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语言基础知识(21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顾。“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被异化成一种_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人情味是甜的。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北去,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的人情。人情债却是苦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使“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之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甚嚣尘上湮灭清规戒律健步如飞B.甚嚣尘上磨灭清规戒律奋勇前行C.愈演愈烈湮灭陈规陋习奋勇前行D.愈演愈烈磨灭陈规陋习健步如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投我以桃,报之以李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炊D.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往来的佳话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D.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2.(3分)下列文学常识,对应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建安风骨《短歌行》五言之冠冕古体诗B郭沫若狂飙突进《女神》《红烛》摧毁旧世界的渴望新月派C雪莱浪漫主义《西风颂》追求光明与真理的象征法国D苏轼豪放派词人“一词两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北宋A.A B.B C.C D.D3.(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钿头(diàn)守拙(zhuō)三匝(zhā)吐哺(bǔ) B.纶巾(guān)兜鍪(móu)狗吠(fèi)樊笼(fán) C.脂膏(zhī)包扎(zhā)忸怩(ní)籼稻(xiān) D.霓虹(mí)炽热(chì)石砾(lì)慰藉(jí)4.(3分)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宅十余亩(方:环绕)枉用相存(存:问候、看望)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道,强劲有力)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C.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D.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封狼居胥(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5.(3分)下列各句中的修辞,和例句的修辞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二、(12分,每小题12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道之可信失向来之烟霞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我欲因之梦吴越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闻舟中夜弹琵琶者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其间旦暮闻何物(3)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B.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C.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D.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②放而绝之,莫善于是。三、(17分)7.(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两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D.用“貔虎”比喻军队,用“怒”字将鱼龙拟人化,写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下阕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8.(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那是曾经热情如火的青春岁月;《短歌行》借姑娘思念情人说出“,”,那是延揽人才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道出李白梦中理想世界的起点;杜甫《登高》吟出“,不尽长江滚滚来”,感慨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奔流向前;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写出东坡凭吊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四、(14分)9.(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密运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不要,不要!老婆都没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块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2)分析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小说上下文有多处伏笔照应,请找出两处。(4)简要分析主人公卢伟良的形象特点。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1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1)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限5个字以内)(2)在《乡土中国》中,《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库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②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六、写作(50分)11.(5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奋斗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铺天盖地的“内卷”,不争不抢、超然物外的“躺平”,也别有一种豁达洒脱的悠然。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基础知识(21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顾。“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被异化成一种_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人情味是甜的。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北去,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的人情。人情债却是苦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使“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之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甚嚣尘上湮灭清规戒律健步如飞B.甚嚣尘上磨灭清规戒律奋勇前行C.愈演愈烈湮灭陈规陋习奋勇前行D.愈演愈烈磨灭陈规陋习健步如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投我以桃,报之以李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炊D.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往来的佳话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D.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3)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1)“甚器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此处用来形容“人情礼”,应选“愈演愈烈”,据此可排除AB。“清规戒律”的意思是僧尼、道土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陈规陋习”指陈旧的规矩,不好的习惯。湮灭:具有淹没,消失,毁灭的含义,表示着一种东西的完全消失。磨灭:经过一定的时间被动地渐渐消失。“人情”应是“磨灭”,据此可排除C。健步如飞:形容步伐矫健,跑得飞快。奋勇前行:鼓起勇气,一直向前。故选D。(2)结合上文“来而不往非礼”和下文“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括号句子应该强调人际交往应该互有往来,只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一句与此内容相关。故选:A。(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应改为“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第二处,搭配不当,可改为“留下了……千古名句”“成就了……佳话”。只有D项修改到位,故选D。答案:(1)D(2)A(3)D2.(3分)下列文学常识,对应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建安风骨《短歌行》五言之冠冕古体诗B郭沫若狂飙突进《女神》《红烛》摧毁旧世界的渴望新月派C雪莱浪漫主义《西风颂》追求光明与真理的象征法国D苏轼豪放派词人“一词两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北宋A.A B.B C.C D.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五言之冠冕”指《古诗十九首》。B.《红烛》的作者、新月派代表之一是闻一多,“郭沫若”不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C.雪莱是英国作家。D.正确。故选:D。3.(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钿头(diàn)守拙(zhuō)三匝(zhā)吐哺(bǔ) B.纶巾(guān)兜鍪(móu)狗吠(fèi)樊笼(fán) C.脂膏(zhī)包扎(zhā)忸怩(ní)籼稻(xiān) D.霓虹(mí)炽热(chì)石砾(lì)慰藉(jí)【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性、词义进行。【解答】A.“三匝”的“匝”应读“zā”;C.“包扎”的“扎”应读“zā”;D.“霓虹”的“霓”应读“ní”,“慰藉”的“藉”应读“jiè”。故选:B。4.(3分)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宅十余亩(方:环绕)枉用相存(存:问候、看望)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道,强劲有力)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C.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D.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封狼居胥(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解答】A.正确。句意: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屈驾前来探望我(和我互相问候)。B.错误。“暂”译为“突然”。句意: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就像听到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C.正确。句意: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D.正确。句意:最难保养休息/建立登山祭天一样的功绩。故选:B。5.(3分)下列各句中的修辞,和例句的修辞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了解常见的修辞种类,一般包括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等;同时要了解这些常见修辞的特点,最后根据文本内容,对照选项一一进行分析。【解答】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流泪”把“红烛”当作人来写。A.借代,用“杜康”指代“酒”;前问后答,是设问。B.比喻,将江山比作画。C.夸张,将山的高度夸大化。D.拟人、比喻、对偶,“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自己,“旧林”“故渊”比喻自然或家乡;“羁鸟”对“池鱼”,“恋”对“思”,“旧林”对“故渊”;拟人,将“羁鸟”“池鱼”拟人化,具有人的情感。故选:D。二、(12分,每小题12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不知道之可信失向来之烟霞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我欲因之梦吴越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闻舟中夜弹琵琶者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其间旦暮闻何物(3)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B.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C.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D.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②放而绝之,莫善于是。【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A.译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阙”,缺少、缺失。故选:A。(2)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因”都是介词,根据,依据。C.助词,句中表停顿无意;代词,……的人。D.副词,难道;代词,这。故选:B。(3)“谋士”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惑于流俗”中,“于”表被动,“于流俗”也是“惑”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战国之谋士”陈述的是“此书”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译文:但最后却说“这本书是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揣摩当时的君主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才不得不这样说”,可以说是被世俗(的见解)迷惑,而不能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故选:C。(4)C.“作者认为……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错误。由原文“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可知,作者要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销毁呢?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故选:C。(5)①“明”,清楚,明显;“莫”,没有人;“寤”,醒悟,明白;“莫之寤”,宾语前置句,应是“莫寤之”,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译文:很明显这是天下的一大祸害,但是世俗社会却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②“放”,放弃;“绝”,禁止;“善于是”,比这更好。译文:废弃并禁绝它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1)A(2)B(3)C(4)C(5)①很明显这是天下的一大祸害,但是世俗社会却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②废弃并禁绝它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参考译文: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可谓又完整了。叙曰: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他们二位却独独宣扬先王的政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遭遇的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法制固然相异,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哪里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他人罢了。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不懂得王道可信,只是为他们的说法容易迎合国君的心意而欢喜,他们的居心用意,只不过是侥幸谋划权宜之计罢了。所以(他们)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那些一个接一个这样做的人,都拥有一点小利却不能承受它的大害,个个有所得却抵不上它的损失。最后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很明显这是天下的一大祸害,但是世俗社会却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废弃禁绝。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的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都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销毁呢?废弃并禁绝它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有讲到墨子的理论,都是批判的话语。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的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弃。”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八篇,现在还有十篇。三、(17分)7.(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两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D.用“貔虎”比喻军队,用“怒”字将鱼龙拟人化,写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下阕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分析】(1)本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解答】(1)B.“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人用“今如许?”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宋朝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包含在这一问句中。故选B。(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作者塑造年轻有为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衬托对比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上阕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下阕“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写凭吊古迹,“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答案:(1)B(2)《满江红•赤壁怀古》借古讽今,作者凭吊赤壁之战的古迹,反衬南宋朝廷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伤己,主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译文: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i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赏析: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的确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8.(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是曾经热情如火的青春岁月;《短歌行》借姑娘思念情人说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延揽人才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道出李白梦中理想世界的起点;杜甫《登高》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慨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奔流向前;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写出东坡凭吊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夜飞度镜湖月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衿、度、萧、酹)四、(14分)9.(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密运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不要,不要!老婆都没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块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2)分析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小说上下文有多处伏笔照应,请找出两处。(4)简要分析主人公卢伟良的形象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开头段落的环境描写往往可以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衬托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等。(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对伏笔手法的特点进行了解,再从文本中筛选信息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解答】(1)B.“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分析错误,应该是突出了夏季气候的炎热、难耐。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错误,文中的物象并未一起构成线索。如写金银花和葫芦“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文中只有这两处,没有构成线索。“大洋”也仅仅在文段末尾出现,也不是线索。文章真正的线索是“送大洋”。故选BD。(2)“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作者抓住“太阳”“风”“蝉”等景物,用太阳的毒辣、风的热,蝉鸣的有气无力等展现夏季的炎热难耐。结合“1930年”这一时间点以及下文的故事来看,首段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天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压抑和艰难。然后分析环境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展开方面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卢伟良就是在这样的季节、天气情况之下穿着棉衣、携带银元,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完成任务,所以这样的天更加衬托了主人公的坚忍和顽强的精神。从情节展开的角度来看,天气炎热,主人公穿上厚厚的棉衣运送银元导致浑身散发酸臭味,这样就避开白军的盘查,所以开头的环境描写利于下文情节的展开。(3)首先,小说的开头写到“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此处说他“似乎中暑了”,而在后文,作者写到“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此时他已经中暑了,前文对他“似乎中暑了”的描写为他后文真的中暑埋下伏笔。其次,前文写“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不由自主往下垂”表明他胳膊有负重,而且是比较重的东西。后文描写“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块块大洋纷纷掉落”,这样前后情节形成了照应,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是因为他的双臂上带有很多大洋。还有,前文写男子在大热天穿着袄子,本来热得“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但在上船时突然变得“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他的这一异常行为的原因在后文得到了揭示,他是共产党的转运员,携带巨款。他的任务就是将经费顺利交到党组织手中。(4)从小说中“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等情节,以及卢伟良与白军的对话等可以看出,他勇敢接受任务,冒着生命危险为党运输经费,体现出他勇敢顽强的精神。从小说中“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不要,不要!老婆都没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等情节可知,卢伟良面对敌人非常机智,而面对艰苦的环境则表现非常坚韧的品质。从“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可以看出,卢伟良冒着生命危险,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终于将经费转交给党组织,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答案:(1)BD(2)①通过对风、蝉的描写突出了夏季气候的炎热、难耐;②衬托了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③交代时代背景,暗示当时时代环境的压抑和艰难;④有利于后文情节的展开。(3)①前面“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的情节为小说后面卢伟良中暑晕倒的情节埋下伏笔。②前面“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为后文揭示出他的胳膊上绑满了大洋埋下伏笔。③前文“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这种不正常的行为为后文他是党的转运员埋下伏笔。(4)①勇敢顽强。②机智坚韧。③对党忠诚。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1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1)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①很安定②黏着。(限5个字以内)(2)在《乡土中国》中,《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③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④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库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②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②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词的能力。首先找到关键句,理解分析其内涵,再进行概括,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所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