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摘编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他们认为是孔丘道德崇高、学问伟大。B.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碏,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问。C.从庶姓身份直接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才可以被尊为孔子,这是当时社会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D.孔丘是鲁国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B.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C.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的,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D.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孔子语录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3.根据材料观点,对图中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伯 B.晋侯 C.楚公 D.越子4.材料中多处引述文献,这对论证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5.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的称谓对象的流变。【答案】1.C2.B3.C4.①运用文献来证实:例如用《左传·隐公四年》里石碏的例子来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②运用文献来证伪:例如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驳“道德学问说”。5.西周时期,“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春秋初期,“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战国以后,“子”可以用来称呼公卿大夫及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孔丘为何被尊称为“孔子”的原因。文章首先介绍了两种传统观点,即“男子称子说”和“道德学问说”,并逐一反驳。接着,文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主要是因为他担任了鲁国的公卿,符合春秋礼制的规定。文章通过引用大量文献,论证了“子”称谓的历史演变,强调了官本位和华夏本位思想在这一称谓中的重要性。最终,文章指出孔子的称谓不仅反映了个人地位,还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大多数学者认可“道德说”,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男子称子说”。B.“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错误,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三桓”并不是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例子。C.正确。D.“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错误,根据“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可知,这只反映了华夏诸国国力上的等级差异,没有反应文化差异。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错误,根据“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可知,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原文“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所以楚国国君应称为“楚子”而不是“楚公”。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例如,根据“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可知,用《左传》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事例,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反驳“道德学问说”。【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原文“‘子’在西周时代……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可知,西周时,“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他们本应称“子”,但由于孔子的缘故才不能被尊称为“子”,说明战国时代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是被称为“子”的;且根据原文“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也可知,战国时期“子”可以用来称呼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画痕宗璞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逯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眯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来这里都是有请柬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逯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旁边有人低声说话,一个问:“几点了?”他忽然想起了应试,看看表,已经太晚了,好在明天还有一天,索性看下去。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米莲予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颙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字画有不解之缘,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逯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逯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面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逯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逯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予,还有图章,是逯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雪”的描绘具有象征意味,母亲画作中飞扬飘落的雪花,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B.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C.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D.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摹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7.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的自得。B.大何邀请没有请柬的逯冬看展览,既有商人的敏感,又不乏对同学的情意。C.大何对逯冬的“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D.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8.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9.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观景电梯连接不同空间,为主人公无意中走错楼层的情节提供依据;②主人公在面试前反复乘坐观景电梯的细节,表现了他低沉迷茫的心境;③小说以走进电梯开始,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精巧。9.①十五岁的逯冬在母亲的画作上滴下的一滴墨水;②母亲画作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给主人公留下的精神印迹;③传统艺术留给物质至上社会的一笔文化遗产。【解析】【导语】宗璞的《画痕》通过主人公逯冬在大雪纷飞的城市中偶遇老同学大何,并在拍卖会上看到已故母亲的画作,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冲突。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逯冬对母亲画作的深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反映了艺术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变迁。观景电梯的上下运动象征着逯冬内心的起伏,雪景则烘托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索。标题“画痕”寓意深远,既指画作留下的痕迹,也象征着逯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与情感。【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错误。看到母亲的画作,想到才离世的母亲,想到自己的被离职,此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延续前文的沉落低沉。C.“这些对比”错误。这里不是对比,对比要有双方,这里无论是“我”“画”均是单方,表转折,表现的是命运的转折。D.“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错误。对临摹本的鉴赏“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自嘲大胆”只是对画作的认识,并没有反思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有对一代人精神特征的反思。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错误。大何作为商人,更多关注的是利益,是画作的金钱价值,没有对老同学的“希望”。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从情节上,逯冬“进了观景电梯”“他坐到顶”“便又乘电梯向下”“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观景电梯连接着不同的楼层,逯冬又沉浸在对“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的感觉中,为他走错楼层提供依据。从人物形象上,逯冬乘坐观景电梯上上下下时,看到“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有些飘飘然”,“纷纷扬扬的雪”一如此时他纷纷扰扰的心情,展现了“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的他心中的迷茫无助。从情节上,小说第二段写逯冬“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以走进电梯开始;倒数第二段写“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表层看,“画痕”是留在画上的痕迹,即文中倒数第四段提到的“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是十五岁的逯冬在那片黄色上滴下的一滴墨水。从深层看,“画痕”是母亲留下的有关画作的“痕迹”,是母亲的画作,是母亲作画时“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的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是母亲作画时“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的纯粹无杂念的艺术追求,体现的是母亲的人格魅力,是母亲的精神财富。从主旨看,“画痕”一幅名为《松山雪意图》的立轴山水,画中的松林小径、云山雪意以及刚劲有力的行书题跋,代表的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财富,画作的流传,代表是文化遗产的流传,给当下人们更多关注物质财富的风气注入一股涓涓细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彭仲刚,字子复,平阳人也。乾、淳之际,永嘉儒者林立,先生遍游其间。及以进士释褐,主金华簿。先生之学,不事论说,以实践为宗旨,尤有吏才。衢州大水,宪司檄下金华,令先生往覆视。先生请曰:“衢水高者出屋垝杀稼溺人行道共知既再检实矣。犹往覆视者,防吏之欺,将使民实得食也。然恐待覆视,而民已死矣。”宪司感其言,即出米恣所赈。移临海令,均其民之力役,图县乡之地,几都几保合为一图,而物数其地之所有。有以图上者,先生曰:“善。犹有遗。”其人曰:“无。”先生指曰:“某地方岭有某某居之,某地有松林水步,今胡失之?”某人大惊,不知先生何以得之也。由是整废坠甚多。先生善听讼,然不自以为明,每谕之曰:“虽讼而直,所屈多矣。”民爱信之,讼为衰止。提刑荐其政,召付都堂审察,授两浙运司均斛官。迁国子监丞,以试进士与知举者忤,罢官。已而起知全州。时陈公君举、詹公元善任漕使,首为减月䐏钱〖备注〗十三四,先生又减繁费,以甦民力。然后戢豫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带纳者蠲其大半,输租得自概量,吏胥不敢取斛面。而择其耆老之有学行者,师长其子弟,先生于听政之暇,亲执经而教之。以外艰归。凡先生所至,去后无不思者。绍熙五年,明、越大饥,特令先生为常平提举,盖且向用矣。是年病卒。叶水心曰:“子复之为学,以为非同声趋和所能至也,故不敢以意之为是,而独以力之能者试之。常左经而右律,目验而耳覈,考实以任重,先难以致远。非其心之所通,虽诚闻之,不苟从也;非其行之所至,虽审知,犹慭置之。故其材为实材,德为实德,此先生之学之大致也。”先生不著书,赖有水心之文,得以见其本末云。(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十三)〖备注〗月椿钱:南宋为支应军饷而加征的税款名目。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衢水高者出A屋垝B杀稼C溺人D行道E共知F既再G检实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颁布,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劝学》“下饮黄泉”的用法相同。B.胡,为什么,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意思相同。C.斛面,指斛面米,官吏收粮时拿一块刮板从斛面上刮取米粮以中饱私囊。D.本末,此处指人的生平事迹,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仲刚任金华县主簿时,上司要求先查核灾情再赈济灾民,彭仲刚认为查核的初衷是好的,但救灾刻不容缓,上司被他的一席话感动了。B.为了公平安排人丁力役,彭仲刚把临海县的土地绘制成图册,几都几保合为一图,同时注明地上物产,因此整顿了许多荒废之地。C.彭仲刚任全州知州后,实行了许多善政,首先减免十分之三四的月椿钱及其他费用,还放宽借贷期限,允许老百姓缴纳田租的时候自己称量。D.凡是彭仲刚任职的地方,他离任之后,老百姓都很想念他。后来,明州和越州闹饥荒的时候,朝廷又任命他为常平提举官,同年他病故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谕之曰:“虽讼而直,所屈多矣。”(2)而择其耆老之有学行者,师长其子弟,先生于听政之暇,亲执经而教之。14.彭仲刚“以实践为宗旨”的为学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末段文意,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C13.(1)彭仲刚常晓谕乡民说:“虽然你打官司获得了公平,但冤枉的还有很多。”(2)选拔有学问和品行的老人,作为晚辈的老师,先生在处理政务之余,亲自拿着经书教导他们。14.①尽力尝试;②亲自检验;③知行合一。【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主要记述了南宋官员彭仲刚的生平事迹和为政理念。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彭仲刚在治理地方、赈灾救民、减轻赋税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务实作风。彭仲刚注重实践,不拘泥于空谈,强调实事求是,体现了他“以实践为宗旨”的为学特点。文章最后引用叶水心的评价,进一步肯定了彭仲刚的实学精神和德行,突显了他在南宋官场中的独特地位。【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衢州的水灾严重到房屋倒塌、庄稼毁坏、行人淹死,大家都知道,已经再次检查核实过了。“衢水高者出屋垝”为兼语句,“屋”既作“出”的宾语,又作“垝”的宾语,宾语后B处断开;“杀稼”“溺人”主语都是“衢水”,均为动宾结构,二者是并列关系,连接紧密,中间不断开,故在D处断开;“行道共知”,主谓结构,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下”,颁布,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宪司的公文下达到金华。/向下可以饮地下的泉水。B.正确。句意:为何没有标注。/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C.正确。D.正确。“本末”,人的生平事迹/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句意:才能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首先减免十分之三四的月椿钱及其他费用”错误,原文中“时陈公君举、詹公元善任漕使,首为减月椿钱十三四,先生又减繁费”,说明是陈君举和詹元善首减月椿钱十分之三四,而彭仲刚又减繁费。动作发出的对象是不同的。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谕”,晓谕,告诫;“虽”,虽然;“直”,公平。(2)“耆老之有学行者”,定语后置,有学问和品行的老人;“师长”,担任老师;“亲”,亲自。【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独以力之能者试之”可知,尽力尝试;②结合“常左经而右律,目验而耳覈,考实以任重,先难以致远”可知,亲自检验;③结合“非其行之所至,虽审知,犹愁置之”可知,知行合一。参考译文:彭仲刚,字子复,是平阳人。在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永嘉地区儒学盛行,彭仲刚先生广泛游历学。等到他通过进士考试开始做官时,担任了金华的主簿。彭先生治学不空谈理论,以实践为宗旨,尤其擅长行政事务。衢州发生大水灾,宪司的公文下达到金华,命令先生前往复查。先生请求说:“衢州的水灾严重到房屋倒塌、庄稼毁坏、行人淹死,大家都知道,已经再次检查核实过了。但仍要去复查,是为了防止官员作弊,确保灾民能得到实际的帮助。但担心等到复查完毕,灾民已经饿死了。”宪司被他的话打动,立即发放粮食进行救济。后来,他被调任为临海县令,公平分配了民众的劳役。他还绘制了县乡的地图,几都几保合并为一张图,并标注了各地所有的物产。有人呈上地图时,先生说:“很好。但还有遗漏。”那人说:“没有遗漏。”先生指着说:“某个地方的山岭上有某某人居住,某个地方有松树林和水路,为何没有标注?”那人非常惊讶,不知道先生是如何得知的。因此,许多废弃的土地得到了整治。先生善于审理案件,但他并不自夸聪明,常晓谕乡民说:“虽然你们打官司获得了公平,但冤枉的还有很多。”因此,百姓非常信任他,诉讼案件逐渐减少。提刑推荐了他的政绩,朝廷召他到都堂审查,任命他为两浙运司均斛官。后来升任国子监丞,因为在科举考试中与知举者意见不合而被罢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全州知州。当时,陈公君举和詹公元善担任漕使,首先削减了月桩钱的十分之三四,彭先生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减轻了民众负担。接着,他禁止提前借贷,放宽了缴税期限,商税只收取正额,带纳者减免大部分,租税由民众自行衡量,官吏不敢从中牟利。他还选拔有学问和品行的老人,作为子弟的老师,在处理政务之余,亲自教授经书。后来因母丧离职。凡是他任职过的地方,离去后人们无不怀念他。绍熙五年,明州和越州发生大饥荒,朝廷特命他为常平提举,但不久他就病逝了。叶水心评价说:“子复治学,认为不能靠人云亦云达到目的,因此不敢轻易认同,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检验。他常常左手持经书,右手握法律,亲自验证,听取意见,以实际行动来承担重任,先克服困才能走得长远。如果不是心中明白的道理,即使听说也不会轻易接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即使知道也会谨慎对待。因此,他的才能是真实的才能,品德是真实的品德,这就是先生治学的最高风范。”彭先生没有著作,幸亏有叶水心的文章,才能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胡山眉①吕留良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备注〗①胡山眉,湖州人,吕留良的朋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围绕“过”字,逐层展开,写了屋外相迎到屋内待客及山中陪伴游览的过程。B.首联看似嗔怪不知是谁泄露行踪,实际上表达对主人胡山眉笑脸相迎喜悦之意。C.颈联一实一虚,奉酒添茶,实写殷勤款待,梦里仿佛听到读书声,虚写气味相投。D.诗人游兴浓厚,想备好竹杖芒鞋,并夸张地表示要遍览群山,在无数山峰上留下足迹。16.古诗写景状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请结合颔联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屋脚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体现主人性情之雅。疏梅避俗,以花喻人,体现出主人志趣高洁。乱山窥人,用拟人的手法烘托主人热情好客。【解析】【导语】这首诗描写了友人胡山眉居所的环境和待客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对友人胡山眉的感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梅花稀疏、山峦重叠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友人居所的幽静,还象征了友人的高洁品格。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幽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及山中陪伴游览”错,结合尾联“准备芒鞋随拄杖”,可知诗人只是表达了自己准备好芒鞋竹杖、准备随时出发的心情,并非已经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去游览群山。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能力。颔联“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意思是屋角几株疏疏落落的梅花,似乎在躲避尘世的喧嚣,墙头群山簇拥,仿佛在窥探着来客。具体看来,“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梅花稀疏”,即梅花以疏疏落落之态,好像在远离尘世的喧嚣,突出了友人远离世俗的高雅情趣。“墙头山拥”,是说墙头可以看到群山连绵,表现出友人居所的幽静和自然之美。由此可见,屋脚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正体现出主人性情之雅。“乱窥人”巧妙地使用拟人手法,将友人住处的山人格化,仿佛在窥视来访者,烘托出友人的热情好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为“十驾斋”,“十驾”一词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夏日,莲叶田田荷花翩翩的美景,使人不禁想起了周邦彦《苏幕遮》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贤思齐,是我国优良的精神传统。唐诗宋词中多有表达,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识的阶梯”,让前来求知的人们难免多费些腿脚,望“阶”兴叹。其实,抬高的入口加上费膝盖的台阶,并非是建筑设计师们的刻意刁难。为了馆内空间的合理配置,一些图书馆选择将内部业务房间设在底层,利用架高的主层,将内部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的空间隔离开,实现不同使用人群的分离,避免相互干扰。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书库防尘,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较为稳定、凉爽、干燥。①不仅图书馆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②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社区、学校的文化窗口。③阶梯搭配主楼体的设计从视觉上产生庄重感,可以增加图书馆的象征性功能。④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将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图书馆放在校园突出的位置,借助特定的建筑设计,成为校园的地标。“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都来了,爬个五六七八九十级台阶问题也不大吧!18.材料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简析画横线句中6个数字连用的表达效果。20.文中“望‘阶’兴叹”一词是“望洋兴叹”的仿词,你认为仿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18.①将“不仅”移至“图书馆”后④“成为”前加“使其”19.6个数字连用,体现台阶之多,有拾级而上的画面感(节奏感),有亲切诙谐的意味。20.示例一:仿得好。巧妙借用原词的意义,契合文中情境:给人新鲜活泼的感觉。示例二:仿得不好。原词中的“望洋”为联绵词,本义为仰视的样子。而“望阶”是动宾短语,仿词是对原词的错误解读。【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不仅图书馆”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将“不仅”移至“图书馆”后④“成为校园的地标”偷换主语,“成为”前加“使其”。【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6个数字连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图书馆台阶的多和高,读来有拾级而上的画面感和节奏感,突出了读者在攀登台阶时的辛苦和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对阅读的迫切性,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身是累的,但心是愉悦和向往的,有亲切诙谐的意味。【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使用修辞手法及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词语含义及语境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仿得好。“望洋兴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巧妙借用原词的意义,契合语境图书馆台阶高费腿脚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读者面对台阶时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给人新鲜活泼的感觉。仿得不好。原词中的“望洋”为联绵词,不可分开理解,本义为仰视的样子。而“望阶”是动宾短语,望着台阶,仿词是对原词的错误解读,容易造成成语的以讹传讹,是不规范用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信不少朋友都曾有过这种感受:累的时候抬头看会儿天,眼睛得到休息了,气顺了,连带着人的状态都好了。①。当我们遇到非常宏大甚至超越我们当下对世界认知的事物或概念时,便会产生敬畏感。抬头看天,就是一种小剂量的敬畏体验:②,关于人和事的烦恼变得很小很小。由于我们感知到更小的自我,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进而产生深深的治愈感。在如今这个原子化的社会,我们越来越依靠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非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感知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和真实的人建立联系,③。就从最小成本的看天空开始吧,看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21.下列材料中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原意的一项是()A.甚至 B.由于 C.进而 D.而非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这是敬畏感在发挥作用②天空变得很大很大③也要和身边的自然建立联系【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根据原文“当我们遇到非常宏大甚至超越我们当下对世界认知的事物或概念时”可知,“甚至”一词用于强调后面所接内容的程度或范围,删去后会影响原句表达的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