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是最微小的生命系统层次B.大肠杆菌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C.冷箭竹的叶子属于系统层次D.池塘中全部的鱼属于群落层次2.农业谚语“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缺镁后期株叶黄,老叶脉间变褐亡”等,说明水和无机盐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是有差异的,自由水的比例升高抗逆性增强B.“水是庄稼血”说明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C.“缺镁后期株叶黄”说明无机盐离子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D.镁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比较多称为大量元素,而铁元素含量少是微量元素3.下表为某同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组别材料实验试剂及条件观察现象甲花生种子苏丹III染液、酒精切片细胞中被染色的小颗粒乙梨匀浆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组织样液颜色变化丙豆浆?组织样液变为紫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要将反光镜换成平面镜使视野明亮B.甲组实验中被苏丹III染液染色的小颗粒是蛋白质C.乙组实验中,将梨匀浆换成蔗糖溶液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D.丙组实验中的检测试剂是双缩脲试剂,且不需要水浴加热4.甲图所示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乙图是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细胞的示意图。现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左下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并放大640倍观察,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换用物镜③的操作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B.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C.若低倍镜视野中看到256个细胞,则高倍镜视野中能看到4个细胞D.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使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5.下列关于细胞及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论是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还是病毒,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B.细胞学说将生物学从器官、组织水平带进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C.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并命名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6.下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鸡血细胞中的④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①的外膜与内质网膜相连,无核糖体附着C.②处结构具有全透性,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③结构与溶酶体及某种RNA形成有关,不同细胞中③的数量不一定相同7.图1物质跨膜运输的部分方式,图2表示某种运输方式的相关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的Y和Z的物质运输方式相同,但Y的运输不需要能量B.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图1中的某种方式进出细胞C.图2所示的运输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D.图2所示的运输方式一定需要转运蛋白8.图1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细胞图像。图2表示一种渗透作用装置。图3是另一种渗透装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这两个装置所用的半透膜都不能让蔗糖分子通过,但可以让葡萄糖分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1是某同学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拍下的显微照片,则此时细胞液浓度大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B.图2中,若A为0.3g/mL葡萄糖溶液,B为清水,则平衡后A侧液面与B侧液面一样高C.图3中,若每次平衡后都将产生的水柱h移走,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h将会越来越小D.图3中,如果A、a均为蔗糖溶液,则开始时浓度大小关系为Ma>MA,达到平衡后Ma>MA9.下列关于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若以煮熟的肝脏研磨液代替新鲜肝脏研磨液,实验结果相同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加入底物和酶后再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C.将胃蛋白酶分别置于pH为5、7、9的缓冲液中再加入蛋清验证不同pH对酶活性影响D.“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鉴定淀粉和蔗糖能否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还原糖10.下图是ATP在主动运输过程中的功能示意图,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A.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催化ATP水解的酶B.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脱离的磷酸基团与该载体蛋白结合C.该载体蛋白磷酸化后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D.在叶肉细胞中,ATP合成的场所为线粒体和叶绿体11.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组织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葡萄糖的能力明显增强。下图是癌细胞在氧气充足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结构A为载体蛋白,不同细胞膜上的A在运输葡萄糖的时候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丙氨酸等必需氨基酸C.在氧气充足条件下癌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D.与正常细胞相比,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产生的NADH更多12.植物光合作用可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图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光照强度对小麦O2吸收速率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影响c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B.若适当提高CO2浓度,d点将向右上移动,此时叶绿体产生的O2的去向是细胞外C.在光照和CO2适宜的条件下用H18O2浇灌小麦幼苗,则小麦幼苗周围空气中的水、氧气、二氧化碳均含18OD.b点时小麦根尖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13.如图所示,图甲为细胞周期的模式图,其中间期包括(Y+S+X),图乙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可以用图甲的S→X→1→2→3→4→Y来表示B.图乙中,结构9在图甲的1时期加倍且移向细胞两极C.图乙中,结构10在图甲的4时期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图乙中,结构6在图甲的1时期出现染色体,有利于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1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裂能力越强的细胞,寿命通常越短B.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收缩C.细胞生长过程中,相对表面积增大,物质交换效率提高D.细胞自噬对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也具有一定意义二、多项选择题15.细胞中不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图1为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C~F为具膜细胞器(C、D均为双层膜结构),①②代表分泌蛋白的转移途径。图2为人体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中的三类有机物的含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A上具有核孔,其数量可作为细胞代谢旺盛程度的指标B.图1中的C和D中都具有少量的核酸,二者在植物叶肉细胞中可同时存在C.核仁与图2中丙的合成有关,无核仁的细胞一定不能合成蛋白质D.图2中的甲对应图1中的C,乙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16.如图表示反应物(初态)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后成为产物(终态)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2、3曲线和a、b、c、d、e5个点的自由能值,正确的有()A.d分别与a、b、c的差值是3种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发应所需要的不同的活化能B.最可能是酶促反应的曲线是1号,因为酶能够加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db差值大于dc差值,说明前者反应过程需要的能量较后者多D.de差值是反应物生成产物过程中释放的能量17.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醋酸洋红对染色体染色B.脂肪鉴定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常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C.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时,需用NaHCO3溶液除去空气中的CO2D.研磨菠菜叶片时,若不添加CaCO3,则色素分离后只能获得两条色素带18.分析甲、乙两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a点时不进行光合作用,此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图甲中,b点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超过呼吸作用强度C.若图乙代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f代表类胡萝卜素D.图乙中,两类色素都能大量吸收蓝紫光,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用蓝紫色的塑料薄膜19.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将A、B两种植物的成熟叶片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培养相同时间后检测其实验前重量与实验后重量之比,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甲浓度的条件下,A植物细胞的液泡体积变大B.乙浓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成熟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C.两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AD.五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戊>丁20.淀粉和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终产物,其合成过程如图所示。细胞质内形成的蔗糖可以通过跨膜运输进入液泡进行临时性贮藏,该过程是由位于液泡膜上的蔗糖载体介导的逆蔗糖浓度梯度运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参与淀粉生物合成的酶位于叶绿体基质中B.呼吸抑制剂不会抑制蔗糖进入液泡的过程C.细胞质基质中Pi不会影响叶绿体中的淀粉的合成量D.磷酸丙糖的输出量过多会影响C5的再生,使暗反应速率下降21.景天酸代谢(CAM)途径属于某些植物特有的CO2固定方式:夜晚气孔开放,通过一系列反应将CO2固定于苹果酸,并储存在液泡中(如图甲);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运出液泡后放出CO2,供叶绿体的暗反应(如图乙)。下列关于这类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晴朗的白天,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部位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B.该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可来源于苹果酸脱羧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C.CAM途径的出现,可能与植物适应干旱条件有关D.若下午突然降低外界CO2浓度,C3的含量突然减少。22.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某阶段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双层膜折叠成堆,增加了蛋白复合体的结合位点B.图示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蛋白质复合体②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送H+D.蛋白质复合体①和②均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三、非选择题23.图1中X、Y、Z是细胞中的三种化合物,图2是细胞膜结构模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X、Y、Z是组成图2细胞膜的化合物,则Z是(填名称)。X与Y结合形成的物质位于细胞膜的侧,具有的功能,在图2中表示为(填字母)。(2)图2中,b可以特异性地将某些小分子物质转运至细胞内,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a可以通过膜的形变将大分子物质分泌至细胞外,这种分泌方式称为。蓝藻和黑藻均可进行光合作用,但两者细胞结构相差较大。图3为蓝藻的结构模式图,图4为黑藻细胞核的电镜照片。(3)观察图3和图4,蓝藻属于(选填“原核”、“真核”、“非细胞结构”)生物,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蓝细菌的①区域不具有。(4)下图4中结构③核膜上有核孔,核孔的结构复杂,至少由50种蛋白质构成,称为核孔复合体,是核内外物质转运的通道,结构如下图5所示。大分子物质与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主动转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过程中,图5中所示的结构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B.核孔能让大分子物质通过,实现了核、质间的信息交流C.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D.核外膜和内膜各有一层磷脂分子,组成了核膜的基本骨架(5)下图是黑藻叶肉细胞内的两种细胞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均含有DNA,可合成自身所需全部蛋白质B.甲、乙均能产生ATP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C.甲、乙增大内部膜面积的方式相同D.甲、乙具有一定的类似于细胞核的信息存储能力24.下图是真核细胞中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的部分路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中NADH作为电子供体,释放电子进入传递链,其本身被氧化为(填物质),同时,高能电子沿着长链传送,能量逐级卸载,最终被(填物质)所接受。(2)乙中光系统I、Ⅱ位于,是主要由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是光能吸收、转移和转换的功能单位。光系统将收集到的光能,传递到反应中心后再将能量传出光系统,促进了NADPH和等有机分子的合成,进而推动暗反应的进行。(3)图中三羧酸循环和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分别是。H+泵的催化中心是ATP合酶,该酶能以氢和电子传递为基础,驱动ADP的,使两者偶联发生。(4)卡尔文使用下图装置对光合作用过程中CO2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的途径进行研究,在黑暗条件下,卡尔文向藻类细胞提供了含有放射性的CO2,将仪器中相关物质彻底混合,然后打开一盏冷光灯,在每5s的间隔时间里,将一些细胞倒入热酒精中加以固定,请回答问题:①装有藻类的仪器很薄,其原因是。②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并且使用冷光源是为了防止。③将细胞倒入热酒精中加以固定的目的是。④卡尔文将固定后的藻细胞制成匀浆,并进行双向纸层析产生色谱图(图中斑点是含有放射性的化合物)。CO2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中首先形成的化合物是3-磷酸甘油酸,该化合物对应色谱图上字母标示的斑点上。25.如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图1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的变化,AD表示间期:图2、图3分别表示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有丝分裂的某日期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甲图区细胞(填字母),该区细胞特点是。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区细胞(填字母)。(2)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乙中细胞A、B、C、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3)图1中BC段细胞核内主要进行,EF段形成的原因是。(4)图2、图3分别处于图1中的(填字母)段。(5)图2下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等于。(6)甲与乙有丝分裂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图(“2”、“3”或“2和3”)所示时期。26.胰脂肪酶是肠道内脂肪水解的关键酶,黑木耳醇提物可调节胰脂肪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人体对脂肪的吸收。为研究黑木耳醇提物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在环境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的黑木耳醇提物对胰脂肪酶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如图1所示,黑木耳醇提物影响胰脂肪酶催化的可能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1)图1中的酶促反应速率可通过检测来表示,分析曲线可知,黑木耳醇提物对胰脂肪酶活性具有作用。(2)图2中脂肪与胰脂肪酶活性部位结构互补时,胰脂肪酶才能发挥作用,说明酶具有的特点。结合图1分析,黑木耳醇提物的作用机理应为图2中的(填“B”或“C”),排除另一种可能的理由是。(3)为研究不同pH条件下黑木耳醇提物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由图可知,加入黑木耳醇提物后胰脂肪酶的最适pH(填“变大”或“变小”)。②在pH为7.4条件下,欲探究黑木耳醇提物浓度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27.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变化如下图。(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原生质层是指。在研究该过程时,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此细胞器的功能是。(2)图中A→B段该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填“逐渐增强”或“逐渐减弱”或“基本不变”)。从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特点上讲,该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3)1min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液体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原因是。2min后,处于2mol·L-1的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过程称为。(4)若该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在1mol·L-1~2mol·L-1之间,要用实验估测一下其细胞液浓度,可配制的蔗糖溶液(精确到0.2mol·L-1),将生理状态相同的该植物细胞分别浸泡到各蔗糖溶液中,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则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应该处于之间。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解答】A、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A错误;
B、大肠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B正确;
C、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冷箭竹属于植物,不属于系统层次,C错误;
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池塘中全部的鱼没有包括所有生物,不属于群落层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⑦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⑧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2.【答案】A【解析】【解答】A、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因此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抗逆性增强,A错误;
B、“水是庄稼血”说明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B正确;
C、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缺镁后期株叶黄”说明无机盐离子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C正确;
D、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镁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比较多称为大量元素,而铁元素含量少是微量元素,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1)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2)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
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
2、细胞中结合水和自由水比例不同,细胞的代谢和抗逆性不同,当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例相对增高时,细胞的代谢减慢,抗性增强;反之代谢快,抗性差。
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如高温、干旱、寒冷等)。3.【答案】D【解析】【解答】A、甲组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要将平面镜换做凹面镜使视野明亮,A错误;
B、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甲组实验中被苏丹III染液染色为橘黄色的小颗粒是脂肪,B错误;
C、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蔗糖是非还原糖,C错误;
D、丙组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且不需要水浴加热,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淀粉的鉴定利用碘液,观察是否产生蓝色。
(3)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4)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5)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4.【答案】B【解析】【解答】A、③④为物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例,换用物镜③,是从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其操作顺序是: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A错误;
B、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反比例,①是5×,②是16×,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例,③是40×,④是10×,原放大倍数为160倍,选用的镜头组合为②和④,现若将放大倍数变为640倍,则将物镜由10×换为40×即可,目镜不需要换,即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④换成③,B正确;
C、原放大倍数为160倍,现放大倍数为640倍,放大倍数是原来的4倍,若低倍镜视野中看到256个细胞,则高倍镜视野下看到的细胞数目为256÷42=16个,C错误;
D、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视野中细胞位于右上方时,应该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使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
(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5)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2、根据有无螺纹可以判断出①②是目镜,③④为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反比例,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例;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故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5.【答案】C【解析】【解答】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还是病毒,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A正确;
B、细胞学说的创立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将生物学从之前的器官、组织水平带进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B正确;
C、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活细胞,但给细胞命名的是罗伯特·虎克,C错误;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2、细胞学说:(1)建立者:施莱登、施旺。(2)内容:①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3)意义: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伏笔。6.【答案】A【解析】【解答】A、④为染色质,鸡血细胞中有细胞核,核内的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A正确;
B、①为核膜,核膜的外膜与内质网膜相连,上有核糖体附着,B错误;
C、②为核孔,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
D、③为核仁,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4、分析题图:图中①为核膜,②为核孔,③为核仁,④为染色质。7.【答案】D【解析】【解答】A、图1中的Y和Z的物质运输方式相同,都是主动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图1中物质X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Y物质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吐,B错误;
CD、图2表示物种运输速率不会随细胞外物种浓度增大而一直增大,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例如气体、小分子脂质;
(2)协助扩散:物质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不耗能,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耗能,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2、图1中物质X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Y物质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应属于主动运输,Y离子与X离子通过同一个载体运输,可知Y离子转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X离子转运时释放的能量;物质Z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图2表示物种运输速率不会随细胞外物种浓度增大而一直增大,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8.【答案】A【解析】【解答】A、若图1是某同学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拍下的显微照片,由于不知道该细胞是正在继续发生质壁分离还是复原,还是达到了动态平衡,因此不能确定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都有可能,A错误;
B、图2中,若A为0.3g/mL葡萄糖溶液,B为清水,由于葡萄糖分子能透过半透膜,则液面会出现左侧先升高,然后右侧液面升高,最后两侧液面相平,B正确;
C、图3中,若每次平衡后都将产生的水柱h移走,则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会逐渐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h将会越来越小,C正确;
D、图3中开始时漏斗内液面上升,可推测Ma>MA,但由于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液面不再上升时,由于浓度差和液柱压力的作用相等,水分进出平衡,因此MA小于Ma,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题图分析:图1中为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图2和3中半透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9.【答案】D【解析】【解答】A、“酶的催化效率"实验中,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使酶丧失了活性,因此用煮熟的肝脏研磨液为实验材料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A错误;
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应在加入酶后先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调节酶所处的pH为预设pH,然后再加入底物,B错误;
C、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是1.5~2,pH为5、7、9会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因此将胃蛋白酶分别置于pH为5、7、9的缓冲液中再加入蛋清不能验证不同pH对酶活性影响,C错误;
D、淀粉和蔗糖都能分解产生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还原糖,因此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鉴定淀粉和蔗糖能否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还原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酶的知识点:
(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4)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10.【答案】D【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蛋白质既起到载体蛋白的作用,又起到催化ATP水解的作用,因此,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催化ATP水解的酶,A正确;
BC、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脱离的磷酸基团与该载体蛋白结合,使蛋白质磷酸化,该载体蛋白磷酸化后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BC正确;
D、在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呼吸作用)、叶绿体(光合作用)以及细胞质基质(呼吸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例如气体、小分子脂质;
(2)协助扩散:物质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不耗能,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耗能,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11.【答案】A【解析】【解答】A、图中A能在细胞膜上协助葡萄糖进入细胞,结构A为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在运输葡萄糖的时候会发生构象的变化,A正确;
B、必需氨基酸是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因此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中间产物丙酮酸不能转化为丙氨酸等必需氨基酸,B错误;
C、该图是癌细胞在氧气充足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葡萄糖的能力明显增强,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却没有明显增加,说明图中的①②③过程增强,而④过程反而较弱,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产生的NADH更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①表示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其中A最可能是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②表示葡萄糖代谢形成中间产物五碳糖;③表示癌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④表示癌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12.【答案】B【解析】【解答】A、分析25℃曲线可知,随着光照强度增强,氧气释放速率增强,光照强度是限制因素影响c点变动;分析15℃曲线可知,虽然二者温度不同,但净光合速率相同,由于二者的呼吸速率不同,说明二者总光合速率不同,进而说明温度也影响光速率,进而影响c点的变动,故影响c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A正确;
B、若适当提高周围环境中的CO2浓度,将导致光合速率增强,净光合速率增加,d点将向下移动.又因为光饱和点将升高,所以总体上d应向右下移动,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去向是线粒体和细胞外,B错误;
C、在光照和CO2适宜的条件下用H18O2浇灌小麦幼苗,则小麦幼苗通过蒸腾作用空气中的水会有放射性,吸收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后,水分的氧气中会有放射性,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释放的二氧化碳会有放射性,因此则小麦幼苗周围空气中的水、氧气、二氧化碳均含18O,C正确;
D、图中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小麦根尖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4、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呼吸速率,b表示光补偿点,c点两条曲线相交,说明15℃与25℃时此时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是由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可知两个温度下的呼吸作用速率不相等,从而可以判断两者光合作用速率的大小关系,d点表示光饱和点。13.【答案】D【解析】【解答】A、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可以用图甲的Y→S→X→1→2→3→4来表示,A错误;
B、图乙中,结构9(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加倍,在图甲的1时期(前期)移向细胞两极,B正确;
C、图乙为动物细胞,结构10为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C错误;
D、结构是6细胞核,图乙中,细胞核在图甲的1时期出现染色体有利于核内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前的间期: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形成子细胞)。
3、图甲中,Y期为G1期(DNA复制前期),S期(DNA复制期),X期为G2期(DNA复制后期),1为有丝分裂前期,2为有丝分裂中期,3为有丝分裂后期,4为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期,先分裂间期,后细胞分裂期。图乙中,5为内质网,6为细胞核,7为核糖体,8为线粒体,9为中心体,10为高尔基体。14.【答案】A,B,C【解析】【解答】A、细胞寿命与分裂能力无关,A错误;
B、衰老的细胞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B错误;
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物质交换效率越低,因此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但细胞的相对表面积逐渐减小,物质交换效率也随之降低,C错误;
D、细胞自噬可以对衰老的细胞、细胞器进行更新,对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有积极意义,D正确。
故答案为:ABC。
【分析】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15.【答案】A,B,D【解析】【解答】A、图1中的A双层膜结构的是核膜,核膜上具有核孔,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因此核孔数量可作为细胞代谢旺盛程度的指标,A正确;
B、图1中的C是线粒体,D是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核酸(DNA和RNA),线粒体和叶绿体可同时存在在植物叶肉细胞中,B正确;
C、图2中的丙是核糖体,原核细胞中无核仁,仍可合成蛋白质,C错误;
D、图2中的甲是线粒体,对应图1中的C,乙具有生物膜但不含有核酸,动物细胞中具有生物膜而没有核酸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因此,乙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2、分析图1:A双层膜结构的是核膜,B是细胞膜,C表示线粒体,D表示叶绿体,E表示内质网,F表示高尔基体。
3、分析图2:脂质和蛋白质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这说明甲和乙含有膜结构,丙没有膜结构;甲含有核酸,在动物细胞中应该是线粒体;乙不含核酸,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含有核酸,应该是核糖体。16.【答案】A,C,D【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d表示初始状态的自由能,d分别与a、b、c的差值是3种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发应所需要的不同的活化能,A正确;
B、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并不能加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最可能代表酶促反应的曲线是3,B错误;
C、d分别与a、b、c的差值是3种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发应所需要的不同的活化能,db差值大于dc差值,说明前者反应过程需要的能量较后者多,C正确;
D、d表示初始状态的自由能,e代表终态的自由能,de差值是反应物生成产物过程中释放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酶的知识点:
(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4)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2、据图分析,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随着反应过程的进行,自由能都先增加后降低,其中d表示初始状态(反应物)的自由能,e代表终态(产物)的自由能;结合三条曲线的最高点分析,1条件下需要的自由能最多,2次之,3最少,则1可以代表正常的反应条件的曲线,2可以代表无机催化剂作用的曲线,3可以代表酶催化作用下的曲线。17.【答案】A,B【解析】【解答】A、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为便于观察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对染色体染色,A正确;
B、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脂肪鉴定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常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B正确;
C、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时,需用NaOH溶液除去空气中的CO2,C错误;
D、碳酸钙能保护叶绿素,研磨菠菜叶片时,若不加入CaCO3,则色素分离后叶绿素a、b的色素带变窄,D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之一,它在生物实验中有多种作用,而不同浓度的酒精其作用也有所不同。现列举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如下。
1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1作用:洗去浮色。
1.2原理: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1.3应用: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2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2.1作用:①解离;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2.2原理:①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
2.3应用: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②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3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
3.1作用:消毒杀菌。
3.2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能够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而失去功能,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5%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可能使得菌体表面迅速凝固,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继续向菌体内部渗透,待到适当时机,薄膜内的细胞可能将薄膜冲破而重新复活。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速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升高而增强,因此,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如果使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能形成薄膜,这样,酒精可继续向内部渗透,从而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的杀菌能力不是绝对很强,它对芽孢就不起作用。
3.3应用: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在接种开始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干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进行接种操作。
4无水乙醇
4.1作用:提取色素。
4.2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4.3应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18.【答案】B,C,D【解析】【解答】A、图甲中,a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正确;
B、b点表示光补偿点,b点之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若图乙代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f表示叶绿素,C错误;
D、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两类色素虽对红光和蓝紫光吸收最多,但也吸收其他光,因此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用无色的塑料大棚,D错误。
故答案为:BCD。
【分析】1、光合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其中叶绿素占色素总量的3/4,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占色素总量的1/4,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2、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分析图甲可知,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的既不释放也不吸收,所以b点表示光补偿点。
3、一般情况下,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的是可见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e表示类胡萝卜素,f表示叶绿素。19.【答案】B,D【解析】【解答】A、在甲浓度条件下,A植物实验前重量/试验后重量小于1,说明A植物细胞重量增大,细胞吸水,液泡体积变大,A正确;
B、在乙浓度条件下,A、B植物实验前重量/试验后重量小于1,说明A、B植物细胞重量增大,细胞都吸水,并未处于质壁分离的状态,B错误;
C、在甲浓度条件下,A植物实验前重量/试验后重量小于1,说明A植物细胞重量增大,细胞吸水,A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甲溶液浓度;B植物实验前重量/试验后重量=1,说明B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甲溶液浓度,因此两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A,C正确;
D、以植物B作为研究对象。在甲中,B植物实验前重量/试验后重量=1,说明B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甲蔗糖浓度;在乙、丙中,B植物实验前重量/试验后重量<1,且在丙中该值更小,说明B植物细胞吸水且在丙中吸水更多,所以乙、丙蔗糖浓度小于B植物细胞液浓度且丙浓度小于乙的;在丁和戊溶液中,B植物实验前重量/试验后重量>1,且在丁溶液中该值较大,说明B植物细胞在丁和戊中均失水,且在丁中失水较多,所以丁、戊蔗糖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且丁的浓度大于戊的浓度。因此五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戊<丁,D错误。
故答案为:BD。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20.【答案】B,C【解析】【解答】A、淀粉的合成位于叶绿体基质中,因此参与淀粉生物合成的酶位于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蔗糖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故呼吸抑制剂会抑制蔗糖进入液泡的过程,B错误;
C、当细胞质基质中Pi浓度降低时,会减少磷酸丙糖从叶绿体中运出,进而使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故细胞质基质中Pi会影响叶绿体中的淀粉的合成量,C错误;
D、磷酸丙糖的输出量增多,则C5的生成量减少,导致CO2固定量下降,使暗反应速率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BC。
【分析】据图分析:磷酸丙糖和淀粉都是暗反应的产物,产物的量积累过多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所以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21.【答案】A,D【解析】【解答】A、在晴朗的白天,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部位是线粒体、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A错误;
B、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运出液泡后放出CO2,供叶绿体的暗反应利用,同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也能用于暗反应,因此,该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可来源于苹果酸脱羧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B正确;
C、CAM植物白天气孔关闭,能够减少水分的散失,白天能利用夜晚吸收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CAM途径的出现,可能与植物适应干旱条件有关,C正确;
D、该植物白天气孔关闭,植物不吸收CO2,而是利用苹果酸运出液泡后放出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下午突然降低外界的CO2浓度,暗反应不受影响,C3的含量不受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AD。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还原型辅酶Ⅱ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22.【答案】B,D【解析】【解答】A、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加了蛋白复合体的结合位点,A错误;
B、图示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B正确;
C、蛋白质复合体②在运输H+的同时,利用线粒体膜两侧H+浓度差引起的势能使ADP和Pi结合形成ATP,因此蛋白质复合体②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运送H+,C错误;
D、蛋白质复合体①运输H+,同时催化NADH水解生成NAD+和H+,蛋白质复合体②具有运输H+和催化ATP合成功能,因此蛋白质复合体①和②均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3.【答案】(1)磷脂;外;信息交流和保护质膜;a(2)选择透过性;胞吐(3)原核;成形核膜包被的细胞核(4)A;B;C(5)D【解析】【解答】(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元素组成为C、H、O、N、P的为磷脂;元素组成为C、H、O的为糖类;元素组成为C、H、O、N的为蛋白质,X(糖类)与Y(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物质(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糖蛋白具有信息交流和保护质膜的作用,在图2中表示为a。
故填:磷脂;外;信息交流和保护质膜;a。
(2)b表示蛋白质,b可以特异性地将某些小分子物质转运至细胞内,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a可以通过膜的形变将大分子物质分泌至细胞外,这种分泌方式称胞吐。
故填:选择透过性;胞吐。
(3)图3中①区域是拟核,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因此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故填:原核;成形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A、图5为核膜的结构,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A正确;
B、核孔能让大分子物质(RNA、蛋白质)通过,核孔能实现核质间频繁地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这一过程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
C、结构决定功能,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可能会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
D、核外膜和内膜各有两层磷脂分子,D错误。
故填:ABC。
(5)A、甲代表线粒体,乙代表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均含有DNA,可合成自身所需部分蛋白质,A错误;
B、叶绿体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阶段中C3的还原,B错误;
C、线粒体、叶绿体增大内部膜面积的方式不同,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成嵴的方式增大内部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的方式增大内部膜面积,C错误;
D、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DNA,具有一定的类似于细胞核的信息存储能力,D正确。
故填:D。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叫糖被,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24.【答案】(1)NAD+(氧化型辅酶I);O2(2)类囊体薄膜;光合色素;ATP(3)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磷酸化(4)尽可能多的藻类细胞暴露于光下;光源加热藻类细胞(水温改变对实验的影响);杀死细胞(使酶失活),停止反应;以便识别放射性化合物和追踪放射性路径;X【解析】【解答】(1)甲中NADH作为电子供体,释放电子进入传递链后其本身被氧化为NAD+(氧化型辅酶I),同时,高能电子沿着长链传送,能量逐级卸载,最终被O2所接受,两者发生反应生成水。
故填:NAD+(氧化型辅酶I);O2。
(2)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乙中光系统I、Ⅱ中含有光合色素,位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光系统I、Ⅱ主要由光合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NADPH和ATP,即光系统将收集到的光能,传递到反应中心后再将能量传出光系统,促进了NADPH和ATP的合成,进而推动暗反应的进行。
故填:类囊体薄膜;光合色素;ATP。
(3)图中三羧酸循环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阶段,其场所是叶绿体基质;H+泵的催化中心是ATP合酶,该酶能以氢和电子传递为基础,驱动ADP的磷酸化,使两者偶联发生。
故填: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磷酸化。
(4)①装有藻类的仪器很薄,其原因是让尽可能多的藻类细胞暴露于光下。
②该实验中的温度为无关变量,为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可使用冷光源,为了防止光源加热藻类细胞(水温改变对实验的影响)。
③将细胞倒入热酒精中加以固定,可以瞬间杀死细胞,停止光合反应;以便识别放射性化合物和追踪放射性路径。
④最先出现的斑点为X,根据题干图中斑点是含有放射性的化合物,CO2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中首先形成的化合物是3-磷酸甘油酸可知,该化合物对应色谱图上字母X。
故填:让尽可能多的藻类细胞暴露于光下;光源加热藻类细胞(水温改变对实验的影响);杀死细胞(使酶失活),停止反应;以便识别放射性化合物和追踪放射性路径;X。
【分析】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类囊体薄膜的外表面接受光照,吸收光能,图示类囊体薄膜的上面接受光,所以类囊体薄膜的上侧是叶绿体基质,下侧是类囊体腔,还有一部分H+被PQ从叶绿体基质转运至类囊体腔,类囊体腔的H+跨膜运输向叶绿体基质时能驱动ATP酶利用ADP和Pi合成ATP。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化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这些ATP将参与第二个阶段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反应。
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这一阶段,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结合,这个过程称作CO₂的固定。一分子的CO2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C5又可以参与CO2的固定。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25.【答案】(1)b;呈正方形,排列紧密;d(2)B→A→D→C;制作装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3)DNA复制;着丝粒分裂(4)DE、FG(5)1∶2∶2(6)2和3【解析】【解答】(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分生区细胞(b处细胞),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成熟区的细胞(该处的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发生质壁分离效果明显),即d处的细胞。
故填:b;呈正方形,排列紧密;d。
(2)图乙中A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图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正确顺序:B→A→D→C。由于在制作装片标本时,解离液已使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故填:B→A→D→C;制作装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
(3)图1中BC段为间期,细胞核内主要进行DNA复制,该过程表现为染色体和DNA数目之比由1变成1/2,EF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和DNA的数目比由1/2变成1。
故填:DNA复制;着丝粒分裂。
(4)图2细胞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处于图1中的DE段。图3细胞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在赤道板的部位形成细胞板,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处于图1中的FG段。
故填:DE、FG。
(5)图2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下一个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等于1:2:2。
故填:1:2:2。
(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①纺锤体的形成不同: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②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有丝分裂末期,动物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植物是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一分为二。图2中的甲代表的是动物细胞,图3中的乙代表的是植物细胞,则甲和乙有丝分裂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图“2和3”所示时期,即在有丝分裂的前期二者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在有丝分裂末期二者产生子细胞的方式不同。
故填:2和3。
【分析】1、有丝分裂分裂期的主要变化: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接待用车:汽车租赁合同
- 医疗机构麻醉科医师聘用协议
- 图书馆管理员聘用合同样本
- 铁路线路新建爆破工程合同
- 污水处理厂环保设施技术升级合同
- 水电站建设河道施工合同
- 网络安全工程师聘用合同
- 办公大楼钢结构施工承包合同
- 幼教中心绿化养护合同
- 电影院入口广告牌施工合同
- 承包商安全资质审核管理规定模板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建筑测量》形考任务实验1-6参考答案
- 维保措施及方案设计流程
- 桥架及电缆敷设施工方案及流程
- 人工智能革命AI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第三单元名著阅读《经典常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说课讲解
- 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
- 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 课件
- 期末复习(课件)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光伏验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