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自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A.历史学是研究人类过去所有活动的学科B.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C.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的学科D.历史学是研究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学科2、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A.马克思B.恩格斯D.斯大林A.夏朝的建立B.商朝的建立C.西周的建立D.东周的建立4、关于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家分晋”,下列哪A.三家指的是齐、楚、燕三国B.分晋发生在西周时期C.三家指的是韩、赵、魏三国D.这一事件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解析:“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期,晋国的权力逐渐被韩、赵、魏三个大夫家族5、以下哪位人物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A.王阳明C.张载D.陆九渊解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为重要的儒家学者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的思学的代表人物;张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提心学先驱。因此,正确答案是B.朱熹。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武汉保卫战解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在敌(1937年9月)是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附近对日军进行的一次伏击战,它打破保卫战都是由国民政府军队主导的正面战场战役。因此,正确答案是B.平型关大捷。7、关于中国古代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是统一的国家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是法家思想盛行的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盛行的时期8、以下哪位学者被尊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司马迁C.王安石解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A选项正9、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南宋时期?A.唐朝灭亡B.五代十国结束C.北宋灭亡D.金朝灭亡宋在1127年由赵构建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唐朝灭亡标志着唐朝结束,B选项五A.造纸术B.指南针D.印刷术解析:虽然四个选项中的发明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贡献,但印刷术(D)最直接地而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扩散。造纸术(A)也对信息保存有重要贡献,但它更多是提供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赫拉克利特解析:古希腊哲学的三大巨头通常指的是苏格拉底(A)、柏拉图(B),以及亚里士多德(C)。这三位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苏格拉底教柏拉图,柏拉图教亚里士多德)更是为人所熟知。赫拉克利特(D)是一位重要12、哪个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A.凡尔赛条约的签署B.协约国与德国停战协定的签订C.巴黎和会的召开D.国际联盟的成立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的标志是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A)的签署。尽管协约国与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签订了停战协定(B),这实际上停止了战条约等一战后条约的国际会议,而国际联盟(D)则是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建立的C.司马迁D.王安石B.西晋C.南北朝A.魏征上疏B.玄奘西行C.赵匡胤黄袍加身D.张载西夏立国解析:《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末年(公元959年)的历史。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北宋D.左丘明A.魏晋南北朝A.儒家B.道家解析:道家学派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19、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A.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B.1840年鸦片战争C.1911年辛亥革命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因此,正20、以下哪位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A.康有为B.梁启超C.章太炎D.谭嗣同解析: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他主张变法维新,提倡科学、民主和法治,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A选项的康有为也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但不是启蒙运动的先驱;C选项的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反对封建主义,但并非启蒙运动的先驱;D选项的谭嗣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参与过戊戌变法,但同样不是启蒙运动的先驱。因此,正确答案是B。二、史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史料一:“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刘秀下诏,令天下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补郎中、博士、议郎等官。举孝廉成为选官的重要途径,对后世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设立了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注重文学才华。唐代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宋代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1.分析史料一中“举孝廉”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后世科举制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2.结合史料二,阐述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历史背景:史料一中的“举孝廉”制度是在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为了选拔2.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唐代科举制度以进士科为最高等级,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注重文学才华。这种特点使得唐代科举制度更加重视文学修养,培养了大量文学人才。对后世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它为宋代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使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核心科目。其二,唐代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影响了后世,使得后来的科举考试更加注重文学和才艺的考核。其三,唐代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对文化知识的重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繁荣。第二题:史料分析题阅读以下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料一: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史料二: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史料三:1919年9月,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2.结合史料二,分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作用。3.根据史料三,阐述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背景:1919年,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却无法收回国家权益,特别是山东问题c.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d.五四运动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的现代化进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题:论述题:结合历史学理论,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秦始皇为例,探讨其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答案: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他的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b.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c.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度量衡、文字、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d.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范例。a.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纪元。b.秦朝的统一,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秦始皇的改革措施,为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a.政治制度: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等。c.经济发展:秦始皇的统一和改革措施,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丝第二题:论述题:试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应用。1.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历史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应用:a.坚持唯物史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b.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变革。c.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揭示其发展规律。d.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想、宗教等方面,揭示其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历史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唯物史观,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既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又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研究方法。2.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变革。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3.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揭示其发展规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4.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想、宗教等方面,揭示其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成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总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述题:试论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传播途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b.西方学者和传教士的传播:一些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中国。c.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传播: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赴欧洲留学,学习马克d.国内思想界的传播: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2.传播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具有以下特点:a.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b.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c.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迅速,影响深远。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2.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3.政治制度变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4.经济制度变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如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5.文化教育变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变革,如新文化运动、教育改革等。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应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特点,然后从思想解放、革命实践、政治制度变革、经济制度变革、文化教育变革等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历史事实和理论观点,使论述具有说服力。第四题:论述题:试分析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在命题趋势及考查重点上的差异,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答案:一、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在命题趋势及考查重点上的差异1.命题趋势:(1)中国古代史: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的命题趋势逐渐倾向于考查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文化因素、社会结构演变、民族关系、地理环境等因素,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影响。(2)近现代史:近现代史的命题趋势则更加注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变革、文化思潮、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2.考查重点:(1)中国古代史:考查重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观念、历史思想等方面的知识。(2)近现代史:考查重点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变革、文化思潮、中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二、实际案例说明1.中国古代史案例:以2018年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其中一道论述题要求考生分析《史记》中“太史公曰”的意义。这道题目考查了考生对《史记》这一历史文献的理解,以及对太史公在历史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