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学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下午(共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壳中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B.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C.蝙蝠的翼手和人的手结构的相似性可以说明两种生物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D.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远,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A错误;B、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B正确C、蝙蝠的翼手和人的手外形和功能不相同,但内部结构一致,属于同源器官,说明由共同原始祖先进化而来,不能仅凭结构的相似性说明两种生物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C错误;D、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D错误。故选D。2.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不存在生殖隔离C.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D.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A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使个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自然选择下该基因频率提高,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D错误。故选AC。3.某种蛾的褐色(A)与白色(a)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第一年,基因型a的比例为40%,褐色个体中杂合子占60%。第二年,由于环境变化,天敌对褐色个体捕食较多,褐色个体较前一年减少10%,白色个体增加10%,褐色个体中基因型比例不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一年A基因的频率为42%B.环境变化引起蛾的白色突变增多C.第二年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种群数量少D.第二年a基因的频率大于58%【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第一年,基因型aa的比例为40%,褐色个体中杂合子占60%,即Aa=(10.4)×0.6=0.6×0.6=0.36,因此AA=0.6×0.4=0.24,第二年,由于环境变化,天敌对褐色个体捕食较多,褐色基因频率降低。【详解】A、第一年,aa=0.4,Aa=0.6×0.6=0.36,AA=0.6×0.4=0.24,A基因频率为0.24+0.36×1/2=0.42,A正确;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因此引起蛾的白色突变增多不是环境变化引起的,B错误;C、由于第一年白色个体数量少,褐色个体数量多,二者对应增加或者减少10%,导致第二年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种群数量少,C正确;D、由A选项的计算可知,第一年a基因的频率为:10.42=0.58,由于自然选择导致a基因频率增加,因此第二年a基因的频率大于58%,D正确。故选B。4.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取食是主动适应环境的捕食策略【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D错误;故选D。5.下图为一农田使用杀虫剂后某甲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前六年使用杀虫剂X,从第7年开始使用杀虫剂Y。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甲虫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存在差异B.杀虫剂直接作用于甲虫的表型从而选择抗药性个体C.第9年的甲虫种群和第3年的甲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不同D.第12年的甲虫和第1年的甲虫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X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Y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详解】A、由于不同个体中基因突变的方向可能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该甲虫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存在差异,A正确;B、杀虫剂直接作用于甲虫的表型从而选择抗药性个体,进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B正确;C、由于两次使用的杀虫剂不同,则杀虫剂选择的方向不同,则第9年的甲虫种群和第3年的甲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会不同,C正确;D、图中信息不能判断第12年的甲虫和第1年的甲虫之间是否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故选D。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鼻腔和肺泡腔内的气体 B.口腔中的唾液和膀胱内的尿液C.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D.血浆和大脑细胞间隙液体【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详解】A、鼻腔和肺泡腔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其内的气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错误;B、口腔和膀胱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其内的唾液和尿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B错误;C、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脑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都属于人体内环境,D正确。故选D。7.很多人都有晕车的体验,有的人甚至听到汽车的声音就有一种想吐的感觉,上车之前吃晕车药有一定的效果,晕车药主要有乙酰胆碱阻断剂和前庭神经阻断剂两种。晕车的感受器在内耳内主要是球囊、椭圆囊等。具体的机制如下:球囊→前庭神经→神经中枢→副交感神经→胃收缩(呕吐)下列说法错误是()A.听到汽车声音呕吐是条件反射B.晕车药的机理是抑制兴奋的传递C.前庭神经相当于传入神经,副交感神经相当于传出神经D.开车的人通常不晕车,说明自主神经可以进行自主的调控【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详解】A、听到汽车声音就呕吐,是因为之前晕车的经历使大脑将汽车声音与晕车建立了联系,这是一种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A正确;B、晕车药有乙酰胆碱阻断剂和前庭神经阻断剂,它们可以阻断神经传递,从而抑制兴奋的传递,达到减轻晕车症状的效果,B正确;C、从球囊到前庭神经再到神经中枢,前庭神经将感受器的信息传入神经中枢,相当于传入神经;从神经中枢到副交感神经再到胃收缩(呕吐),副交感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出,相当于传出神经,C正确;D、开车的人通常不晕车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而不是自主神经可以进行自主调控。自主神经的活动是不受意识控制的,D错误。故选D。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使机体对于一些环境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B.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过程属于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详解】A、草履虫不具有神经系统,其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A错误;B、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C、条件反射提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D、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所以条件反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D正确。故选D。9.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组织液,其渗入c的量少于渗入d的量B.b、c、d的渗透压90%以上均来自Na+和ClC.a中的成分及其含量与b、c、d基本相同D.若b液增多,则会出现组织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都是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血浆: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包括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1%,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组织液: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2、题图分析,a表示细胞内液,b表示组织液,c表示淋巴(液),d表示血浆。【详解】A、b是组织液,其渗入c淋巴(液)的量少于渗入d血浆的量,A正确;B、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b、c、d属于细胞外液,其渗透压90%以上均来自Na+和Cl,B正确;C、图中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a中的成分和含量与b、c、d的差别较大,如呼吸酶、糖原等只存在于细胞内液中,C错误;D、若b组织液增多,则表现为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10.提取肿瘤患者的T细胞,在体外安装能特异性识别肿瘤靶点并能激活T细胞的嵌合受体(CAR)后成为“CART细胞”,再将该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其治疗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RT细胞疗法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B.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C.CART细胞疗法既能有效治疗肿瘤又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D.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不需要B细胞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CART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把一个含有能识别肿瘤细胞且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的病毒载体转入T细胞,即把T细胞改造成CART细胞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详解】A、CART细胞来自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的,该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CART细胞疗法提高了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A错误;B、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对机体是有利的,因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C、CART细胞来自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的,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D、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需要B细胞参与激活辅助性T细胞,D错误。故选C。11.如下图示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功能上来说,b为树突,d为轴突B.c结构位于反射弧的反射中枢C.若在d处给予刺激,则可形成一次完整的反射D.e结构参与构成效应器【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b是树突,c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d是轴突,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详解】A、图示为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b是树突,d是轴突,A正确;B、c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常位于神经节中,B错误;C、若d处给予刺激,则b、e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但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能构成一次完整的反射,C错误;D、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连接的是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才参与构成效应器,D错误。故选A。12.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B.激素③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低于正常水平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的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详解】A、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A正确;B、③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具有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C、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水平,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组织细胞,D正确。故选C13.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组别1234处理方法胰岛素++阿司匹林++生理盐水+实验结果(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高于正常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而成A.第1、3组的实验结果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B.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D.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2、题表表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结果,4个小组均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实验对象;因实验小鼠对胰岛素不敏感,第1组注射只用胰岛素处理,第1组实验结果血糖浓度高于正常;第3组同时采用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可知,第3组实验结果正常。【详解】A、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A正确;B、第4组注射生理盐水,表明第4组为对照,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小鼠应该均为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B错误;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饲喂则胰岛素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被细胞吸收,故胰岛素不能通过饲喂添加,应该采用注射方法,C错误;D、该实验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但不能证明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故选A。14.通过研究发现,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Ⅰ型干扰素(IFNI),危重症患者血清中几乎检测不到。危重症患者中有10.2%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3.5%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IFNI是免疫活性物质,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的感染者易成为危重症患者C.对危重症患者均建议注射IFNI给予治疗D.部分危重症患者同时患有自身免疫病【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IFNI可增强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说明起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中的细胞因子。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危重症患者血清中几乎检测不到,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详解】A、由题意可知,Ⅰ型干扰素(IFNI)可增强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说明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B、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危重症患者血清中几乎检测不到,所以血清中缺乏IFNI的感染者易成为危重症患者,B错误;C、对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的危重症患者可注射IFNI给予治疗,对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的危重症患者不能注射IFNI给予治疗,C错误;D、危重症患者中有10.2%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说明该部分危重症患者同时患有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D。1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骨髓和胸腺产生的免疫细胞不会移动到其他免疫器官B.树突状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均属于抗原呈递细胞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原、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溶菌酶等D.B细胞可将抗原摄取、处理并呈递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但是二者成熟场所不同。【详解】A、骨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联系,因此会移动到其他免疫器官,A错误;B、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B错误;C、免疫活性物质不包括抗原,C错误;D、B
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摄取、处理并呈递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D正确。故选D。16.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刚刚进入10℃的短时间内,内脏细胞代谢会因为温度的降低而减弱B.在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C.在t2t3时段,散热量降低,可能与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减少有关D.在t2时刻后,散热量比0t1时段多,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减少,机体需要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在刚刚进入10℃的短时间内,由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存在,人体体温仍然维持在37℃左右,内脏细胞代谢不会减弱,A错误;B、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B正确;C、在t2~t3时段,外界温度低,为了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量减少,C错误;D、在t3时刻后,散热量比0t1时段多,而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使机体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D错误。故选B。17.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C正确;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可以变化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只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机体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故选D。18.图是人大脑皮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B.聋哑人相互交流时,需大脑皮层视觉中枢、V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C.大脑皮层S区损伤的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能听懂话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相应部位躯体越大【答案】D【解析】【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解】A、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是创造的脑;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是理性的脑,A正确;B、聋哑人不能说话且听觉功能受损,但其他功能正常,相互交流时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B正确;C、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患者不能讲话,但能听懂话,并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C正确;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面积越大,D错误。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19.如图①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②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①可知,物种形成过程中______是不定向的,而图①中过程[______](填字母“a”“b”或“c”)是定向的。(2)图②中在______(填字母)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______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RT段A基因频率保持不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3)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①______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生物的多样性是______的结果。(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自交前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5)若说“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是否正确呢?______。【答案】(1)①.变异②.[b](2)①.QR②.A③.这一段时间内环境相对稳定,环境对A、a基因控制相对性状不再有选择作用(3)①.适应②.自然选择③.协同进化(4)①.AA:Aa:aa=11:6:3②.0.7(5)不正确【解析】【分析】1、分析图1:①~⑥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2、分析图2: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OQ和RT段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不发生进化;3、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1/2。【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图中过程[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小问2详解】生物进行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RT段A基因频率保持不变,可能的原因是这一段时间内环境相对稳定,环境对A、a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不再有选择作用;【小问3详解】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具有适应特征的新类型;②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③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极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小问4详解】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Aa为30%,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20%+30%×1/2=0.35,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则AA:Aa=2:3,自交一代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2/5+3/5×1/4):(3/5×1/2):(3/5×1/4)=11:6:3,则AA的个体占11/2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11/20+6/20×1/2=14/20=0.7,该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故生物发生了进化。【小问5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性,而生态系统多样性则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新物种的形成,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因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是不正确的。20.如图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示意图。(1)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2)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①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③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②.反射③.大脑皮层(2)①.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②.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③.不能④.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解析】【分析】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F为效应器。【小问1详解】传入神经在感受器中的细小分支叫做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刺激感受器,引起效应器的规律性活动叫做反射,感觉的产生部位为大脑皮层,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小问2详解】①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由于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因此导致不出现屈肌反射。②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了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阻断传入神经,反射活动不能发生。③脊髓是该反射的神经中枢,若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会导致该反射活动不能发生。21.如图为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C、D为体液,a、b、c、d表示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图示A、B、D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填字母)。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2)B是______,主要由______而形成。(3)过敏后因机体释放组织胺会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使B的量增多,造成组织水肿。请解释其原因:_________。(4)正常情况下,图中______(填字母)中的CO2浓度最高。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浆中的______(填“H2CO3”或“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答案】(1)①.A②.Na+和C1(2)①.组织液②.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会使A(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B(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4)①.C②.NaHCO3(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合成体液;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A、B、C、D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液。其中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1,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小问2详解】B在图中表示的是组织液,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而形成,同时组织液中的部分液体也会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形成淋巴液。【小问3详解】过敏后因机体释放组织胶会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组织液(B)中液体增多。原因是:毛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一年级加减法口算100道A4直接打印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期小数点乘除法计算习题
-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各因子所包
- 企业财务报表附注
- 《华为管理之道教材》课件
- 电火焊工必知必会知识点
- 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检测总结
- 健身行业的个人发展规划计划
- 印刷行业印刷排版培训总结
- 纺织业人事工作总结
-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档案》模板
- GB/T 41120-2021无损检测非铁磁性金属材料脉冲涡流检测
- GB/T 2-2016紧固件外螺纹零件末端
- GB/T 12467.5-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5部分:满足质量要求应依据的标准文件
- GB 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 安全生产事故举报奖励制度
- 冠心病健康教育完整版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1》单元自测8试题答案
- 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课件
- 期货基础知识TXT
- 《尖利的物体会伤人》安全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