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正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构成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超越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遗憾的是,他们鲜有留下姓名的。即使留下了姓名也只是一个标记,流传不广,不像文人的诗篇那样千古传唱。今天,当这些工匠的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又少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这是历史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②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即使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在不同的类别和材质上,不同的技艺表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平,显现了类别的特点;而在相同的技艺表现上,其工艺水平则区别了大匠与凡工。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手艺的磨练是时间的消费,也是精神的倾注。它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贯之。在不同类别的手艺中,有着各自的技术基础和终极目标,但精雕细琢和一丝不苟,则是工匠们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是对工和艺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玉石、金银、青铜、陶瓷等不同材质的品种,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③精湛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磨练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它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而技艺的传承就在一个保留与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传?传给谁?都需要在家族或弟子中进行甄选。传承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将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以避免始初阶段的失败,还要以能够不断、不绝为依归,应该说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了传承,师傅会总结出特定的方法或口诀,会设计出特别的窍门和要领,这一切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传承过程中的守望与相依,需要工匠精神奠立思想的基础。为了使特定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精神的延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种传承更重要的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成就与精神的传续。④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尽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匠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艰苦的工作环境,超强的体力透支,经年的时间付出,磨练了他们那超于常人的意志。而技艺的传承以及依靠技艺而维持的生活,也树立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们的责任感。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营生,一种手艺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的类别。显然,职业态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维系其发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在自己工坊内,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⑤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以及影响力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内。他们在不同行业内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特质,其普世价值在于应用和举一反三。尽管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手艺和行当被自然淘汰,因为失去了基本的应用,可是,像服饰和工艺等依然在实用和审美的领域内表现出了存在的价值。而有些行业的工艺经过产业化的激发,表现出传承中的延续,延续中的创造,焕发了青春。其中有些依据工匠的技艺而创立的品牌,则成为由精神和手艺所构建的行业的标志,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市场的追捧。其中产业化的发展更将这种具有传奇性质的品牌故事,变成了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持续的影响力,它能够激励创造精神,督导恪守品质与品格,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的水平和质量方面发展。工匠精神是提升国民素质与品质生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精神支柱,因此,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与厚爱。⑥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与需求和原料联系紧密的手艺,其历久性是巨大的考验,因为它们很容易失传,有许多仅三两代而已。至于物质文化中许多杰出的成果,有的也在历史的发展中戛然而止。尤其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进程中。工匠不存,精神焉附。工匠精神不能存在于书本和记忆之中,需要唤醒记忆中的工匠精神而传承。(摘编自陈履生《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匠精神追求工与艺的完美结合,这种追求表现在对材料的选择、具体的设计及工艺的制作等方面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B.技艺的传承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也是成就与精神的传续,它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需要在血亲中甄选合适的传承人。C.农耕时代,手艺是工匠维持生活的依靠,每个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手艺,而手艺的磨炼离不开时间和精神的倾注。D.现代产业化给传统手艺和行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中一些行业的活力,它们在传承中延续并创造,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因他们的诗句流芳千古,而创造了经典工艺作品的工匠却大多名声不显,由此可以断定在日常生活中,诗歌比技艺的地位更重要。B.技艺表现有类别之分,也有高下之别。胸怀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不懈追求,大匠在技艺表现上并不因循守旧,其作品表现出超乎凡工的工艺水平。C.在当代,工匠精神更具普世价值,推动了制造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我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向传统工匠学习。D.与需求和原料联系紧密的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它的存在价值被不断发展的现代工艺所取代,许多杰出成果也消失在历史的发展中。(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中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A.《论语》记载,樊迟因向孔子请教“学稼”“学圃”而被孔子评价为“小人”。B.古人视匠作之技为“奇技淫巧”,《礼记》有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C.韩非子将商工列为“五蠹”之一,认为“其商工之民……邦之蠹也”。D.唐朝将公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唐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4)简要阐述本文的论证结构。(5)“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那么,当下的制造业可以从作为“文化遗产”的工匠精神中获得哪些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艾伟窗子很高,几乎直接抵在厂房屋檐下。窗外的天空飞过一群麻雀,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天空寂静,鸟声惊心。这儿地处城郊,四周都是农田。窗子太高,厂子里的人没法看到农田和庄稼,只能看得见天空。麻雀成群结队出没。早上六点钟起床铃准时响起。屋子里有十二个人,有六张上下铺的床。她们起床,穿衣服,然后开始折叠被子。被子折叠成部队那样方正,棱角分明。一阵忙乱后,十二个人都整理好了。房间寂寂无声。晨曦从窗外透入,房舍整洁,一尘不染。半个小时后,门打开了。有一个小时可以洗漱。洗漱的工具放在走道尽头的卫生间里。每个人的洗漱用具都放在那儿。俞佩华洗脸。卫生间东西各有一面镜子。一些人排队在照镜子。俞佩华难得站到镜子前面去。今天她有些想去镜子前看看自己,又害怕看到自己的脸。方敏正在大门处等着她。①方敏脸上没有表情,用惯常的不容商量的口吻说,今天你可以不去厂里。俞佩华低下头,没看方敏,她回答,还是去吧,最后一天了。厂房生产一种模仿芭比娃娃的玩偶。除了干活发出的声响,厂房里没人说话。工作是定量的,有数量及成品率的要求。她们要把一天的任务完成了才能上床休息。工作量大,要按时完成不太容易。那些新来的,手脚笨,更得抓紧时间。吃中饭也是狼吞虎咽,吃完就抓紧干活。俞佩华完成定额没任何问题,她在这里待了十七年了。黄童童来了一年或者更长,在俞佩华左边干活。俞佩华感觉她来很久了,好像一直在她身边。在这里时间变得特别漫长。时间又特别清晰,每一天她们算得清清楚楚,像用刀子在心里面刻了一道做记号。黄童童长得很漂亮,但有点傻,并且是个哑巴。不过不奇怪,到这里来的人要么特别聪明,要么特别傻。今天黄童童有些恍惚,做工时老是控制不住双手。她生病了吗?黄童童正在找她的镊子,可镊子刚才还在她的右手上,这会儿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是黄童童的老毛病。她老是丢三落四,找不到工具。俞佩华告诉过她,工具一定要固定摆好,熟练到“盲取”的程度。黄童童向俞佩华要镊子。俞佩华没把自己的镊子递给她,让黄童童自己把工具放整齐之后再干活。黄童童突然问,你要走了吗?这一年俞佩华学会了手语。她吃了一惊,她没告诉黄童童明天要离开这里。同宿舍的人是知道的,但她们都没有说起这事。一个人离去,她们的心会空一阵子。大家都懂这种心情,这种时候会绝望。不说出来就好多了。在这儿情绪越少波动越好,否则会麻烦。俞佩华没有主动提这事。一切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俞佩华没回答,看着黄童童,黄童童的目光凶巴巴的,或者不是凶,是恐惧。②俞佩华一把从黄童童手里抢过那只玩偶,做起来。她看到黄童童盛玩具娃娃的盒子里没几只成品,这样下去,她将完不成今天的额度。难道她今晚不想睡了吗?我会来看你的。俞佩华用手语说。你不相信我会来看你?俞佩华说。③黄童童没看她。黄童童的目光这会儿投向东边的高窗,天空上的白云一动不动。窗外的太阳照在工厂的水泥地面上,缓慢地从西向东移动,快到中午的时候,太阳光束立在东边的墙边,好像白色的墙面拉了一层光幕。方敏忙于手头的一份档案。明天俞佩华要走了,俞佩华的相关文件需要归档封存。方敏复印了各种表彰的官方证明,方敏觉得俞佩华不一定在乎,但这些证明在她以后的生活中是用得着的。十七年里,俞佩华几乎年年都评为优等。也就是说她在这儿没出过一次差错,没扣过一分。方敏查过并且熟知俞佩华的档案内容。在做化学老师时,她也是年年先进。可就是这样的人干出了那种事。有一个年轻的女警进来,告诉方敏,她通知了俞佩华的儿子,她儿子说不来接。方敏点了点头,这在她预料中。来到这里后,俞佩华几乎谁也不见,儿子和母亲来看过她,她拒见。她的案子太骇人听闻。她难以面对亲人。她只见过丈夫一面,原因是为了和丈夫离婚。她没多说话,只说把她忘掉,因为她会在这儿待上一辈子,这对他们来说更好。没想到她能减到十七年。十七年在这里一成不变,外面发生了多少事啊。俞佩华的母亲这期间过世了。方敏记得,把母亲亡故的消息告诉俞佩华时,④俞佩华并没有停止手中的活,好长时间没有抬头。电焊条冒着青烟,方敏担心俞佩华把焊枪刺入她的手心。……方敏没想到的是,俞佩华正等她。方敏看不出俞佩华此时的心情,她的表情永远是那么平淡。俞佩华的手中捧着一只洋娃娃,方敏看出来了,洋娃娃和里面生产的几乎一模一样。俞佩华没把玩具娃娃递给方敏,拜托方敏,把它带给黄童童。俞佩华说,我答应过她的,我会送她一只洋娃娃。方敏愣住了。她没接玩具娃娃。好一会儿,方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艰难地说,黄童童已不在女子监区了。俞佩华吃了一惊,问,黄童童去哪里了?方敏转过头,回避了俞佩华的目光,没有回答她。俞佩华突然面色变得狰狞,她几乎是喊出了声,告诉我,她在哪里?方敏吃了一惊。十七年来,她第一次感受到俞佩华不被驯服的力量。(节选自《收获》2020年第4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后一天”是俞佩华从自由转向受限的人生转折点,“另外的某一天”是她不被驯服的力量爆发的一天。本文着重叙述最后一天发生的事。B.小说开头用平缓的语调,写厂房的环境和早晨六点的情景,没有过多暴露这个厂房的实质,在情节发展部分也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玄机暗藏。C.小说用墨节俭,笔力集中,利用方敏这一人物来穿针引线,将主次人物、明暗线索等相串联,交代各种人物关系和命运走向。D.小说通过细节来展现心理和人物关系,如“今天黄童童有些恍惚”和“目光凶巴巴的,或者不是凶,是恐惧”,就是她和俞佩华间微妙关系的表现。(2)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表现方敏专制冷漠的工作作风,俞佩华为此只得“低下头,没看方敏”。B.第②句表现出俞佩华急躁蛮横的性格,与末段“突然面色变得狰狞”相呼应。C.第③句表明黄童童不相信俞佩华日后会来看她,因此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D.第④句表现俞佩华在得知母亲亡故时,内心极度悲伤又隐忍克制的复杂情感。(3)作者说,俞佩华身上有某种强硬的东西,超出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庸常的认识。谈谈作者是通过哪些情节来表现人物身上“某种强硬的东西”的。(4)有论者说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不再试图告诉读者一切,而是适时保持沉默,和读者一起等待”。结合文本,指出作者“保持沉默”之处并分析其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脱身而出。诣学请业,研精不倦,遂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节选自《隋书》)(1)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孔子称A黍为五谷之长B荀C卿亦云D食先黍稷E古人所尚F容G可违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跪而尝之”的“因”与“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相同。B.“自以少孤”的“以”与“何以解忧”的“以”意思不同。C.“事母以孝闻”的“事”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D.“更相推让”的“更”与“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士谦幼年丧父,以侍奉母亲孝顺出名。母亲过世后,他形销骨立。他为母亲服完丧,献出住宅作为佛寺,自己只身离家。B.李士谦虽家里很富裕,但处处节俭,经常把帮助别人作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无力安葬的,他会资助他们钱财。C.李士谦在父亲早死后就不曾喝酒吃肉,等到亲朋来聚,他还是会摆上丰盛酒食招待,士谦只是端正地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D.李士谦品德闻名乡间山野,同乡人分条记下其事迹,到尚书省为他请谥号。事情在他死去前没有办好,于是大家一起在他墓前树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②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5)后人评价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的具体事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柳永①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②。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注】①本词为柳永晚年之作,他早年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终身不仕。②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柳乱蝉嘶”,以“乱”修饰蝉嘶,不仅写出蝉声纷乱,还显示了词人内心的纷乱。B.词上阕重写景,刻画了秋日萧瑟之景;下阕重抒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抒情,全词情景交融。C.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的好词。D.本词突破了唐五代小令中常见的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主题,扩大了词的意境。(2)柳永即景抒情感叹“不似少年时”的背后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以鸟和鱼比喻自己,表达了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愿。(3)“舟”是古代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诗人们用以寄托情怀的吟咏对象,比如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题I(本题共1小题,共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色难”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开口便说出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和颜悦色最难。步入老龄化时代,如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国家与社会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年轻人被认为是充满希望、代表未来的一代。各个地方往往以年轻人为主导,很多事物都追求新奇、潮流、快节奏,优先满足年轻人的喜好,容易忽视老年人的需求。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人们享受更加便捷的生活,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对此感到①,不论去医院、银行、超市,还是在家看电视、打电话,一些复杂的操作显然对老年人不太友好,这无形中扩大了“数字鸿沟”。不少人之所以感到对老年人“色难”,是因为自身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面对家庭的琐碎时,并不总能以美好的一面示人,因此在产生焦虑、急躁、不耐烦等情绪时,容易不经意间将家人作为消解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越来越多家庭呈现出“421”“422”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或两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结构让“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层承受了很大压力,更加②老人的感受和需求。当下,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也伴随着代际差异的迅速拉大,极易引发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碰撞。由此,也造成了思维方式、话语形式的不同,在对话时难以做到同频共振,无法真正和颜悦色地对待老人。(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数字鸿沟”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D.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3)请根据文本,概括年轻人对老年人“色难”的原因。(二)语言文字运用题II(本题共1小题,共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呼了六七钟。睁着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说什么大精小怪,那怕他惫懒膭脓!一赶赶上去,跑的跑,颤的颤,躲的躲,慌的慌;一捉捉将来,锉的锉,烧的烧,磨的磨,舂的舂。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材料二:近日,首款国产3A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掀起了现象级热潮,不仅引爆了游戏市场,还成功出圈,引发了外国玩家和网友对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神话传说的强烈兴趣和向往。《黑神话:悟空》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①。海外地区的销售占比达到了20%,销量超过200万套。Twitch平台的知名主播Shroud在直播中称赞:“《黑神话:悟空》令人惊叹,这款游戏堪称艺术品级别的享受。”《黑神话:悟空》的故事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游戏基于《西游记》原著设计剧情,并以“天命人”悟空的形象为主角,重走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游戏中的建筑风格、服饰设计、神话传说等元素,②。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享受刺激的战斗体验,还能沉浸在“东方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了获得更加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不少海外玩家甚至开始恶补《西游记》原著及相关知识点,有的外国玩家特地跑到附近书店,搜刮起了《西游记》的英译本。在此过程中,海外玩家爱上了悟空身上()的特点。从一只猴的神话传说,到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个游戏的诞生,孙悟空的形象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化的象征,③,与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1)材料一如果删去加点的“略略”“轻轻”,语气语意有较大改变。请结合文本分析,加上“略略”“轻轻”的好处。(2)请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3)根据材料一,在材料二括号内填写一个表现孙悟空性格的词语。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人只有不断革新,才能适应社会,并推动自我及社会的发展,因循守旧只会被淘汰。也有人认为,人还是要有坚守自我的定力,文化也需要传承延续的定力。一味求新会失去定力。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出现与考生个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正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构成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超越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遗憾的是,他们鲜有留下姓名的。即使留下了姓名也只是一个标记,流传不广,不像文人的诗篇那样千古传唱。今天,当这些工匠的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又少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这是历史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②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即使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在不同的类别和材质上,不同的技艺表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平,显现了类别的特点;而在相同的技艺表现上,其工艺水平则区别了大匠与凡工。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手艺的磨练是时间的消费,也是精神的倾注。它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贯之。在不同类别的手艺中,有着各自的技术基础和终极目标,但精雕细琢和一丝不苟,则是工匠们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是对工和艺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玉石、金银、青铜、陶瓷等不同材质的品种,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③精湛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磨练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它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而技艺的传承就在一个保留与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传?传给谁?都需要在家族或弟子中进行甄选。传承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将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以避免始初阶段的失败,还要以能够不断、不绝为依归,应该说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了传承,师傅会总结出特定的方法或口诀,会设计出特别的窍门和要领,这一切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传承过程中的守望与相依,需要工匠精神奠立思想的基础。为了使特定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精神的延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种传承更重要的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成就与精神的传续。④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尽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匠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艰苦的工作环境,超强的体力透支,经年的时间付出,磨练了他们那超于常人的意志。而技艺的传承以及依靠技艺而维持的生活,也树立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们的责任感。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营生,一种手艺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的类别。显然,职业态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维系其发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在自己工坊内,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⑤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以及影响力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内。他们在不同行业内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特质,其普世价值在于应用和举一反三。尽管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手艺和行当被自然淘汰,因为失去了基本的应用,可是,像服饰和工艺等依然在实用和审美的领域内表现出了存在的价值。而有些行业的工艺经过产业化的激发,表现出传承中的延续,延续中的创造,焕发了青春。其中有些依据工匠的技艺而创立的品牌,则成为由精神和手艺所构建的行业的标志,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市场的追捧。其中产业化的发展更将这种具有传奇性质的品牌故事,变成了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持续的影响力,它能够激励创造精神,督导恪守品质与品格,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的水平和质量方面发展。工匠精神是提升国民素质与品质生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精神支柱,因此,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与厚爱。⑥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与需求和原料联系紧密的手艺,其历久性是巨大的考验,因为它们很容易失传,有许多仅三两代而已。至于物质文化中许多杰出的成果,有的也在历史的发展中戛然而止。尤其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进程中。工匠不存,精神焉附。工匠精神不能存在于书本和记忆之中,需要唤醒记忆中的工匠精神而传承。(摘编自陈履生《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工匠精神追求工与艺的完美结合,这种追求表现在对材料的选择、具体的设计及工艺的制作等方面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B.技艺的传承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也是成就与精神的传续,它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需要在血亲中甄选合适的传承人。C.农耕时代,手艺是工匠维持生活的依靠,每个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手艺,而手艺的磨炼离不开时间和精神的倾注。D.现代产业化给传统手艺和行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中一些行业的活力,它们在传承中延续并创造,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因他们的诗句流芳千古,而创造了经典工艺作品的工匠却大多名声不显,由此可以断定在日常生活中,诗歌比技艺的地位更重要。B.技艺表现有类别之分,也有高下之别。胸怀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不懈追求,大匠在技艺表现上并不因循守旧,其作品表现出超乎凡工的工艺水平。C.在当代,工匠精神更具普世价值,推动了制造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我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向传统工匠学习。D.与需求和原料联系紧密的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它的存在价值被不断发展的现代工艺所取代,许多杰出成果也消失在历史的发展中。(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中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A)A.《论语》记载,樊迟因向孔子请教“学稼”“学圃”而被孔子评价为“小人”。B.古人视匠作之技为“奇技淫巧”,《礼记》有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C.韩非子将商工列为“五蠹”之一,认为“其商工之民……邦之蠹也”。D.唐朝将公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唐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4)简要阐述本文的论证结构。(5)“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那么,当下的制造业可以从作为“文化遗产”的工匠精神中获得哪些启示?【解答】(1)B.“需要在血亲中甄选合适的传承人”错误,与原文第三段中“都需要在家族或弟子中进行甄选”不符。故选B。(2)A.于文无据,“在日常生活中,诗歌比技艺的地位更重要”无中生有。C.错把或然当必然,“我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向传统工匠学习”有误。D项.以偏概全,“它的存在价值被不断发展的现代工艺所取代”有误,传统手工艺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故选B。(3)A.“学稼”与“学圃”是农业,与工匠无关。故选A。(4)本文的论证结构确实采用了层进式,这种结构使得文章的论述层层深入,逻辑清晰。文章开头第一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这句话明确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中的重要性。它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为后续的具体论述指明了方向。第二至四段写行业内示范作用:原文(第二段):“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无工不精,无艺难美。”这一段详细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技术层面的要求,强调了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原文(第三段):“精湛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精神的延续就显得十分重要。”此段讨论了技艺传承的意义和方法,突出了师傅对徒弟的责任传授和精神信念的延续。原文(第四段):“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矢志不渝。”在这里,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工匠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信念,说明了这种执着和责任感是如何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五至六段,写行业外示范作用及总结:原文(第五段):“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以及影响力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内……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的水平和质量方面发展。”该段明确指出工匠精神不仅对本行业有影响,还能跨行业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方面。原文(第六段):“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需要唤醒记忆中的工匠精神而传承。”最后一段总结了全文,强调了面对现代化挑战时保护和传承工匠精神的紧迫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可见,文章首先提出总体观点(工匠精神的普遍参照意义),接着分别从技艺层面、传承责任和个人态度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工匠精神在行业内的具体表现和价值,最后再扩展到其对更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的深远影响及未来传承的必要性。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论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逻辑性。文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材料首段指出:工匠精神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然后②③④段分析了工匠精神在“行业内”有何示范作用,最后⑤⑥两段指出了工匠精神在“行业外”的示范作用。(5)①“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精雕细琢和一丝不苟,则是工匠们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是对工和艺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工匠精神强调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无论是技术的精湛还是艺术的完美,都需要不断努力和创新。制造业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即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应追求卓越,力求达到行业内的最高标准。可概括为:追求极致的品格。②“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营生,一种手艺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的类别。”“技艺的传承以及依靠技艺而维持的生活,也树立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们的责任感。”工匠们对自己手艺的责任感不仅是个人的职业操守,更是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制造业可以借鉴这种责任感,注重产品质量和企业社会责任,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体现出企业的价值和信誉。可概括为:强调对手艺的责任感。③“职业态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维系其发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在自己工坊内,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工匠们对自己手艺的热爱和执着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制造业的员工也应培养这种信念感和自得其乐的职业态度,才能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可概括为:有信念感,有自得其乐的职业态度。④“有些行业的工艺经过产业化的激发,表现出传承中的延续,延续中的创造,焕发了青春。”“为了使特定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精神的延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种传承更重要的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成就与精神的传续。”工匠精神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承,更强调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制造业在进行技术传承的同时,也应鼓励员工不断创新,推动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可概括为::传承中强调延续,延续中强调创造。总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追求极致、责任感强、信念坚定以及传承与创新结合的特点,都可以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宝贵的启示。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精神内涵,制造业可以实现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更持久的发展动力。答案:(1)B(2)B(3)A(4)文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材料首段指出:工匠精神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然后②③④段分析了工匠精神在“行业内”有何示范作用,最后⑤⑥两段指出了工匠精神在“行业外”的示范作用。(5)①追求极致的品格②强调对手艺的责任感③有信念感,有自得其乐的职业态度。④传承中强调延续,延续中强调创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艾伟窗子很高,几乎直接抵在厂房屋檐下。窗外的天空飞过一群麻雀,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天空寂静,鸟声惊心。这儿地处城郊,四周都是农田。窗子太高,厂子里的人没法看到农田和庄稼,只能看得见天空。麻雀成群结队出没。早上六点钟起床铃准时响起。屋子里有十二个人,有六张上下铺的床。她们起床,穿衣服,然后开始折叠被子。被子折叠成部队那样方正,棱角分明。一阵忙乱后,十二个人都整理好了。房间寂寂无声。晨曦从窗外透入,房舍整洁,一尘不染。半个小时后,门打开了。有一个小时可以洗漱。洗漱的工具放在走道尽头的卫生间里。每个人的洗漱用具都放在那儿。俞佩华洗脸。卫生间东西各有一面镜子。一些人排队在照镜子。俞佩华难得站到镜子前面去。今天她有些想去镜子前看看自己,又害怕看到自己的脸。方敏正在大门处等着她。①方敏脸上没有表情,用惯常的不容商量的口吻说,今天你可以不去厂里。俞佩华低下头,没看方敏,她回答,还是去吧,最后一天了。厂房生产一种模仿芭比娃娃的玩偶。除了干活发出的声响,厂房里没人说话。工作是定量的,有数量及成品率的要求。她们要把一天的任务完成了才能上床休息。工作量大,要按时完成不太容易。那些新来的,手脚笨,更得抓紧时间。吃中饭也是狼吞虎咽,吃完就抓紧干活。俞佩华完成定额没任何问题,她在这里待了十七年了。黄童童来了一年或者更长,在俞佩华左边干活。俞佩华感觉她来很久了,好像一直在她身边。在这里时间变得特别漫长。时间又特别清晰,每一天她们算得清清楚楚,像用刀子在心里面刻了一道做记号。黄童童长得很漂亮,但有点傻,并且是个哑巴。不过不奇怪,到这里来的人要么特别聪明,要么特别傻。今天黄童童有些恍惚,做工时老是控制不住双手。她生病了吗?黄童童正在找她的镊子,可镊子刚才还在她的右手上,这会儿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是黄童童的老毛病。她老是丢三落四,找不到工具。俞佩华告诉过她,工具一定要固定摆好,熟练到“盲取”的程度。黄童童向俞佩华要镊子。俞佩华没把自己的镊子递给她,让黄童童自己把工具放整齐之后再干活。黄童童突然问,你要走了吗?这一年俞佩华学会了手语。她吃了一惊,她没告诉黄童童明天要离开这里。同宿舍的人是知道的,但她们都没有说起这事。一个人离去,她们的心会空一阵子。大家都懂这种心情,这种时候会绝望。不说出来就好多了。在这儿情绪越少波动越好,否则会麻烦。俞佩华没有主动提这事。一切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俞佩华没回答,看着黄童童,黄童童的目光凶巴巴的,或者不是凶,是恐惧。②俞佩华一把从黄童童手里抢过那只玩偶,做起来。她看到黄童童盛玩具娃娃的盒子里没几只成品,这样下去,她将完不成今天的额度。难道她今晚不想睡了吗?我会来看你的。俞佩华用手语说。你不相信我会来看你?俞佩华说。③黄童童没看她。黄童童的目光这会儿投向东边的高窗,天空上的白云一动不动。窗外的太阳照在工厂的水泥地面上,缓慢地从西向东移动,快到中午的时候,太阳光束立在东边的墙边,好像白色的墙面拉了一层光幕。方敏忙于手头的一份档案。明天俞佩华要走了,俞佩华的相关文件需要归档封存。方敏复印了各种表彰的官方证明,方敏觉得俞佩华不一定在乎,但这些证明在她以后的生活中是用得着的。十七年里,俞佩华几乎年年都评为优等。也就是说她在这儿没出过一次差错,没扣过一分。方敏查过并且熟知俞佩华的档案内容。在做化学老师时,她也是年年先进。可就是这样的人干出了那种事。有一个年轻的女警进来,告诉方敏,她通知了俞佩华的儿子,她儿子说不来接。方敏点了点头,这在她预料中。来到这里后,俞佩华几乎谁也不见,儿子和母亲来看过她,她拒见。她的案子太骇人听闻。她难以面对亲人。她只见过丈夫一面,原因是为了和丈夫离婚。她没多说话,只说把她忘掉,因为她会在这儿待上一辈子,这对他们来说更好。没想到她能减到十七年。十七年在这里一成不变,外面发生了多少事啊。俞佩华的母亲这期间过世了。方敏记得,把母亲亡故的消息告诉俞佩华时,④俞佩华并没有停止手中的活,好长时间没有抬头。电焊条冒着青烟,方敏担心俞佩华把焊枪刺入她的手心。……方敏没想到的是,俞佩华正等她。方敏看不出俞佩华此时的心情,她的表情永远是那么平淡。俞佩华的手中捧着一只洋娃娃,方敏看出来了,洋娃娃和里面生产的几乎一模一样。俞佩华没把玩具娃娃递给方敏,拜托方敏,把它带给黄童童。俞佩华说,我答应过她的,我会送她一只洋娃娃。方敏愣住了。她没接玩具娃娃。好一会儿,方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艰难地说,黄童童已不在女子监区了。俞佩华吃了一惊,问,黄童童去哪里了?方敏转过头,回避了俞佩华的目光,没有回答她。俞佩华突然面色变得狰狞,她几乎是喊出了声,告诉我,她在哪里?方敏吃了一惊。十七年来,她第一次感受到俞佩华不被驯服的力量。(节选自《收获》2020年第4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最后一天”是俞佩华从自由转向受限的人生转折点,“另外的某一天”是她不被驯服的力量爆发的一天。本文着重叙述最后一天发生的事。B.小说开头用平缓的语调,写厂房的环境和早晨六点的情景,没有过多暴露这个厂房的实质,在情节发展部分也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玄机暗藏。C.小说用墨节俭,笔力集中,利用方敏这一人物来穿针引线,将主次人物、明暗线索等相串联,交代各种人物关系和命运走向。D.小说通过细节来展现心理和人物关系,如“今天黄童童有些恍惚”和“目光凶巴巴的,或者不是凶,是恐惧”,就是她和俞佩华间微妙关系的表现。(2)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D)A.第①句表现方敏专制冷漠的工作作风,俞佩华为此只得“低下头,没看方敏”。B.第②句表现出俞佩华急躁蛮横的性格,与末段“突然面色变得狰狞”相呼应。C.第③句表明黄童童不相信俞佩华日后会来看她,因此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D.第④句表现俞佩华在得知母亲亡故时,内心极度悲伤又隐忍克制的复杂情感。(3)作者说,俞佩华身上有某种强硬的东西,超出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庸常的认识。谈谈作者是通过哪些情节来表现人物身上“某种强硬的东西”的。(4)有论者说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不再试图告诉读者一切,而是适时保持沉默,和读者一起等待”。结合文本,指出作者“保持沉默”之处并分析其效果。【解答】(1)A.“本文着重叙述最后一天发生的事”分析错误。小说虽然以“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为题,但并未将“最后一天”作为重点来叙述,只是作为故事的一个背景和起点,真正的重点是在“最后一天”之前和之后的故事,特别是俞佩华与黄童童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变化。故选A。(2)A.第①句表现方敏专制冷漠的工作作风,俞佩华为此只得“低下头,没看方敏”,实际上,方敏的表情是“没有表情”,用的是“不容商量的口吻”,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严肃和职责感,而非冷漠。B.第②句表现出俞佩华急躁蛮横的性格,与末段“突然面色变得狰狞”相呼应。这一动作主要是出于对黄童童工作效率低下的担忧和焦急,是一种管理上的严厉,而不是性格上的急躁蛮横。C.第③句表明黄童童不相信俞佩华日后会来看她,因此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黄童童的目光投向东边的高窗,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空洞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而不是漫不经心。故选D。(3)①原文“方敏脸上没有表情,用惯常的不容商量的口吻说,今天你可以不去厂里。俞佩华低下头,没看方敏,她回答,还是去吧,最后一天了”,可以看出,即使方敏告诉俞佩华今天可以不去厂里,俞佩华仍然坚持去上工,这种坚决执行的态度体现了她在执行力上的“强硬”。②原文“十七年里,俞佩华几乎年年都评为优等。也就是说她在这儿没出过一次差错,没扣过一分。方敏查过并且熟知俞佩华的档案内容。在做化学老师时,她也是年年先进”,可以看出,俞佩华在监狱服刑期间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年年被评为优等,做化学老师时也是年年先进,这种长期以来的自我克制和努力勤奋体现了她在意志上的“强硬”。③原文“来到这里后,俞佩华几乎谁也不见,儿子和母亲来看过她,她拒见。她的案子太骇人听闻。她难以面对亲人。她只见过丈夫一面,原因是为了和丈夫离婚”,可以看出,俞佩华虽然珍视亲情,但因为自己的案子骇人听闻,难以面对亲人,所以拒见母亲和儿子,甚至和丈夫离婚,这种为了不拖累家人而做出的艰难抉择体现了她在抉择上的“强硬”。④原文“俞佩华吃了一惊,问,黄童童去哪里了?方敏转过头,回避了俞佩华的目光,没有回答她。俞佩华突然面色变得狰狞,她几乎是喊出了声,告诉我,她在哪里?”可以看出,当俞佩华猜测黄童童可能出了意外时,她突然面色狰狞,几乎是喊出了声,这种情感的突然爆发体现了她不被驯服的力量上的“强硬”。(4)在这段小说中,作者确实采用了“保持沉默”的叙述手法,通过省略或隐晦地处理某些关键信息,让读者自行推测和填补,从而达到增强文本张力和引发读者思考的效果。首先,环境上的沉默。原文语句:“窗子很高,几乎直接抵在厂房屋檐下。窗外的天空飞过一群麻雀,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沉默之处:这里虽然描述了工厂的环境,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一个监狱。效果:陌生化手法:通过不直接点明工厂实际上是监狱,作者采用了一种陌生化的叙述方式,使得普通工厂的场景读起来带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激发好奇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这个地方的特殊性质,但具体细节又不完全揭晓,这种悬念激发了读者的探究欲望。其次,情节上的沉默①俞佩华入狱的原因。原文语句:“可就是这样的人干出了那种事。”沉默之处:“那种事”指代不明,读者无从知晓俞佩华究竟犯下了何种罪行。效果:引发联想: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去构想背后的故事,增加了文本的多义性和解读空间。②俞佩华与黄童童的关系原文语句:“黄童童来了一年或者更长,在俞佩华左边干活。”沉默之处:文中并未明确交代两人之间除了工作伙伴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联系。效果:加深情感张力:这种模糊的处理让读者在看到俞佩华对黄童童的特殊关照时,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情感共鸣。③黄童童的去向原文语句:“方敏转过头,回避了俞佩华的目光,没有回答她。”沉默之处:黄童童究竟去了哪里,结局如何,作者选择了留白。效果:增强悬念:读者在阅读到此处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悬念感,迫切想知道故事的后续发展。自主填补空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设想黄童童的命运,这种参与式的阅读体验使得每个人心中的故事都独一无二。综上,作者通过这些有意为之的“沉默”,不仅使得整篇小说的语言更加凝练精粹,更重要的是调动起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故事建构的共同参与者。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大大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保持沉默”的手法在这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在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予以特别关注。答案:(1)A(2)D(3)①俞佩华在可以“不去厂里”的“最后一天”,仍然坚持上工。这是她在执行力上的“强硬”。②十七年里,严格执行监狱规章制度,年年被评为优等;在做化学老师时,工作努力勤奋,这是她自我克制力(意志)上的“强硬”。③她珍视亲情,却拒见母亲、儿子,和丈夫离婚,这是她不愿意拖累家人,在抉择上的“强硬”。④猜测黄童童可能出了意外,她“突然面色狰狞,几乎是喊出了声”,表现出她不被驯服的力量,这是她情感爆发上的“强硬”。(4)环境上,不点明工厂是监狱的事实,效果上以陌生化手法描述,使读者获得新奇体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情节上,隐藏俞佩华因何事入狱,隐藏俞佩华与黄童童之间关系,不点明黄童童的去向(结局)。表达效果:使文字简洁,调动读者想象力,主动填补艺术空白,使读者获得审美满足。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脱身而出。诣学请业,研精不倦,遂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节选自《隋书》)(1)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孔子称A黍为五谷之长B荀C卿亦云D食先黍稷E古人所尚F容G可违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因跪而尝之”的“因”与“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相同。B.“自以少孤”的“以”与“何以解忧”的“以”意思不同。C.“事母以孝闻”的“事”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D.“更相推让”的“更”与“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李士谦幼年丧父,以侍奉母亲孝顺出名。母亲过世后,他形销骨立。他为母亲服完丧,献出住宅作为佛寺,自己只身离家。B.李士谦虽家里很富裕,但处处节俭,经常把帮助别人作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无力安葬的,他会资助他们钱财。C.李士谦在父亲早死后就不曾喝酒吃肉,等到亲朋来聚,他还是会摆上丰盛酒食招待,士谦只是端正地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D.李士谦品德闻名乡间山野,同乡人分条记下其事迹,到尚书省为他请谥号。事情在他死去前没有办好,于是大家一起在他墓前树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②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5)后人评价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士谦“恬淡持躬而慈悲济世”的具体事例。【解答】(1)“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与“荀卿亦云食先黍稷”都是主谓结构且对仗,因此中间断句,“黍稷”后断句;“容可……乎”是固定结构,解释为“难道可以……吗”,因此“容”前面断句。故在BEF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故选:BEF。(2)A.“意思相同”错。所以跪在地上尝呕吐物。因:于是/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因:依据。故选:A。(3)D.“到尚书省为他请谥号。事情在他死去前没有办好”错误,原文为“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应是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这件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故选:D。(4)①何为:为什么;相:偏向一方,我;谢:谢罪,请罪;为……所:表被动。句子翻译为: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为什么要向我请罪呢!你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②士女:男男女女;涕:眼泪;我曹:我们;令:让。句子翻译为: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5)原文为“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让他做署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都找借口推辞了,一直没做官。据此可以看出李士谦淡薄名利。原文为“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别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反而替人好好喂着;有人偷割他的禾苗,他却不加责备。发生饥荒,他拿尽家里的东西,救济穷人,借此存活的人很多,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短缺之人。饥荒的时候李士谦他家的钱,施粥给那些饥饿的人,救下的人数以万计。据此可以看出李士谦慈悲济世,乐善好施。答案:(1)BEF(2)A(3)D(4)①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为什么要向我请罪呢!你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②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5)①李士谦淡薄名利。让他做署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都找借口推辞了,一直没做官。②李士谦慈悲济世,乐善好施。别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反而替人好好喂着;有人偷割他的禾苗,他却不加责备。发生饥荒,他拿尽家里的东西,救济穷人,借此存活的人很多,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短缺之人。饥荒的时候李士谦他家的钱,施粥给那些饥饿的人,救下的人数以万计。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而闻名。曾经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上尝呕吐物。十二岁时,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后来因为母亲过世,悲伤至极以至于瘦到皮包骨头。他为母亲服丧完毕,献出住宅作为佛寺,自己只身离家。李士谦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自从因为父亲早死,李士谦不曾喝过酒吃过肉,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的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李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把牛牵到凉快的地方喂食,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他就默默地避开。他的家僮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喝醉酒后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仆人。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可以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开皇八年,李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柳永①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②。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注】①本词为柳永晚年之作,他早年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终身不仕。②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高柳乱蝉嘶”,以“乱”修饰蝉嘶,不仅写出蝉声纷乱,还显示了词人内心的纷乱。B.词上阕重写景,刻画了秋日萧瑟之景;下阕重抒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抒情,全词情景交融。C.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的好词。D.本词突破了唐五代小令中常见的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主题,扩大了词的意境。(2)柳永即景抒情感叹“不似少年时”的背后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解答】(1)B.“自问自答”错。下阕中“何处是前期”,有问无答。故选B。(2)“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词人通过长安古道、长满高柳的郊野和秋蝉的嘶鸣,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人生如斯的感慨。“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词人以“夕阳”“秋风”“四天垂”,都带上了迟暮的色彩,带上了词人的感情,表达出词人暮年的无限凄凉。“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归云”,既指作者向南方流落,又暗喻往昔的理想和情思。“归云”一去不复返,暗示词人对前途已不抱希望,往日的理想和情思已荡然无存。“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狎兴”,指狂放游乐的兴致,“酒徒”,指酒友。“狎兴生疏”,是说狂放游乐的兴致已经衰减;“酒徒萧索”,是说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不似少年时”,结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前途的悲凉。答案:(1)B(2)①悲秋之情。词人面对“古道”“夕阳”“秋风”,情绪低落。②思乡之情。词人以“归云”为喻,写出羁旅之情。③年华老去对年轻之时的冶游之事失了兴趣,“何处是前期”暗示词人仕途不得志。译文: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赏析: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从这种表现来判断,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而且秋蝉之嘶鸣更独具一种凄凉之致。《古诗十九首》云“秋蝉鸣树间”,曹植《赠白马王彪》去“寒蝉鸣我侧”,便都表现有一种时节变易、萧瑟惊秋的哀感。柳永则更在蝉嘶之上,还加上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所以乃弥见其树之“高”也。下面的“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夕阳鸟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岛外”,非是。长安道上不可能有“岛”。至于作“鸟外”,则足可以表现郊原之寥阔无垠。昔杜牧有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飞鸟之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故曰“夕阳鸟外”也。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故又曰“秋风原上”,此景此情,读之如在眼前。然则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词人,难有所归往之处。故继之乃曰“目断四天垂”,则天之苍苍,野之茫茫,词人乃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矣。以上前半阕是词人自写其当时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自外界之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下阕,开始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与欢乐也已经不可复得。首先“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便已经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象喻。盖天下之事物其变化无常一逝不返者,实以“云”之形象最为明显。故陶渊明《咏贫士》第一首便曾以“云”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词,亦有“去似朝云无觅处”之语,而柳永此句“归云一去无踪迹”七字,所表现的长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样的效果。不过其所托喻的主旨则各有不同。关于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象喻,此处不暇详论。至于柳永词此句之喻托,则其口气实与下句之“何处是前期”直接贯注。所谓“前期”者,可以有两种提示:一则是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则可以指旧日的欢爱约期。总之”期”字乃是一种愿望和期待,对于柳永而言,他可以说正是一个在两种期待和愿望上,都已经同样落空了的不幸人物。于是下面三句乃直写自己当时的寂寥落寞,曰“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早年失意之时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狎玩之意兴,既已经冷落荒疏,而当日与他在一起歌酒流连的“狂朋怪侣”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无成,年华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时”的悲哀与叹息。这一句的“少年时”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时”。本来“去年时’三字也未尝不好,盖人当老去之时,其意兴与健康之衰损,往往会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故此句如作“去年时”,其悲慨亦复极深。不过,如果就此词前面之“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诸句来看,则其所追怀眷念的,似乎原当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则承以“不似少年时”,便似乎更为气脉贯注,也更富于伤今感昔的慨叹。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以鸟和鱼比喻自己,表达了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愿。(3)“舟”是古代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诗人们用以寄托情怀的吟咏对象,比如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解答】故答案为:(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重点字:澹)(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重点字:蓑)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题I(本题共1小题,共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色难”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开口便说出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和颜悦色最难。步入老龄化时代,如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国家与社会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年轻人被认为是充满希望、代表未来的一代。各个地方往往以年轻人为主导,很多事物都追求新奇、潮流、快节奏,优先满足年轻人的喜好,容易忽视老年人的需求。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