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一信息文本阅读
考点6评价论点论据
/‘考点突破
分析评价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判断选项内容与材料主要观点一般有以下几种关系:
①与材料主要观点相符;②与材料主要观点不符;③属于材料次要观点;④与材料观点无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看中国当代文学史,《青春之歌》《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一批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掀起传播热潮,
与文艺评论密切相关。伴随这些作品的问世,主流报刊不仅组织编发评论家、学者的专业论述,还精心选
登不少普通读者的热情来信,通过不同角度的评论、研讨,阐发作品特色,帮助读者理解,提炼创作经验,
甚至带动文艺潮流,引领审美风尚。
而今,许多人习惯看电影之前,先上网查一下电影评分和网友评价,看完电影之后,再随手打个分、
发条短评。这些反应迅速、结果直观的作品评分,以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网络微评、快评,成为互联
网时代文艺评论的特色构成。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才能切实提升主流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传统文艺评论阵地
在对文艺现场长期地追踪、关注与互动中,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具备较成熟的组
织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经验。建强用好阵地,就要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强化议题设置和价值引领的
功能。与此同时,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聚共识的全媒体评论产品,放
大主旋律的声量,扩大正能量的覆盖面,开拓主流文艺评论的新空间。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才能促进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时下活跃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大众评论,不乏真切生动的感受、深刻新颖的见解和有的放矢的批评,体现
着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这些反过来也会影响专业评论,促使文艺评论家更好回应
读者观众需求,增强评论的有效性、针对性。但也应看到,避免情绪化、肤浅化、娱乐化的倾向,也需要
更多专业评论走进网站平台,参与话题讨论,发挥专业评论优长。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既要善用媒介,又要健全管理;既要端正价值取向,也要完善技术手段。大
数据和算法固然很“懂”用户,但不能只考虑迎合需求,更有义务丰富用户的文化选择、提升人们的精神
追求。无论媒介如何变化,都不能丢掉文艺评论的公信力,不能弱化文艺评论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涵养社
会文化风气的职责。
(选自胡妍妍《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
材料二:
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
审美启迪的作用。
做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催生精品、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健康的文艺评论要向经典致敬、为精品点赞、给创作导航。一曲《我和我的祖国》,
代代传唱经久不衰,旋律响起让多少人瞬间泪目;一部《大江大河》聚焦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以小人物
展现大时代,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这一曲曲、一部部优秀作品凝结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时
代情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评论就是要把好手中的“方向盘”,深挖思想内涵
和文化根源,阐释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指引创作导向和欣赏取向,为上乘佳作、精品力作“鼓”与
做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文艺评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把文
艺作品中展现的崇高理想、时代风貌、良好风尚,更加深入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能够启迪人的思想、温润
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触及灵魂,引起共鸣。一篇文艺评论也是一部文艺作
品,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不能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这是文艺作
品的担当,更是文艺评论的担当。文艺评论要鼓舞人们奋勇前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做抵制文艺歪风的“监督员”。文艺评论要敢于“剜烂苹果”。随着逐利资本深度潜入文艺市场这片
蓝海,一片繁荣的背后难免鱼龙混杂: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经济思维误导文艺创作,以利益思维
限定审美标准;为了流量不在乎质量,为了走红不惜触及底线;变异的“饭圈”文化操控评论风向和舆论
走向,拉低道德和良知底线……凡此种种,无疑会严重侵蚀文艺肌体、扭曲价值导向、破坏社会风气。文
艺评论要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保持对“失序”和''爆款"的警醒与克制,不被“酷评”“歪
评”左右,更不能为附庸作品而“失真”、为追求流量而“失向”、为吸引眼球而“失态”、为迎合资本
而“失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广大评论工作者要打磨好评论的利器,用深邃的思想品鉴有筋骨、有
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用生动的笔触弘扬记录人民伟大实践、反映时代发展进步的社会风尚;用鲜明
的态度抵制文艺垃圾、批驳文艺乱象。惟其如此,才能让彰显信仰之光、传递崇高美德、凝聚中国力量的
文艺之花在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选自《文艺评论要有价值坚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回看中国当代文学史,文艺评论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直接导致《青春之歌》等作品掀起传播
热潮,更带动文艺潮流、引领审美风尚。
B.相较于学术专业论述、报刊读者来信等传统评论模式,新时代背景下的文艺评论群众参与更为广泛,
打分、快评等形式为文艺评论注入了新活力。
C.主流文艺评论应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放大主旋律的声量,扩大正能量的覆盖面,努力成为大众评论
的领航者与引路人,从根本上主导大众评论风向。
D.社交平台应为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平台的生命力和公信力应主要放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
追求上,而不应放在满足客户需要上。
2.下列对有关文艺评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要为上乘佳作“鼓掌”“叫卖”,要深挖思想内涵和文化根源、阐释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指引创作导向和欣赏取向。
B.一篇文艺评论也是一部文艺作品,不仅要做到文质兼美,更应勇担社会责任与使命,有力推动新时代
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C.随着资本深度潜入文艺市场,文艺评论的良性发展也受到种种挑战,坚守正确价值取向也就显得尤为
重要。
D.时下不少大众点评比专业评论更生动、更专业,使得专业评论家不得不迎合大众口味,改变评论风格。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某网剧在开播时,有偿雇佣多名网民为其虚假打高分,有意制造热播假象,经媒体曝光后,遭到了各
大社交平台的联名抵制。
B.某高校历史学院与传媒学院联手推出“教授教你看懂《觉醒年代》”直播课,既推广了电视剧,也深
度讲解了革命先驱开天辟地的伟大历程。
C.随着网络社交平台不断发展,文化类博主这一职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追捧,甚至有机构推出“博主
速成班”,有偿教授文艺评论写作的专业模板。
D.大众与文艺评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年代久远的电影、电视剧因热心粉丝的连续点赞和诚心推广
而重新受到大众认可,再次掀起热播潮。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文艺评论事业的良性发展?请依据材料,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命题突破
命题点1:准确概括并理解主要观点
I突破攻略
关注选项的具体表述,尤其是:①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的,②属于材料中次要观点的,③论点偏颇或
:推论明显不现实、不合理的,④表述内容与材料无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做真题
二、(2021•新高考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
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
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
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
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
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
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
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
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
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
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
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
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
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
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
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
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
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
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
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
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
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
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
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
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
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
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
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
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
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
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
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
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
成长。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
看法。
再练模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首先要讲讲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这是西方对阐释学的定
义。其实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
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也就是阐释的过程。比如说西方的阐释学是源于对《圣经》的解
释,中国的阐释学最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经学的解释,现代也有学者研究经学阐释学。除了经学
以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有关文学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文学阐释学。西方的《圣经》
阐释就不用说了,它是一种正宗的阐释学的传统,但是其他的文化现象,比如说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
兴,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对古希腊传统的一种全新的诠释。
在中国其实也是这样。从传统学术来看,儒家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
都与文本的阐释密切相关。也是各个时代,不同的学者对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开创了自己一代新的学问。
比如以经学阐释学来说,在汉代就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样两个不同的解释传统,到了后来魏晋时期对
经学的解释又有新的发展,变成了玄学的一种解释。魏晋玄学大多还是讲解儒家经典《论语》《周易》等,
用玄学观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当然唐代的经学解释主要继承了汉代。不过到了宋代,学者们就对汉唐的
经学产生了全面的质疑,这种全面的质疑从北宋欧阳修等人开始,一直到南宋的朱熹讲《诗经》都有很多
新的发现、发明,也就是说宋代的经学传统又是一种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释、重新认识的过程。清代的乾
嘉学派继承了汉代的古文经学的传统,但是同时也有与乾嘉学派对立的学派,就是宋学学派。宋学学派继
承了宋代经学研究的传统。因此在中国来说,学术的发展,都是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重新的、不断的解释,
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学术风格和新的思想。
隋唐佛学也是如此。汉译佛经最早的解释方法“格义”,把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对,有点
像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比如把佛教的“空”和老子的“无”进行格义。隋唐对佛经进行解释,形成不同
的佛教宗派,比如天台宗主要对《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进行解读,建构了自己的佛学体系。
华严宗对《华严经》进行解铎。玄奘的法相宗,编译《成唯识论》。玄奘翻译更注重文义的可靠性,翻译
得最好,但是阅读的人比较少,太学者化。
我们要讲的是文学阐释。在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诗文选本、评点本,有各种各样的诗话,有各种
各样的笔记,对中国文学有很多精彩的解释。我们这门课就是希望大家从现代学术的立场,用现代学术的
眼光去重新观照中国古典文学,重新观照中国古代的文学阐释传统。在中国,经学、玄学、佛学、礼学、
考据学等无一不与文本阐释密切相关。可以说各个时代各种学术思潮就是在对经典的不同阐释中诞生。当
今我们写论文、从事学术研究其实也就是对我们课题所涉及的古典文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因此了解
一些古今中外的阐释学理论对于我们如何选择一种学术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周裕楷《〈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导论》)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解释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诗经》到清代的注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个历史时
期形成的不同阐释观念和方法,与诗歌批评交相呼应。阐释方法和诗歌批评不是全等的,中间有交叉的地
方,但是它们不一样:阐释学主要是文本解释与理解的问题,并不是像诗歌批评那样说哪一首诗好、哪一
首不好,而是要阐释。这种传统又反过来对诗人的创作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以才学为注”,其
实是与“以才学为诗”互为因果关系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与其对应的文本类型
或阐释者判定的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制约。比如有一种诗歌,我们看起来它写的完全是一些意象,
就是所谓的象喻性文本,但是阐释者认为这是记事的,或认为是比兴的,那么他把它当成记事性文本来理
解的话,就会去给它编年,就会去给它寻找本事,等等。换句话说,诗歌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之间存在着
一种互动的关系。
(摘编自周裕错《中国古典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
1.下列关于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对《圣经》的理解与解释是西方阐释学的滥觞,同时也是西方一种正宗的阐释学传统。
B.玄奘翻译佛经可视为对佛经的一种重新阐释和理解,这也形成了唐代法相唯识佛学思想。
C.我们可以把对中国古代的各种诗文选本、评点本、诗话、笔记等中的文学解释称为文学阐释。
D.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与诗歌阐释的观念和方法有所交集,其对诗人的创作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阐释学是对有关文学文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它是阐释学众多子学科中的一门。
B.对经典文本重新阐释能形成新的思想,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研究即是阐释”。
C.在经学的历史发展中,乾嘉学派和宋学学派的对立,是缘于对儒家经典文本的不同解释。
D.诗歌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存在着互动关系,我们只有掌握了这种关系,才能阐释理解诗歌。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人类学术的发展即是阐释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西方阐释学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B.材料一中,从中国经学、佛学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对经典重新阐释一定可以开创各自时代的新学问。
C.材料一中,文章讲述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讲述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D.材料二中,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只与其对应的客观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与阐释者对其文本类型的
认知无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在现阶段学习中,我们高中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特别在语文学习中,认为只要读一读、记一
记即可。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谈谈在语文学习中注重经典文章的理解和解释有哪些意义。
命题点2:正确选用论据
(;
:突破攻略
立足具体材料,找出材料的论点;分析论据内涵,判断与论点是否一致;进行对比选择,选出符|
I
i合题意的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做真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
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
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
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
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
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
3兄0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
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
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
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
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
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
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
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
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
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
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
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
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
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
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
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
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
——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
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
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
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
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
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
维,维日:'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
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
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
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
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
“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镇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
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
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阂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
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对此的理解。
再练模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
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
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
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
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
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
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
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
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
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
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
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
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
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
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
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
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
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
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
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
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
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
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
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冬:”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
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
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
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
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
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
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
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族仿观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
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屈面上,后者指的是一
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
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
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
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
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
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
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
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鸥《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尖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
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
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
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
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
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
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
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耍考虑'怎么
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
这体现了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
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
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命题点3:综合分析论点、论据、论证
('
I突破攻略;
I
正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等。解题时,:
I
I
i需要重点分析论据、论证,尤其是论点与论据是否能够对应。
I
先做真题
六、(2022•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
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
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
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
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
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
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
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
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流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
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
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
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
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
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
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
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
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
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
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
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
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
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
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
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
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
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
再练模拟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
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
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
“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
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
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
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
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
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
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
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
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
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
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房屋协议模板范本
- 2025女方离婚协议书
- 运动障碍性脑瘫病因介绍
- 表皮囊肿病因介绍
- 质量策划方案20241219
- (案例)标准件项目立项报告
- (2024)冷渣器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2-2023学年天津四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重庆2020-2024年中考英语5年真题回-学生版-专题07 阅读理解之说明文
- 初中美术岭南版八年级上册《图形·联想·创意》教学设计
- 数控类论文开题报告
- DB34∕T 2290-2022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规程
- 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国开-参考资料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与升级手册
- 8《网络新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2
- 202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招聘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眼科延续护理
- 初中语文++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服装修改行业市场需求变化带来新的商业机遇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