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项练习: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项练习: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项练习: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项练习: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项练习: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④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⑤,落英@缤纷巴渔人甚异⑧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⑨。

【注】①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③[武陵]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④[缘]沿着,顺着。⑤[鲜美]新鲜美好。⑥[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⑦[缤

纷]繁多的样子。⑧[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⑨[欲穷其林]想走到那片林子的

尽头。穷,尽。

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他对

此感到很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咒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②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气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⑥。阡陌交通巴鸡犬相闻⑧。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⑨如外人。黄发垂髯硬,并怡然自乐。

【注】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②[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

真切。③[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④[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⑤[俨

(yan)然]整齐的样子。⑥[属]类。⑦[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⑧[相闻]可以互

相听到。⑨[悉]全,都。⑩[黄发垂髯(tia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臂,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参考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由狭窄幽暗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

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②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④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⑥邑人来此绝境⑥,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⑨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颁所闻,皆叹惋吗余人各复延⑫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吃“不

足⑭为外人道也。”

【注】①[乃]于是,就。②[具]详细。③[要]同“邀”,邀请。④[咸]全,者隆⑤[妻子]妻子儿女。⑥[绝

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⑦[遂与外人间(jia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

不通音讯。⑧[乃]竟然,居然。⑨[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⑩[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⑪[叹惋]感叹惋惜。⑫[延]邀请。⑬[语(yCi)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

渔人。⑭[不足]不值得,不必。

参考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

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

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不要说,更不必说

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

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告

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①,处处志②之。及郡下③,诣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注】①[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②[志]做记号。③[及郡下]到了

郡城。及,至1。郡,指武陵郡。④[诣(yi)]拜访。

参考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

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

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①刘子骥②,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③往,未果咒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①[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②[刘子骥]名,瞬(li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

游山泽”。③[规]打算,计划。④[未果]没有实现。⑤[寻]随即,不久。⑥[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

探求”的意思。

参考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没有实现。不

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与《以百姓为甲兵》(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绡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房玄龄①奏:“网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②曰:“甲兵武备,或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

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③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上:指唐太宗。③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

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0(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箪境:(2)乃不知有汉

(3)诚不可缺:(4)网府库甲兵: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2分)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

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2分)

王舆,合娜人。舆初为小校,从周本攻危全讽®。临战,本视贼水栅②,部分诸将,指旁山头一小营,

谓舆曰:“尔往为我取彼。”舆唯唯咒而色不欲行。本曰:“尔惮往耶?”舆曰:“公必不以舆为不武,请得

此栅破之,舍而趋彼何为?”本大喜曰:“尔亦知此为必争之地耶?吾本自行,今为尔功,劳而遣之。”舆

乘轻舟,袭破其前锋,遂排栅入,诸军继进,贼大溃。

与监军甄廷坚不相得,会廷坚被诬告有贰志,烈祖④遣使械⑤廷坚。舆刺知之,密告廷坚,因为谋曰:“今

独可即日乘轻舟,归阙待罪,毋与中使⑥遇。”廷坚恐惧,不暇为他谋,即从其计。至金陵,遇赦得免。

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矢自左耳出,又中旁一人,犹立死。舆扶归营,卧百余日复

起耳至老丕耳贵亦无瘢痍⑦。一攻颍州,倚营门,仗剑驱士卒登城。城上机石发,中营门及铠之半,皆糜碎,而

舆不伤,莫不异之。

(选自陆游《南唐书》,南京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周本、危全讽:均为人名。②栅:设置水寨时插在水中的木桩。③唯唯:应答声。④烈祖:指南

唐皇帝李鼻(bian)o⑤械:特指枷锁、镣一类的刑具。此处作动词。⑥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⑦瘢痍(ban

yf):创伤后留下的瘢痕。

1.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请用“/”标出来。(限三处)(3分)

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牌亦无瘢痍

2.文中有三个词语,文栋不理解,请你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只写出词义)(3分)

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

借助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惮:Ld台n①畏难,害怕。②敬,

尔惮往耶惮:

敬畏。③通“瘴”,劳苦。2.S④惊惧。

课内迁移“莫不异之”中的“异”,根据《桃花源记》中“渔人

遂排栅入遂:

甚异之”的“异”,可理解为“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成语推断“舍而趋彼何为"中的“趋”,可以根据成语“趋之若

不暇为他谋暇:

鹫”中的“趋”推断为“奔向,奔赴”的意思。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2分)

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

4.有人认为文中王舆个性鲜明,请你结合选文简析其形象特征。(4分)

答案:

桃花源记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1.(2分)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4分)(1)与外界隔绝的地方(2)竟然(3)确实(4)查看

3.(4分)(1)(2分)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3分)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3分)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

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

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参考译文: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

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

朕最好的兵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