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谢庄、陆厥等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窜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义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司马光《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类似的富有言外义的诗例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色的宫花和白头的宫女,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在这样一座古行宫里,几个白头宫女闲坐在一起,谈论着玄宗的往事。诗里用了一个“在”字,说“白头宫女在”,言外昔日行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白头宫女”还在这里,好像是那段繁华历史的见证人。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的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反正已经把那种凄凉寂寞的气氛和抚今追昔的情调表现出来了,其他也就不言而喻。前人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不错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诗人非常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表现秋风落叶季节的空阔境界时常使用“木”字。B.“高树”与“高木”虽然仅有一字之别,但是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别。C.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既表现在言内也寄托在言外,读者通过意会就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D.元稹的《行宫》读来有无穷意味,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义,读者易于产生联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把“木”字用在诗歌中表现秋风叶落的季节后,“木”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B.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故而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C.从“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来看,“木叶”自然而然给人以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D.与“木”的暗示性一样,“草”“花”“鸟”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C.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先秦歌谣《击壤歌》)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分析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明月皎皎,芦花如雪,江声澎湃。项羽持剑在江边徘徊。)(幕后传来乌江亭长的喊声):大王,快快上船!这是乌江里唯一的一条船,汉军追来,只能望江兴叹!项羽(似乎没听到乌江亭长的喊叫声):虞啊,我已突出了重围。我纵马驰骋,斩将搴旗,在我的身后,堆满了汉军的尸体。这普天之下,谁能挡住我的剑戟?可我还是成了孤家寡人,一败涂地。我的兵马,我的将士,都像攥在手中的沙土,不知不觉中流失。这失败来得不明不白,苍天,你不公道,你在捉弄我啊,明明是我连战连捷,可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连我的虞,也舍我而去。乌江亭长:大王不必心灰意冷,速速上船吧,小人把您渡过去。江东虽小,但地方千里,人口数十万,足可以让您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项羽(动情地):江东,我的父母之邦,埋葬着祖先骸骨的宝地。八年征战,离井背乡。那时栽下的小树,已经长成栋梁了吧?那时咿呀学语的孩童,已经成为少年儿郎了吧?我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已经变成了旷野的白骨,还有你,我的虞,也做了异乡之鬼。乌江亭长: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乡亲们依然敬重您。项羽(悲伤地):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我也没有脸再去见他们了;纵然他们嘴里不议论我,可我的心里又怎能够安静?乌江亭长:大王,快快上船吧,江东父老需要你。没有你,我们就会沦为刘邦的奴隶。项羽(热泪盈眶地):我的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们,你们的宽容让我感动,更让我无地自容。看来,我是应该重返江东图大业。乌江亭长:大王赶快上船,我已望见了汉军腾起的烟尘。项羽:可我的心里为什么这样空虚?我的虞她昨夜自刎身亡,即便我当上了皇帝,谁来做我的皇后?你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半,砍掉了这一半,我就像断了根的禾苗一样慢慢枯萎!虞啊,你以为一死就能激起我的雄心,我以为你已经激起了我的雄心,但当我面对着这滔滔江水,却感到了空前的心灰意冷。虞,虞啊,你在哪里,难道你真的死了吗?我总觉得昨夜的一切都如梦境。也许,你正躲藏在什么地方等待着我,是在江西是在江东?虞,你在哪里?我仿佛听到了你衣裙的窸,我仿佛听到了你轻柔的歌声,仿佛看到了你飘扬的长袂,宛若翔舞的凤凰,宛若灿烂的彩虹,虞,你真的来了吗?(舞台后部缓缓升起一个高台,在熊熊的火焰中,站着如同圣母的虞姬。)项羽(像孩童般仰望着虞姬):虞,你果然没死,你果然活着,你脚踏着红云冉冉上升,难道你已经成了仙人,要去那广寒宫中陪伴寂寞的嫦娥?带上我吧,我愿意做你忠实的侍从……乌江亭长:大王啊,汉军已经逼近了,这是最后的时机,大王,快上船啊!(马蹄声,呐喊声连成一片。)项羽(激动地):虞,你慢些飞去,等着我。让我扔掉这臭皮囊,让我拉住你的裙裾。(项羽拔剑自刎,倒地。辉煌壮丽的音乐声中,项羽的身体,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又缓缓地站起了。他向虞姬扑去,虞姬也向他扑来。)(节选自莫言《霸王别姬》)文本二:我原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一棵青桐,一棵古槐。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这桐树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梧桐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据说是项羽手植。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战火无数,文物留存极少,而其故里一直未被忘记,直到现在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杀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一样。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是做人,一是爱国。他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常以对他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杜牧抱怨他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李清照却推崇他的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站在项羽故里,我们先要感谢司马迁,还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这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三是古树。因为时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节选自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1)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括号中的文字为“舞台说明”,包括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如“幕后传来乌江亭长的喊声”表示人物并未到舞台上表演。B.戏剧冲突是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文本一着重展现了项羽在英雄末路时内心剧烈的矛盾冲突。C.文本二开篇点明古槐与项羽之间的联系,叙述古槐不平凡的经历,衬托项羽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D.文本二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中的“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引发人们对项羽的同情,升华文章主旨。(2)下列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认为“失败来得不明不白”“明明是我连战连捷,可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可见,他至死都不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B.项羽在乌江亭长喊他“快快上船”后,对其倾诉自己的遭遇,旨在激起乌江亭长的同情,渡自己过江以图东山再起。C.文本二中作者尽情赞美青桐和古槐,不是因为这两棵树的历史悠久,而是因为在作者眼里它们是项羽精神的化身。D.文本二中,作者认为青桐古槐和司马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同等的价值,为我们后人保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3)文本二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4)在司马迁笔下,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请结合以上文本探究司马迁把项羽写成“悲剧英雄”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晋侯复假道①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③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魏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注】①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②大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昭:古时宗庙之制,始祖神位居中,子在左,称“昭”,子之子在右,称“穆”。昭位之子在穆,穆位之子在昭。周以太王为始祖,所以太王的三个儿子大伯、虞仲、王季都称为“昭”。③偪:同“逼”,亲近而又构成威胁。(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将虢A是灭B何C爱于虞D且虞能E亲F于桓庄乎G其H爱之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文中指秦穆公),表示恭敬。B.厌,意为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C.因,依靠,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同。D.荐,进献,与《窦娥冤》“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中的“荐”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不卑不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B.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C.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在周文王那里做过官,对周王室有功勋,记载他们功勋的簿册保存在盟府之中。D.宫之奇洞若观火,力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虞公不听。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会灭亡,便带领全族离开了虞国,同时也料定虞国举行不了腊祭。(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5)宫之奇从哪几个角度谏阻虞公借道给晋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八声甘州【宋】汤恢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①。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祢②,十里荼蘼③。【注】①苎萝衣:指山野隐士所着之衣。苎,苎麻,其纤维可织布。②祢:杜鹃鸟。③荼蘼:花名,白色,开于春末夏初。(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摘青梅荐酒”三句暗点时令,写出词人生活简朴,以青梅佐酒,又别有一种风味。B.“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二句写眼前的见闻,唤醒了词人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C.“寄隐孤山山下”三句写词人客游临安,隐居在西湖孤山,表现其消极避世的心理。D.本词婉约深沉,上片写隐居者饮酒、观花、听琴等举止行为,下片写其丰富的内心世界。(2)本词表现了南宋江湖词客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亲切的环境。他说:“,。”(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夫子的问志,曾皙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接着回答了一句“”。(3)甲辰年到来之际,小刚想选取含有此年生肖的古诗文名句作为学校社团活动的素材,你会把“,”推荐给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意境”作为中国诗词、绘画共同的追求,打通了诗画审美的理想之境。宋元明清以来,①无论是宋人的工笔花鸟、元人的山水,②和明清的大写意花鸟,③中国画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④即技法不管如何发展变化,⑤但对意境的追求始终不变。⑥意境如何表达?⑦画家从古诗词中悟出许多心得,⑧并将其运用在中国画创作中,⑨以期通过独特的构思深化对诗境的理解,⑩进而升华艺术表达、提炼思想。比如,古人在很多诗词里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虚”,使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达到更高境界。古诗意册页的创作要点不是如何图解诗词,A_______。在创作中,每个画面与诗词的对应,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仅要表达诗意,更要表达情感。齐白石之“新”在于朴实天趣,黄宾虹之“新”在于浑厚华滋……历代中国画大家的代表作,B_______,实则是体现了画家思想境界之新。画家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图式、技法等变革。那些“一步登天”的画家,实则是对意境的误解。(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学界,水母雪兔子的生存地还有一个名字——高山冰缘带。这是高山生态系统中的顶层,越过高山冰缘带,便是永久积雪带,高等植物无法生存,偶有鸟类飞越,却无法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还好,水母雪兔子自带“棉袄”!它的一身棉毛可以让植物内部空间充满空气,较好地缓冲温度变化带来的伤害。这样,无论是在强辐射的白天,或是在温度骤降的夜晚,水母雪兔子身体内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小环境。此外,水母雪兔子的棉毛还可以防止雨水对花粉的冲刷,保证其花粉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正是因为生存艰难,水母雪兔子一生只能开一次花。从种子落地开始,水母雪兔子经过长期的蛰伏,从石缝中挣扎绽放出花朵,它战战兢兢地努力汲取营养,一旦花朵被破坏,数年的努力功亏一篑。(1)下列句子中的“对”与文中加点的“对”,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两个人越说越投缘,越说越对脾气。B.对事不对人,是讨论问题应遵守的原则。C.幸亏他帮忙,你要对他表示谢意。D.出门前对着镜子照照,把头发梳理整齐。(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完全一致的是A.我游泰山只用了半天,真可用“走马观花”这个成语来形容。B.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就无法进入管理严格的小区。D.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庖丁之语,当作三句看。所见无非牛是俗眼,全牛是智眼,有间是道眼。——薛更生解读《庖丁解牛》“俗眼”只见具体事物,“智眼”能发现规律,“道眼”会运用规律,这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三种境界,它对我们的学习和人生都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谢庄、陆厥等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窜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义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司马光《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类似的富有言外义的诗例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色的宫花和白头的宫女,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在这样一座古行宫里,几个白头宫女闲坐在一起,谈论着玄宗的往事。诗里用了一个“在”字,说“白头宫女在”,言外昔日行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白头宫女”还在这里,好像是那段繁华历史的见证人。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的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反正已经把那种凄凉寂寞的气氛和抚今追昔的情调表现出来了,其他也就不言而喻。前人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不错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古代诗人非常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表现秋风落叶季节的空阔境界时常使用“木”字。B.“高树”与“高木”虽然仅有一字之别,但是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别。C.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既表现在言内也寄托在言外,读者通过意会就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D.元稹的《行宫》读来有无穷意味,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义,读者易于产生联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屈原把“木”字用在诗歌中表现秋风叶落的季节后,“木”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B.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故而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C.从“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来看,“木叶”自然而然给人以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D.与“木”的暗示性一样,“草”“花”“鸟”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C.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先秦歌谣《击壤歌》)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分析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C.“读者通过意会就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错。材料二原文为“言外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读者通过意会不一定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故选:C。(2)B.“故而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并不是“发现不了”。故选:B。(3)材料二观点是“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诗歌丰富的暗示性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A、B、C三首诗歌质朴晓畅。D中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国建立功业的壮志。故选:D。(4)第一段从文学现象入手,分析“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第二段分析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第三段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论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第四段指出“木”“树”概念相差不大,但艺术形象相去甚远。由此可见,文章总体上按照“分﹣总”的思路渐次展开,逐层深入论述。(5)材料一第二段将“木叶”与“树叶”进行对比分析。材料一第二段,逐层分析“木叶”“树叶”的特征,是借助逻辑推理(理论论证)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材料二中引用司马光对杜甫《春望》的分析来论述诗歌的言外之义,使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引用论证)进行分析。材料二以元稹的《行宫》为例分析诗歌的言外义,使举例论证。答案:(1)C(2)B(3)D(4)①文章总体上按照“分﹣总”的思路渐次展开,逐层深入论述。②首先从文学现象入手,分析“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接下来分析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再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论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木”“树”概念相差不大,但艺术形象相去甚远。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内在逻辑性强。(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引用论证)进行分析,比如材料二引用司马光对杜甫《春望》的分析,论述诗歌的言外之义。②对比,如材料一第二段对“木叶”“树叶”的对比分析。③举例,如材料二以元稹的《行宫》为例分析诗歌的言外义。④借助逻辑推理(理论论证)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比如材料一第二段,逐层分析“木叶”“树叶”的特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明月皎皎,芦花如雪,江声澎湃。项羽持剑在江边徘徊。)(幕后传来乌江亭长的喊声):大王,快快上船!这是乌江里唯一的一条船,汉军追来,只能望江兴叹!项羽(似乎没听到乌江亭长的喊叫声):虞啊,我已突出了重围。我纵马驰骋,斩将搴旗,在我的身后,堆满了汉军的尸体。这普天之下,谁能挡住我的剑戟?可我还是成了孤家寡人,一败涂地。我的兵马,我的将士,都像攥在手中的沙土,不知不觉中流失。这失败来得不明不白,苍天,你不公道,你在捉弄我啊,明明是我连战连捷,可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连我的虞,也舍我而去。乌江亭长:大王不必心灰意冷,速速上船吧,小人把您渡过去。江东虽小,但地方千里,人口数十万,足可以让您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项羽(动情地):江东,我的父母之邦,埋葬着祖先骸骨的宝地。八年征战,离井背乡。那时栽下的小树,已经长成栋梁了吧?那时咿呀学语的孩童,已经成为少年儿郎了吧?我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已经变成了旷野的白骨,还有你,我的虞,也做了异乡之鬼。乌江亭长: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乡亲们依然敬重您。项羽(悲伤地):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我也没有脸再去见他们了;纵然他们嘴里不议论我,可我的心里又怎能够安静?乌江亭长:大王,快快上船吧,江东父老需要你。没有你,我们就会沦为刘邦的奴隶。项羽(热泪盈眶地):我的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们,你们的宽容让我感动,更让我无地自容。看来,我是应该重返江东图大业。乌江亭长:大王赶快上船,我已望见了汉军腾起的烟尘。项羽:可我的心里为什么这样空虚?我的虞她昨夜自刎身亡,即便我当上了皇帝,谁来做我的皇后?你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半,砍掉了这一半,我就像断了根的禾苗一样慢慢枯萎!虞啊,你以为一死就能激起我的雄心,我以为你已经激起了我的雄心,但当我面对着这滔滔江水,却感到了空前的心灰意冷。虞,虞啊,你在哪里,难道你真的死了吗?我总觉得昨夜的一切都如梦境。也许,你正躲藏在什么地方等待着我,是在江西是在江东?虞,你在哪里?我仿佛听到了你衣裙的窸,我仿佛听到了你轻柔的歌声,仿佛看到了你飘扬的长袂,宛若翔舞的凤凰,宛若灿烂的彩虹,虞,你真的来了吗?(舞台后部缓缓升起一个高台,在熊熊的火焰中,站着如同圣母的虞姬。)项羽(像孩童般仰望着虞姬):虞,你果然没死,你果然活着,你脚踏着红云冉冉上升,难道你已经成了仙人,要去那广寒宫中陪伴寂寞的嫦娥?带上我吧,我愿意做你忠实的侍从……乌江亭长:大王啊,汉军已经逼近了,这是最后的时机,大王,快上船啊!(马蹄声,呐喊声连成一片。)项羽(激动地):虞,你慢些飞去,等着我。让我扔掉这臭皮囊,让我拉住你的裙裾。(项羽拔剑自刎,倒地。辉煌壮丽的音乐声中,项羽的身体,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又缓缓地站起了。他向虞姬扑去,虞姬也向他扑来。)(节选自莫言《霸王别姬》)文本二:我原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一棵青桐,一棵古槐。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这桐树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梧桐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据说是项羽手植。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战火无数,文物留存极少,而其故里一直未被忘记,直到现在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杀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一样。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是做人,一是爱国。他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常以对他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杜牧抱怨他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李清照却推崇他的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站在项羽故里,我们先要感谢司马迁,还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这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三是古树。因为时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节选自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1)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本一括号中的文字为“舞台说明”,包括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如“幕后传来乌江亭长的喊声”表示人物并未到舞台上表演。B.戏剧冲突是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文本一着重展现了项羽在英雄末路时内心剧烈的矛盾冲突。C.文本二开篇点明古槐与项羽之间的联系,叙述古槐不平凡的经历,衬托项羽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D.文本二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中的“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引发人们对项羽的同情,升华文章主旨。(2)下列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项羽认为“失败来得不明不白”“明明是我连战连捷,可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可见,他至死都不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B.项羽在乌江亭长喊他“快快上船”后,对其倾诉自己的遭遇,旨在激起乌江亭长的同情,渡自己过江以图东山再起。C.文本二中作者尽情赞美青桐和古槐,不是因为这两棵树的历史悠久,而是因为在作者眼里它们是项羽精神的化身。D.文本二中,作者认为青桐古槐和司马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同等的价值,为我们后人保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3)文本二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4)在司马迁笔下,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请结合以上文本探究司马迁把项羽写成“悲剧英雄”的原因。【解答】(1)D.“引发人们对项羽的同情”错。以“秋风梧桐,黄河古槐”结尾,卒章显志,照应文题,点出青桐古槐与项羽的内在联系,梧桐、古槐是项羽精神风貌的象征,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故选D。(2)B.“旨在激起乌江亭长的同情,渡自己过江以图东山再起”错。与文意不符。故选B。(3)①结合“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可知,留下许多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项羽对文化的贡献;②结合“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可知,项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英雄形象(或“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③结合“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可知,项羽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和话题;④结合“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是做人,一是爱国”可知,项羽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价值体系中的偶像;⑤结合“他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常以对他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可知,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满足了人们多方位的思考;⑥结合“站在项羽故里,我们先要感谢司马迁,还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这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三是古树。因为时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可知,以青桐古槐的形象来衬托项羽的英雄形象。(4)①结合“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一样”“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可知,项羽勇敢刚烈,他率领义军推翻暴秦;项羽满怀儿女柔情,在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是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英雄人物。②结合“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杀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可知,有人性的弱点,他性格残忍,做事优柔寡断,逞个人英雄,自认为仅凭武力就可以统一天下。③结合“可我还是成了孤家寡人,一败涂地。我的兵马,我的将士,都像攥在手中的沙土,不知不觉中流失。这失败来得不明不白,苍天,你不公道,你在捉弄我啊,明明是我连战连捷,可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连我的虞,也舍我而去”可知,缺乏反思,认为自己最终成为孤家寡人的原因是“苍天不公道”。答案:(1)D(2)B(3)①留下许多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项羽对文化的贡献;②项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英雄形象(或“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③项羽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和话题;④项羽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价值体系中的偶像;⑤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满足了人们多方位的思考;⑥以青桐古槐的形象来衬托项羽的英雄形象。(4)①项羽勇敢刚烈,他率领义军推翻暴秦;项羽满怀儿女柔情,在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是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英雄人物。②有人性的弱点,他性格残忍,做事优柔寡断,逞个人英雄,自认为仅凭武力就可以统一天下。③缺乏反思,认为自己最终成为孤家寡人的原因是“苍天不公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晋侯复假道①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③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魏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注】①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②大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昭:古时宗庙之制,始祖神位居中,子在左,称“昭”,子之子在右,称“穆”。昭位之子在穆,穆位之子在昭。周以太王为始祖,所以太王的三个儿子大伯、虞仲、王季都称为“昭”。③偪:同“逼”,亲近而又构成威胁。(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将虢A是灭B何C爱于虞D且虞能E亲F于桓庄乎G其H爱之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文中指秦穆公),表示恭敬。B.厌,意为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C.因,依靠,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同。D.荐,进献,与《窦娥冤》“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中的“荐”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不卑不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B.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C.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在周文王那里做过官,对周王室有功勋,记载他们功勋的簿册保存在盟府之中。D.宫之奇洞若观火,力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虞公不听。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会灭亡,便带领全族离开了虞国,同时也料定虞国举行不了腊祭。(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5)宫之奇从哪几个角度谏阻虞公借道给晋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解答】(1)“何爱于虞”为反问句,应在“何”前断开;“且”表递进,应在其前断开;“且虞能亲于桓庄乎”也为疑问句,应在“乎”后断开,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句意: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2)D.有误,荐:进献;祭奠。句意: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就当作把你死去的孩子祭奠。故选:D。(3)A.“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有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故选:A。(4)①以为,把……作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供给。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②启,开启,招惹;玩,轻视;甚,过分;其,怎么,难道。译文:不可借道给晋国而招惹它的贪心(或:晋国的贪心不能开启),对入侵别国的贼寇不可忽视。一次(借道)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或:第二次)借道给他呢?(5)①由原文“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可知,先是用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告诉虞公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由原文“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可知,然后以虢国和桓、庄后代与晋侯是同一宗族尚且都被晋国攻打为例,说明国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就有威胁,反驳虞公认为晋国不会加害同一宗族的虞国的观点,说明晋国历来对宗亲冷酷无情;③由原文“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可知,最后引用《周书》中的话,说明神明只依从有德行的人,不会保佑虞公。答案:(1)BDG(2)D(3)A(4)①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②不可借道给晋国而招惹它的贪心(或:晋国的贪心不能开启),对入侵别国的贼寇不可忽视。一次(借道)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或:第二次)借道给他呢?(5)①从虞、虢两国地理位置关系出发,分析两国互为表里,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②以历史事实(桓、庄两族被晋献公残杀)为例,说明晋国历来对宗亲冷酷无情;③以古书理论为依据,阐明权力的维系主要依靠德政,而非鬼神。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八声甘州【宋】汤恢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①。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祢②,十里荼蘼③。【注】①苎萝衣:指山野隐士所着之衣。苎,苎麻,其纤维可织布。②祢:杜鹃鸟。③荼蘼:花名,白色,开于春末夏初。(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摘青梅荐酒”三句暗点时令,写出词人生活简朴,以青梅佐酒,又别有一种风味。B.“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二句写眼前的见闻,唤醒了词人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C.“寄隐孤山山下”三句写词人客游临安,隐居在西湖孤山,表现其消极避世的心理。D.本词婉约深沉,上片写隐居者饮酒、观花、听琴等举止行为,下片写其丰富的内心世界。(2)本词表现了南宋江湖词客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解答】(1)C.“表现其消极避世的心理”错。这几句表现词人性格中恬淡隐退的一面,而非消极避世。故选C。(2)前片写隐居者的举止行为,后片写隐居者的心灵世界;前片逐层衔接而下:因摘青梅佐酒而赏花,却见绿叶如云冉冉,飘动,红花如同飞雪纷纷凋谢,沉思静想中又隐约听到邻里歌妓唱词弹筝,唤醒了他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后片的抒情全从上片饮酒、观花,听琴中来。他羡慕青山白鹤,惆怅年华消逝,弹泪送春,销魂伫立……末三句中,啼鴂是送春之鸟,荼麋是殿春之花,词人送春,象征着送走了自己的一切青春和追求。这里既有孤高的情怀,又充满着对红尘的向往,更有深深的悲愁无奈,三者交织在一起。答案:(1)C(2)①有孤高隐逸的情怀。“寄隐孤山”“深掩苔扉”“白鹤忘机”写隐居处的清幽和主人的忘却机心不理俗事,显其孤高淡雅的情怀、恬淡隐退的内心。②对现实不满和对红尘往事的留恋之情。如“青梅荐酒”后依然“怯残寒”,传达出对现实的郁闷不乐之情;“正柳腴花瘦”几句写景如画,色彩绚丽迷人,充满着红尘的欢乐和喧嚣,“回首繁华梦”则表达出对繁华往事的留恋之情。③深深的悲愁无奈。“怅年华”“弹泪送春归”抒发心中的惆怅焦虑,青春虚耗,人生愿望却得不到实现而心有不甘。译文:摘下青涩的梅子来佐酒,但酒薄不足以抵御暮春的残寒,更何况穿的是单薄的苎萝衣。正是绿肥红瘦的暮春时节,杨柳枝叶婆娑,如团团绿云,柔软披垂。落花纷纷,远望去像是降下的红雪。沉思静想间,又隐约听到邻里的歌妓正低按秦筝,唱春词吟新诗。回首往昔,那曾经的风流繁华,恍然如梦,只剩下斜晖脉脉,流水悠悠,一切俱已消逝,令人无限感伤。我隐居在孤山山下,每日长掩苔扉,深居简出,一箪食、一瓢水足矣。我常常羡慕青山安详宁静,好像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羡慕以前的隐士们以鹤、梅为伴,因忘记了人世的权谋机变,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恬然自得的心。远望天涯,看看又是一年春尽,不禁黯然销魂,搔首踟蹰,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随着春天匆匆流逝,眼泪便在不知不觉间轻弹暗洒。这时耳边又传来了杜鹃的声声悲啼,那凄惨的叫声回荡在山间,仿佛在说着“不如归去”;荼种花正盛开,布满十里山谷。赏析:这首词表现的是南宋江湖词客的矛盾心态。他们是一群处于才与不才,仕与不仕之间的所谓的名流。在他们的性格中,有浪漫恬淡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功名、爱情等的渴望,这一切使他们经常会处于焦虑、惆怅之中。本词便是他们无奈的轻叹低语。“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孤山多梅,故有“摘青梅”之说,同时梅也是隐士自比之物。“青梅荐酒”,既言生活的俭朴,又别有一种风味,但后面的犹怯、残寒,又传达出其并不闲适自得。“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这几句写景如画,色彩绚丽迷人,充满着红尘的欢乐和喧嚣。“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此二句写眼前的见闻,唤醒了词人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寄隐孤山之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菲。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这几句写词人性格中恬淡隐退的一面。“苔扉”化用唐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及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蕴,极写隐居处的清幽和主人的高雅。“孤山”“白鹤”显然是参照隐居孤山、终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来说的,他是宋代隐士的楷模,其故事则被传为佳话。“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这几句又转而抒发心中的惆怅焦虑,这几句抒发词人的伤春之情。啼鴂是送春之鸟,荼麋是殿春之花,词人送春,更是在送走自己的一切青春和追求。他终非真正的隐士,简陋的生活方式、平淡的生活内容,常常使他觉得自己在虚耗青春,并因人生愿望得不到实现而心有不甘。这也正是其思想中矛盾的一面。全词既有孤高的情怀,又充满着对红尘的向往,更有深深的悲愁无奈,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把南宋江湖词客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艺术上,全词婉约而深沉,十分动人。前片写隐居者的举止行为,后片写隐居者的心灵世界;前片逐层衔接而下:因摘青梅佐酒而赏花,却见绿叶如云冉冉,飘动,红花如同飞雪纷纷凋谢,沉思静想中又隐约听到邻里歌妓唱词弹筝,唤醒了他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后片的抒情全从上片饮酒、观花,听琴中来。他羡慕青山白鹤,惆怅年华消逝,弹泪送春,销魂伫立……末三句中,啼鴂是送春之鸟.荼麋是殿春之花,词人送春,象征着送走了自己的一切青春和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亲切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夫子的问志,曾皙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舍瑟而作”,接着回答了一句“异乎三子者之撰”。(3)甲辰年到来之际,小刚想选取含有此年生肖的古诗文名句作为学校社团活动的素材,你会把“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推荐给他。【解答】故答案为:(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重点字:毋)(2)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重点字:撰)(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重点字:渊)或: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重点字: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意境”作为中国诗词、绘画共同的追求,打通了诗画审美的理想之境。宋元明清以来,①无论是宋人的工笔花鸟、元人的山水,②和明清的大写意花鸟,③中国画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④即技法不管如何发展变化,⑤但对意境的追求始终不变。⑥意境如何表达?⑦画家从古诗词中悟出许多心得,⑧并将其运用在中国画创作中,⑨以期通过独特的构思深化对诗境的理解,⑩进而升华艺术表达、提炼思想。比如,古人在很多诗词里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虚”,使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达到更高境界。古诗意册页的创作要点不是如何图解诗词,A_______。在创作中,每个画面与诗词的对应,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仅要表达诗意,更要表达情感。齐白石之“新”在于朴实天趣,黄宾虹之“新”在于浑厚华滋……历代中国画大家的代表作,B_______,实则是体现了画家思想境界之新。画家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图式、技法等变革。那些“一步登天”的画家,实则是对意境的误解。(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