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马说》(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然”的用法

★【考查方式】

选出下列词语中“然”字的用法及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选出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知识梳理]

工(代词)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一《论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一《马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何时而乐耶?一一《岳阳楼记》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一一《唐雎不辱使命》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一一《出师表》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一一《公输》

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一一《陈涉世家》

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一《咏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一《口技》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一一《桃花源记》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闻之,欣然规往一一《桃花源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一《核舟记》

欣然起行。一一《记承天寺夜游》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一《五柳先生传》

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一一《小石潭记》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一一《岳阳楼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一《醉翁亭记》

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一一《醉翁亭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一《饮酒》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一《行路难》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秦王怫然怒。一一《唐雎不辱使命》

杂然相许。一一《愚公移山》

4.(连词)然而,但是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一一《出师表》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________a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WO8.防死于槽杨之间Cpian)

C.才美不外见(jian)P.一食或尽粟一石(sKD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6马(X汾八g)田死(pi石八)

8.翼。)横柄(Mo。)

C.C马者执第(螳)

D.才美不外加(j汾八)邪(狼)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嘉舂(必。)B.故日:教学相长也(ch/ng)

c.选贤与能())D.讲信修鹿(小以)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两项是(

A.哪(pian)死于槽柄3)之间

8.一食($M)或尽粟(C)一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kf)也

D.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

E.才美不外?(J-八)

5.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熨出八g)死于槽物之间8.一食或尽粟一五(shO

C.食(sKD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P.才美不外见(xwn)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大道之行也8.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P.说不清,道不明

7.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目也8.虽有毫舂

C.教然后知困P.讲信修睦

8.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则不愠

A.是故谋闭则不兴8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加来

C.鸣之画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则不闭

d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U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W.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更尽粟一石B.奉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家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8.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P.安求其能/千里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像不饱,力不足管之不能尽其材8.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里有名马里有千里之能D.虽有千里之熊安求其能千里也

1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反问)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

C.呜呼!其真无马邪?(反问)

P.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比喻)

14.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S.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策定不以其道B.马之千里者

C.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8.故日: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P.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P.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木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8.教然后知国(困惑)

C.星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太回(大家一样)

工乞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熊/安求其熊千里也8.基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基道

C.一食更尽粟一石/吸王命急宣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2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8.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盗窃乱贼而不作。

2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

2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食书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P.骈死于槽秘之间

23.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D.复前行,欲穷其林

24.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U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禄辱于奴隶人之手(zW)B.辨死于槽杨之间(pi瓶)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M)D.其真无马邪(比)

2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U策之不以其道。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8.与亚于槽杨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

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执策而出之(面对)

2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正确的。

8.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产这里反问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

知的无情嘲讽。

2d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用的是借物寓意的手法。

8.《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

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韩愈,字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D.《马说》是一篇论说文,以千里马寓人才,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

懑和控诉。

30.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是

8.[像■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

P.才美不外不外见:外面看不见

31.下列加点词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而且

8.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

C.执策而出之临:靠近

D.鸣之而不能厚其意通:通晓

3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3.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1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熊

安求其熊千里也

13.策之不以其道

执篥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拿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拿不饱,力不足

3S.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3.其真/不知马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3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

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1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

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的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3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P.安求其能千里也

3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书手

虽有千里多能

B.一管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不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13.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辨如于槽杨之间(成批地死去)

8厂章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P.执策而顺之(面对)

二、填空及简答

41.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

国至秦汉间论著的汇编。《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

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

成语是。

4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

43.填空。

(1)韩愈,字,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代著名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

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

(3)文中韩愈说明"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

是:,

4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槽柄()尽粟一石()辨死()

才美不外购:)执策()其真无马邪()

4S.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吸尽粟一石

(2)食之不能尽其林

(3)执策而1|自之

(4)策之不以其道

(S)基真无马邪

4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口)儿命()学学半()

4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里有嘉肴古义:今义:虽然

(2)不知其目也古义:今义:主旨

(力教学相长古义:今义:教书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里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号也

(3)教然后知国

(4)选贤与能

(5)冷、寡、孤、独

(6)女有归

(7)谋闭而不举

49.翻译下列句子。

(二)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日:教学相长也。

5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O)强食

(2)虽有至道

(3)不知其等也

(4)教然后知困

(5)然后能目反也

S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O)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货恶其弃于地也。

S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54.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5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飒)期死()槽颐)拿马者()外现)

516.一词多义

(1)观

①予那夫巴陵胜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那也________________

(2)或

①而吸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

②吸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___

(3)—

①一萼万顷________________

②而或长烟;空________________

(4)通

①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②政遇人和________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厚其意(《马说》)

(5)旷

①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57.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故:虽: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奴隶人:

(3)骈死于槽杨之间骈死:槽杨: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

(5)旦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7)执策而临之临:

58.解释下列的多义词。

(1)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2)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之奴隶人之手马三千里者

(4)能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

(5)而面伯乐不常有执策面临之

sq.本文中有五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请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

6(9.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①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

食不饱,力不足

②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

③以: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④其: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

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

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

6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意思:

(2)才美不外见

“"同"意思:

6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里有名马

(2)发辱于双妻人之手

(3)陟亚于借柄之间

(4):管或尽粟一石

(5)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烦之

63.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朝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的

美誉,是“"之首,与柳宗元并称“”。其作品大多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和为喻,对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64.按原文填空。

(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6s.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66.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工)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一句话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标两处)

(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一处)

68.《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

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69.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星马也

古义:今义:

(2)一食瞰尽粟一石

古义:今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今义:

(4)故里有名马

古义:今义:

70.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7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祗()辨死()槽柄()

粟()售马者()外星()

7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1)策之不以其道()

(2)才美不处见()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未知其能于里而食也()

(5)祗辱于奴隶人之千()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3.说说本文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74.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7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76.本文以“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作结,好处是什么?

77.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__________q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一)(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住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3)执策而出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2O2L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多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3.一套或尽粟一石拿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顺之把酒顺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那?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

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杨之间”。

U”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

反抗。

P.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6.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

如闻失一土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近八。

二、对比阅读

(一)(2022•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①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圉日:“楚之白琦④犹在乎?”对日:“然。”

简子日:”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日:”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日观射父⑥,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

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琦,先王之玩也,何宝焉?

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u)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酒人g):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

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里指给……看。④坛(脩八g):

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用见余大喜日

1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战于长勺

C.未尝为宝或异二者之为

D.甚为宝也几何矣基真无马邪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琦犹在乎?

<?.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W.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11.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乙文用","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二)(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物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

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日“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

学也。

&三而韭人俺之同病堂有术运强以为匆理有术安安名臆度如建则终身几毛可闫之蔓。贤于己者,忌之

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

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

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8.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熊能:才能

1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破:破解

D.孔文子不敢下问,夫子贤之耻:耻辱

14.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

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1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

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

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

明了“问”的重要性。

1S.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三)(202。辽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日:“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日:“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日:”虽有贤能,吾庸®知乎?”

晏子对日:“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乎是,故不知也。”

公日:“请问求贤?”

对日”观之以其游⑤,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

扬声®,不掩欲以荣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究则规甚所丕为宣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丕娶",夫上士难进而退

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么,哪里。④务:致

力,专力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

通“营",迷惑。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等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土难进而易退也

是淮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4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9.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工)【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用原文回答)。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四)(202。・湖北荆门•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售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单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卷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土,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攀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

民斫必直,删密,锄正,以天梅演梅为业以求钱也。悔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土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军其生气,以求重

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土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6,砍削,②鬻:yu,卖。

2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以朝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箪马等不可得(普通)未可明诏大号以缠天下之梅也(约束)

U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以天梅痼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博其意(沟通)遏其生气(抑制)

2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里有名马(连词,即使)8.星马也(代词,这,这样)

C.基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2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8.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

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U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土孤癖之瘾”。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工)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五)(2022•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

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

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请

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2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有千里马8.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耐伯乐不常有/鸣之地不能通其意

B.马?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P.策之不以其道/执篥而临之

2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8.【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P.【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2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六)(2O2L广西河池•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日:“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日:“死马且

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2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顾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加捐五百金

13.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

U/真无马邪/基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杨之间/涓人言于君日

2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略之(面对)

8.第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P.天下必以王为能由马(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

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

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31.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