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兴三农,科技强三农战略实施作业指导书TOC\o"1-2"\h\u22094第一章绿色兴三农战略概述 226901.1绿色兴三农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2231631.1.1战略背景 25121.1.2战略意义 2280521.1.3战略目标 3192321.1.4战略任务 315757第二章生态农业发展 4167071.1.5生态农业的理念 4288311.1.6生态农业的技术 442951.1.7生态农业模式 4195901.1.8生态农业案例分析 54047第三章农业绿色生产 5165991.1.9绿色生产技术概述 5250351.1.10绿色生产技术方法 5134981.1.11绿色生产标准 6257831.1.12绿色生产认证 615316第四章农村环境保护 774091.1.13政策背景 7130951.1.14政策内容 7156331.1.15技术措施 736201.1.16农村环境监测 843911.1.17农村环境治理 87512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 844281.1.18体系建设背景 890331.1.19体系建设目标 8157301.1.20体系建设内容 9290651.1.21成果转化与应用现状 9135081.1.22成果转化与应用策略 9222741.1.23成果转化与应用措施 919751第六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10128111.1.24概述 10213961.1.25主要内容 10194041.1.26概述 1093101.1.27主要内容 104074第七章农业品牌战略 116831.1.28品牌培育 1127271.1.29品牌推广 1142601.1.30品牌保护 12104461.1.31品牌监管 125667第八章农业产业链整合 13205091.1.32概述 13291681.1.33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分类 13235831.1.34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的特点 13127501.1.35概述 13108811.1.36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途径 14286331.1.37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 1431596第九章农村深化改革 14184491.1.38背景与意义 14198291.1.39改革内容 1438451.1.40改革路径 15230541.1.41背景与意义 15314771.1.42改革内容 15160461.1.43改革路径 1615077第十章农村人才培育与引进 1681.1.44培养目标 1649871.1.45培养途径 16163801.1.46培养保障 1760471.1.47人才引进政策 1710741.1.48人才引进实践 178161.1.49人才引进效果评价 17第一章绿色兴三农战略概述1.1绿色兴三农战略的背景与意义1.1.1战略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绿色兴三农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1.2战略意义(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兴三农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兴三农战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效益。(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绿色兴三农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绿色兴三农战略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绿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5)增强农村社会治理:绿色兴三农战略强调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第二节绿色兴三农战略的目标与任务1.1.3战略目标(1)保障粮食安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提高粮食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附加值。(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4)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全面发展。(5)增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1.1.4战略任务(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技术水平。(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6)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第二章生态农业发展第一节生态农业的理念与技术1.1.5生态农业的理念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优先: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保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2)资源循环:注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3)多元发展:提倡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4)农民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管理。1.1.6生态农业的技术(1)生态种植技术:包括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生物防治等。(2)生态养殖技术:注重养殖环境的保护,采用低碳、环保的养殖方式,如发酵床养殖、生态池塘养殖等。(3)生态工程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4)信息技术: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第二节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分析1.1.7生态农业模式(1)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产业的闭合循环。(2)生态农业园区模式:以园区为单位,集成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3)生态农业观光模式: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挥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生态农业扶贫模式: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发挥生态农业的扶贫作用,促进农民增收。1.1.8生态农业案例分析(1)循环农业案例分析:以某地区循环农业项目为例,分析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的成效。(2)生态农业园区案例分析:以某生态农业园区为例,探讨其在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经验。(3)生态农业观光案例分析:以某生态农业观光项目为例,分析其在农业休闲旅游、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成果。(4)生态农业扶贫案例分析:以某贫困地区生态农业扶贫项目为例,探讨其在扶贫攻坚、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第三章农业绿色生产第一节绿色生产技术与方法1.1.9绿色生产技术概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技术体系。绿色生产技术旨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1.1.10绿色生产技术方法(1)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1)轮作与间作: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2)保护性耕作:降低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农作物病虫害。(2)节能减排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1)节能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能耗。(2)节能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3)节能种植:优化种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面积能耗。(3)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安全、高效的生产方法,生产出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的农产品。主要包括:(1)绿色种植:采用无公害、有机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2)绿色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3)绿色加工: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加工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第二节绿色生产标准与认证1.1.11绿色生产标准绿色生产标准是指导农业生产者进行绿色生产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投入品标准:规定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的农药、化肥、饲料等投入品的种类、质量、使用方法等。(2)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定绿色生产的技术要求,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规范。(3)农产品质量标准:规定农产品质量要求,包括外观、口感、营养价值等。1.1.12绿色生产认证绿色生产认证是指对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农产品进行认证,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绿色生产认证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申请认证:农业生产者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2)审核评估:认证机构对申请者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审核评估。(3)认证决定:认证机构根据审核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颁发绿色生产认证证书。(4)认证监管: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进行定期监管,保证认证农产品持续符合绿色生产标准。通过实施绿色生产技术和方法,加强绿色生产标准与认证,我国农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第四章农村环境保护第一节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1.1.13政策背景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这些政策旨在推动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绿色兴三农。1.1.14政策内容(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各级要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加强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保证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强化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力度,推广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4)严格农村环境准入。对农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5)推广环保技术。鼓励研发、推广农村环保技术,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1.1.15技术措施(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和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2)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化施肥结构,减少化肥使用量。(3)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植被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4)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环境治理能力。第二节农村环境监测与治理1.1.16农村环境监测(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农村环境监测数据质量。(2)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网络。整合农村环境监测资源,实现农村环境监测数据共享。(3)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规范,明确农村环境监测责任主体。1.1.17农村环境治理(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农村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污水处理水平。(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监管。加强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实施效果。(5)农村环境治理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第一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1.18体系建设背景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旨在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1.19体系建设目标(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1.1.20体系建设内容(1)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明确科技创新方向和任务,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2)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优化科技创新环境。(3)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1.1.21成果转化与应用现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科技成果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2)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转化效率较低。(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不足。1.1.22成果转化与应用策略(1)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升转化效率。(3)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4)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1.1.23成果转化与应用措施(1)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线上线下推广。(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能力。(3)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4)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章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1.1.24概述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主要包括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1.1.25主要内容(1)信息传输设施:主要包括农村宽带网络、物联网、卫星遥感等。通过这些设施,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管理等信息的快速传输。(2)信息存储设施: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这些设施用于存储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数据,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数据支持。(3)信息处理设施: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通过这些设施,对农业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农业生产、管理等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4)信息应用设施:主要包括农业智能装备、农业物联网应用等。这些设施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第二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1.1.26概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1.1.27主要内容(1)农业信息采集与监测:通过建立农业信息采集与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为农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农业信息发布与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将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高农业信息传播的效率。(3)农业信息咨询服务: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4)农业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交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5)农业信息化培训与推广:加强农业信息化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信息技术素养,推广农业信息化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第七章农业品牌战略第一节农业品牌培育与推广1.1.28品牌培育(1)明确品牌定位农业品牌培育首先应明确品牌定位,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战略。品牌定位应突出农产品特色,传递绿色、生态、健康的价值理念,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2)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是农业品牌培育的基础。农业生产者应遵循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3)增强品牌文化内涵挖掘和传承农业品牌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通过举办各类农业文化活动、节庆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4)创新营销策略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品牌营销策略。通过线上线下的多元化营销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1.1.29品牌推广(1)建立品牌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立农业品牌宣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2)加强品牌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农业品牌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共同提升品牌价值。(3)举办农业品牌展会定期举办农业品牌展会,展示当地农产品特色,推动农业品牌走向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第二节农业品牌保护与监管1.1.30品牌保护(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品牌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品牌保护的主体、范围、标准和程序,保证农业品牌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2)加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品牌进行知识产权登记,包括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提高品牌保护力度。(3)建立品牌保护联盟鼓励农业企业、行业协会等组建品牌保护联盟,共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形象。1.1.31品牌监管(1)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监管内容和监管程序,保证农业品牌市场秩序规范。(2)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3)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农业品牌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保证监管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农业品牌培育与推广、保护与监管,不断提升农业品牌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第八章农业产业链整合第一节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1.1.32概述农业产业链是指以农产品为核心,通过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服务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运转。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的多元化发展格局。1.1.33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分类(1)产业扶贫模式:以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为核心,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2)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模式:以我国农业优势产区为基础,发挥地区特色,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3)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农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形成产业链一体化发展。(4)农业科技园区模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整合资源,打造集生产、研发、孵化、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5)农业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1.1.34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的特点(1)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企业主体:发挥企业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3)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4)农户参与:保障农户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度,促进农民增收。第二节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1.1.35概述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是指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协同创新是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1.36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途径(1)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主体协同: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的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3)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的技术水平。(4)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5)市场拓展: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1.37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1)产业链整合: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2)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实现产业链高效运转。(3)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4)人才培养:加强农业产业链人才培养,提高产业链整体素质。(5)产学研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农业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创新,我国农业产业链将实现优化升级,为绿色兴三农、科技强三农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第九章农村深化改革我国绿色兴三农、科技强三农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深化改革成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本章将重点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两个方面。第一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1.38背景与意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征收补偿等问题。1.1.39改革内容(1)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流转,提高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优化土地征收补偿政策合理调整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在征收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区位、用途、质量等因素,给予农民合理补偿,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3)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通过入市,增加农村集体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40改革路径(1)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通过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农民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认识,促进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3)强化部门协调和监管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保证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第二节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1.1.41背景与意义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是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降低融资成本。1.1.42改革内容(1)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村各类主体的融资需求。(2)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3)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手段,降低农村融资成本,减轻农民负担。1.1.43改革路径(1)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针对农村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务类合同的续签事宜
- 商品采购合同新版格式
- 空气源热泵安装招标启事
- 股东借款合同范本英文
- 监理合同条款范本
- 道路标志牌批量订购
- 检讨保证书撰写
- 国庆节活动承包合同
- 安全供货合作协议
- 房屋购买委托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档案管理基本知识课件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2月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中建地下防水施工方案
- 2025年上半年厦门市外事翻译护照签证中心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方案
- 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标测评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安全生产法》安全培训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人工智能系统的定制与技术支持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