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编号380010167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开课单位秘书学教研室授课学期第3学期学分/学时2.5/44课内学时44理论授课44上机学时0课内实践0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35适用专业秘书学是否双语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是秘书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对隋唐宋元阶段的古代文学史知识进行理论讲授及分析鉴赏,培养学生识记隋唐宋元阶段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重要概念,领会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与艺术风格,具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三、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识记隋唐宋元阶段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这一阶段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与文学常识,领会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艺术风格。课程目标2.具备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阅读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课程目标3.领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创新意识;能够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学习获得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从中汲取高尚的文化素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具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自觉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指标点2-3: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将领导下达的任务和提供的零散材料进行系统化思考和逻辑性加工;能对日常事务和领导交代的事情通盘考虑和统筹。2-3科学的思维与统筹能力课程目标2指标点2-4: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合理表达观点,语言有逻辑性;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合理表达观点,语言有逻辑性。指标点2-5:精于社会组织中日常公文的写作,并能规范快速成文;大型文书的写作能做到格式规范、思路清晰、表答准确。指标点2-8: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与职业匹配的道德品质,能够恪守秘书职业规范。2-4语言表达能力2-5文书写作能力2-8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课程目标3指标点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奋发进取、乐于奉献、敬业求真、爱人向善;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政治方向坚定正确,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四、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隋唐文学绪论(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南北分裂的结束与隋唐的历史进程;隋唐制度的更替与延续;新机制下的士风;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兴起与繁荣;唐文的发展;唐传奇与变文的出现;词的产生与发展)。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唐代文学在各体裁上所取得的成就教学难点:唐诗兴起和繁荣的原因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与制度方面的更替与延续,阐明在新的政治机制下形成的新士风,为后续学生理解唐代文学兴起与繁荣的原因打下基础。(2)通过实践性小游戏,引领学生整合以往接触过的唐代诗人与诗作,促进学生掌握唐代文学的基本状况,掌握唐代文学在各体裁上所取得的成就。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隋唐时期的历史进程与制度更替,识记唐诗兴起和繁荣的原因,对唐代文学在各体裁上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综合、评价,体认到文学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二单元初唐文学(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初唐四杰”的诗歌风格与代表作品;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的诗歌复古倾向及其代表作;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陈子昂的诗歌复古倾向及其代表作;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教学难点:五律的定型及其重要意义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由唐初至“四杰”诗歌发展的内在线索,丰富学生对初唐四杰创作历程与诗歌风格的理解。(2)通过案例分析、课堂练习,引领学生了解五律、七律的基本格式及其推导过程,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近体诗的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耳熟能详的诗歌作品的鉴赏能力,发展其文学史思维与反思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唐初“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领会“初唐四杰”的文学创新精神,识记“四杰”的代表作;对五律的定型及其重要意义、五律七律的基本格式及其推导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对陈子昂、张若虚代表作的精神内涵、美学特质与价值意义进行综合、评价。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三单元盛唐诗坛(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盛唐气象”的形成背景与内涵意义;王维、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与边塞诗;王昌龄及其他盛唐诗人;“旗亭画壁”的轶事及其文学史意义。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王维、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教学难点:“盛唐气象”的形成背景与内涵意义3.教学方法(1)通过课堂汇报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盛唐气象”概念的理解。(2)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盛唐诗歌在各题材内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梳理代表性的诗人及其典型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评价诗歌作品的能力。(3)通过播放辅助视频,引领学生了解“旗亭画壁”的轶事及其文学史意义。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盛唐气象”的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识记王维、孟浩然所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主导风格与典型作品,识记高适、岑参所代表的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与典型作品,对王昌龄名篇的情感内涵与美学特质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四单元李白(学时数:3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李白传奇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思想、政治理想;李白的古体诗创作及其特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及其特点;李白的绝句与律诗;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李白的各体诗歌创作及其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李白在各体裁诗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鉴赏各体裁的代表性作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吟诵、涵泳,引领学生体会优秀诗歌的艺术之美。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李白传奇的人生经历与政治理想;对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识记《古风》五十九首、《行路难》、《远别离》等名篇的结构及语言表达艺术;体会其自由不屈的品格,培养自尊自爱的人格精神。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五单元杜甫(学时数:3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世与生平;杜甫的代表性诗歌作品;“诗史”的由来与内涵;“沉郁顿挫”的内涵与意义;“集大成”的艺术特质。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杜甫的代表性诗歌作品教学难点:“诗史”的由来与内涵,“沉郁顿挫”的内涵与意义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杜甫悲壮、伟大的一生,及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鉴赏其代表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熟读、背诵,引领学生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质。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杜甫的家庭传统与人生历程;对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识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秋兴八首》等名篇的结构及语言表达艺术;识记“诗史”、“沉郁顿挫”等重要概念的基本内涵,对杜甫的诗歌成就与后世影响进行综合;通过学习杜甫悲壮、伟大的一生,涵养家国情怀。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六单元中唐文学与古文运动(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大历诗风与“大历十才子”;韦应物与刘长卿;元和诗风的新变;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特点;刘禹锡与柳宗元;“古文”与“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背景与过程;韩柳的文学理论;韩柳的古文作品;唐代骈文的发展与创新。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特点;韩柳的文学理论教学难点:元和诗风的新变;古文运动的背景与过程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大历-元和时期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讲授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分析、讲解其代表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2)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古文运动的背景与过程,讲解韩柳的古文理论,引领学生阅读、分析代表性古文作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识记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韩孟诗派的主要风格特征,识记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成就;领会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与过程,对韩柳的古文理论与古文作品进行综合分析;领会唐代骈文的发展。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七单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白居易的生平经历与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与秦中吟);白居易的闲适诗;《长恨歌》与《琵琶行》;元稹的生平经历与诗歌理论;元稹的诗歌创作;元白派诗人。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与秦中吟);《长恨歌》与《琵琶行》教学难点:白居易的生平经历与诗歌主张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白居易与元稹的诗歌主张,分析、讲解其讽谕诗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方面的基本能力。(2)通过课堂讨论,对《长恨歌》、《琵琶行》进行重新解读与审视,发展学生的文学史思维与反思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元白诗派的主要风格特征,识记白居易、元稹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成就,对“新乐府”与讽谕诗的概念及其后世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培养现实精神与社会责任感。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八单元晚唐五代诗坛(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晚唐五代的社会背景;杜牧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李商隐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李商隐的无题诗;晚唐五代的其他诗人。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教学难点:李商隐的无题诗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晚唐五代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引领学生分辨杜牧、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不同创作方法,培养其鉴赏能力。(2)通过对李商隐的无题诗进行课堂汇报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晚唐五代的社会背景;识记杜牧、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点,识记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对晚唐五代其他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风格进行综合分析。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九单元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敦煌曲子词与《云谣集杂曲子》;中唐文人词;《花间集》;温庭筠与韦庄词;南唐词风与中主李璟词;冯延巳词;李煜的生平经历与词的创作。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花间集》;温庭筠与韦庄词;李煜的生平经历与词的创作教学难点: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中唐文人词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燕乐兴起与长短句诞生之间的关系,梳理词由初创至勃兴的历程,讲解花间词人、南唐词人群体不同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2)通过播放辅助视频,引领学生体会词的“要眇宜修”之美,体会李煜词中所蕴含的深广之悲与家国情怀。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之间的关系,识记早期民间词与文人词的特点,对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的代表作品与整体风格进行综合分析,对李煜代表作品的情感内涵与美学特质进行综合、评价。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单元宋代文学绪论(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北宋的历史分期;南宋的历史进程;两宋“右文抑武”的政治特点与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儒学的内化与理学的出现;宋诗、宋词与宋文的成就;城市、商业的发达与文学向近世文化的转型。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宋诗、宋词与宋文的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内化与理学的出现;城市、商业的发达与文学向近世文化的转型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两宋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政治特点,阐明宋诗、宋词与宋文的成就,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学向近世文化转型的原因。(2)通过播放辅助视频,引领学生理解理学出现的内在根源及其代表性哲学家的基本主张。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两宋的历史进程与政治特点;领会理学出现的内在逻辑;对宋词兴起和繁荣的原因进行分析;识记两宋在诗、词、文方面取得的整体成就;领会市民文学兴盛的原因;体认到文学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一单元“宋初三体”与北宋诗文革新(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宋初三体的整体风格与代表作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兴起;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文学创作;梅尧臣与苏舜钦;王安石的政治经历与文学创作。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文学创作;王安石的政治经历与文学创作教学难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兴起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宋初至前期诗歌的发展、流变过程,阐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兴起的原因与过程,分析、讲解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代表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2)通过实践性小游戏,引领学生对唐诗与宋诗的不同艺术风格进行比较,促进学生掌握宋诗的本质特征。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识记宋初三个主要诗歌流派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的代表诗人及其艺术风格;领会欧阳修所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与大致过程,识记欧阳修的诗文革新主张,对欧阳修、王安石等作家代表作品的审美特点、谋篇艺术与用词技巧进行综合分析。领会欧阳修、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所展现出的旷达怀抱与复杂情感。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二单元晏殊、柳永与宋初词坛(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宋初沉滞的词创作局面;晏殊与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范仲淹、张先、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的生平经历与对词的开拓;柳永代表词作的艺术风格。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柳永对词的开拓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晏殊与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范仲淹、张先、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尝试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解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王安石等词人代表性作品的内在理路与审美特点,阐释柳永对词开拓的具体体现,引领学生领会其词作的艺术风格。(2)通过吟诵、涵泳,引领学生体会优秀词作的艺术之美。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词体由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大致变化过程,领会晏殊、欧阳修等作家对五代词风的继承与革新,识记柳永对词的贡献,识记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王安石、柳永代表词作的审美特点与用词技巧。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三单元苏轼(学时数:3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苏轼的生平与思想;苏轼的文学思想与古文创作;苏轼的诗歌;苏轼对词体的变革及“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苏轼的地位与影响。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苏轼的诗歌;苏轼对词体的变革及“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苏轼的文学思想与古文创作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苏轼在各体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鉴赏各体裁的代表性作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苏轼的人生经历与创作道路,领会其人生思想的发展历程,识记其诗、词、文代表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对其在各体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综合分析;领会并涵养高尚的文化素养与乐观的生活态度。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四单元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黄庭坚的生平经历与“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登快阁》与“山谷体”;陈师道的生平经历与代表作品;江西诗派的概念、诗论与“一祖三宗”;陈与义的生平经历与代表作品。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登快阁》与“山谷体”教学难点:江西诗派的概念、诗论与“一祖三宗”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黄庭坚的诗论主张及其创作风貌,讲授江西诗派“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课堂练习,引领学生了解“拗救”的基本含义与如何分辨“拗体”,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近体诗的能力。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黄庭坚的创作道路及其诗歌与唐诗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识记黄庭坚的诗歌追求与“山谷体”的内涵,对黄庭坚代表诗作的审美特点、谋篇艺术与用词技巧进行综合分析,识记“江西诗派”的概念、主张与代表作家。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五单元南渡前后的词风转变(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晏几道的生平经历与词的创作;秦观的生平经历与词的创作;贺铸的生平经历与词的创作;周邦彦的生平经历与词的创作;清真词的艺术特点;南渡词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李清照的词论与词作。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的词作教学难点:清真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的词论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北宋后期至南渡之初词的创作与转变历程,阐释李清照的词论主张,分析、讲解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的代表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2)通过吟诵、涵泳,引领学生体会优秀词作的艺术之美。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识记北宋后期词坛代表作家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词作的基本特点,领会其代表作的精神内涵与美学特质。领会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与创作道路,对李清照名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综合分析,体认并领会词人的家国情怀。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六单元陆游与“中兴四大诗人”(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中兴四大诗人”的由来;杨万里的人生经历与《初入淮河四绝句》;范成大的人生经历与使金纪行诗;杨万里的“诚斋体”与“理趣”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陆游的人生经历与诗歌道路;陆游的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陆游的词。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杨万里的“诚斋体”与“理趣”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陆游的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教学难点:杨万里的人生经历与《初入淮河四绝句》;范成大的人生经历与使金纪行诗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中兴四大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之间的关联,深入分析其代表作品,引领学生体会其中深刻的家国情怀。(2)通过实践性小游戏,引导学生说出并论证关于杨万里理趣诗的不同理解,促进学生对宋诗审美特质的掌握。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的人生经历与家国情怀,识记《四时田园杂兴》的成就、“诚斋体”的概念,对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领会其代表作的精神内涵,识记其代表作的谋篇艺术与用词技巧。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七单元辛弃疾与南宋后期诗词(学时数:3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辛弃疾的人生历程与心态变化;辛弃疾的词作内容与代表作品;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南宋后期的社会状况;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姜夔与吴文英;宋末诗人群体;宋末四大家。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内容与代表作品;辛词的艺术成就;姜夔与吴文英教学难点:宋末诗人群体;宋末四大家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代表性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2)通过课堂汇报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辛词“刚柔并济的审美风貌”的理解。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与创作道路,识记其词作名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艺术上取得的高超成就;识记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的概念;领会姜夔、吴文英词作的基本特点,对宋末两类诗人群体——英雄与遗民诗人的代表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识记宋末四大家的遗民词作;涵养爱国意识与民族气节。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八单元辽金文学(学时数: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辽代诗歌概况;金代诗歌概况;元好问的生平经历与特殊的遗民身份;《论诗绝句三十首》;元好问的纪乱诗;遗山词。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论诗绝句三十首》;元好问的纪乱诗;遗山词教学难点:元好问的生平经历与特殊的遗民身份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辽金诗歌的总体情况,讲述元好问的生平经历与特殊的遗民身份,分析、鉴赏其纪乱诗作品。(2)通过播放辅助视频,引领学生了解元好问的词作内涵。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辽金两代的文学发展概况,识记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代表作品及其诗论主张。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十九单元元代文学概说与元散曲(2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元代的社会状况与文化背景;叙事文学的兴盛与“说话”四家;杂剧与南戏;元诗四大家与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散曲的概念与体制;元代前期、后期的散曲创作与代表作家。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杂剧与南戏;散曲的概念与体制;元代前期、后期的散曲创作与代表作家教学难点:叙事文学的兴盛与“说话”四家;元诗四大家与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元代的社会状况与文化背景,阐明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为后续学生理解“说话”艺术与杂剧南戏兴起、繁荣的原因打下基础。(2)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引领学生理解散曲的概念与体制,分析、鉴赏元代前期、后期的代表性散曲作品,促进其掌握代表性作品的内涵与艺术风格。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元代的社会、文化状况,领会叙事文学兴起和繁荣的原因,识记“说话”与话本的概念、杂剧与南戏的体制特点、元诗四大家的概念;对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进行综合分析,识记散曲的概念与体制,识记元代散曲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代表性作品的内涵与艺术风格。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二十单元关汉卿与《窦娥冤》(1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关汉卿的基本状况与作品概况;《蝴蝶梦》与关汉卿的公案剧;《拜月亭》与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单刀会》与关汉卿的历史剧;《救风尘》;《窦娥冤》;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救风尘》;《窦娥冤》教学难点: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关汉卿的基本状况与作品概况,讲述其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等方面的创作成就,引领学生分析《救风尘》、《窦娥冤》的人物形象与艺术风格。(2)通过播放辅助视频,引领学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内涵与思想深度。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关汉卿的基本情况,对《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的剧情进行综合分析,识记其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体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第二十一单元王实甫与《西厢记》(1学时)1.课程主要内容王实甫的基本情况与杂剧作品;《西厢》故事的源流;《西厢记》的故事梗概与双线结构;《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西厢记》的故事梗概与双线结构;《西厢记》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西厢记》的语言艺术3.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梳理王实甫的基本情况与杂剧作品,讲述《西厢》故事的源流、梗概与双线结构,引领学生分析《西厢记》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2)通过播放辅助视频,引领学生理解《西厢记》的故事内涵与思想突破。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应领会王实甫的基本情况,对《西厢记》的故事源流与结构特点进行综合评价,识记其在人物塑造与语言艺术方面的成就,体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5.支撑课程目标本单元知识、教学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1、2、3。(二)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课内课外学时比例第一单元隋唐文学绪论讲授法、实践游戏课程目标1、2、321:0.8第二单元初唐文学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321:0.8第三单元盛唐诗坛讲授法、课堂讨论视频辅助课程目标1、2、321:0.8第四单元李白讲授法、吟诵法课程目标1、2、331:0.8第五单元杜甫讲授法、课堂练习课程目标1、2、331:0.8第六单元中唐文学与古文运动讲授法课程目标1、2、321:0.8第七单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讲授法、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321:0.8第八单元晚唐五代诗坛讲授法、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321:0.8第九单元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讲授法、视频辅助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单元宋代文学绪论讲授法、视频辅助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一单元“宋初三体”与北宋诗文革新讲授法、实践游戏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二单元晏殊、柳永与宋初词坛讲授法、吟诵法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三单元苏轼讲授法、课堂练习课程目标1、2、331:0.8第十四单元黄庭坚与江西诗派讲授法、案例分析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五单元南渡前后的词风转变讲授法、吟诵法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六单元陆游与“中兴四大诗人”讲授法、实践游戏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七单元辛弃疾与南宋后期诗词讲授法、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331:0.8第十八单元辽金文学讲授法、视频辅助课程目标1、2、321:0.8第十九单元元代文学概说与元散曲讲授法课程目标1、2、321:0.8第二十单元关汉卿与《窦娥冤》讲授法、视频辅助课程目标1、2、311:0.8第二十一单元王实甫与《西厢记》讲授法、视频辅助课程目标1、2、311:0.8合计441:0.8五、课程考核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一)课程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百分制)课程成绩构成比例考核环节目标分值考核/评价细则平时成绩30%作业(百分制)50本门课程3次作业,主要考核对课上所学知识的整合与理解。作业评分的具体标准:是否按时上交;是否思路流畅、表述严谨;书写是否工整;均满足者成绩定为优秀,均未满足条件者成绩定为不及格,有创新见解可加分。目标分值=0.5*作业平均成绩测验(百分制)20本门课程2次测验,主要考核经典作品的默写及文学常识的填空。测验评分的具体标准:正确率不低于80%。目标分值=0.2*作业平均成绩课堂表现(百分制)30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活跃度,满足全勤者以10分为基础分,缺勤者视情况和次数减分,回答问题及参与活跃者视情况加分。目标分值=0.3*作业平均成绩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100考核内容:课上讲授内容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鉴赏题、论述题等评价细则: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按照参考答案计分;分析鉴赏题、论述题考察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根据实际回答情况依据评分标准酌情计分(二)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支撑的课程目标第一单元隋唐文学绪论唐代文学在各体裁上所取得的成就;唐诗兴起和繁荣的原因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二单元初唐文学“初唐四杰”的诗歌风格与代表作品;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的诗歌复古倾向及其代表作;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三单元盛唐诗坛“盛唐气象”的形成背景与内涵意义;王维、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与边塞诗;王昌龄及其他盛唐诗人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四单元李白李白传奇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思想、政治理想;李白的古体诗创作及其特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及其特点;李白的绝句与律诗;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五单元杜甫杜甫的家世与生平;杜甫的代表性诗歌作品;“诗史”的由来与内涵;“沉郁顿挫”的内涵与意义;“集大成”的艺术特质作业,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六单元中唐文学与古文运动大历诗风与“大历十才子”;韦应物与刘长卿;元和诗风的新变;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特点;刘禹锡与柳宗元;“古文”与“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背景与过程;韩柳的文学理论;韩柳的古文作品;唐代骈文的发展与创新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七单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白居易的生平经历与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与秦中吟);白居易的闲适诗;《长恨歌》与《琵琶行》;元稹的生平经历与诗歌理论;元稹的诗歌创作;元白派诗人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八单元晚唐五代诗坛杜牧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李商隐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李商隐的无题诗;晚唐五代的其他诗人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九单元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敦煌曲子词与《云谣集杂曲子》;中唐文人词;《花间集》;温庭筠与韦庄词;南唐词风与中主李璟词;冯延巳词;李煜的生平经历与词的创作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十单元宋代文学绪论儒学的内化与理学的出现;宋诗、宋词与宋文的成就;城市、商业的发达与文学向近世文化的转型测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十一单元“宋初三体”与北宋诗文革新宋初三体的整体风格与代表作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兴起;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文学创作;梅尧臣与苏舜钦;王安石的政治经历与文学创作作业,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2、3第十二单元晏殊、柳永与宋初词坛晏殊与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范仲淹、张先、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的生平经历与对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