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传记文言文核心考点复习(中)_第1页
上海高考语文传记文言文核心考点复习(中)_第2页
上海高考语文传记文言文核心考点复习(中)_第3页
上海高考语文传记文言文核心考点复习(中)_第4页
上海高考语文传记文言文核心考点复习(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记文言文■中(核心考点精讲精练)

IA.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最新模拟试题演练)

(2024•上海黄浦•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颂传

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冲江宁县。

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药诸郡。颂日:“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

量其有无,事亦随集。”

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

火时,郡人岁承,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

称善久之。

④徒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

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

既而妇死。元孚惭目:“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目:“某以转运司责逋②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

无以偿。”颂目:“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

果如期而足。

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

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

出告。星辰健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售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

【注】①唱:喧嚷。②逋,(bU):拖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进士,期江宁县()(2)颂既邃于律历()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垣诸郡

A.磨炼B.激励C.虐害D.振奋

3.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郡人酒汹()

A.骚乱不宁B.议论纷纷C.气势凶猛D.争吵不休

4.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6.依据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邓元孚“惭”的原因。

7.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填写相关的内容。

事件品质

第②段:反对有关部门搜刮地方,加重地方负担(1)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第④段:遇到因病不能接受杖刑的犯人能人性化处理

(3)关爱百姓(心系百姓)

第⑤段:____________

第⑥段:制造的水运浑天仪能够精准报时(4)____________

【答案】1.掌管,做……知县精通2.C3.A4.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

/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我放了你们,让你们做事谋生,(你们的收入)除了供给(家人)吃穿以

外,都用来补偿官府,约好一定的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6.(1)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武断豪妇

装病感到羞愧;

(2)在豪妇因病而不能接受杖责时,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为自认为比苏颂高明而羞愧;

(3)最后的事实证明,豪妇并非装病,自己出的主意也可能经不起“公议”的检验,邓元孚也为自己见识

浅陋而感到惭愧。7.求真务实遇到火情,指挥有度,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临

危不乱(沉着冷静)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采取柔性政策,与百姓约定期限精于研究创造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1)知:动词,管理、担任。句意: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

(2)邃:动词,精通、深入研究。句意: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或:苏颂精通律例)。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厉:害,虐害,损害。句意:主管官员让诸郡进献不应时难以找到的物资。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汹汹:骚乱不宁。句意:郡人骚乱不宁。

故选Ao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只要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

“岂”表反问,常置于句首,引出反问的内容,“为……所”被动结构,不断开,“岂可为一妇所绐”独

立成句,前后断开;

“但”引出条件关系的分句,“医如法检”作“谕”的宾语(双宾语),“但谕医如法检”独立断开;

“自不诬矣”,否定句,独立断开。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释”,释放;“营生”,做事谋生;“悉”,都;“期”,约定期限。

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原文“徒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分析,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武断豪妇

装病感到羞愧;

(2)结合原文“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分析,在豪妇因病而不能接受杖责时,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为自认为比苏颂高明而羞愧;

(3)结合原文“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

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分析,最后的事实证明,豪妇并非装病,自己出的主意也

可能经不起“公议”的检验,邓元孚也为自己见识浅陋而感到惭愧。

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原文第②段“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分析,苏颂具有实

事求是的品质。

(2)结合原文第③段“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

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可知,遇到火情,指

挥有度,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

(3)结合(2)中信息总结形象特征或品质为: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4)结合原文第⑤段: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苏颂说“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

以岁月而足,可乎?”采用宽容和缓的政策,与百姓约定期限,既帮了百姓也有助于国家,可见智慧有法,

体贴百姓。

(5)结合原文第⑥段“颂既邃于律历"''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

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可见人物品质:精于研究创造。

参考译文:

苏颂传

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宁人。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

②仁宗驾崩,修建陵墓。主管官员让诸郡进献不应时难以找到的物资。苏颂说:“皇帝的遗诏要求务

必采取简约的方式,哪里有要求土地不出产反而强迫进献的呢?应该估量当地有无物产,事情也要跟随大

家的意愿展开。”

③苏颂护送契丹使者,夜晚住在恩州,驿站着火,侍卫请求他外出躲避,苏颂没有起身。恩州的士兵

想进入救火,他闭门不让他们进来,而是慢慢地让防守的士卒扑灭大火。一开始着火的时候,郡人骚乱不

宁,说契丹使者有变,救兵也想趁机发生事端,全仰仗苏颂安稳处置而制止了事件的发生。于是让朝廷听

闻了这件事情,神宗有所怀疑。苏颂出使完毕回国,入朝上奏,皇帝称赞了很久。

④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每十天就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元孚对

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

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言语有轻重,人们有观望之心,或许就会招来让人后

悔的结果。“不久妇人死了,邓元孚惭愧地说:“我们心胸狭窄,哪里能够看透您的良苦用心呢。”

⑤吴越闹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

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夜里被囚禁白天受关押,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还债。"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

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

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

⑥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

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

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

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看验时也应验,不差片亥L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

(2024•上海浦东新•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前汉霍去病

[宋]张预

①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子也。年十八,善骑射,从大将军为嫖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奔大将军数百

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

②元狩三年春为骡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廛皋兰下,执浑邪王子及相

国都尉,收休屠祭天金人,有功益封。

③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

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由大将军。

④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巧。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

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

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

⑤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⑥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日:“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土。

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上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粗,或不能自振,而

去病尚穿域蹋鞠也。

(有删节)

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中大将军()(2)即驰传以闸()

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功命封()A.更加B.增加C.增长D.成长

(2)或不能自眼()A.站立B.赈济C.奋发D.高兴

10.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

11.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日:“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12.第③段写到霍去病“军亦有天幸”,从选文看,此段内容似与上下文不相符,试作分析。

13.本文是如何塑造霍去病这一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8.等同、并列使……知道,禀告9.BA10.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

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11.武帝派人替他修建府第,让霍去病去看看,他回

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不用经营自家的事)。”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

霍去病。12.示例一:不相符,此段内容虽也写到了霍去病勇敢善战,但主要着笔点却在指出霍去病

之所以成功,更多的原因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与前后文刻

画的霍去病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不符,作者意在借霍去病去褒贬朝政,犯了以意害文的错误。

示例二:相符,作者虽然有借霍去病的成功原因,如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来褒贬朝政,

但霍去病英勇善战的天才形象反而更加突出,连作者也只能感叹“有天幸”,通过与诸将的对比更显示其

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人物,与上下文的多方刻画相互呼应,突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英雄形象,

并且与第⑥段霍去病的缺点相照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13.第②段中的动词“将、出、过、

合、廛、执、收”等形象写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第④段中的“乃驰入”“斩其欲亡者”等写

霍去病在降浑邪王众的行动,刻画出其英勇无畏,当机立断;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的语言描写显示了其不迷

信古人,公而忘私的性格;第⑥段中的“弃梁肉”“蹋鞠”等行为也表现了他不恤士卒的不足。

【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1)“比”,等同、并列。句意: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

(2)“闻”,使……知道,禀告。句意: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

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1)“益”,增加。句意:立有战功,增加封邑。

故选Bo

(2)“振”,站立。句意: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

故选Ao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六百户,封他为

冠军侯。

“与”作谓语,“轻勇骑”作宾语,“八百”作后置定语修饰“轻勇骑”,故应在“八百”后停顿;

“斩捕”作谓语,“首虏”作宾语,“过当”作补语,故应在“斩捕”前停顿;

“封去病为冠军侯”是兼语句,省略主语,“封”作谓语,“去病”既作“封”宾语,又作“为冠军侯”

的主语,故应在“封”前停顿。

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治第”,修建府第;“无以家为”,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重爱”,重用和喜爱;“益”,更加。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思路。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不相符”或“相符”,然后结合文意分析。

(1)如果认为“不相符”:第三段写霍去病勇敢善战;后文写“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

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

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重点写霍去病成功

的原因是占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这样,该段与前后文刻画

的霍去病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不符,作者意在借霍去病去褒贬朝政,以意害文,故不相符。

(2)如果认为“相符”:后文写“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作者借霍去病的成功原因,士兵精锐,先

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来褒贬朝政,但第二段中写“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W

皋兰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收休屠祭天金人”,表现了霍去病英勇善战,这天才形象更加突出,作

者只能感叹“有天幸”;另外,文中说“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把霍去病与诸将对比,

更显示他是一个天才人物。这样,上下文在刻画人物时相互呼应,突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英

雄形象,并且与第⑥段中“贵不省士”“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

穿域蹋鞠”的人物缺点照应,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可信。

1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第②段,运用动作描写,“将、出、过、合、鹿、执、收”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写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

功勋卓著;

第④段,“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

渡河降者数万人”中“乃驰入”“斩其欲亡者”等写霍去病在降浑邪王众的行动,刻画出其英勇无畏,当

机立断;

第⑤段“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和第⑥段“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中语言描写显示了其不迷信

古人,公而忘私的性格;

第⑥段中“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弃

梁肉”“蹋鞠”等行为也表现了他不恤士卒的不足。

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他十八岁,善于骑马射箭,跟随大将军卫青担任嫖姚校尉。他

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六百户,封他为冠军侯。

元狩三年春天,霍去病担任骡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匈奴。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与敌

人短兵相接,在皋兰进行激烈战斗,霍去病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击破匈奴休屠王城(今武威

市城郊),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立有战功,增加封邑。

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

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

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

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在西面,多次被汉军所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他想

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

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武帝担心他们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

前去迎接。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副将看到汉军,很多

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立即飞马冲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的八千人,让浑邪王

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几万人。

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有勇气,敢作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

只看谋略有什么用?不必学习古代兵法。”

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就没有心思考虑成家。”从此汉

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太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

征时,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精米肥肉,

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

地踢球。

(2024•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应炎传

【明】高启

①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詈知府事。詈

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①也。”应炎归告父及兄弟日:"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

立功之秋也。父老兄疑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②既应詈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春城。为詈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卑堑

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

益调粟,缮械,为守计。”詈然之。

③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

与俱。及城,詈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出战,杀其将校甚

众。围且久,元兵多伤毙。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

骂之,截纸、缕置盂中,若汤饼状者,以箸可示之,日:"吾食,甚足!”

④城陷。詈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伯颜称之,口:

“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日:"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

⑤余为儿童时,常闻父老言元兵取常时事,甚悉。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

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每窃恨焉。近遇

胡牖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

(选自《凫藻集》有删改)

【注】①剧孟:西汉人,游侠,曾帮助周亚夫平定吴楚叛乱。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次常境(2)自将乘城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箸引示之

A.拉开B.执持C.挑起D.伸展

(2)伯颜让之

A.退避B.谴责C.怨恨D.呵斥

16.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17.将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城,詈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

18.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传主形象,请依据表格内容提示,完成填写。

段落事件概括人物形象

第①段以身许国忠贞爱国

第②段献计守城⑴

第③段(2)宁死不屈

第④段(3)(4)

19.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4.(1)驻扎(2)登上15.(1)C(2)B16.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

国/不得复徇家矣17.等到回城,姚詈等已经入城,(王虎臣)不能进城,就返回元营,将常州城百姓

叛乱占领城池报告给(伯颜)。18.(1)善于谋划

(2)拒不降敌

(3)怒斥敌帅

(4)大义凛然19.表明写作意图,对胡应炎英勇事迹只在民间流传而未在史书中记载感到疑惑;表达

遗憾之情。以胡氏后人亲述,强调所叙事实确凿可信,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感怀胡应炎英雄事迹,更好地凸

显传主精神品质。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句意:驻扎到常州境内。

(2)句意:亲自带领登上城墙。

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引:挑起;句意:用筷子挑起吃给城下的元军看。

故选Co

(2)让:谴责;句意:伯颜谴责他。

故选Bo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

“老”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其后断开;

“出避”动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其后断开;

“国”作“许”的宾语,故在其后断开;

故本句断为: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及”,等到;“反”,通“返”,返回;“叛”,叛乱;“告”,报告。

18.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根据“为詈画曰:……詈然之”,可以概括为“善于谋划”。

(2)根据“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骂之”,可以概括为“拒不降敌”。

(3)根据“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可以概括为“怒斥敌帅”。

(4)根据“应炎日:‘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可以概

括为“大义凛然”。

1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

根据“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

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可知,作者在第五段表达了自己对胡应炎英勇事迹只在民间流传

而未在史书中记载感到疑惑,以此来表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根据“每窃恨焉”可知,作者在这里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没有能确定自己所记录的有没有谬误而感到遗憾。

根据“近遇胡辘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可知,作者在第五段用胡氏后人的

亲述,强调所叙事实确凿可信,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感怀胡应炎英雄事迹,更好地凸显传主精神品质。

参考译文:

胡应炎,字焕卿,是常州晋陵人。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元军已驻扎到常州境内。常州

知府王洙逃走,朝廷任命姚詈掌管常州。姚詈见到胡应炎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剧盂。”胡应炎回家后

告诉父亲胡聪和兄应发、弟应登说:“我们家世世代代蒙受国家的恩宠,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

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

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

胡应炎接受姚詈的任命,就挑选三千强壮勇猛的百姓,亲自带领登上城墙。胡应炎与姚詈一起谋划守

城的办法时说:“我们常州是京城的北部大门,决不能失守。可是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士兵都是

普通市民,不是平素训练和调度出来的军队。而且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他们乘胜而从远方而来,锋

芒锐不可当,我担心与之作战不容易取得胜利。应该在城墙上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

作为守城办法。”姚詈认为胡应炎说得对。

当初王洙逃跑后,他的幕僚王虎臣盗去了郡里的官印,自己冒充知府,到伯颜的营地献郡印表示投降。

伯颜不知道他是假知府,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并且派军队与他一起驻守。等到回城,姚詈等已经入城,(王

虎臣)不能进城,就返回元营,将常州城百姓叛乱占领城池报告给(伯颜)。伯颜大怒,率领步兵骑兵共计

二十多万人包围常州城。胡应炎出战迎敌,杀死元军很多将领。围攻的时间久了,元兵伤亡很多。伯颜就

调遣西域的兵力来支援。对常州城的进攻更加急迫,城内的食物补给和增援都断绝了。伯颜侦查得知这个

情况,派遣使者向城上给胡应炎喊话,劝他投降。胡应炎大骂元兵,并且把一些纸和布剪成面片状放到盆

里用筷子挑起吃给城下的元军看,说:“我们的食物很充足。”

常州城陷落了。姚詈战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了巷战。打到孔子庙那里,众人溃散了,胡应

炎仍然坚持作战亲手杀死很多元兵,最后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伯颜谴责他说:“你就是曾经杀了我很多

将领的那个人?”胡应炎说:“我是想杀死你,哪里只是想杀死你的那些将领?我真怨恨自己没有办到!”

伯颜大怒,腰斩了胡应炎。他年仅二十七岁。

我在儿时,经常听家乡的父老讲元兵攻占常州那时的事情,非常详细。等到了壮年,看到有许多史书

上没有记载这件事。怎能因为在事件搜集上犯错却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还是写作的作者有所避讳而不敢

记录呢?有的史书记录了却有很多虚妄不实的地方,这些事情在一开始是没有的,难道只是好事人的传说?

这些我都不能了解清楚。常常私下里为此感到遗憾。最近在江上遇到胡麟,其间胡滞甫向我说他的祖父胡应

炎死守大义的始末,和我以前所听到的没有什么区别。

(选自《凫藻集》有删改)

(2024•上海普陀・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公讳宗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余姚人也,忠端公尊素长子。公垂髯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

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每夜分,秉烛观书,不及经艺。

②忠端公死诏狱,门户脆鹿咒而公奉养王父②,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忠端公

之被逮也,谓公曰:“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

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南中千顷斋

黄氏、吴中绛云楼钱氏。亭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簿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

铅③。次日,复出以为常。

③阁学文文肃公尝见公行卷,目:“是当以大著作名世者!”已而东之募,西之海宁,皆请主讲,大

江南北,从者骄集。

④公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枣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

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故凡受公之教者,不堕讲学之流弊。

⑤公晚年益好聚书,然尝戒学者曰:“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当事④之辞于听讲者,则目:“诸

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

----节选自《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注】①赣磁:不安貌。②王父:祖父。③丹铅:指点校书籍。④当事:当权者。

2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方年搜讨()(2)博暮()

27.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事书而从事于游谈()

A.整理B.约束C.捆绑D.搁置

(2)当事之簟于听讲者()

A.安乐B.出游C.预约D.迟疑

28.把第①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公垂髯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

29.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

30.分析第③段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1.综观全文,分条概述梨洲先生的治学方法。

【答案】26.终接近,迫近27.DC28.梨洲先生童年时读书,就不仔细遵

从经义解说(不拘泥于经书章句)。十四岁时,随(父亲/家人)到京都就读,他的父亲忠端公用科举应试

的学业内容来考核他,他(却)不太关注这些科目。29.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

也30.用阁学文文肃公对梨洲先生所作文章的赞誉之语,以及各地对梨洲先生讲学的欢迎,侧面描写

他的学问之深、才能之高。31.(1)溯本求源,经学为本;(2)经史兼读,学以经世;(3)博览群书,

融会贯通;(4)以书明心,内化践行。

【解析】2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1)穷:终。句意:整年搜求。

(2)薄:接近,迫近。句意:快傍晚时。

2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1)束:搁置。句意:把书搁置高阁却从事于游谈讲学。

故选D。

(2)豫:预约。句意:遇到预约听他讲学的当权者。

故选Co

2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1)“垂髯”,指童年;“琐守”,仔细遵从;“京邸”,京都;“课”,考核。

2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因孝敬而闻名,夜里读完书,呜呜的哭着,只是不让母亲知道。

依据语法结构,“以孝”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闻”的状语,独立成句,所以在“闻”字后断开;

“夜”做“读书”的时间状语,中间不断;

“读书”和“毕”字构成主谓句,较独立,所以在“毕”字后断开;

“呜呜然”直接修饰动词“哭”,表状态,独立成句,所以在“哭”字后断开;

“顾”字表轻微的转折,和后边联系紧凑,所以在“顾”字前边断开;

“不令”和后边“太夫人知也”是动宾短语,独立成句,中间不断。

3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依据原文“阁学文文肃公尝见公行卷,曰:'是当以大著作名世者!'”可知,这是直接引语,引用阁学

文文肃公的话来表扬梨洲先生所作的文章,所以属于侧面描写。

依据原文“皆请主讲,大江南北,从者骈集”可知,意思是大江南北,跟随他学习的人非常多,也属于侧

面描写。

两处都用侧面描写,突出了他学问很深、才能很高,所以才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和跟随。

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1)依据原文第四段“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可知,意思是“不把六

经作为根柢,把书束之高阁却从事于游谈讲学。所以学习的人一定要追本溯源”,所以治学方法之一是:

要溯本求源,经学为本。

(2)依据原文第四段“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可知,意思是“经术经世的原因,

正是不是迂儒所学,所以同时让他们读史”。所以治学方法之二是:要经史都读,学以经世。

(3)依据原文第四段“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可知,意思是“又说读书不多,没有用来证明

道理的变化”。所以治学方法之三是:要多读书,才能融会贯通。

(4)依据原文第五段“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可知,意思是“应当用书来明心,不要玩物丧志也”。

所以治学方法之四是:以书明心,内化践行。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宗羲,世人称他梨洲先生,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氏,是忠端公黄尊素的长子。先生童年

读书,就不拘限死守章句,14岁时考取秀才,随家人入京都邸舍读书。他父亲拿科举学业来测试考查他,

他对此却不太留心。往往到半夜,点着蜡烛看书,也不碰经书。

黄尊素先生死于关押钦犯的牢狱之中,家门不安,黄宗羲奉养祖父,因孝敬而闻名,夜里读完书,呜

呜的哭着,只是不让母亲知道。黄尊素被逮捕的时候,曾对黄宗羲说:“治学的人不可以不通晓史事。”

黄宗羲于是从《明十三朝实录》入手,向上追溯二十一史,没有不尽心的,而最终着落于各种经籍。研究

经籍之后,又向外从各种学派诸子百家中搜求,读尽家中所有藏书之后,仍不满足,他就到同乡世学楼钮

氏、南中千顷斋黄氏、吴中绛云楼钱氏有世代读书之家抄录,整年搜求,足迹所到,遍及四通八达的大路

和弯弯曲曲的小巷,收求旧书,傍晚,由一书童背着回家,自己则乘夜校订。第二天再出去,大抵成为常

事。

阁学文文肃公曾经看过他写的文章,说:“这是应当凭非常优秀的作品闻名于世啊!”不久向东行到

达堇口地,向西到达海宁,都请求让他主讲,大江南北,跟随他的人非常多。

黄宗羲说明人讲学,都是抄袭语录的糟粕,不把六经作为根柢,把书束之高阁却从事于游谈讲学,所

以学习的人一定要追本溯源;经术经世的原因,正是不被迂儒所学,所以同时让他们读史。又说读书不多,

没有用来证明道理的变化;只图多读却不走心,则是一种俗套的学习。因此凡是接受他的的教育的人,就

没有落入讲学的弊端。

黄宗羲晚年更加喜欢藏书,但是曾经告诫学习的人说:“应当用书来明心,不要玩物丧志也。”遇到

预约听他讲学的当权者,则告诫说:“你们应当爱惜自己的百姓,并且要尽职尽责,即时温习所学习的知

识。”

(2024•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尤时熙,字季美,洛阳人。生而警敏。嘉靖壬午,领乡荐,计偕①入京师。时《传习录》始出,时

熙一见,辄自省叹日:“道不在是耶?"自是,深信潜体,毅然以圣贤为己任。常以不及师事文成②为恨,且

日:"学无师,终不能有成。”于是,受学于文成之门人刘时川。尊信师门"良知"之说。

②未几,升户部主事,榷税浒堂关,一介不取。寻以母老乞养。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

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郡守或以官地遗之.谢不受。后进有来学者,辄喜动眉宇,与之言,

终日不倦。陕洛间闻其风,担螯®而至者百数十人,学者称为“西川先生"。

③尝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④野史氏日:阳明之致知,孔子之致知也。紫阳④之穷理,孔子之穷理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

至相抵梧,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用原。共偕大道而为友,奚不可?由也不尝不

限于夫子乎?夫子虽听之,未尝不重其人日:“志意不立,子路侍。”何至以朱、陆⑤同异,鬟父于生前,朱、

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

(选自孙奇逢《中州人物考•理学》)

材料二:

①尤时熙榷浒堂税,一意便民。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

先生首称长洲。代者曰:“此非抗君者耶?”先生日:”吾侪论人惟其贤耳。”

(选自姚之驷《元明事类钞》)

【注】①计偕,指入京参加会试。②文成,王阳明的谥号,“心学"代表人物。其学说与朱熹主张的"格

物致知”不同,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③签,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④紫阳,指朱熹。⑤朱、

陆,指朱熹和陆九渊。下文的“朱、王"指的是朱熹和王阳明。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是心学代表

人物。

3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由也不尝不说于夫子乎?()(2)夫子虽圻之()

33.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无题的一项。

(1)亦可以此画质()

A.当面询问B.当面对质C.当面验证D.当面质疑

(2)聚珞于生前()

A.聚集诉讼B.辨析异同C.争论不休D.争辩对错

3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

35.为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

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36.在学习史传文的笔法时,有同学觉得,材料二叙事详备,故应纳入材料一。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

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32.喜欢、欣赏、使……高兴/愉悦挫辱、折辱、批评33.AC34.(尤

时熙)住在乡里三十年,每天把修养品德理解大道作为自己的事情,足迹未曾抵达公堂,他居住的屋子四面

都是墙(家徒四壁),(但他)歌唱吟咏,神态自若(神态像往常一样)。35.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

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36.不同意。

材料二叙述了尤时熙在浒墅关征税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却并不记仇一事,刻画了尤时熙看中他人

贤德的性格特点;这一形象和材料一刻画理学家的写作目的并不一致;我们在学习史传文写法时,不仅要

学习某段文字叙事详备与否,而且要考虑其与写作目的的一致性问题。

【解析】3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说:喜欢、欣赏、使……高兴/愉悦。句意:子路曾经也不欣赏孔子的观点。

(2)折:挫辱、折辱、批评。句意:虽然孔子对他进行了批评。

3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面质:当面询问讨论。句意:他或许可以与王阳明当面讨论。故选A。

(2)聚讼:争论不休。句意:在生前有争议。故选C。

3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里居”,乡居,辞官返乡居住;“修德”,修养品德;“明道”,理解大道;“诣”,至IJ、抵达;“环

堵”,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指贫穷人家;“自若”,像往常一样,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3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能够推翻前人的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理解前人的思想和意图。如果只是不理解前人的意图,而一

味地追求变革和创新,那就是一种狂妄的行为。

“前人案”作“能翻”的宾语,宾语后断句;

“前人意”作“能得”的宾语,宾语后断句;

“是”作主语,主语前断句。

故断句: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首先表示观点:不同意。

由材料二“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吾侪

论人惟其贤耳”可知,材料二叙述了尤时熙在浒墅关征税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却并不记仇一事,

刻画了尤时熙看中他人贤德的性格特点。

由材料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

相抵悟,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何至以朱、陆同异,聚讼于生前,朱、

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可知,材料一目的是刻画理学家。材

料二中尤时熙这一形象和材料一刻画理学家的写作目的并不一致。

题目说明要将材料二纳入材料一,通过分析可知,两篇的写作目的不一致。我们在学习史传文写法时,不

仅要学习某段文字叙事详备与否,而且要考虑其与写作目的的一致性问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尤时熙,字季美,是洛阳人。他天生聪明机敏。在嘉靖壬午年,他通过了乡试,并与其他考生一同

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当时,《传习录》刚刚开始流传,尤时熙一读到这本书,就自我反省并感叹道:“真

正的道不就在这里面吗?”从此以后,他深信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并坚决地将自己定位为追求成为圣

贤的人。尤时熙常常为自己没能亲自拜王阳明为师而感到遗憾,他说:“学习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最终

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于是,他决定成为王阳明门人刘时川的学生,以学习王阳明的“良知”学说。

②没过多久,尤时熙被升任为户部主事,负责在浒堂关管理税收。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谋取过一丝一毫

的私利。不久后,他因母亲年迈而请求辞官回乡专心侍奉母亲。尤时熙在家乡住了三十年,期间他全心全

意地致于修身养性和探索真理。他从未踏入过官府,居住的地方也很简陋,但他总是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边咏诗诵文,一边过着清贫的生活。当地郡官想赠予他一些官地时,他坚决地推辞了。对于前来向他学习

的年轻人,尤时熙总是感到非常高兴,他会与他们交流,整天不厌其烦。陕洛地区的人们听说了他的学问和

品德,纷纷前来拜访,有时竟有上百人。学者们都尊称他为“西川先生”。

③尤时熙曾经说过:“能够推翻前人的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理解前人的思想和意图。如果只是不理

解前人的意图,而一味地追求变革和创新,那就是一种狂妄的行为。”

④野史氏评论说:王阳明的"致良知”与孔子的“致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朱熹的“穷理”也与孔

子的穷理相呼应。总的来说,他们的学说都没有偏离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何会被理解为相互矛盾,如同水

火不容呢?拿“格物”这一观点来说,如果朱熹还在世,他或许可以与王阳明当面讨论,共同探索大道,

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又有何不可呢?正如子路曾经也不欣赏孔子的观点,虽然孔子对他进行了反驳,

但并未否定子路的价值,只是说:“你的志向和决心还不够坚定。尽管如此,子路仍然是一个侍奉我的好

学生。”为何朱熹和陆九渊、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异同争议在生前身后都持续不断呢?这都是因为一些不

明真相的学者加入了争论,曲解了朱熹的本意。

材料二:

尤时熙在负责浒墅关的税收时,一心只想着如何方便百姓。当时,长洲县令与他在某些事务产生了冲

突,尤时熙了解到长洲县令是一位贤能的官员后,并没有与他计较。后来,当有新的官员来替代尤时熙负

责税收时,他询问尤时熙在吴中地区哪位县令最为贤能。尤时熙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长洲县令。新官员有些

惊讶地说:“这不就是那位曾经与你产生冲突的县令吗?"尤时熙回答说:“我们评价一个人,只看他的

贤能与否,而不是看他是否与我有过冲突。”

(2024・上海崇明•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雷希颜墓铭

元好问

①南渡以来,天下称宏杰之士三人,目高廷玉献臣、李纯甫之纯、雷渊希颜。献臣般以奇节自负,名

士喜从之游,有衣冠龙门之目。卫绍王①时,公卿大臣言献臣可任大事者。绍王方重吏员,较进士,至谓高

廷玉人材非不佳,恨其出身不正耳。大安末,自左右司郎官出为河南府治中,卒以高材为尹所忌,痍死洛

阳狱中。

②之纯以蓟州军事判官上书论天下事,道陵②奇之,诏参淮上军。泰和中,朝廷无事,士大夫以宴饮为

常。之纯于朋会中或坚坐深念,咄咄嗟喈③,若有旦夕忧者。或问之故,之纯曰:“中原以一部族待朔方兵,

然竟不知其牙帐所在。吾见华人为所鱼肉去矣。”闻者讪笑之,目:“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

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未几,北方兵动,之纯从军还,知大事已去,无复仕进意。贞祐末,尝召

为右司都事,已而挨不用。

③希颜正大④初拜监察御史,时主上新即大位,宵衣阡食,思所以弘济艰难者为甚力。希颜以为天子富

于春秋,有能致⑤之玄,乃拜章言五事。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妄

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上嘉纳焉。庚寅之冬,朔方兵突入倒回谷,势甚张。平章芮公逆击之,突骑退走,

填压溪谷间,不可胜算。乘势席卷,则当有谢玄溯水之胜。诸将相异同,欲释勿追。奏至,廷议亦以为勿

追便。希颜上书,以破朝臣孤注之论,谓:“机不可失,小胜不足保,天所予不得不取。”而主兵者洱之,

策为不行。后京兆、凤翔报北兵狼狈而西,马多不暇入衔,数日后知无追兵,乃聚而攻凤翔,朝廷始悔之。

至今以一日纵敌为当国者之恨。

④凡此三人者,行辈相及,交甚欢,气质亦略相同。而希颜以名义自学,强行而必致之,则与二子为

绝异也。盖自近朝,士大夫始知有经济之学,一时有重名者非不多,独以献臣为称首。献臣之后,士论在

之纯;之纯之后,在希颜;希颜死,遂有人物渺然之叹。三人者皆无所遇合,独于希颜尤嗟惜之云。

(有删节)

【注释】①卫绍王:金世宗第七子。②道陵:指金章宗。③嗟喈:叹息。④正大:金哀宗完颜守绪

年号。⑤能致:语出《论语•学而》:“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3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献臣雅以奇节自负()(2)而希颜以名义自检()

3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能致之更()

A.资产B.条件C.资助D.作用

(2)而主兵者淇之()

A.沮丧B.诋毁C.阻止D.畏惧

39.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

B.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

C.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

D.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

40.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

41.请结合第③段内容简要分析雷希颜的形象特点。

42.本文以大量篇目写高献臣、李之纯,除了为写雷希颜陪衬外,别有意图。请结合以下材料及本文内容

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

【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