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温良飞参备人:李立军陈永菊王得富马国军昌洪强赵明刚21.《论语》六则1课时个案实施:2010年月日星期个案实施:教学内容:《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2、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个案实施:2课时个案实施:2010年月日星期教学内容:《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2、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个案实施:个案实施:22.《世说新语》二则教学内容:〈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词句,体会短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2、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要求学生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1、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2、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3、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学过程:第1课时2010年月日星期
(一)导人新课
1·导语。"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2·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牡U,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二)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l·引语: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
2·学生交流,归纳。
3·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1)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
(2)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3)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
(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
(4)探究主旨:《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
(要点提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3·创读。
(1)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2)《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短小精悍,全文不足150字,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元方人门不顾"友人,试设想,友人会怎么想或怎么做?
(四)小结
个案实施:个案实施:个案实施:
第2课时个案实施:2010年月日星期
(一)导入
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样吗?
"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
(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共答题(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5·《世说新语》的故事篇幅都很短小,但能通过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行为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生动。《期行》中的(友人)"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
(四)总结
(五)作业
23、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重点难点1.重点个案实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个案实施:(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2.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学时间1课时年月日星期教学过程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由老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朗读时做到不读错音,节奏分明,朗朗上口o2.学生对课文字词质疑。3.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讲一句,要求字字落实)4.朗读课文。5.质疑: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讨论并归纳:。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个案实施:6.质疑: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个案实施: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质疑: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8.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四、小结(一)词语小结1.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3)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4)利其然利:对……(感到)有利可图,认为··…·有利可图62.虚词的用法。(二)内容小结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五、作业24、木兰诗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个案实施: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个案实施:教学过程第1课时年月日星期(-)导人新课(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三)整体感知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背景介绍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2)从第一段看,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个案实施: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个案实施:(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4.分析第二部分。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五)布置作业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第2课时年月日星期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个案实施:个案实施: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个案实施:个案实施:(二)整体感知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2.分析第三部分。(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个案实施: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个案实施: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四)总结、扩展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25.诗五首第1课时年月日星期教学目标:1、学习前二首诗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法指导: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教师导学:一、杂诗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重点提示:“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著花未:开花没有。君:朋友。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个案实施:二、学习《夜雨寄北》个案实施:1、学生齐读诗歌。2、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3、品味感悟:3、思考: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课堂小结:《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作业:背诵这两首诗第2课时年月日星期学习目标:1、学习后三首诗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法指导: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教师导学:一、《淮上与友人别》1、诗人简介,见课文。2、齐读全诗。个案实施:3、品析诗句:个案实施:4、思考: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5、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4、《送杜少府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众人行管理咨询网》课件
- 运动器材销售工作总结
-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北)(空白卷)
- 租车服务员工作总结
- 2006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驱动未来新型汽车
- 2023年-2024年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附解析答案可打印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
- 2023-2024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名校卷】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答案完美
- 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
- 企业文化、战略与电力能源知识参考题库练习卷含答案(一)
- 福建南平武夷高新技术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4
- 2024年设备维修部管理制度(6篇)
- GB/T 45083-2024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
- 精神科护理工作计划例文
- 2024山地买卖合同模板
-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 景区安全管理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