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每小题4分,共8分)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_____,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千百年来,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_____。然而,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哗众取宠顺风转舵错综纷繁扭曲B.夸大其词见机行事错综变化歪曲C.哗众取宠见机行事错综纷繁歪曲D.夸大其词顺风转舵错综变化扭曲(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是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B.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C.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D.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但是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2.(2分)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狄更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品多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等。 B.高适,字达夫,晚唐杰出诗人,他与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他和韩愈共同领导了革新文坛创作的“古文运动”。 D.孙犁,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3.(2分)对下列句子中逻辑错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①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②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③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④A.①自相矛盾②划分不当③强加因果④以偏概全 B.①划分不当②自相矛盾③强加因果④以偏概全 C.①以偏概全②自相矛盾③强加因果④划分不当 D.①划分不当②强加因果③自相矛盾④以偏概全二、(每小题6分,共6分)4.(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也就无从发挥了。(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被尊为逻辑之父的亚里士多德制定的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属于“大逻辑”传统。B.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后来经过多位英国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C.逻辑学产生的初衷是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力提高,从而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D.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一个思维对象只要具备内涵所反映的特性或本质属性,就属于该概念的外延。(2)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谐音“情”,谐音使“晴”的内涵、外延均向“情”转化,诗句意蕴更丰富。D.无论是创造“无理而妙”的作品,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都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无理而妙”艺术效果的一项是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C.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三、(每小题16分,共8分)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材料二: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材料三: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尧舜其犹病诸病:为难B.察此何自起察:考察,审查C.鳏寡孤独孤:老而无子D.哀此茕独茕:孤独(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尧舜其犹病诸其皆出于此乎B.昔者文王之治岐也凌万顷之茫然C.则何为不行兄弟并为郎D.至于岐下非抗于九国之师也(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四、(22分)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②无。注:①十月十五日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黄楼,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使君;苏轼自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不用红纱照座隅”衬托下元之日天气晴好、明月皎洁的特点。B.颔联将所见之山、云、水、月等景象与美好想象联系起来,虚实结合。C.颈联写“下元之志趣”,“已约轻舟泛五湖”既表现出观月时自由畅快的心情,也委婉表达心中高洁的志向。D.尾联写“下元之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是否还会有人忆起“我”这个太守,感叹时光流变。(2)本诗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请简要分析。7.(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司马迁《屈原列传》)(2),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3),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4)人生代代无穷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自知者明。(《老子》四章)(6)楼船夜雪瓜洲渡,。(陆游《书愤》)(7),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8)蹑足行伍之间,。(贾谊《过秦论》)五、(16分)8.(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孩儿面梁晓声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让进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待为嘉宾。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二十二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一个神色沉郁,五十多岁的劳改分子。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三十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友人夫妇,顿时肃然。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友人愧曰:“当然当然。”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三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收。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觉多了一个兄弟而激动。B.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表达了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D.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风格质朴。(2)结合文本简析“青年”的形象特点。(3)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分析。(4)有人评价梁晓声的作品说:“真正的高手不是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而是能平中见奇六、写作(40分)9.(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大学之道》④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前面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大卫•科波菲尔》⑤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⑥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人应当坚持正义》语文书中的名篇名句内涵精深,往往具有启迪智慧、化育世人的重要价值。请从上述语句中任意选择两句或三句,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每小题4分,共8分)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_____,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千百年来,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_____。然而,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哗众取宠顺风转舵错综纷繁扭曲B.夸大其词见机行事错综变化歪曲C.哗众取宠见机行事错综纷繁歪曲D.夸大其词顺风转舵错综变化扭曲(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是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B.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C.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D.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但是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解答】(1)A.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词或做作的行动去迎合群众,以博取好感和支持、写文章时的用语夸张。第一处强调讨好迎合的意思。顺风转舵:意思是随着风向转换舵位。见机行事:意思是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改变态度。错综纷繁:头绪很多。错综变化:意思是指头绪纷繁。第三处强调世事的繁芜复杂。扭曲: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歪曲:故意改变事实或对事物作出不正确的反映,故填“扭曲”。(2)C.依据后文,“说真话,却不容易做到的”原因是千百年来世事的错综纷繁。同时,谈的是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的话题。故答案为:(1)A(2)C2.(2分)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狄更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品多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等。 B.高适,字达夫,晚唐杰出诗人,他与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他和韩愈共同领导了革新文坛创作的“古文运动”。 D.孙犁,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解答】A.“俄国”错误。B.“晚唐”错误。C.“他和韩愈共同领导了革新文坛创作的‘古文运动’”错误。D.正确。故选:D。3.(2分)对下列句子中逻辑错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①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②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③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④A.①自相矛盾②划分不当③强加因果④以偏概全 B.①划分不当②自相矛盾③强加因果④以偏概全 C.①以偏概全②自相矛盾③强加因果④划分不当 D.①划分不当②强加因果③自相矛盾④以偏概全【解答】①句中“俄罗斯的、拉美的,不能并列;②句中“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与“赴汤蹈火”,故为自相矛盾、飞沙走石”与“此生不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④句中“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故为以偏概全。故选:B。二、(每小题6分,共6分)4.(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也就无从发挥了。(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被尊为逻辑之父的亚里士多德制定的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属于“大逻辑”传统。B.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后来经过多位英国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C.逻辑学产生的初衷是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力提高,从而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D.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一个思维对象只要具备内涵所反映的特性或本质属性,就属于该概念的外延。(2)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谐音“情”,谐音使“晴”的内涵、外延均向“情”转化,诗句意蕴更丰富。D.无论是创造“无理而妙”的作品,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都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无理而妙”艺术效果的一项是C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C.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解答】(1)C.“逻辑学产生的初衷是……”错误,以偏概全,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思维能力提高、说话有条理,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可知。故选C。(2)B.“更容易”错误,无中生有。故选B。(3)“无理而妙”是指: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C.意思是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故选C。答案:(1)C(2)B(3)C三、(每小题16分,共8分)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材料二: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材料三: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尧舜其犹病诸病:为难B.察此何自起察:考察,审查C.鳏寡孤独孤:老而无子D.哀此茕独茕:孤独(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尧舜其犹病诸其皆出于此乎B.昔者文王之治岐也凌万顷之茫然C.则何为不行兄弟并为郎D.至于岐下非抗于九国之师也(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D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解答】(1)A.正确。句意: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B.正确。句意:细察它们的起因。C.错误。孤:少儿无父,失去丈夫的老年人,没有儿女的老年人。D.正确。句意: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故选:C。(2)A.其,都是副词。句意: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B.之,助词。/助词。句意: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C.为,介词。/动词。句意:为什么不这样做呢。D.于,介词,到,比。句意:一直走到岐山下。故选:A。(3)句意:对于做官的人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对湖泊捕鱼都不禁止。“仕者世禄”,是主谓结构,“世禄”是谓语,应在“禄”后断开;“罪人不孥”,句意完整,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故选:D。(4)C.“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错。孟子想办法把仁政理念说给齐宣王听,文中并没有提到最终说服齐宣王。故选:C。(5)①重点词语:视,看待;恶;施,做;亡,没有、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②重点词语:告,依靠,实行仁政;斯,这。文王实行仁政。(6)三则材料体现的思想相同点: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尧舜其犹病诸,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家与家不相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材料三“昔者文王之治岐也,仕者世禄,泽梁无禁。由此看出、博施广济、兼爱他人)。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犹有不孝者乎,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故不孝不慈亡?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故盗贼有亡、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谁乱,谁攻、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则何为不行”“王如好货,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于王何有”,推己及人。(3)材料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国与国不相攻,盗贼无有,若此则天下治”,与百姓同之,与百姓同之。由此看出。答案:(1)C(2)A(3)D(4)C(5)①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②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6)三则材料体现的思想相同点:对他人有爱心(同情弱者、博施广济、兼爱他人),将心比心。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怎么样?”孔子说:“何止于仁呢!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是说自己想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材料二:细察它们的起因。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还能有不孝的吗、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还会有不慈爱的吗、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所以盗贼没有了,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谁会侵犯,谁会攻伐,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天下也就太平了。材料三: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还是不拆毁好呢?”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不征税;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宣王说:“我有个毛病,这样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备好充足的干粮。紧密团结争荣光。盾戈斧铆拿手上。’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存谷,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这样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沿着西边的河岸。带着妻子姜氏女。’那时,也没有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四、(22分)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②无。注:①十月十五日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黄楼,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使君;苏轼自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以“不用红纱照座隅”衬托下元之日天气晴好、明月皎洁的特点。B.颔联将所见之山、云、水、月等景象与美好想象联系起来,虚实结合。C.颈联写“下元之志趣”,“已约轻舟泛五湖”既表现出观月时自由畅快的心情,也委婉表达心中高洁的志向。D.尾联写“下元之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是否还会有人忆起“我”这个太守,感叹时光流变。(2)本诗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请简要分析。【解答】(1)B.“虚实结合”有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湖水等都是实景。故选B。(2)“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悲泪自出,“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它要和思妇作伴。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答案:(1)B(2)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译文: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远远望去,高山之下,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水中倒映一轮明月。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尚待时日,泛舟五湖。借问诸位,今日登临;可是,谁还会忆起?赏析: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日,观月正当时。此黄楼,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诗人心情极为畅快。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这是写“下元之天气”。用“不用红纱”,巧妙至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水中倒映一轮明月。这是写“下元之佳景”。水中浮图是明月。此处或亦联想到唐人元稹“浮图诗”,晨前命对早霞”之诗境。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尚待时日,泛舟五湖。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此句并非虚写,同登黄楼,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借问诸位,今日登临;可是,谁还会忆起?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岁岁年年人不同,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此时距离“乌台诗案”已经很近了,只是将最美的诗歌,献给了朋友。7.(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四章)(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7)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8)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贾谊《过秦论》)【解答】故答案为:(1)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2)钟鼓馔玉不足贵(重点字:馔)(3)昆山玉碎凤凰叫(重点字:凰)(4)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似)(5)知人者智(重点字:智)(6)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散)(7)敏于事而慎于言(重点字:慎)(8)而倔起阡陌之中(重点字:倔)五、(16分)8.(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孩儿面梁晓声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让进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待为嘉宾。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二十二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一个神色沉郁,五十多岁的劳改分子。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三十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友人夫妇,顿时肃然。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友人愧曰:“当然当然。”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三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收。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觉多了一个兄弟而激动。B.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表达了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D.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风格质朴。(2)结合文本简析“青年”的形象特点。(3)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分析。(4)有人评价梁晓声的作品说:“真正的高手不是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而是能平中见奇【解答】(1)A.“‘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觉多了一个兄弟激动”错误。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嗫嚅而言。故选A。(2)由“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今天总算寻找到了,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千里迢迢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归还古砚——“孩儿面”,坚持执著。由“青年又说:‘允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