来看:西安和北京都位于边疆和内地的结合部,作为都城对内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对外便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5)①紫禁城处于北京中轴线上,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体现了“天下之中”的理念;②都城一般由宫城、皇城、外城构成整体格局,紫禁城作为宫城,位于城北部正中,体现了都城营建以宫庙为中心、“宫殿居中”的原则;③紫禁城以木材结构作为主要结构方法,梁架上设有斗拱、举架,屋顶及建筑材料富有装饰性,建筑以朱红为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注]迟子建这年冬天,一个叫何宝林的男人骑着驯鹿来到我们营地,他是来请妮浩的。他十岁的儿子得了重病,高烧不退,不能进食,何宝林让妮浩去救救他的孩子。一般来说,萨满是乐意去帮助人除病的,妮浩嘴上答应着去,可她的眉头却是蹙着的。鲁尼以为她担心孩子,就安慰她,说他一定能把果格力和交库托坎照应好。妮浩带着她的神衣和法器上路前,没有理睬在火塘边玩耍的交库托坎,而是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的。她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很舍不得的样子。自从果格力出生后,妮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开始的两天,他还不太想念妮浩,他跟着鲁尼在雪地上学熊斗舞,快乐极了。后两天的时候,他就开始朝鲁尼要“额尼”(妈妈)了,他说额尼是他的,为什么要被别人给领走?鲁尼告诉她,额尼是给小孩子看病去了,她很快就会回来。果格力开始像山猫一样地上树,说是要爬到上面看看路上有没有额尼的影子。就在妮浩要回到我们乌力楞(营地)的那个时刻,果格力爬上了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他刚在一簇大枝桠上坐定,一只乌鸦幽灵般地出现,扑棱棱地飞向他,果格力伸出手去捉乌鸦,乌鸦一耸身向着天空去了,而他则倾着身子跌落下来。那是上午的时光,我正站在营地上,迎候着归来的驯鹿。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看得真真切切的。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的最后呼唤是:额尼啊——血肉模糊的果格力被抱回希楞柱的时候,妮浩回来了。她一进来就打了一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我哭着说。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妮浩亲手缝了一个白布口袋,把果格力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了。她在那里为果格力唱着最后的歌谣:孩子呀,孩子,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去呀,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孩子呀,孩子,你要去就到天上去呀,那里有光明,和闪亮的银河,让你饲养着神鹿。凿冰化水,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一件活。我们用冰钎凿开河面上的冰,把它们装到桦皮桶或者口袋里。如果营地离水源近,就直接提回驻地。如果离得远,就需要驯鹿把冰驮运回来。那个冬天,鲁尼和妮浩就像疯了一样,每天都要去水源地凿冰,不管多远的路,他们也不用驯鹿驮冰,而是凭自己的力气把它们运回来。他们喜欢晚饭后出去凿冰,一趟,两趟,三趟地去,一直到月亮向西了,他们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希楞柱,倒头便睡。他们似乎想在凿冰中把漫长的夜晚给消磨掉。营地前堆着高高的冰垛,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这冰垛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我常见妮浩呆立在冰垛前垂泪。……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的。那些年春季干燥,风大,草干,常有火灾。有的是雷击火,还有的是人吸烟时乱丢烟头引发的。很久以来,为了防止烟头可能会毁掉森林,我们发明了一种烟:口烟。它是碾碎的烟丝、茶以及碳灰三样东西调和而成的。这样的烟不用火,把它们捏出一点,塞到牙床上,口中一样有烟味,也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每到春夏时节,我们就用口烟代替香烟。那场大火是由两个林业工人吸烟时乱扔烟头引发的。那时我们刚好搬迁到额尔古纳河畔,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从北部逃难过来的鸟儿一群群地飞过,它们惊叫着,身体已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可见火势的凶猛。妮浩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的。她的腰已经弯了,脸颊和眼窝都塌陷了。她用两只啄木鸟作为祈雨的道具,一只是身灰尾红的,另一只是身黑额红的。她把它们放在额尔古纳河畔的浅水中,让它们的身子浸在水中,嘴朝天上张着,然后开始跳神了。妮浩跳神的时候,空中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垂立着。鼓声激昂,可妮浩的双脚却不像过去那么灵活了,她跳着跳着,就会咳嗽一阵。本来她的腰就是弯的,一咳嗽,就更弯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满了灰尘。我们不忍心看她祈雨时艰难的样子,于是陆陆续续来到驯鹿群中央。除了依莲娜和鲁尼,谁也没有勇气把祈雨的仪式看完。妮浩跳了一个小时后,空中开始出现阴云;又跳了一个小时后,浓云密布;再一个小时过去后,闪电出现了。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额尔古纳河啊,流到银河去吧,干旱的人间……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对我说,在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我们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人心。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用画展现出来。她先是用皮毛画来表现,但做到一半的时候,她说皮毛太轻佻了,还是油彩凝重。于是,她又把画布固定在木板上,开始用画笔蘸着油彩作画了。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依莲娜的那幅画,一画就是两年。那幅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青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妮浩的脸是模糊的,但她所穿的神衣和神裙却是那么逼真,好像风儿轻轻一吹,那些闪光的金属饰片就会发出响声。画的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垂立在岸边的祈雨的人们。(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注]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希楞柱,鄂温克族人过流动性狩猎生活时住的房子。妮浩,鲁尼妻子,最后一位萨满(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果格力和交库托坎是妮浩与鲁尼的两个儿子,依莲娜是“我”的外孙女。文中的“我”是鲁尼的姐姐。(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妮浩临行前“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百般不舍,暗示着妮浩已预知不祥。B.鲁尼和妮浩晚餐后一趟趟地去凿冰,凭力气把它们运回来,这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他们排遣悲伤、缓解丧子之痛的方法。C.“我们”用口烟代替香烟,这不仅看出鄂温克人的智慧,也与林业工人乱扔烟头形成对比,表现出他们对森林的珍惜与热爱。D.妮浩以啄木鸟为道具,把它们放到浅水中,跳神祈雨,作者以此说明鄂温克人有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并与现代文明有较大差距。(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这样设计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读者有亲切之感,更易与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B.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重前后呼应,如妮浩“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与得知儿子死讯后的平静相呼应,突出地展现了神力之威。C.本文描写细腻,阳光下的冰垛发出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冰与光、寒与暖,细致的描写不但具有画面感,还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D.小说用依莲娜的画作为结尾,不仅展示了一场求雨活动,更展现了鄂温克人百年的风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3)有人评价妮浩萨满“用生命,唱响神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非现实性”描写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窦娥冤》中“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与本文妮浩“跳神治病”“跳神祈雨”都不符合生活常理,属于“非现实性”描写。试结合文本,从形象、主题、阅读效果三个角度分析两部作品“非现实性”描写各有何作用。【解答】(1)D.“与现代文明有较大差距”错误。妮浩以啄木鸟为道具祈雨只是来说明鄂温克人有氏族部落宗教特点。故选D。(2)B.“突出地展现了神力之威”错,妮浩有预知的能力,前后呼应是为了强调她的选择,突出她的责任感。故选B。(3)由原文“她一进来就打了一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可知,妮浩由于萨满通灵,她早已知道自己如果去救那个重病男孩的话,她就要献出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母亲与萨满,亲情与责任中,她选择了去救那个重病男孩,选择了承担责任。由原文“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可知,妮浩为了求雨,最终倒在了雨水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为一个萨满,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走完一个女人与责任缠斗的一生,她用生命唱响神歌。(4)人物形象上,《窦娥冤》中“六月飞雪、血溅白练、大旱三年”三个夸张大胆且迷幻的设计,令这部剧超越了现实,这种超现实的情节控诉,凸显了窦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不甘,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更能塑造出窦娥因冤屈而反抗的形象;《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妮浩“跳神治病”“跳神祈雨”是以牺牲孩子和自己生命为代价,表现了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奉献的精神;主题上,《窦娥冤》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窦娥童年被卖、婚后守寡,遭人陷害被屈打成招又被斩的凄惨经历。关汉卿通过一个安分守己青年寡妇的毁灭,批判元代政治的黑暗、官吏的腐败和其他种种社会问题,“六月飞雪、血溅白练、大旱三年”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暗示了窦娥冤屈之大,凸显主题的深刻。《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妮浩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的”这些“非现实性”描写使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神衣、神鼓、神曲、神奇的力量显示出鄂温克族独特的文化;阅读效果上,《窦娥冤》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暗示了窦娥冤屈之大,宣泄积蓄在被压迫被欺辱的广大群众中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也契合了百姓“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心理。《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人信奉玛鲁神和萨满教,搬迁时由“玛鲁王”驮着玛鲁神像走在队伍最前面,遇到重大事件要听从萨满的意旨,“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这些“非现实性”描写不仅吸引读者,还引发我们对这些特定习俗的关注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答案:(1)D(2)B(3)①为救活一个重病男孩,妮浩献出了自己的孩子,由于萨满通灵,她早已洞察这一切,在母亲与萨满,亲情与责任中,她选择了承担责任。②最后,妮浩为祈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个萨满的使命,也走完一个女人与责任缠斗的一生,她用生命唱响神歌。(4)①人物形象上,《窦娥冤》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更能塑造出窦娥因冤屈而反抗的形象;《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妮浩“跳神治病”“跳神祈雨”是以牺牲孩子和自己生命为代价,表现了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奉献的精神;②主题上,《窦娥冤》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暗示了窦娥冤屈之大,有力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贪赃枉法、不辨是非等现象。《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使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神衣、神鼓、神曲、神奇的力量显示出鄂温克族独特的文化;③阅读效果上,《窦娥冤》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更能激发读者对窦娥的同情之心,以及对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入思考,也契合了百姓“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心理《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不仅吸引读者,还引发我们对这些特定习俗的关注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左传》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材料二:殽之战①(节选)《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东。及滑②,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县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殽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敢”,冒昧;“执事”,代指对方。烛之武这里所用的都是敬辞,表示恭敬。B.“东封郑”和“遂东”两个“东”用法不同,前者名词作状语,后者名词作动词。C.“犒师”即犒劳军队,“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义相似。D.两文“吾其还也”的“其”,词性、意义均相同,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烛之武认为舍郑有益于秦国,而亡郑只会有益于晋国,进而巧妙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军,从而保全了郑国。B.晋文公不同意攻击秦军,认为这是“不仁”“不知”“不武”的,表现出一代霸主的见识和胸襟,也反映出《左传》重“礼”的特点。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表面上是慰问秦军,实际上是委婉地暗示郑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知晓并有所准备,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D.皇武子前往宾馆致辞,以郑国物资匮乏为理由,驱逐杞子等三位大夫,话语绵里藏针,迫使三人出逃,从而粉碎了秦国里应外合的阴谋。(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②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5)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解答】(1)句意: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不腆敝邑”为主谓倒装句,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居则具一日之积”与“行则备一夕之卫”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DG处断开。故选BDG。(2)A.错误。“敢”是谦辞。句意: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B.正确。名词作状语,向东,在东边;名词作动词,东进,东行。句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于是秦国军队东行。C.正确。句意: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明天早晨犒劳士兵。D.正确。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A。(3)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错误,由原文“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可知,弦高只是一名商人。故选C。(4)①“微”,没有,如果没有;“夫人”,那个人;“敝”,损害。译文: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②“吾子”,你们;“淹”,居住,停留;“竭”,尽,用完。译文:你们在我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我国吃的东西快完了。(5)①由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可知,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烛之武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弦高假扮使者犒军,送信回郑。②由原文“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可知,都有高超出众的口才。烛之武巧妙陈辞智退秦师,弦高在恭敬言辞中藏锋芒,智阻秦军。答案:(1)BDG(2)A(3)C(4)①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②你们在我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我国吃的东西快完了。(5)①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烛之武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弦高假扮使者犒军,送信回郑。②都有高超出众的口才。烛之武巧妙陈辞智退秦师,弦高在恭敬言辞中藏锋芒,智阻秦军。参考译文:材料一: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左传》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崤之战(节选)《左传》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于是秦国军队东行。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我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我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队伍,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国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山坡羊•道情元•宋方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簞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两句写诗人对“青山”“白云”的喜爱,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的大自然的亲近之情。B.“梦不到”句抒写诗人因不能实现“紫罗袍”“黄金带”政治理想而发出的无奈感叹。C.“陋巷”,简陋之巷;“箪瓢”,粗劣之食。面对如此清贫的生活,诗人依然感觉快乐。D.末句诗人“气”“志”不改,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精神一脉相承。(2)这首元曲的主题是“道情”,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道情”的。【解答】(1)B.“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极言想都没有想过,展现的是诗人弃绝功名富贵的云水襟怀。故选:B。(2)借景抒情。“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借茅屋、野花等意象,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隐居生活的闲适逍遥和安贫乐道的情怀。用典。“陋巷箪瓢”显然化用了孔子《论语》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这是孔子对其弟子颜回赞美的一句话,意思是肯定他的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作者宋方壶用此典故也是表明自己安贫乐道、不改气节的情怀。对比。“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自己与青山白云为伴,作者借青山白云等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嫌恶;“一茅斋,野花开”借茅屋、野花等意象,表达了自己的隐居生活的闲适逍遥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在对比中,表现诗人厌天弃浮华富贵、亲近自然的情感。直抒胸臆。“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这两句话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坚贞的气节,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傲然情怀。答案:(1)B(2)①借景抒情。通过“一茅斋”“野花开”等自然淡远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向往自然、隐逸山林的高雅情怀。②用典。“陋巷箪瓢”,用颜回生活清贫却不改其乐的典故,表达自己超然物外、安贫乐道的志趣。③对比。用“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官场生活进行对比,表现诗人厌天弃浮华富贵、亲近自然的情感。④抒胸臆。曲末“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直接表达诗人不肯随波逐流,追求清白人生的超然飘逸之气。答案: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只要有一间茅屋,四周围野花盛开,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在陋巷中过着,一箪饭,一瓢水的生活我也挺愉快。贫穷时,骨气不丢;富贵了,志气不改。赏析:这首曲子写作者与青山白云相亲相爱,不求富贵、淡泊明志,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尚情操。“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开头以工整的四言对偶句开端,节奏平稳轻快。“青山”“白云”两个意象,色彩柔和,形象鲜明,激起人们的联想,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了一片优美的山林风光。在“青山”“白云”之后,分别缀以“相待”“相爱”,不仅把“青山”与“白云”巧妙地人格化了,两个“相”字连用,更展现了山林风光的魅力和作者在大自然中陶醉之态。青山与作者互相期待着,白云与作者相互爱恋着,在作者眼里,大自然的一切也都和自己一样,是富有生命、具有感情的,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趣的发现与再现,以及在这美趣背后的寄托与意蕴,都能得以完满的显现。第三句紧承前一、二句而来,补足其乐于隐居山林之意,酣畅饱满。“紫罗袍”与“黄金带”指做大官,而在前面衬以“梦不到”三字,作者厌恶官场、弃绝功名富贵的态度便跃然纸上了。“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这四句与前三句比照,结构一样,同样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在意境上又有新的开拓,在节奏上又有新的变换。前三句抒的是由当前现实所产生的厌恶官场之情,而这四句所抒叹的是对朝代更替和历史人物成败所产生的慨叹。虽然所处是一陋室,但由前三句可知,一定是在白云缭绕的青山之间,其清幽可以想见,野花在四周烂漫地开放着,充满了生机和野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谁家兴废谁成败”,就由他去吧。在前面加上了“管甚”二字,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的态度。“陋巷箪瓢亦乐哉”,作者以古代贤人颜回自况,进一步表现了安贫乐道的志趣,说明他的“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并非真正的忘世,而是守道而已。“贫,气不改;达,志不改”最后的对偶句,斩钉截铁,器宇轩昂,戛然而止,收煞全篇,掷地有声。这两句将《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及《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将思想的高度和情感的强度有力地向前推进一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气节。从全曲的思想内涵看,最后这两句正是曲眼,乃点睛之笔。这是一首言志曲。它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胸怀壮志,千乖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但孔子“哂之”,既有肯定,更是含蓄的批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景色壮观,诞生了诸多写景名句,如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就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负载天地的壮阔景象。(3)“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借此意象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解答】故答案为:(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礼)(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重点字: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_A_,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而身体矮小又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_B_,形成恶性循环。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