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18分)1.(6分)阅读,回答问题。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焕然一新推崇投机倒把开放式B.耳目一新推崇投机取巧粗放式C.耳目一新崇拜投机倒把粗放式D.焕然一新崇拜投机取巧开放式(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工业化起步晚,从而陷入了种浮躁的状态。B.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却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C.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D.中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过度追求速度,所以工业化起步晚,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B.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效率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C.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提升的“短板”。D.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效率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提升的“短板”。2.(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C.优秀的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 D.雪莱,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作《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诗中的形象“云雀”是自由的化身,代表了诗人的情怀和寄托。3.(2分)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所游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处。 B.封狼居胥:“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现热闹的场景。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留存 C.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5.(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遏止(è)峥嵘(róng)百舸(gě)舞谢(xiè)歌台 B.寥(liáo)廓彷惶(huáng)罅(xià)隙精神抖擞(sǒu) C.掇(duō)拾晨曦(xī)荻(dí)花乍暖还(huán)寒 D.纤(qiān)细樯(qiáng)橹笨拙(zhuó)跌宕(dàng)起伏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4分)6.(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严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制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B.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C.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D.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3)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二、(8分)7.(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属文:写文章B.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解归:回家C.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执事者:当政者D.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值:恰逢,正赶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为三径之资我欲因之梦吴越B.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为君翻作《琵琶行》C.送一力给其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三、(22分)8.(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9.(6分)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年轻革命者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2)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3)杜甫《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景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四、(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再到凤凰山陈忠实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B.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的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在响的。C.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下自成蹊”含意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D.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而多了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启示。(2)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①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②只可领悟,不敢评说。(3)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五、(10分)11.(10分)阅读,回答问题。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这是现当代文学家艾青所写的一首抒情诗《礁石》,诗中“礁石”这个意象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与感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80字左右的札记。(2)请结合所学《乡土中国》内容,从阅读的现实意义角度,为《乡土中国》这本书设计一句腰封推介语,不超过30字。六、(50分)12.(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39年,毛主席在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春创造美好明天。”作为身处快速发展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的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18分)1.(6分)阅读,回答问题。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焕然一新推崇投机倒把开放式B.耳目一新推崇投机取巧粗放式C.耳目一新崇拜投机倒把粗放式D.焕然一新崇拜投机取巧开放式(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中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工业化起步晚,从而陷入了种浮躁的状态。B.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却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C.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D.中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过度追求速度,所以工业化起步晚,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B.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效率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C.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提升的“短板”。D.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效率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提升的“短板”。【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尤其是易错词语。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改语病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熟知常见的病句类型,认真阅读题干中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差异,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1)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气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感到新鲜,应该用“耳目一新”。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崇拜:个体对自身、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推崇比崇拜更理性,也更稳重。对于“工匠精神”,应选“推崇”。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走“巧路”。投机倒把:侧重的是做生意。根据语境,后面说的是“脚踏实地”,所以此处应该用“投机取巧”。开放式:解除限制的方式。粗放式:粗疏、不细致的方式。“粗放式”含贬义。依据后文“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可知,这里应填“粗放式”。故选:B。(2)比较四个选项,从语序角度分析,首先应是“工业化起步晚”,然后是“过度追求速度”,最后是导致的结果“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据此可排除AD;“过度追求速度”与“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应是因果关系,据此排除B。故选:C(3)画线句子的语病有:“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上”成分残缺,表意不明,可改为“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中途易辙,“中国在……,那种……的‘工匠精神’……”,应把“在”提到最前面。“……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短板”。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A。故选:A。答案:(1)B(2)C(3)A2.(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C.优秀的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 D.雪莱,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作《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诗中的形象“云雀”是自由的化身,代表了诗人的情怀和寄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平时强化准确记忆。【解答】ACD.正确。B.有误,“具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故选:B。3.(2分)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所游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处。 B.封狼居胥:“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现热闹的场景。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C.“用来表现热闹的场景”表述错误,应该是表达了曹操渴望得到贤才,就像小鹿呦呦鸣叫,希望尽快吃到艾蒿一样。故选:C。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留存 C.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解答】A.句意: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B.存:问候,探望,思念。句意: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C.句意:从小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D.句意:作《师说》来送给他。故选:B。5.(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遏止(è)峥嵘(róng)百舸(gě)舞谢(xiè)歌台 B.寥(liáo)廓彷惶(huáng)罅(xià)隙精神抖擞(sǒu) C.掇(duō)拾晨曦(xī)荻(dí)花乍暖还(huán)寒 D.纤(qiān)细樯(qiáng)橹笨拙(zhuó)跌宕(dàng)起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解答】A.“舞谢歌台”中“谢”应改为“榭”。B.“彷惶”中“惶”应改为“徨”。C.正确。D.“纤细”中的“纤”应读作“xiān”;“笨拙”中的“拙”应读作“zhuō”。故选:C。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4分)6.(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严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制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B.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C.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D.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3)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细致分析,准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和“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是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是相对的。B.“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可知,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C.“因为大家感情深厚”分析有误。依据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知,是说因为“熟悉”。故选D。(2)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五段“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和“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知,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故选B。(3)依据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严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社会圈子孤立”。依据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依据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的追求”。答案:(1)D(2)B(3)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二、(8分)7.(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属文:写文章B.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解归:回家C.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执事者:当政者D.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值:恰逢,正赶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A.以为三径之资我欲因之梦吴越B.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为君翻作《琵琶行》C.送一力给其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B.译文: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解归”,弃官回家。故选:B。(2)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越人说的话。B.动词,担任;介词,给。C.都是代词,他的。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故选:C。(3)“有脚疾”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一门生”“二儿”为并列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译文: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故选:B。(4)B.“因双亲去世”错误,原文说“亲老家贫”,应是双亲年迈。故选:B。(5)①“去”,离开;“与”,给;“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译文: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②“安”,安于;“其”,代词,代指陶渊明;“同志”,志趣相投。译文: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答案:(1)B(2)C(3)B(4)B(5)①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②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生活。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三、(22分)8.(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诗歌的炼字。“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①点出手法。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④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还要关注结构上的作用。【解答】(1)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2)根据对颔联的理解,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角度分析哪两个字最能具传神。“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句中,“摇”“滴”二字将静止的画面变为动的画面,故起着化静为动的作用,把水、城、露、月等景物写的活灵活现,自然最为传神。答案:(1)B(2)“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译文: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赏析: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的胜地。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吴越”,泛指江、浙一带;远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什么。“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写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我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诗人是多么的寂寞和忧愁。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表面看来,似乎信笔挥洒,未加经营;仔细玩味,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给人以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9.(6分)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年轻革命者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杜甫《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景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重点字:遒)(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四、(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再到凤凰山陈忠实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B.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的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在响的。C.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下自成蹊”含意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D.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而多了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启示。(2)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①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②只可领悟,不敢评说。(3)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这种题我们的通常做法是:先整体阅读,了解文章大意;其次,根据选项的表述,进行推敲琢磨、比较分析。如果是选择题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品味其艺术手法的能力。分析画线句的含义,要密切联系上下文,吃透内涵;或者根据其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去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分析句子一定要紧扣文中相关语段分析,进行整体把握。(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解答】(1)A.“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这个地方曲解了文意。从原文可知:“作者十年前到凤凰城……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即他为前后两次的差距感到困惑,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作者之所以第二次要写点文字是对十年后,人们对名人故里的氛围的破坏,感觉俗世的铜臭味太浓郁,于是他将心中郁积的困惑和不解形成了文字,并非是想“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故选:A。(2)第①句“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这里突出的是一种核心价值,突然出现了背驰和张扬的碑文,与生前低调的沈从文墓地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一种不协调的特点,但是作者在内心得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的好友黄永玉先生所作,细细想来,这也是对沈从文先生一生的一种崇高的礼赞,也是有其道理的。第②句“只可领悟,不敢评说”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沈从文先生一生所经历的哲思和复杂的人生体验的高度概括,凸显出作者只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而不能去做平说,极其鲜明而别致地展现出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一种崇高的礼赞和无限的崇敬之情。(3)本题是对最后一段的作用进行考查,题干明确要求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分析其用意。“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这句话是作者在看到十年后湘西的变化后发出的感慨,作者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代之而来的是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所以这句话在内容上以问句作结,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引人深思;结构上,尾段的作用主要是和前文的关系,如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答案:(1)A(2)①突然出现的碑石和张扬的碑文与生前低调的沈从文、清幽的墓地显得不协调,但是作者知道立碑题字者是沈从文的亲戚、大画家黄永玉后,思考、体会这应有其道理。②对沈从文概括自己一生的哲思和经历复杂曲折人生后的体验,作者只能去领悟,不做评说,表现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崇敬。(3)①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②内容上: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表达了作者的忧思,现在的凤凰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大不相同。五、(10分)11.(10分)阅读,回答问题。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这是现当代文学家艾青所写的一首抒情诗《礁石》,诗中“礁石”这个意象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与感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80字左右的札记。(2)请结合所学《乡土中国》内容,从阅读的现实意义角度,为《乡土中国》这本书设计一句腰封推介语,不超过30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并撰写札记的能力。首先对札记有所理解,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内容把握以及写腰封(推荐或宣传语)能力。解答此题,重点把握腰封推介语的含义,再结合《乡土中国》的内容,进行拟写。【解答】(1)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及见闻的单篇文章,汇集多篇成文(书),乃称札记。诗人把礁石塑造成了一个受迫害而又敢于反抗的形象。艾青曾说过:“诗只有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才能产生持久的魅力”他总是努力地寻觅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礁石》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艺术风格。礁石可以理解为一种正直伟岸的人格精神;在两种人间力量中有表现为“正义”“真理”的象征;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它又使人们想起进步与腐朽之间的冲突。礁石的象征意义:①中华民族的整体象征。从古至今,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无数次外敌入侵的屈辱。然而我们的人民从未放弃过抗争,在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②联想到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的对抗。在两种力量的较量中,进步必将取代落后,正义终究战胜邪恶。③联想到某些反抗压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们不畏强权,敢于抗争。说明面对艰难困苦,面对强权压迫,要敢于抗争。力争最终能“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总之诗中的礁石具有顽强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对强权低头,不向暴力屈服的精神。这首小诗高度凝炼集中,由于礁石的形象被提到象征的层次,它的意蕴已超越了特指的象征对象和历史条件,使人产生多重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