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语言文字应用(9分)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_____”,不仅道尽了深秋的(),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的人实在寥寥。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亚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的题材。它要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艨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1)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2)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A.气象青睐喜闻乐见B.气相青睐脍炙人口C.气象垂青脍炙人口D.气相垂青喜闻乐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赞颂的是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B.它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C.它要赞颂的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D.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二、现代文阅读(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太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教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诃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踢走向》)材料二: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舵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庋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丑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迁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以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筒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士”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鹭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三、阅读文言文(15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匿,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文本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退朝而乘乘:乘车B.而焉得亡之亡:逃亡C.妾不衣帛衣:穿着D.君语及之,即危言危:危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门启而入恶得不禁恶而劝爱B.且吾闻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洎牧以谗诛D.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晏婴,又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和军队。C.春秋时,“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本文指的是司马迁。(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②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7)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4.(9分)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作答。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C.“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2)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礼记•大学之道》)(3),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4)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在《劝学》中也用“,”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五、现代文阅读(22分)6.(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梁衡①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词句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度”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桑、沙中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一时以左公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左宗棠部下一个叫杨昌浚的人的真实感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他的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②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成了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左公柳的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浚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蔚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而且里面也不乏名家之作。③1934年春,小说家张恨水漫游西北,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张有感写了一首《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1935年7月,名记者范长江到西北采访,左公柳也被写入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民国期间,教育部长、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经赵元任作曲成为传唱一时的校园歌曲。④至于民间传说和一般文人笔下的诗画就更见真情。西北一直有左宗棠杀驴护树的传说。左最恨毁树,严令不许牲口啃食。左去世后不久,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曰:“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棠身后谥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千年遗爱”。⑤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春风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度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为整顿、开发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浊水。西北严酷的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春意。⑥左宗棠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些放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政治已成糜烂之局,何况西北,鞭长莫及。地方官为所欲为,贪腐成性。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吃空饷的典型,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他每年过手1240万两白银,无一毫不清。西北十年,没有安排一个亲朋,有家乡远来投靠者都自费招待,又贴路费送回。三是惩治不作为。他最恨那些身居要位怕事、躲事、不干事的懒官庸官,常驳回其文,令其重办,“如有一字含糊,定唯该道是问!”其严厉作风无人不怕。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旱,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天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过六旬,带兵时仍住帐篷。地方官劝他住馆舍,他说“斗帐虽寒,犹愈于士卒之苦也。”五是务实,不喜虚荣。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立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话、套话,一律不看。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开渠、办厂……⑦中国历史上多是来自北方的入侵,造成北人南渡,无意中将先进文化带到南方。而左宗棠这次是南人北伐,收复失地。主动将先进的江南文化推广到了西北。历来的战争都是一次次的生态大破坏,而左宗棠这次是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恐怕历史上也仅此一例。⑧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地之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⑨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1)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从描写西北的诗词手,引出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做的杰出贡献,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B.本文以柳树作为行文的切入点,开头写杨昌浚感叹“春风度玉关”,结尾又写到“春风玉门”,首尾照应,让入印象深刻。C.本文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顺序,挑选了大量概括性的素材,以突出左宗棠的政治才能。D.本文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和整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流畅的文风。E.本文借助史实,写人写物,由景物到人生,紧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行文看似闲散,实则显示出作者构思之巧妙。(2)第⑥段介绍了左公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的特点,也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左公的人物风貌。请分析并加以概括。(3)文章主要写左宗棠对西北的贡献,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诗画、传说对左公柳的歌颂?(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①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②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扬的旗帜。(5)《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原文分别以“绿染戈壁”“春风玉门”和“柳色长青”为小标题领起三大部分,本文选自其中的第二部分。请你根据选文文意,结合小标题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六、名著阅读(10分)7.(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并依次填写对应文中横线处的人物。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_____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_____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_____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_____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贯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8.(6分)下面是某校社团关于“线上学习”的专题调查表,在调查项目和调查内容的设计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两处,阐明问题并加以修改。题号调查项目调查内容1你喜欢哪种学习方式?A.线上学习B.线下学习2你认为线上学习的优势是什么?(可多选)A.学习方式灵活B.有利于多媒体交互教学C.及时性强D.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增多E.其他3你认为个人学习存在哪些问题?(可多选)A.不能很好的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B.受到硬件的制约C.过度依赖电子设备D.学习环境存在差异性E.其他4针对以上调查问题,你觉得线上教学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务必写出2条)七、作文(60分)9.(60分)请你在“山至高处人为峰”“无限风光在险峰”中选择其一,并以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语言文字应用(9分)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_____”,不仅道尽了深秋的(),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的人实在寥寥。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亚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的题材。它要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艨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1)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C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2)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AA.气象青睐喜闻乐见B.气相青睐脍炙人口C.气象垂青脍炙人口D.气相垂青喜闻乐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它赞颂的是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B.它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C.它要赞颂的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D.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题时,学生要读语段,明大意;读选项,明内容;入语境,析对应。(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结合上句“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可知,所填诗句应该是描写芦苇的景色。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写情人青色的衣领,表达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描写的是桑树;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描写的是黍子和高粱。故选C。(2)第一空,“气象”,自然景色;社会境况。“气相”,比喻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此处语境是指深秋的自然景色,所以应该用词语“气象”。第二空,“青睐”,形容重视,看得起。“垂青”,表示尊重爱悦。此处语境是指看得起芦苇的人实在寥寥,所以应该用词语“青睐”。第三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美味大家都喜欢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此处语境是指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喜欢听,乐意看的题材,所以应该用成语“喜闻乐见”。故选A。(3)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它要赞颂的一种……精神”不合逻辑,应该是“它是要赞颂……精神”,或“它要赞颂的是一种……精神”;二是语序不当,“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语序不当,应该是先说“所凭藉者微”,再说“所承载者大”。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答案:(1)C(2)A(3)D二、现代文阅读(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太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教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诃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踢走向》)材料二: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舵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庋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丑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迁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以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筒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士”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鹭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熟悉课文内容,读懂材料,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解答】(1)D.“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有误。材料二原文“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中的“溢出”意为“在原本的所指内容”基础上的延伸。故选D。(2)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于文无据。材料一紧紧围绕“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材料二侧重从词语能指的角度强调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同时也对词语的所指性有所提及。但综合两则材料,虽然均强调文学作品词语的能指性特点,但均未作出“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的相关判断与论述,选项表述属于对原文内容的曲解。故选D。(3)材料一的重要观点是: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C.“若作十里,则……”过分强调所指的作用,反对能指的功用,与材料一观点“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相违背。其他选项均符合材料中关于汉语文学能指优势特点的内容范畴,均可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故选C。答案:(1)D(2)D(3)C三、阅读文言文(15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匿,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文本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退朝而乘乘:乘车B.而焉得亡之亡:逃亡C.妾不衣帛衣:穿着D.君语及之,即危言危:危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门启而入恶得不禁恶而劝爱B.且吾闻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洎牧以谗诛D.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A.晏婴,又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和军队。C.春秋时,“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本文指的是司马迁。(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B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②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7)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D.危,正直,句意:君主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言以对。故选:D。(2)A.而,连词,表示顺承,句意: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而,连词,表示并列,并且,句意:怎么能不去禁止相互仇恨,并且劝导互相爱护呢?B.且,副词,况且,句意:况且我听说过;且,副词,尚且,句意: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C.以,介词,因为、由于,表示原因,句意: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被齐国百姓看重;以,介词,因为,表示原因,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D.于,介词,在,句意:他连续三朝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扬;于,介词,从,句意: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故选:C。(3)B.“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和军队”错误,社稷不用来代指军队。故选:B。(4)句意:给百姓当君主的人,难道是为了欺凌百姓?是为了掌管国家。给君主当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俸禄?是为了保住国家。所以,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死,那么臣子就为君主殉死;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逃往国外,那么臣子就为君主逃往国外。“君民者”“臣君者”结构一致,应在“者”后断开;“岂”是表反问的词语,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其口实”是“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D;“社稷是主”“社稷是养”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且“故”表示原因,引出下文,因此“故”前断开,排除B、D。故选:A。(5)B.“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错误,原文“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晏子只是预料到齐庄公“不免于难”,但究竟谁会杀死他,晏子并不知道;而且“吾亦无死矣”是说自己不再是齐庄公的臣子,不用陪着他去死了,并不是“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故选:B。(6)①“望”,瞻仰、景仰;“民”,百姓;“民之望也”,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译文: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②“方”,当,在;“成礼”,行礼完毕;“去”,离开;“岂所谓……邪”,固定句式,难道是人们所说的……吗?译文: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7)从“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可知,他冒犯君主的威严依然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可知,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这件事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从“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可总结出晏子生活节俭,从“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可总结出他正直直言,处事秉公办理。由此概括出:晏子严于律己,厉行节俭。答案:(1)D(2)C(3)B(4)A(5)B(6)①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②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7)①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②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③晏子严于律己,厉行节俭。参考译文:文本一:晏子是齐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都被采纳,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都会赏赐给他爵位,增加他的封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就收回他的一些爵位和封邑。爵位和封邑都被收走后,晏子就退出朝堂,坐上车子,长吁短叹,最终又笑了。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多次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怜悯我们的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跟随的人说:“(您要)为君主殉死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殉死呢?”跟随的人又说:“逃往国外吗?”晏子说:“难道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往国外呢?”跟随的人说:“回去吗?”晏子说:“我们的君主死了,回到哪里去呢?给百姓当君主的人,难道是为了欺凌百姓?是为了掌管国家。给君主当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俸禄?是为了保住国家。所以,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死,那么臣子就为君主殉死;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逃往国外,那么臣子就为君主逃往国外。如果君主为了自己而死,为了自己而逃亡,如果不是他宠爱的人,谁能跟他一起承担这样的祸患?况且别人明明有君主却把君主杀了,我为什么却要为君主殉死?又为什么要为君主逃往国外?但是我又将回到哪里去呢?”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为君主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足以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足以建立功勋。我难道是个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着去死呢?”说完就脱掉外衣左袖,露出左臂,摘掉帽子,用白布缠头,坐在地上,头靠着齐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向齐庄公跳脚号哭了几声,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文本二:晏平仲,名婴,是莱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被齐国百姓看重。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后,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他的妻妾不穿丝制的衣裳。他在朝廷时,君主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言以对;没有说到的事,他就秉公办理。当君主有道义的时候,就服从命令去行事;没有道义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凭借着这样的行为,他连续三朝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扬。太史公说: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所以就编写了他的传记。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拿着鞭子驾车,也是我高兴而仰慕的事啊。(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4.(9分)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作答。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C.“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2)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分析】(1)本题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理解错误,“杜鹃春晓”作者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使他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所以作者是借“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故选C。(2)由序文“顷在黄州”可知,作者这首词写的是黄州的景物,解答此题时分析词中的表达技巧即可。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这两句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月像波浪涌起,空中云朵稀疏的场景,极其形象鲜明的烘托出月色美好。“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隐隐”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运用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以月色为“琼瑶”,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答案:(1)C(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③运用比喻,以月色为“琼瑶”,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④以动衬静,由杜鹃之啼作者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译文: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过片二句,更进一步抒发十分迷恋、珍惜月色的心情,为“解鞍少休”补充了看来非常奇特,实际上更为充足的理由。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一溪风月确实是太迷人了!那月光洒满了静静的原野,洒满了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真像缀满了无数晶莹无暇的珠玉。如果策马前进,那些珍奇的珠玉书势必被马蹄踏碎,这怎么能行呢?词人在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真挚,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这一境界,是东坡独特的感受,前人似未曾有过。“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末两句是说,我解下马鞍做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亮了。词人终于用马鞍作枕,依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了。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却留下了空白,让读者用自己丰满的联想去感受它。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之道》)(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在《劝学》中也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自知者明(重点字:知)(2)在止于至善(重点字:至)(3)伏清白以死直兮(重点字:伏)(4)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渚)(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知)五、现代文阅读(22分)6.(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梁衡①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词句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度”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桑、沙中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一时以左公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左宗棠部下一个叫杨昌浚的人的真实感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他的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②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成了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左公柳的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浚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蔚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而且里面也不乏名家之作。③1934年春,小说家张恨水漫游西北,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张有感写了一首《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1935年7月,名记者范长江到西北采访,左公柳也被写入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民国期间,教育部长、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经赵元任作曲成为传唱一时的校园歌曲。④至于民间传说和一般文人笔下的诗画就更见真情。西北一直有左宗棠杀驴护树的传说。左最恨毁树,严令不许牲口啃食。左去世后不久,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曰:“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棠身后谥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千年遗爱”。⑤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春风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度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为整顿、开发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浊水。西北严酷的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春意。⑥左宗棠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些放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政治已成糜烂之局,何况西北,鞭长莫及。地方官为所欲为,贪腐成性。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吃空饷的典型,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他每年过手1240万两白银,无一毫不清。西北十年,没有安排一个亲朋,有家乡远来投靠者都自费招待,又贴路费送回。三是惩治不作为。他最恨那些身居要位怕事、躲事、不干事的懒官庸官,常驳回其文,令其重办,“如有一字含糊,定唯该道是问!”其严厉作风无人不怕。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旱,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天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过六旬,带兵时仍住帐篷。地方官劝他住馆舍,他说“斗帐虽寒,犹愈于士卒之苦也。”五是务实,不喜虚荣。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立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话、套话,一律不看。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开渠、办厂……⑦中国历史上多是来自北方的入侵,造成北人南渡,无意中将先进文化带到南方。而左宗棠这次是南人北伐,收复失地。主动将先进的江南文化推广到了西北。历来的战争都是一次次的生态大破坏,而左宗棠这次是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恐怕历史上也仅此一例。⑧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地之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⑨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1)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CA.本文从描写西北的诗词手,引出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做的杰出贡献,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B.本文以柳树作为行文的切入点,开头写杨昌浚感叹“春风度玉关”,结尾又写到“春风玉门”,首尾照应,让入印象深刻。C.本文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顺序,挑选了大量概括性的素材,以突出左宗棠的政治才能。D.本文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和整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流畅的文风。E.本文借助史实,写人写物,由景物到人生,紧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行文看似闲散,实则显示出作者构思之巧妙。(2)第⑥段介绍了左公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的特点,也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左公的人物风貌。请分析并加以概括。(3)文章主要写左宗棠对西北的贡献,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诗画、传说对左公柳的歌颂?(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①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②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扬的旗帜。(5)《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原文分别以“绿染戈壁”“春风玉门”和“柳色长青”为小标题领起三大部分,本文选自其中的第二部分。请你根据选文文意,结合小标题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段内容,并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结构、内容、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内涵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内涵。(5)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选文内容,结合小标题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解答】(1)A.“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错误。通读全文,特别是文章结尾“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的总结,据此可以推知,作者通过层层的叙写,进而表达的是对左宗棠功绩的赞美,而不是“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C.“概括性的事实素材”“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逻辑顺序”错误。所举的事实素材中并非都是“概括性”的,如列举“四是亲民恤下”这一事实素材时,叙述十分详细,而不是“概括”;作者列举的左宗棠五个方面的表现并非严格的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逻辑顺序,如列举第五方面时,左宗棠对于乡绅给他建的生祠,他“立令拆毁”,这也体现出左宗棠“严格”的一面。故选AC。(2)为政方面:由“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政治已成糜烂之局,何况西北,鞭长莫及。地方官为所欲为,贪腐成性。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吃空饷的典型,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等可知,左宗棠廉洁勤政;由“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旱,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天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过六旬,带兵时仍住帐篷……”等可知,他关心百姓,体恤部下;由“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开渠、办厂……”可知,他开拓创新,引进技术,兴办学校。个人性格方面:由“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些放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可知,他不放弃西北,爱护国家,维护了国家统一;由“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立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话、套话,一律不看”可知,他拒绝空话套话,工作务实,不喜虚荣;由“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可知,他做事细致周到,不辞辛苦。(3)从艺术形式上看,“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等诗画、传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些内容以诗意的文字、画面表现了左宗棠的精神,让读者沉浸在历史文化之中,有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从思想表达上看,由“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棠身后谥文襄公)之德”等可知,这些诗画、传说从左宗棠在世开始,直到今天传唱不衰,更为有力地体现了左公精神,表现了部下、文人乃至世人对左公的爱戴之情。(4)理解句子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有没有深层含义。①由“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词句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度’”等可知,之前春风度不过玉门关;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可知,自从左宗棠栽种柳树,在文学作品中,最终有了春风度过了玉门关内容的诗句。“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结合后文可知,左宗棠在西北开拓创新,维护国家统一,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开渠、办厂等,因此春风玉门是说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作的杰出贡献,造福了当地人民。②由“而左宗棠这次是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可知,左宗棠在西北贡献突出,位西北带来了春天,而“绿柳”正是左公精神的象征。“三千里绿柳”像“飘扬的旗帜”,生动形象地写出左公当年种柳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将柳树比作代表精神的旗帜,高度赞扬了左公保家卫国、开发西北、拯救民生等精神品格。(5)首先,依据“《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可知,文章各部分应以“写人、叙事、抒情”为总体思路行文。其次,认真揣摩三个小标题的含义,推测每部分的大致内容,比如,有“绿染戈壁”可知,本部分应以叙写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为主要内容,所以本部分应该先对左宗棠的生平做一简单的介绍,这属于“写人”;然后,重点叙写左宗棠如何在西北戈壁号召手下及人民种植柳树的,这属于“叙事”;最后,要对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最终“绿染戈壁”给予评价,这属于“抒情”。再如“柳色长青”,该小标题意在暗示左宗棠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长青”即不老,据此,可以推知该部分主要讲述后人对左宗棠种植柳树“生态大修复”精神的传承,对左宗棠“儒家的担当精神”的传承等内容。最后,参考本文的内容进行补充,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AC(2)①为政方面:廉洁勤政,亲民恤下,富有开拓精神。②个人性格方面:爱国思想,维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