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鹬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材料二: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4)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命若琴弦史铁生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天长,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碗到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一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你不信?”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没什么能要命的病,活过这个夏天一点不成问题。“我比我师父可运气多了,”他说,“我师父到了没能睁开眼睛看一回。”“咳!我知道这地方是哪儿了!”小瞎子忽然喊起来。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老瞎子恨不能立刻弹断最后几根琴弦。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了去?”“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后面三句都是理由。老瞎子又冷静下来,天天晚上还到野羊坳去说书。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明天就走?”“天一亮就动身。”小瞎子心里一阵发凉。老瞎子开始剥琴槽上的蛇皮。“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弹断了多少根?”“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你真那么想吗?”“真想,真想——”“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瞎子不惧险阻翻山越岭、匆忙赶路、坚持弹琴,用几十年的心血想要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主要是为了获得光明。B.老瞎子开始认为只需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获得药方,最后却发现药方无字,白白弹奏了五十年,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化为虚无。C.老瞎子给小瞎子设定更高的目标——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是为了让小瞎子拉紧生命之弦,用意于老瞎子的师父如出一辙。D.结尾部分作者设置了开放式的结局,意味着相似的故事可能还会在小瞎子及其后辈的身上重复上演。(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方式,塑造了一个虽然身怀残疾但敢于与自身命运做抗争的“老瞎子”形象。B.小说始终以主人公老瞎子的有限视角,叙述了一老一小两个瞎子带着三弦琴游走四方的故事,文本生动真实。C.小说运用大量的象征,弹琴象征着生存,琴弦象征着命运,赶路象征着追寻。D.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平实的语言塑造了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他们彼此独立却又融为一体,小瞎子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又是老瞎子年轻时的形象。(3)《命若琴弦》被视为极富有代表性的“寓言小说”,其中,文中的“药方”富有多重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十分相似却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当是时,齐湣王彊,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菑。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A霸国B之C余D业E也F地大G人众H未I易J独K攻L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指替、给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为”字词义相同。B.“以为”,中间省略代词“之”,《劝学》中的“輮以为轮”中的“以为”用法相同。C.“固”,指本来的意思,与《过秦论》中的“秦孝公据殽函之固”中的“固”字词义不同。D.“果”,指果然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的“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中的“果”词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贤能,得到赵国人的举荐。沙丘之乱后,乐毅离开赵国直接前往燕国,正好遇上燕昭王招揽天下贤士,于燕国担任亚卿。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认为单独行动不易获取胜利,建议联合赵、楚、魏等国一起攻打齐国,得到了燕昭王的认可。C.乐毅联合赵、楚、魏、韩、燕等国的军队讨伐齐国。齐国战败,赵楚等国的军队均因疲倦不愿意追击,只有乐毅率领燕国军队继续追击。D.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余座,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是因为武力不足,攻克不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②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5)燕昭王能大败齐军,一雪被强齐侵凌的耻辱,但燕惠王却无法守住先王之业。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燕昭王、燕惠王胜败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运用顶针句法,将弯弯月牙从地平线升起,悬挂于城头,又从城头缓缓升起,照着凉州的动态场景描绘出来。B.“凉州”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凉州作为西北重镇的宏大规模和恢弘气派生动地呈现出来。C.“萧萧”与“漫漫”两处叠词的使用,使诗歌的节奏舒缓下来,由对凉州城、琵琶声的描写转入对宴会场景的正面描写。D.“花门楼前”两句,是作者有感于时光的流逝,抒发了自己与友人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无奈与悲伤。(2)这首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2)诗人常从侧面描写音乐声的美妙,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一句以周围环境的静谧,突出演奏技巧的精妙;而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一句与之异曲同工,也是借助自然景物的静态来表现乐声的美妙。(3)马,是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古代文人书写远离故土或告别友人的诗歌时,往往出现“马”这一意象,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上体现得A_____。汉语不同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过欧洲不同种语言间的差异。比如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自用本国语言是可以交流的,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间各自用本国语言交流也基本没有多大障碍。但一个东北人,听江西同事给家里打电话,基本上就像听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懂。好像最难懂的方言是温州话,据说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部队都会用温州人做情报员传递军情,根本不怕被偷听——因为听也听不懂。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可以整合划分为七大方言,即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闽语、湘语和赣语。(甲),比如官话又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八大片区。其中,北京官话就是普通话的蓝本。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乙)。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互相之间是可以听懂的。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可谓B_____,其中差异最大的是闽语。比如同属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都讲闽语,但福州话属于闽东片区,厦门话属于闽南片区,彼此很难听懂。(丙)。①比如原住民语言的影响、时间流逝引起的自身变化和地理环境的阻隔等,②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历史上移民带来的语言分化与聚合的影响。③比如有一种说法是,④秦朝南伐百越,大量军人、官员移民两广,促使了粤语的形成;⑤再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引起了北方官话语音的变化。⑥所以,每一种方言都有它的历史原因。有的朋友会好奇:中国有这么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是的,的确有用翻译的,特别是在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闽语地区福建。文献记载:清朝时有个叫朱潮远的官员到福建办理一个案子,堂审的时候身边就得有翻译在场,否则真听不懂闽语。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人得用翻译才能听懂对方说话,中华文化的确是太博大精深了!(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B.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C.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D.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5)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转换成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可以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疑问语气和原文的意思。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有人说,每个选择都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学习、工作、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做出最优选。但也有人说,人生是永恒的选择,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每个人均会面临无数个的选择,哪怕一时的选择不是最优选,只要及时做出调整,每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铸造我们的未来。对此,你有何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鹬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材料二: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D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4)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解答】(1)A.“不能”说法绝对,原文中“未必”是“不一定”的意思。B.正确。C.“花卉”偷换概念,原文是“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卖花”才是“事象”。而且“成为了”混淆时态,原文是“日渐”。D.“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错误,文中只说“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没提到政府的扶持,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2)B.“只有”错,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而且前文提到“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可见还有其他的卖花形式,“只有”说法绝对。故选:B。(3)材料一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A.刘言史《买花谣》“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书写了贵族占有大量的金钱用于奢侈享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与批判。B.戴复古《都中冬日》“……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写的是冬日。C.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宫廷与市井,仿佛只有一墙之隔,真实勾勒出宋代都城内各阶层各行业互存共荣的画卷。D.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故选:D。(4)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可从引用论证的论证效果和论证语言的特点两个角度答题。文本中,引用陈师道的诗论证“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引用戴复古的散文论证“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引用邵伯温的笔记论述宋代的花市,引用欧阳修的诗话论述美丽的鲜花装点、调整心情的作用。材料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等引文的赏析评点,凝练生动,典雅有文采,贴合相关诗文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5)材料一第三段首句“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这句话承上启下,可依此归纳两个答题要点:“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能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卖花给诗人带来了听觉上的独特美感”。再结合诗歌中鲜明的视觉意象“春雨”“杏花”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展现的听觉感受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首句“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并结合陆游写作《临安春雨初霁》时的寓居身份归纳第三个答题要点即“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客居的落寞”。再结合关键词句“客京华”及明媚的春天背景的反衬作用分析即可。答案:(1)B(2)B(3)D(4)①论证方法:引用论证。②本文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本文引用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时,贴合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评点,使论证语言典雅有文采。(5)①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能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春雨”“杏花”让诗人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②卖花给诗人带来了听觉上的独特美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处居室之内的诗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只凭耳中传来的雨声和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③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客居的落寞。“客京华”点明了诗人寓居的现状,诗人用“春雨”“杏花”构成的明媚春光为背景,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命若琴弦史铁生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天长,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碗到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一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你不信?”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没什么能要命的病,活过这个夏天一点不成问题。“我比我师父可运气多了,”他说,“我师父到了没能睁开眼睛看一回。”“咳!我知道这地方是哪儿了!”小瞎子忽然喊起来。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老瞎子恨不能立刻弹断最后几根琴弦。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了去?”“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后面三句都是理由。老瞎子又冷静下来,天天晚上还到野羊坳去说书。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明天就走?”“天一亮就动身。”小瞎子心里一阵发凉。老瞎子开始剥琴槽上的蛇皮。“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弹断了多少根?”“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你真那么想吗?”“真想,真想——”“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老瞎子不惧险阻翻山越岭、匆忙赶路、坚持弹琴,用几十年的心血想要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主要是为了获得光明。B.老瞎子开始认为只需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获得药方,最后却发现药方无字,白白弹奏了五十年,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化为虚无。C.老瞎子给小瞎子设定更高的目标——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是为了让小瞎子拉紧生命之弦,用意于老瞎子的师父如出一辙。D.结尾部分作者设置了开放式的结局,意味着相似的故事可能还会在小瞎子及其后辈的身上重复上演。(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方式,塑造了一个虽然身怀残疾但敢于与自身命运做抗争的“老瞎子”形象。B.小说始终以主人公老瞎子的有限视角,叙述了一老一小两个瞎子带着三弦琴游走四方的故事,文本生动真实。C.小说运用大量的象征,弹琴象征着生存,琴弦象征着命运,赶路象征着追寻。D.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平实的语言塑造了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他们彼此独立却又融为一体,小瞎子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又是老瞎子年轻时的形象。(3)《命若琴弦》被视为极富有代表性的“寓言小说”,其中,文中的“药方”富有多重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十分相似却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解答】(1)B.“生命之弦白弹了”“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成了白纸和虚无“说法错误,由原文“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可知,最后老瞎子还是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虚无。故选B。(2)B.“小说始终以主人公老瞎子的有限视角,叙述了一老一小两个瞎子带着三弦琴游走四方的故事”错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写的是三代瞎子的故事。故选B。(3)表层:由“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可知指可以治疗失明的良药;“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药方”是老瞎子困苦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是生活的依托。虽然最终没能治好眼睛,但老瞎子明白是这“药方”支撑他一直活得充实,所以“药方”指救治困苦和绝望,给人生存希望的药方。表面上看,“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药方”代表了老瞎子盲目追求的结果;深层次看,老瞎子的师父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传达出了小说的主题,即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结果,而在于忙碌厚实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在于有所追求,都要为希望而拼搏,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并不重要。“药方”象征着人类执着于结果而忽略过程价值的现象。(4)情节结构上,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是一样的,描写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匆匆赶路的场景,这样构成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表现主旨上,结尾与开头内容看似相同,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老瞎子听从自己师父的教诲,希望通过忠实地弹断一千根弦得到药方,重见光明,但最却未能如愿,因为老瞎子得到的只是空白的药方,没有所谓真正的药方,这样老瞎子希望破灭,但他最终明白了师父的用意,又振作起来,带领徒弟用弹琴去撑起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欲望。这样处理能够深化小说主题。艺术效果上,“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这幅画面具有象征意味,两个瞎子勇敢奋进,顽强地生存,这才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最佳姿态:永远看到光明和希望,永不停歇前行的脚步。没有人能逃脱死亡的宿命,而人生最美好的价值恰恰在于欣赏生命路途中的美丽风景。画面具有庄严感、神圣感,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答案:(1)B(2)B(3)①表层:指可以治疗失明的良药;②指救治困苦和绝望,给人生存希望的药方;①表面上看,“药方”代表了老瞎子盲目追求的结果;②深层次看,“药方”象征着人类执着于结果而忽略过程价值的现象。(4)小说首尾给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形象、广阔苍茫、意境深远的画面,让人产生从天空俯瞰及从高处眺望的庄严感及神圣的使命感,象征了师徒二人奋斗过程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当是时,齐湣王彊,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菑。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A霸国B之C余D业E也F地大G人众H未I易J独K攻L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为”,指替、给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为”字词义相同。B.“以为”,中间省略代词“之”,《劝学》中的“輮以为轮”中的“以为”用法相同。C.“固”,指本来的意思,与《过秦论》中的“秦孝公据殽函之固”中的“固”字词义不同。D.“果”,指果然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的“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中的“果”词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B)A.乐毅贤能,得到赵国人的举荐。沙丘之乱后,乐毅离开赵国直接前往燕国,正好遇上燕昭王招揽天下贤士,于燕国担任亚卿。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认为单独行动不易获取胜利,建议联合赵、楚、魏等国一起攻打齐国,得到了燕昭王的认可。C.乐毅联合赵、楚、魏、韩、燕等国的军队讨伐齐国。齐国战败,赵楚等国的军队均因疲倦不愿意追击,只有乐毅率领燕国军队继续追击。D.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余座,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是因为武力不足,攻克不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②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5)燕昭王能大败齐军,一雪被强齐侵凌的耻辱,但燕惠王却无法守住先王之业。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燕昭王、燕惠王胜败的原因。【解答】(1)断句时抓住标志,开始是判断句,所以在“齐”和“也”后都需要停顿,“地大人众”并列结构,不可断开。这句话的意思是:齐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故选:AFH。(2)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为”是“因为”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为”词义不同。B.文中加点的“以为”,中间省略代词“之”,意思是:让他担任。《劝学》中的“輮以为轮”中的“以为”,中间省略代词“之”,意思是:用火把它烤弯让它成为车轮。两个“以为”用法相同。C.文中加点的“固”是“本来”的意思,《过秦论》中的“秦孝公据殽函之固”中的“固”是“坚固”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D.文中加点的“果”,指果然的意思,《桃花源记》中的“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中的“果”是“实现”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故选A。(3)A.错误。根据“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可知,“直接前往燕国”表述错误。B.根据乐毅答对的话可知,选项说法正确。C.“诸侯兵罢归”是停止进攻收兵回国,不是因为疲倦不愿意追击。说法错误。D.文中没有说“是因为武力不足,攻克不下”,于文无据。故选B。(4)①制:战胜。屈身下士:委屈自己降低身份礼待贤士。注意补充主语“燕昭王”。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燕国弱小,地处僻远,凭借国力不能战胜齐国,于是燕昭王委屈自己降低身份礼待贤士,他先礼待郭隗借以招揽贤能的人士。②然:然而。所以:表示“的原因”。拔:攻下。隙:嫌隙。且:暂且。南面而王齐:在齐国称王。因此这句话翻译为:然而没有尽早攻下的原因,是因为乐毅与燕国新君王有嫌隙,想要集结军队暂且留在齐国,在齐国称王。(5)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胜败原因主要可以从他们的政策选择、外交手段以及对待贤才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燕昭王的胜因:招贤纳士:积极招揽天下贤才,如郭隗、乐毅等,构筑了强大的统治基础。外交策略:善于运用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对抗强敌。军事才能:任用乐毅等名将,实施有效的军事策略,大败齐国。燕惠王的败因:用人不当:燕惠王猜忌乐毅,任用骑劫代替,导致军事失败。答案:(1)AFH(2)A(3)B(4)①燕国弱小,(地处)僻远,(凭借)国力不能战胜(齐国),于是燕昭王委屈自己降低(身份礼待)贤士,(他)先礼待郭隗借以招揽贤能的人。②然而没有尽早攻下的原因,是因为乐毅与燕国新君王有嫌隙,想要集结军队暂且留在齐国,在齐国称王。(5)燕昭王的胜因:招贤纳士,善用外交,实施有效的军事策略。燕惠王的败因:用人不当。参考译文:乐毅贤能,爱好军事,赵国人举荐他。等到赵武灵王时发生沙丘之乱后,才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乱政而齐国乘机大败燕国,燕昭王怨恨齐国,不曾有过一天忘记要向齐国报仇。燕国弱小,地处僻远,凭借国力不能战胜齐国,于是燕昭王委屈自己降低身份礼待贤士,他先礼待郭隗借以招揽贤能的人。乐毅刚好在这个时候为魏昭王出使到燕国,燕王以招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最后终于向燕昭王敬献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子,燕昭王让他做亚卿,这个职位他担任的时间很长。在这时,齐湣王很强大,与秦昭王竞相尊称帝号,不久又返称王。诸侯国都打算背弃秦国而臣服齐国。齐湣王自负骄横,百姓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于是燕昭王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拥有使国家强盛的世代留下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不可轻易地独自去攻打它。大王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行动。”于是派乐毅去和赵惠文王订立盟约,另外派人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诸侯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自己有害,都争相合纵联合燕国讨伐齐国。乐毅回来复命,燕昭王尽其所有兵力准备出兵,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乐毅于是一齐统率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打败了它。诸侯军队停止进攻收兵回国,而燕国军队乐毅单独追击,一直追到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大败,逃跑,死守莒城。乐毅单独留下来继续攻打齐国,齐兵都在城中死守。乐毅攻下临淄,把齐国的珍宝、财物、祭祀器具全部拿走运到燕国去。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赶到济水岸上犒劳军队,进行奖赏款待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称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拾(从)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并将它们带回燕国,并派乐毅继续带兵平定齐国还没有拿下的城池。乐毅留下来攻打齐国长达五年,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城、即墨没有收服。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即位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不爽,等到即位后,齐国的田单知道这件事,于是对燕国实施反间计,说:“齐国城池没有攻下的仅有两座城池而已。然而没有尽早攻下的原因,听说是因为乐毅与燕国新君王有嫌隙,想要集结军队暂且留在齐国,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心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并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是不怀好意才派人取代自己,害怕被杀,便向西归降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使用诡计欺骗燕军,于是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而后辗转作战追击燕军,向北追击到黄河边上,全部收复了齐国的城池,并从莒城接回齐襄王,进入临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前两句运用顶针句法,将弯弯月牙从地平线升起,悬挂于城头,又从城头缓缓升起,照着凉州的动态场景描绘出来。B.“凉州”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凉州作为西北重镇的宏大规模和恢弘气派生动地呈现出来。C.“萧萧”与“漫漫”两处叠词的使用,使诗歌的节奏舒缓下来,由对凉州城、琵琶声的描写转入对宴会场景的正面描写。D.“花门楼前”两句,是作者有感于时光的流逝,抒发了自己与友人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无奈与悲伤。(2)这首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C.“由对宴会场景的描写转入对宴会场景的正面描写”错误。“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意思是:听一曲琵琶不觉令人肠断,风声萧萧,夜色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肠堪断”是听琵琶曲所引起的感情激荡,“风萧萧兮夜漫漫”,是写景也是抒情,上下两句的连接,不仅是意思的推进,也是音乐旋律的进一步衍发。这两句由对琵琶声的描写转入对宴会场景的描写,没有正面描写宴会场景,而是以景写情。故选C。(2)“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意思是: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上的月儿又照亮了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意思是: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诗歌前四句写的是凉州城的风光,凉州地处西北,十分荒凉,月亮照着凉州城,写出了边塞的辽阔。“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意思是:听一曲琵琶不觉令人肠断,风声萧萧,夜色漫漫。琵琶奏鸣,风声萧萧,夜色漫漫,写出了风声萧萧,夜色漫漫,一片苍凉,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河西幕中故人大多在这里,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意思是: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意思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花门楼前见秋草”,“秋草”象征着时光流逝,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岂能贫贱相看老”,意思是: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不愿与友人贫贱到老的愿望。“一生大笑能几回”,意思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笑”字,表现出诗人爽朗、乐观的性格,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答案:(1)C(2)①抒发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弯弯的月儿挂在城头,月光照着凉州城,写出了边塞的辽阔。②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写友人别后重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花门楼前见秋草”,“秋草”象征着时光流逝,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④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之情。“一生大笑能几回”,“笑”字,表现出诗人爽朗、乐观的性格,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译文: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赏析:“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诗人常从侧面描写音乐声的美妙,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一句以周围环境的静谧,突出演奏技巧的精妙;而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与之异曲同工,也是借助自然景物的静态来表现乐声的美妙。(3)马,是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古代文人书写远离故土或告别友人的诗歌时,往往出现“马”这一意象,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解答】故答案为(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2)东船西舫悄无言空山凝云颓不流(重点字:颓)(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重点字: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上体现得A_____。汉语不同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过欧洲不同种语言间的差异。比如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自用本国语言是可以交流的,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间各自用本国语言交流也基本没有多大障碍。但一个东北人,听江西同事给家里打电话,基本上就像听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懂。好像最难懂的方言是温州话,据说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部队都会用温州人做情报员传递军情,根本不怕被偷听——因为听也听不懂。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可以整合划分为七大方言,即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闽语、湘语和赣语。(甲),比如官话又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八大片区。其中,北京官话就是普通话的蓝本。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乙)。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互相之间是可以听懂的。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可谓B_____,其中差异最大的是闽语。比如同属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都讲闽语,但福州话属于闽东片区,厦门话属于闽南片区,彼此很难听懂。(丙)。①比如原住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健康宣教
- 音乐教室租赁合同三篇
- 抗倍特板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酒店宴会服务合同三篇
- 读书会活动的策划与推广计划
- 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互动计划
- 职业发展中的自我品牌塑造计划
- 研发团队领导力提升培训
- 医院反腐倡廉廉洁行医专题党课宣讲课件
- 《评优课燃烧与灭火》课件
- 云南中烟公司招聘考试题目
- 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感
- 环境监测投标书
- 镇政府法律知识讲座
- 支气管镜术后护理常规
- 儿科护理培训:儿童流行性感冒护理
- 解答-统计学导论-曾五一课后习题答案
- 部队汽车维修培训课件
- 音乐疗法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 下课了助农直播
-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船舶的分类和用途)期末单元测试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