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或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演示和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等,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从而建立起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聚焦于地球的自转运动。教材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地球自转的定义、绕转轴、方向和周期等基本概念,为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奠定基础。教材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诸多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旨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加深对地球自转意义的理解,体现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好奇,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地球自转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较为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能感知到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太阳东升西落等,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实例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地球自转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清晰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4小时,即一天)。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与昼夜现象产生的关系,以及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能够结合实例,详细阐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如不同经度地方时的不同,并能简单计算地方时的差值。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经历小组合作演示地球自转、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综合思维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地球自转奥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环境、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意识。五、学习重难点1.重点熟练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并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释。2.难点从地球自转的原理出发,理解不同地区时间差异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六、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1.展示图片:呈现一幅浩瀚宇宙中地球的图片,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场景。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着。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人坐在地球上不动,却能日行八万里呢?这其实与地球的一种运动方式密切相关,那就是地球的自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地球的自转运动。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二)探究新知1.自主学习,初识自转学生活动:(1)认真阅读教材P22“思与学”部分,思考:在古代,人们对于是天转还是地转有过怎样的争论?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仔细阅读教材P21,找出并圈画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转轴、方向和周期等关键信息,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师小结:同学们,就像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样,对于地球的运动,尤其是地球自转的认识,也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和验证才逐渐明晰的。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相信大家对地球自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更深入地认识地球自转。2.大胆尝试,演示自转学生演示活动:(1)演示1:请一位同学利用地球仪向全班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并向大家清晰地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约24小时,即一天)。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和速度,思考地球自转的特点。(2)演示2:再请一位同学利用地球仪向同学们演示从俯视南北极点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演示结束后,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软件动画,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明确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标注出不同视角下地球自转的方向,帮助学生强化记忆。(3)演示3:邀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前,利用手电筒和透明球体在暗室环境中演示地球的自转。一名同学手持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线,照亮透明球体的一半;另一名同学缓慢转动透明球体,代表地球自转。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透明球体上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这与地球的什么现象相对应?(4)演示4:请两名同学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上标注的A地和B地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教师出示图1.18,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即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地球的这一特性产生了昼夜现象,而地球的自转则导致了昼夜交替的产生。(5)演示5:组织五名同学进行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活动要求如下:4名同学分别贴上A、B、C、D编号,手挽手围成一个圈代表地球,根据老师的指令进行自转演示;另一名同学打开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线;其余同学作为观察员,认真观察演示过程,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设置:①请观察员判断5名同学合作演示的自转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纠正。②在4名同学缓慢自转过程中,观察并说出谁处于白天,谁处于黑夜,思考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③当4名同学停止自转时,如果地球静止不动,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比地球自转和静止状态下地理现象的差异。④4名同学继续缓慢自转,仔细观察A同学的昼夜变化情况,描述其在一个自转周期内经历了怎样的昼夜变化过程。⑤此时,C和D同学谁先进入白天?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方向对不同地区昼夜更替顺序的影响。⑥观察在地球自转过程中,4名同学所处位置的地方时间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方时,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而言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从而导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东边的地点时间比西边的地点早。师小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示活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它所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等重要地理现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地球自转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3.回归生活,解密自转生活实例分析:(1)生活中的地理——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展示新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生活场景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疆学生的作息时间和我们(假设为东部地区)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提示:结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进行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边地区先迎来日出,时间较早,而新疆位于我国西部,经度跨度较大,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地方时差异。当东部地区已经是上午或中午时,新疆可能还处于早晨,所以为了适应这种自然规律,新疆的作息时间会相对晚一些,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白天的时间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2)生活中的地理——越洋电话与地球自转讲述情境:北京的林林和正在美国纽约出差的妈妈通话,北京和纽约存在较大的经度差。提出问题:林林该如何问候妈妈呢?在通话时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地球自转导致的两地时间差异角度思考。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因为地球自转,北京和纽约处于不同的时区,存在时差。林林在打电话时需要考虑到妈妈所在纽约的时间,避免在不合适的时间打扰妈妈休息或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跨时区交流的影响。(3)生活中的地理——影子游戏与地球自转提问:一天中,什么时候影子最容易被踩到?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利用简单的道具(如手电筒和小物体)在教室中模拟太阳光线和物体,演示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较小,影子较长;中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影子较短。这是因为地球自转过程中,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导致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引起影子长短的变化。影子最容易被踩到的时候通常是中午,此时影子最短,在物体正下方。(4)生活中的地理——太阳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播放一段从早晨到傍晚太阳在天空中运动轨迹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看见的太阳都是东升西落呢?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让学生尝试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我们以地球为参照物,会感觉太阳是东升西落的。这是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小结:通过对这些生活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的自转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还影响了影子的变化以及我们对天体运动的观测现象等。(三)课堂小结1.引导回顾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谁能来说说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它产生了哪些主要的地理现象?请几位同学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以及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这些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2.拓展思考师:我们知道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存在时间差异,那么全球是如何划分时区来统一时间的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继续探讨的内容。同时,大家课后可以继续观察身边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思考它们背后的地理原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四)课后作业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相关练习题,巩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理意义等知识点。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方向、昼夜半球、晨昏线以及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假设一个太阳直射点位置),并简要说明地球自转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2.实践作业小组合作:在操场上选择一个固定地点,利用一根标杆,记录一日中早上8时、中午12时、下午5时标杆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并做好记录。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原因,结合地球自转知识书写一份报告,解释日晷计时的原理(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观察记录:连续观察一周家中阳台上阳光照射的范围和时间变化,记录每天最早和最晚见到阳光的时间,分析这种变化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公转内容将在后续课程学习,但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思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演示活动和生活实例分析,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较为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