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直线运动(解析版)_第1页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直线运动(解析版)_第2页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直线运动(解析版)_第3页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直线运动(解析版)_第4页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直线运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直线运动

一、速度为矢量,等于位移除以时间;速率是标量,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

①末、末、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172T37viV2v3...v„=l23...n

②17内、27内、37内……位移的比为:Xi:X2:X3:...:x„=l2:22:32:...:n2

③第一个7内、第二个7内、第三个7内……位移的比为:xi:xn:xni:…:x„=l:3:5:...:

(2n-l)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fl:f2:打:…:=l:(港-1):(十一

也):...:(yfn—\[n—l)

[例题1](2022秋•厦门期末)厦门规划到2035年建成12条地铁线路,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地铁

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如图所示,t=0时,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节车厢的

前端恰好与站台边感应门的一根立柱对齐。t=6s时,第一节车厢末端恰好通过这根立柱所在位

置,全部车厢通过立柱所用时间18so设各节车用长度相等,不计车厢间距离。则()

型用IF,

E感应门令柱

A.该列车共有10节车厢

B.第2个6s内有4节车厢通过这根立柱

C.最后一节车厢近过这根立柱的时间为(18-12夜)s

D.第4节车厢通过这根立柱的末速度小于整列车通过立柱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设每节车厢长度为x,设这列火车共有n节车厢,根据运动学公式

x=^at2,nx=at'2

解得n=9

该列车共有9节车厢,故A错误;

B.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比例关系1:3:5:7…,可知第2个

6s内有3节车厢通过这根立柱,故B错误;

C.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连续相等位移内时间的比例关系1:(V2-1):(V3-V2)...

(Vn-Vn^T),最后一节车厢过这根立柱的时间为G=-%)X6s=(18-12或)s,故C

正确;

D.第4节车厢通过这根立柱时,运动时间12s大于总时间的一半9s,则此时的速度大于中间时

刻速度,即大于整列车通过立柱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o

[例题2](2022秋•贵溪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港珠澳大桥上四段110m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标

记为a、b、c、d、e,若汽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b段的时间为t,贝版)

4brd•

T1lOmTIlOtnT110mT110mT

A.通过be段的时间也为t

B.通过ae段的时间为(2-V2)t

C.汽车通过b、c、d、e的速度之比为1:2:3:4

D.汽车通过b、c、d、e的速度之比为1:V2:V3:2

【解答】解: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分位移的特点:

AB>通过x、2x、3x、4x…所用时间之比ti:t2:t3:t4…=1:V2:V3:2…

所以汽车通过be段的时间为:f=(V2-1)t,汽车通过ae段的时间为t”=2t

故AB错误。

CD、x末、2x末、3x末…的瞬时速度之比vi:V2:V3:V4…=1:V2:V3:2…

所以汽车通过b、c、d、e的速度之比为1:V2:V3:2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0£=义/.、中间位置的速度。工=v*2+vo2

2

22

[例题3](2022秋•工农区校级月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为s,设这段位移

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v,则()

A.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uV*

B.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C.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u=5

D.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物体经过中点位置时,前后两段过程的位移相等,速度图象与时间所围的“面积”相等,由数学

知识得知V1<V2;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图象如图2,物体经过中点位置时,前后两段过程的位移相等,

速度图象与时间所围的“面积”相等,由数学知识得知V1<V2.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例题4](多选)(2022秋•荔湾区校级期中)一物体沿直线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i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前进si后立即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前进S2后速度变为零.已知si

>S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SI、S2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相等

B.物体通过SI、S2中点位置时的速度相等

C.物体通过SI、S2两段路程所用时间相等

D.两个加速度的大小的关系是ai<a2

【解答】解:A、设最大速度为v,则加速阶段平均速度为:vr=~减速阶段的平均速度为:

v2=3故A正确;

B、匀变速直线运动总,中间位置的速度与初末速度关系公式为:vs=故加速阶段中点

位置速度为:z=孝心减速阶段中点位置速度为:V2=^v,故V1=V2,故B正确;

C、由选项A分析可知,加速阶段与减速阶段的平均速度相等,而S1>S2,故物体通过SI、S2两

段路程所用时间不等,加速阶段用时较长,故c错误;

D、根据a=铛,加速阶段与减速阶段速度变化的大小相等,而加速阶段用时较长,故加速阶段

的加速度较小,即ai<a2,故D正确;

故选:ABDo

四、若位移的表达式为x=At2+Bt,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0=3(m/s),加速度a=

2A(m/s2)

[例题5]在匀变速直线中我们推导出了位移的表达式x=vot+1at2.对于一个初速度为vo的物体,

如果其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2=20+短,则其速度表达式正确的是()

A.v=vo+^kt2B.v=aot+^kt2

C.v=vo+aot+权t2D.v=vo+1(aot+kt2)

【解答】解:因为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可以做出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a-t图象的面积等于t时间内速度的增量,为:

△.=&+(?+%=>。t+抑2

因为△V=V—v0

2

解得:v=vQ+△u=%+a0t+fct,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o

[例题6]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是:x=4t-2t2,x和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

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A.4m/s和-2m/s2B.4m/s和-4m/s2

C.4mzs和2mzs2D.4m/sfl4m/s2

【解答】解:根据%=%1+-2/知,质点的初速度vo=4m/s,加速度a=-4m/s2,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o

五、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t上=,下=£,上升的最大高度8=兴

[例题7]如图所示,小球甲从距离地面高度为hi=15m处以速度vo=lOm/s竖直向上抛出,同时小

球乙从距离地面高度为h2=20m处开始自由下落,小球运动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

度取g=10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0m

15m

■▼

A.小球乙落地前,两小球的速度差逐渐变大

B.落地前的运动过程中小球甲、乙的平均速率之比为5:6

C.至小球乙落地时,甲、乙两球的位移大小之比为3:4

D.小球甲、乙运动的第1s内位移相同

【解答】解:A.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甲球跟乙球的速度差为△v=vo-gt-(-gt)=vo,故A

错误;

B.由h=1gt2

得乙球落地用时间为

t2=2s

1

对甲球:由voti-agt:=-15

解得

ti=3s

甲球经过的路程为25m,乙球经过的路程为20m,那么落地前的运动过程中小球甲、乙的平均速

率之比为5:6,故B正确;

C.乙球落地时,甲球的位移为0,即恰好回到抛出点,则至小球乙落地时,甲、乙两球的位移大

小之比为0,故C错误;

1111

D.对甲球,第1s内位移x'=gt'2=2X10X12m=5m,对乙球,第Is内位移x'=^gt'2=,x10X

12m=5m,两位移方向不同,故D错误。

故选:Bo

六、选定正方向之后,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直接用公式进行“全过程分析”。

[例题8]小明将一篮球(视为质点)从距水平地面的高度为1.4m处以大小为6m/s的初速度竖直向

上抛出,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抛出点到最高点,篮球的位移大小为3.6m

B.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篮球的平均速度大小为7m/s

C.篮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8m/s

D.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篮球有4次运动到与抛出点的距离为1m处

【解答】解:A、根据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可知,从抛出点到最高点,篮球的位移:卜=翼=皋1!1

乙gzxj.u

=1.8m,故A错误;

B、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篮球的位移大小:x=1.4m,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根据位移一时间公

1

式可知,-x=Uot-,gt2

解得:t=1.4s,平均速度大小:方=*=14m/s=lm/s,故B错误;

L

C、篮球落地速度:v=vo-gt=6m/s-10X1.4m/s=-8m/s,大小为8m/s,故C正确;

D、篮球落地后不会反弹,则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篮球有3次运动到与抛出点的距离为1m

处,故D错误。

故选:Co

七、追及相遇问题:二者共速时往往相距最近或相距最远,可以结合v-t图象帮助分析

[例题9](2023•岳阳一模)歼-2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具有隐身好、机动性强、

战斗力强等特点。在某次模拟演习中,歼-20巡航时发现前方5km处有一敌机正在匀速逃跑。

歼-20立即加速追赶,在追赶的过程中两飞机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歼-20追上敌机的最短时间为14s

B.歼-20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0m/s2

C.在追上敌机前,歼-20与敌机的最大距离为900m

D.在追击的过程中,歼-20的最大速度为700m/s

【解答】解:B.v-t图像中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由。=雾=竺号"m/s2=50m/s2,故B

正确;

A.前14s内歼-20与敌机的位移分别为

11

我—22

xvot+2ttt=100x14m+2x50x14m=6300m

x敌=丫止=400义14m=5600m,贝!jAx=x我-x敌=700mV5km,

因此歼-20在第14s末并未追上敌机,所以最短时间大于14s;故A错误;

C.当歼-20与敌机速度相同时,即在第6s末,歼-20与敌机的距离最大,根据v-t图像图线

与x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得歼-20与敌机的最大距离为"皿=6X(40尸00)m+5km=

5.9km,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在第14s末歼-20达到最大速度,即=%+砒2=1。。巾/s+50m/s2x

14s=800m/s,故D错误。

故选B。

[例题10]国际足联世界杯(FIFAWorldCup)简称“世界杯”,是世界上最高荣誉、最高规格、最高竞

技水平、最高知名度的足球比赛,与奥运会并称为全球体育两大最顶级赛事,影响力和转播覆

盖率超过奥运会的全球最大体育盛事。2022年世界杯在卡塔尔举行,同时也是第一届在冬季举

行的世界杯。一次训练中,攻方前锋1、2和守方后卫队员在场中位置如图所示,前锋1控球。

某时刻前锋1将足球踢出,足球在草地以vi=16m/s的初速度沿偏离中线37°的方向做匀减速

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i=2.4m/s2;前锋2看到球被踢出后经过to(反应时间)后沿图中虚

线从静止开始向对方球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4m/s2,他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V2=8m/s,前锋2恰好能截获足球。(sin37°=0.6,cos37°=0.8)

(1)求前锋2截获足球时足球的速度大小?

(2)求前锋2的反应时间to?

(3)前锋2接球后与球一起以5m/s的速度沿虚线匀速冲向对方球门,同时处于边线的守方后卫

从静止开始沿平行于中线的方向先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10m/s后继续匀速向前堵截前锋

2o守方后卫要想截停足球,加速阶段的加速度至少多大?

【解答】解:(1)设足球场长为b,宽为a。前锋2截获足球时,足球恰好运动到虚线处,此过

程中足球运动的位移为7。=,o°m=50m

X=uC/oO/CrznC/.oO7/

由速度一位移公式%'2-u/-2arx

代入数据解得足球到达边界,即前锋2截获足球时,足球速度大小为VI,=4m/s

(2)前锋2截获足球时运动的位移为X2=xsin37°=50X0.6m=30m

前锋2匀加速的时间为t2=?=小=2s

a24

加速过程中的位移为X2'=乎t2=|x2m=8m

匀速阶段位移为X2〃=X2-X2'=30m-8m=22m

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等S

前锋2追上足球时用总时间(包括反应时间)为1=归式=监为=5$

2?

则前锋2的反应时间为to=t-t2'-t2=5s--g-s-2s=0.25s

(3)设后卫距底线距离为xo‘、前锋2接球后与球一起运动速度为V3,

后卫截停足球时,前锋2带足球运动的距离为X3=?-X2-xo'=-30m-5m=25m

前锋2带足球运动所用时间为t3="=§s=5s

v35

设后卫加速度为a3,则有]=枭+v3(t3-券)

代入数据解得&3=5m/s2

答:(1)前锋2截获足球时足球的速度大小为4m/s;

(2)前锋2的反应时间to为0.25s;

(3)加速阶段的加速度至少为5m/s2。

八、“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to,(3)刹车时间to的求法.由17=%+砒,

令。=0,求出场便为刹车时间,即to=—蔡。

①比较t与琳,若t>t0,则>=0;若t<,0,则。=%+ato

②若t2耳,则。=0,车已经停止,求刹车距离的方法有三种:

③根据位移公式注意式中t只能取如

④根据速度位移公式一面=2ax;

⑤根据平均速度位移公式x=^t.

[例题11](多选)某人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测试汽车的加速和减速性能,汽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

行驶,然后以大小为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并开始计时,加速10s后开始刹车以大小为

Im/s2的加速度匀减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10s时,汽车走过的位移大小是50nl

B.在t=12s时,汽车的速度大小是8m/s

C.在t=22s时,汽车走过的位移大小是123m

D.在t=22s时,汽车走过的位移大小是125m

【解答】解:A.设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i,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关系得加速10s时

11O1

2

通过的位移为%=votr+6=ygx10m+2x0.5x10m=75m,故A错误;

B.设减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2,加速10s的速度为vi=vo+aiti=5m/s+0.5X10m/s=10m/s,再减速

2s就是12s时的速度为V2=vi-a2t2=10m/s-1X2m/s=8m/s,故B正确;

CD.减速的初速度时加速的末速度vi,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关系得减速到零需要的

时间为琳=久=半S=10s,即汽车从加速再减速到零总需时间为t=10s+10s=20s,22s时车已

a21

经停止2s,位移为20s时的位移,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关系得减速位移为x'=v^o-

11

xx2

2<22to-10x10m—110m=50m,即t=22s时汽车走过的位移大小为x"=x+x'=

75m+50m=125m,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o

[例题12]一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警示牌,

立即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加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可简化为图(a)中的图线。图(a)中,0〜

ti时间段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ti〜t2时间段为刹车系统的启动时间;从

t2时刻开始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直至汽车停止。已知,t2时刻之后的第1S内汽车的位移

(1)求t2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2)已知ti=0.7s,t2=1.6s,求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距离。

【解答】解:(1)在t2时刻之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在第4s末汽车的速度恰好为零,则

第Is内汽车的位移与第4s内的位移的比值为:7:1,而实际上第1s内汽车的位移与第4s内的

位移的比值为:~=~=~

%20.511

由此可知,汽车在第4s末之前速度就已经为零,停止了运动。

设t2时刻汽车的速度为V2,在t2时刻以后经过时间t速度减到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逆向思维将运动看作反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

第4s内的位移X2=%(t-3)2

第Is内的位移xi=^at2—(t-1)2

解得:t=3.5s,a=4m/s2

则:v2=at=4X3.5m/s=14m/s;

(2)由a-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可得ti〜t2时间段汽车速度增加量为:

Av=2(t2-ti)a=1X(1.6-0.7)X4m/s=1.8m/s

0〜ti时间段汽车的速度为:vi=v2-Av=14m/s-1.8m/s=12.2m/s

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距离为:

s=viti=12.2X0.7m=8.54m。

答:(1)t2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为14m/s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为4向$2。

(2)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距离为8.54m。

九、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7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AX=X2-X1=X3-X2=i=X"-X"

2

-i—aT.

[例题13](2023•浙江开学)如图是某同学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打下的一条纸带,(每两点间还有1

个点没有画出来),以打点A为坐标原点,各打点与A点之间的距离在纸带上标出。打点计时

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o

(HrsrzT^6cm

试根据图中纸带,简述二种计算重力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