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风景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1.2《风景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1.2《风景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1.2《风景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1.2《风景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一起回忆上节课学了什么《沁园春·长沙》上阙为景,下阙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阙,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风景谈茅盾同学们在你们心中什么称得上是风景呢?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茅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简介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农村三部曲《风景谈》写于他1938年底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创作背景《风景谈》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被迫离开了上海,到处辗转奔波,整个抗战期间,他流徙于香港、桂林、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迪化)等地。他亲眼看到了日寇飞机对大后方的轰炸,人民群众的流离失所,大后方国统区的重重黑幕。在这个过程中,他从1938年冬到1940年4月,曾满怀热情赴新疆任教,但却几乎险遭伪装进步的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毒手。逃离新疆后,他又到了延安,在这里留居的近半年时间里,他看到了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洋溢着的抗战热情和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看到了西北高原上的人民不屈的斗争意志,使他深受感染。回到重庆后,他怀着感动和希望写下了一组散文,谈自己的见闻与感受,《风景谈》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白杨礼赞》等名篇。4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文学体裁有哪些?2.文章体裁有哪些?1.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2.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文体4散文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2.散文的分类:

①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又分为写景抒情散文和状物抒情散文。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郁达夫《故都的秋》。

③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思考:《风景谈》属于什么类型的散文?《风景谈》是一篇叙述、写景、议论与抒情融于一体的散文。4散文3.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②意境深邃。③语言凝练。④表现手法灵活,富于变化。4.散文的发展历程:(了解)①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文》,历史散文以记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②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纪散文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还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单篇散文。③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表现形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不少有名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④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⑤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更注重“义理”的表现,代表作是姚鼐(nài)的《登泰山记》,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41.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2.默读课文3.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朗读课文梳通字词癞头颀长摇曳掮着黑魆魆干坼河水汤汤山坳(lài)(qí)(yè)(qián)(xū)(chè)(shāng)(ào)梳通字词浅濑札记瞥见半爿断碣荷枪(lài)(zhá)(piē

)(pán

)(jié)(hè)掬起水来(jū)解题

①“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借风景谈政治,本文共10个自然段,其中详细描写了六幅画面。

②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找出文章所描绘的六幅“风景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第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一幅沙漠驼铃)首先描写了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通过对比,赞美了人的活动对自然面貌的改观,点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个中心,对后面五幅“风景画”具有统领作用。思考以下问题:1.写作缘起是什么?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并通过描写猩猩峡外的沙漠,为后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2.找出最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3.这一段落有几处对比?并简要分析。①沙漠中的“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形成对比,让人倍感骆驼队的亲切可爱。②用热空气哄哄的火响,更能衬托沙漠的寂静。③以沙漠寂静反衬驼铃的柔声,让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4.这一段写猩猩峡外的风景不是延安的风景是为什么?

①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类主宰自然,可见人的伟大。②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③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总结:先写自然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发出议论5.第一部分描写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以及画面表现了什么,请从文章中概括出来。①时间:中午阳光正射②地点:猩猩峡外的沙漠③景物:沙漠茫茫一片、驼马的枯骨、驼铃、骆驼方阵④人物:带领骆驼的人⑤画面表现: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景观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概括第二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二幅高原晚归),第3、4自然段(第三幅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思考以下问题:1.第二部分描写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以及画面表现了什么,请从文章中概括出来。(1)高原晚归①时间:三五月明之夜②地点:黄土高原③景物:秃山、梯田、高秆植物、天、月亮、山顶的谷子、耕牛、晚归人群的“剪影”、山坳④人物:晚归的种田人⑤画面表现: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欢乐。(2)延河夕照①时间:傍晚②地点:沿河的山坳里③景物:急流、熊熊的野火、满天彩霞、有“静穆的自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织成的美妙图画④人物:生产归来搞文艺的师生⑤画面表现:知识分子劳动后的生活和充实的精神世界。2.第二自然段中,“黄土高原”加引号,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写?①加引号表示有特殊意义,需要强调,黄土高原指革命根据地延安。②用上“所谓”为了突出强调③感叹号是表示情感强烈,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3.第二自然段是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①写山上的梯田、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②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3.第三幅画面是描写延河夕照,找出描写“静穆的自然”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句子:①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②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分析:写了延安的山,延河的水。“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是由夕阳造成的,准确生动。“跌”字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声音(喧哗)、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充满生命力的人们。4.怎样理解作者笔下的“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说明他们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当然会织成了“美妙的图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五到第八自然段,概括第三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第四幅石洞雨景),第7、8自然段(第五幅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思考以下问题:1.第三部分描写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以及画面表现了什么,请从文章中概括出来。(1)石洞雨景①时间:下雨天②地点:石洞③景物: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两人促膝长谈,怡然自得④人物:一对在石洞里读书得青年⑤画面表现: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2)桃林小憩①时间:花时已过②地点:桃林茶舍③景物:半爿旧石磨、断碑、旧阶石、石凳、高秆植物、茶舍、桃树...④人物:一群人⑤画面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2.作者在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中写了几对男女?他们有何不同?都市男女延安男女地点事件衣着外貌关系绿茵公园石洞长椅上悄悄说话促膝而坐、聊天、看札记簿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剪发式样不同恋人是否是恋人并不重要。他们是一对生命力旺盛、清楚明白生活意义、不倦怠、不会百无聊赖的人3.作者为何要写公园中的恋爱场景?运用对比的手法,用都市青年平庸的生活,突出延安知识青年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谊和爱情。4.作者在“石洞雨景”这幅画中,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石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有何不同?“味儿”指的是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的意义,具有高尚的精神。5.P7页右侧:将石洞内两个人促膝而坐称为“奇迹”,为什么?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6.阅读第七自然段,“半爿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7.谈谈你对“天下最难走的路”的理解。①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8.什么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九到第十自然段,概括第四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第四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六幅黎明剪影)。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思考以下问题:1.第四部分描写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以及画面表现了什么,请从文章中概括出来。①时间:清晨②地点:山峰③景物:窗纸、喇叭声、晨风、喇叭的红绸子、刺刀、霞色④人物:小号兵、荷枪战士⑤画面表现:解放区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精神。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两位士兵的?①小号兵:写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深受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②荷枪战士:用“雕像一样”的比喻写他巍然屹立。接着写飘动的红绸子,闪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③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句子。3.“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为什么说“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①“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②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③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请你找出作者穿插在风景中的议论性文字,说出他们的作用。画面名称作者的议论和感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