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深入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对“主体”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构建显现出显著的文化差异和思想特色。西方哲学自古希腊时代起逐步确立了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认识框架,基于此,西方哲学强调个体作为认知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以理性、科学实验等手段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石构筑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型。既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作用,也揭示了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主体”观念,则在天人关系的一体性思维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内涵。不同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建构了一种独特的主客模型:主体不再仅限于与客体对立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而是在尊重现实世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我与天地万物的内在联系,并积极融入浑然一体的宇宙秩序中。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并非孤立的个体,也不是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或自我意识,而是处于与天地万物密切互动的关系中。《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交感作为基本模型来理解宇宙生成和演化的过程,天地运行、万物生长、人世变迁都共享这一基本模型。人与万物共生于天地之间,分有天地的基本质料和规律,本质上是同质同构的连续统一体。“通天下一气”就是基于一体性思维的重要思想,春秋初期已经用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的关系。《国语》云:“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此处阴、阳与“天地之气”连用,已经将阴、阳作为两种不同状态的气,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世间的种种现象。这种主体观念,源于具有中国哲学根本特质的一体性思维。不同于西方对主体的孤立化理解,儒家视人为天地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非独立于万物之外的存在。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一体之间的区分与隔阂是暂时的。从根本上看,主体与宇宙整体、天地万物本然为一,其道德修养与社会行为属于天地运行的一部分。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无疑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凸显,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紧张与矛盾。在现代社会语境下,重新审视并挖掘儒家思想中的“主体”理念,不仅彰显出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伦理价值和现实关怀,也为理解和解决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摘编自李春颖《中国哲学如何理解“主体”》)材料二: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就表现出强烈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倾向。学者高晨阳认为,三家的思想可以分别概括为以天合人、以人合天、天人感应。关于“天人合一”的“天”,至今众说纷纭。有季羡林主张的“天”即“大自然”的一义说、冯友兰主张的五义说、刘泽华提倡的六义说等,但目前以张岱年主张的三义说最为普遍,分别指最高主宰、广大自然和最高原理。“人”一般指人类,但在“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下,主要指君王或统治者。正因为人们对“天”有不同理解,所以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出发点在于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并利用了天的名义和权威来限制君权;在神灵之天和自然之天之外还提出道德之天,但又无法把三者统一起来,内部存在混乱和矛盾。但是我们要看到,董仲舒对“天人合一”命题的论证,也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如他指出许多自然现象“非人所意也”,人必须对它们抱有敬畏的态度,从这个角度看也反映其具有一定的科学理性。因此,“天人感应”作为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视作古代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根源。张载提出“万物一体”,较董仲舒把人从万物中挑选出来、与天地并列相比,就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而言,是很大的进步。张载以后的程颢十分称许张载揭示的“万物一体”。程颢认为,人达到视自己与万物一体正是“仁”的主要特征。其后的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阳明又把该思想更细致地予以发挥。学者蒲创国认为,在王阳明看来,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从自然之天来看,人与天地万物都是一气流通的;从主宰之天来看,人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灵明是相互依赖的。总之,儒家的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这个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不过这种调谐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其中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实已溢出本文所言的“自然之天”与人的关系。不过就儒家而言,人是道德性的存在,道德乃人的本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仁”作为人的道德本性,要求视人如己、视物如我,以合内外。一个人的行为受道德理性的支配,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观念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必然要求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目的,而不仅顾及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从而指向和谐的人地关系。(摘编自韩昭庆《“天人合一”中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哲学主张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人在认识并改造外部世界中的主体作用。B.儒家思想中的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尊重现实世界,积极融入宇宙秩序中去。C.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的内涵未达成共识,故而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也就各执己见。D.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角度看,张载万物一体的思想较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有一定进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提出的阴阳八卦理论能够佐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与万物相互作用的观点。B.中国古人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国家兴替是基于人与天地万物本质上是连续统一体。C.张岱年主张的“天”之三义说是对董仲舒神灵之天、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继承和发展。D.儒家思想强调人是道德性的存在,道德能约束指导人的行为,有助于实现天人协调。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B.《庖丁解牛》中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C.《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礼记》规定,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它有助于化解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B2.C3.D4.①首先对“天人合一”理念溯源,引出人们对“天人合一”理念众说纷纭的观点。②接着详细阐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论。③然后介绍张载提出的“万物一体”思想及王阳明等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④最后概括“天人合一”理念内涵,并指出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重要作用。5.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性思维,强调整体性思维,人与人、人与自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②西方哲学思维虽然推动了人类科技发展进步,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而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则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帮助化解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矛盾。③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中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和现实关怀,要加强发掘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理论价值,为解决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态问题提供宝贵思想资源。【解析】【导语】材料一主要探讨了东西方哲学对“主体”概念的不同理解,强调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与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差异。材料二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演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两则材料都关注主体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突出中国传统思想对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视,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思想资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儒家思想中的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对立关系”错误,文中的表述为“主体不再仅限于与客体对立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不是不存在对立关系。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是对董仲舒神灵之天、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继承和发展”错误,文中只提到了“目前以张岱年主张的三义说最为普遍”,并没有提到与董仲舒观点的联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是:“这一观念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必然要求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目的,而不仅顾及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从而指向和谐的人地关系。”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长远,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强调人要无为,且不能有执念,不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B.强调人要通过实践掌握客观规律,不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C.强调要通过教育实行仁政,不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D.强调在生息的季节,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为了眼前利益伤害山川、动物,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总共有四段,首先第一段探究“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指出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文化倾向,列举了学者对“天”的不同主张,指出由于对“天”的理解不同,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也各不相同。接着第二段阐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说明了其出发点是论证封建统治秩序合理性,利用天的名义和权威限制君权,同时指出其存在内部混乱和矛盾,但也具有一定科学理性,可视作古代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源头。然后第三段提到张载提出“万物一体”,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进步,程颢十分赞许,陆九洲和王阳明进一步发挥。最后第四段概括“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统一,“仁”作为人的道德本性要求以人类整体生存为目的,指向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体现。材料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类应遵循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具有中国哲学根本特质的一体性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包含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材料一中提到“西方哲学强调个体作为认知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以理性、科学实验等手段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石构筑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型”。而中国传统哲学所表达的是,人不能孤立于自然之外,而应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传统哲学可以帮助化解国际社会中可能产生的矛盾,提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儒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结合,突出尊重、包容、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提升人类社会协作应对挑战的能力。我们需要关注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目的,不仅要顾及局部和眼前的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化解人类发展中矛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海(节选)徐广慧老张来的时候,麦子都高过觅食的喜鹊了。麦田像是绿色的海,从天的那边,铺到天的这边。麦海的那边是被树木环绕着的红砖房子,红砖房子里住着来福村的村民。麦海的这边是公路,公路驮着一辆黑色的轿车,轿车驮着老张。那老张,肩膀上挎着一个布书包,书包里放着写日记的本子。在中国的北方,哪里有路,哪里就有白杨树。它们在路的两旁挺立着,对从路上走过的人夹道欢迎。它们还没有返青,等再吹几次细风,再淋几场细雨,它们就会捧出攒了一个冬天的绿色,给鸟窝搭个凉棚。老张仰脸看着那些树。那些树仿佛长了翅膀,在他的眼前飞起来了。那些鸟窝,也仿佛长了翅膀,跟着树一起在空中飞。来福村的房子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也说不清是谁的汗水,浇灌了谁的房子。一抔黄土,经过庄稼人粗糙的手,经过煤的煅烧,变成了红色的。住在红房子里的人,他们从早忙到晚,似乎只是为了让红砖把他们圈起来。当然,他们也离不开树木和瓦片。只要能使他们免受风雨的洗礼、阳光的曝晒,他们便愿意把力气和汗水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他们没有感觉到有多幸福,多半是因为没有时间思考。在时间的隧道里,他们的手和脚是最忙碌的。其次是他们的肩膀、他们的背、他们的腰。他们习惯了和大地打交道。大街上、胡同里,灰尘或者泥浆扑到他们的鞋面上,溅到他们的裤腿上,他们不觉得有什么需要难过的。他们有的是力气,水管里流着永远也使不完的水,回家洗洗不就完了。或者,太阳一出来,跺跺脚,走几步,泥点就会像蒲公英一样飞向远方,干吗要在意这些细节呢。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老张上身穿着个蓝色的松松垮垮的圆领秋衣,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运动裤,脚上一双黑布鞋。老张走路一晃一晃的,见人就说,吃了呗?干什么去呀?见到岁数大的,他就喊大爷大娘、叔叔婶子,见到岁数小的,他就喊哥哥姐姐。大家被他问得一蒙一蒙的,心里嘀咕:这人谁啊,俺不认识你啊。大部分人会回应他一下,也有的理都不理就走了,还有的直接说,你管俺干什么去呀?老张也不示弱,梗着脖子说,我这不问你干什么去呀?至于那没有搭理他的,一定是那二十哪当岁的小青年。他找到人家家里,想跟人家理论理论。他说,你这孩子,俺老远就给你打招呼,你咋吭也不吭?那小青年看看老张,白瞪着眼说,你谁啊?老张说,你问问你爹去,明天到大队部找我……老张逐个问老百姓的梦想,他们也被问得一愣一愣。只有老李泪眼婆娑地说,俺爷、俺爹,还有俺,都想修门口的路。老张有许多梦,修老李药铺前的路是他到来福村后的第一个梦。“老百姓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老张在来扶贫前,说出了这句话,声音不大还有点儿发颤,但很清楚。红房子、黄土地、白杨树、绿麦子,是老张梦境的依靠。每年的春夏之交,老张都会回到家乡,穿着布底鞋,到麦海里走一走。他喜欢麦子。麦子幼年时是绿色的,等到结了穗,灌满浆,就变为了黄绿色。阳光一照,一照,再一照,就又变成了金黄色。一行行,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铺满了整个田野。没有一棵麦子背叛过大地,哪怕是遗落在路边的,也会被拾麦穗的手收进粮仓。从农村出去的人,在外面待久了,难免会得一种病——思乡病。老张从十八岁考上大学就离开了家,在外面漂泊了三十年,思乡病还真是不轻。他当然知道家乡的好,年纪越长,就越想回到家乡去。他已经进行过多次验证:无论有什么烦心事,无论多么疲惫,只要一接近故乡的土地,他就会一下子放松下来。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麦子。麦子就应该长在麦子和麦子中间,那样他才觉得是他自己。知道梦是什么了,老张就谋划着怎么实现这个梦。他把村里的干部叫到一块儿,把自己的梦慷慨激昂地给大伙儿说了说。一说,大伙儿都感到有些悬乎。村支书摇了摇头说,我告诉你哈,来福村的包村干部你不是第一个,多少人想弄这个都没弄成。旁边一个姓陈的支委说,您可能不了解,您知道要真把那条路修通得多少钱吗?老张掏出裤兜里的小本本,一边用笔在本子上划拉,一边说,加上村西的进村公路,我粗略估摸了一下……支书的脑袋垂了下去,两个委员趴下身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皮。沉默了一会儿,陈支委抬起头,清了清嗓子说,这样吧,您去跑钱吧,您跑来钱咱们就干。老张一拍桌子,瞪着眼说,我去跑钱,没钱咱这活儿就不干了是吧?老张不仅拍大腿,还拍桌子哩。老张拍桌子的事,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人们这才当真,这老张可不是吃素的,你想把他的梦想当柿子捏还不行哩。嗯,没错,修路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资金问题,是清理路面的障碍物。最东边,是一个三四亩大四五米深的大坑,坑里和坑沿上长满了碗口粗的毛白杨。坑东边,依次是李袖中家的柴火垛、王二傻家的猪圈、老南瓜家的两棵梨树、麻花家的牛棚。坑西边是一个坍塌的断桥,断桥西边是三奶奶家的菜地、一根筋家的厕所、甄挺香家的车库……光障碍物,老张就在小本本上记了十几页……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洁白的云。风吹过,麦浪翻滚!(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张赴任时背着的布书包和对白杨树的一系列想象,都能表明他是一个敬业的人。B.来福村的百姓整日在土地上忙活生计,即使身处诸如泥泞、劳累的苦难中也不自知。C.老张主动跟村民打招呼,却遭遇了不少人的冷眼,说明来福村村民对陌生人很排斥。D.“悬乎”“摇头”“沉默”等词说明来福村干部们普遍认为修路困难太多,很难完成。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比喻运用贴切,泥点子像蒲公英充满乡土气息,老张像谜语则突出他的性格复杂。B.小说擅用色彩描写农村场景,如“红房子”“黄土地”等,将文学与绘画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C.老张知其难为而为之的形象,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永不言败的形象十分相似。D.文中的地名“来福村”含有深意,“老南瓜”“一根筋”等人名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8.小说反复写到“麦子”,“麦子”在文中有哪些意蕴?请简要概括。9.小说结尾没有交代结果,你认为老张能否修好村里的路?请说明理由。【答案】6.D7.A8.①麦子是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麦海像一个大油饼,暗示着它作为粮食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②麦子是希望的象征。没有一棵麦子背叛大地,只要耕耘就有收获,付出就会有回报。③麦子是浓郁的乡土情结。老张觉得麦子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看到了麦子就想到了故土。④麦子象征着老张扎根土地、不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老张觉得自己变成了麦子,长在麦子中间,那样他才觉得是他自己。9.我认为老张能修好村里的路。①他工作认真踏实,不怕困难,敢于行动。老张把各种困难写在本子上,而且在其他干部退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要修路。②他能走近百姓倾听他们的声音。老张对障碍物非常清楚,也愿意倾听百姓的声音,这为修路提供了力量支持。③周围人的反应和态度的转变。老张拍桌子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人们对修路这件事重视起来,会支持和配合老张修路成功是大势所趋。④环境描写的暗示。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温馨且充满生机,暗示着公路一定能修好,乡村振兴也有希望。【解析】【导语】小说《麦海》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故事中的老张作为连接乡村与世界外面的纽带,其坚韧与执着象征着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与责任。小说在风貌刻画上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与比喻,将红房子、黄土地与麦海的绿色融合在一起,赋予其深远的意境。老张的执著则与环境形成对比,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感流露,作品都表现出在乡土社会中坚守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题。【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理解的能力。A.“都能表明他是一个敬业的人”错误,老张赴任时背着布书包以及对白杨树的想象,更多地体现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工作的憧憬。B.“即使身处诸如泥泞、劳累的苦难中也不自知”错误,来福村百姓虽然忙碌,但文中并没有体现出他们处于“苦难”中,“苦难”一词程度过重。C.“说明来福村村民对陌生人很排斥”错误,老张主动打招呼遭遇冷眼,不能说明村民对陌生人排斥,只是村民对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有些疑惑。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老张像谜语则突出他的性格复杂”错误,“老张像谜语”并不是突出他性格复杂,而是因为他初来乍到,村民对他不熟悉,他的行为在村民看来有些奇怪。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文中描写麦海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铺满田野,在中国北方农村,麦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从“没有一棵麦子背叛过大地,哪怕是遗落在路边的,也会被拾麦穗的手收进粮仓”可以看出,麦子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并且能够为人们提供食物等物质保障,所以它象征着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生存和生活得以维系的重要依托。②麦子从幼年的绿色到结穗、灌浆后的黄绿色再到金黄色的生长过程,体现了其生命的历程和成长的力量。就如同来福村村民们虽然生活辛苦,但只要像耕种麦子一样辛勤付出,就会有收获。即使面临诸多困难,如修路面临的重重阻碍,但如同麦子只要扎根土地就能生长结果一样,村民们的努力也会有回报,所以麦子象征着希望。③老张从农村出去漂泊三十年得了思乡病,他喜欢麦子,看到麦子就觉得自己像回到了家乡。文中提到“从农村出去的人,在外面待久了,难免会得一种病——思乡病……只要一接近故乡的土地,他就会一下子放松下来。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麦子”,麦子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典型作物,它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看到麦子就唤起了老张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浓浓的乡土情结。④老张认为自己像麦子一样应该长在麦子中间才觉得是自己,这表明他深知自己的工作要像麦子扎根土地一样,深入到村民群众中去。他到来福村扶贫,逐个询问老百姓的梦想,关心村里的事务,如谋划修路等,他这种融入群众、扎根土地的工作态度就如同麦子与土地的关系,所以麦子象征着他的工作作风。【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老张为了修路,把各种障碍物详细地记在小本本上,记了十几页,这体现出他对待修路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踏实作风。而且在村支书和支委表示修路困难重重、对修路不太积极时,老张不仅没有退缩,还拍桌子坚持要修路,他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行动,这为修路成功提供了主观动力。②老张逐个问老百姓的梦想,对村里的情况包括修路障碍物所属的村民家庭都非常清楚,如最东边大坑周边的李袖中家柴火垛、王二傻家猪圈等情况他都了解。这说明他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声音,能够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百姓的力量会助力修路工作,因为修路本身也是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③老张拍桌子坚持修路的事在村里传开后,人们开始重视修路这件事。之前大家可能对修路持怀疑或不积极态度,但老张的坚决让大家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村民们会逐渐转变态度,从观望甚至抵触到支持和配合,这种态度的转变有利于修路工作的推进,使得修路成功有了群众基础。④小说结尾“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洁白的云。风吹过,麦浪翻滚!”这样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美好、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氛围。麦浪翻滚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暗示着老张的修路计划如同这充满生机的田野一样,有着光明的前景,乡村振兴(修路是其中一部分)也充满希望,所以从环境描写来看,老张能够修好村里的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卫公子交见于子思①,曰:“先生圣人之后,执清高之操,天下之君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交虽不敏,窃慕下风,愿师先生之行,幸顾恤之。”子思曰:“公子不宜也,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意,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今公子绍康叔之绪处战伐之世当务收英雄保其疆土。非所以明否臧,立规检,修匹夫之行之时也。”卫公子交馈马四乘于子思,曰:“交不敢以此求先生之欢,而辱先生之洁也。先生久降于鄙土,盖为宾主之饩②焉。”子思曰:“伋寄命以来,度身以服卫之衣,量腹以食卫之粟矣。且又朝夕受酒脯及祭膰之赐,衣食已优,意气已定,以无行志,未敢当车马之贶。礼,虽有爵赐人,不逾父兄。今重违公子之盛旨,则有失礼之愆焉,若何?”公子曰:“交已言于君矣。”答曰:“不可。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公子曰:“我未之闻也,谨受教。”穆公欲相子思,子思不愿,将去鲁。鲁君曰:“天下之主,亦犹寡人也,去将安之?”子思答曰:“盖闻君子犹凤也,疑之则举。今君既疑矣,又以己限天下之君,臣窃谓君之言过矣。”(节选自《孔丛子·抗志》)材料二: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③于卫,伐树于宋④,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⑤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⑥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⑦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节选自《庄子·杂篇·让王》)〖备注〗①子思:孔伋。子思是他的字。下文的康叔是卫国第一代国君。②饩:赠送财物。③削迹:匿迹,意为不被重用。④伐树于宋: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访宋国。孔子曾在树下与弟子们演习古礼,宋国的司马对孔子心生嫉妒,派人砍倒大树,试图以此威胁孔子离开宋国。⑤藉:侮辱。⑥细人:见识浅薄的人。⑦削然:取琴的声音。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公子A绍康叔B之绪C处战D伐之E世F当务收G英雄H保其疆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指聪慧,与《<论语>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意思相同。B.鄙,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意思不同。C.逐,被动用法,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用法相同。D.其,指应当,与《五石之瓠》“其坚不能自举也”的“其”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国公子交仰慕子思的气节而想追随他,却被子思以公子不能耽误正业为由拒绝了。B.子思认为鲁穆公太自以为是,而且对自己产生了猜疑之心,因此不愿为相执意离开。C.子路和子贡谈论孔子被困于陈、蔡之后的表现,颜回觉得两人眼界短浅而没有回应。D.孔子在教导完子路和子贡后弦歌不辍,子路也理解了老师,故而兴奋地拿盾牌起舞。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明否臧,立规检,修匹夫之行之时也。(2)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君子的自我修养,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FH11.A12.C13.(1)这不是用来彰显善恶、建立规范、修养普通人品行的时候。(2)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14.①材料一强调君子在特定环境下应审时度势、遵循礼仪、坚守原则;②材料二突出君子在困境中坚守道及拥有豁达心境。【解析】【导语】材料一展示了子思追求清高节操,拒绝卫公子的馈赠,体现出君子在动乱时期应以大义为重,不为个人利禄所惑。材料二通过孔子在困境中的表现,强调君子无论通达与否,都应坚守仁义和道德。两者共同探讨君子的自我修养,但分别侧重于不同情境下的品格坚守。【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公子继承康叔的功业,处在战争的时代,应当致力于招揽英雄,保卫自己的疆土。“公子”作主语,“绍”作谓语,“康叔之绪”作宾语,故在C处断开;“处”作谓语,“战伐之世”作宾语,故在F处断开;“英雄”作“收”的宾语,故在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聪慧/勤勉。句意:我虽然不聪慧。/办事勤勉,说话谨慎。B.正确。谦辞/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句意:先生长久地来到我们这片低贱的土地。/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C.正确。均为“被动用法”,被赶出/被杀死。句意: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D.正确。应当/代词,它,指大瓠。句意:对于我来说应当还是一件幸事啊。/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颜回觉得两人眼界短浅而没有回应”错误。根据材料二“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可知,原文并没有表示颜回觉得两人眼界短浅,颜回只是不知如何回应子路和子贡。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明”,彰显;“否臧”,善恶。(2)“故”,因此;“治”,治理得好;“交相”,互相。【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今公子绍康叔之绪处战伐之世当务收英雄保其疆土。非所以明否臧,立规检,修匹夫之行之时也”,明确说明在特定的战乱时代,君子的行为不应局限于个人的道德修行,而应着眼于国家的大局。“礼,虽有爵赐人,不逾父兄。今重违公子之盛旨,则有失礼之愆焉,若何?”“不可。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表明子思在面对财物诱惑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符合礼仪,体现了君子对礼的坚守。“穆公欲相子思,子思不愿,将去鲁”“盖闻君子犹凤也,疑之则举。今君既疑矣,又以己限天下之君,臣窃谓君之言过矣”,表现了子思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立场。②“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生动地阐述了孔子在困境中对道的坚守,不为外界的艰难困苦所动摇。“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展示了君子在不同境遇下的豁达心态和对道德的坚定追求。参考译文:材料一:卫国公子交拜见子思,说:“先生是圣人的后代,秉持清高的节操,天下的君子,没有不佩服先生的大名的。我虽然不聪慧,但私下里敬慕先生,希望学习先生的品行,请先生关怀照顾我。”子思说:“公子这样不合适。那清高的节操,不会因个人私利而牵累自己,不会因利益而烦扰心意,要选择天下最好的道义,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如今公子继承康叔的功业,处在战争的时代,应当致力于招揽英雄,保卫自己的疆土。这不是用来彰显善恶、建立规范、修养普通人品行的时候。”卫国公子交送给子思四匹马拉的车,说:“我不敢用这个来讨先生的欢心,也不想玷污先生的高洁。先生长久地来到我们这片低贱的土地,这只是作为宾客的馈赠罢了。”子思说:“我孔伋自从来到这里,按照自己的身材穿卫国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食量吃卫国的粮食。而且早晚接受酒肉以及祭祀后的祭肉赏赐,衣食已经很优厚了,心意已经安定,因为没有出行的打算,所以不敢接受车马的馈赠。按照礼制,即使有爵位的人赏赐别人东西,也不能超越父兄。现在如果重重地违背公子的盛情,就会有违背礼制的过错,怎么办呢?”公子说:“我已经跟国君说过了。”子思回答说:“不可以。作为儿子,三次赏赐都不能接受车马。”公子说:“我没有听说过这个,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穆公想要让子思做相国,子思不愿意,准备离开鲁国。鲁君说:“天下的君主,也和我一样,你离开这里又能去哪里呢?”子思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就像凤凰一样,被怀疑就飞走。如今国君既然已经怀疑我了,又用自己来衡量天下的君主,我私下里认为国君这话错了。”材料二: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脸色疲惫,可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走投无路,如今又被困在陈、蔡,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治罪,欺凌先生的没有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不曾中断过乐声,君子竟然像这样不懂得羞耻吗?”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内室告诉孔子。孔子停止弹琴长长地叹息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晓道,就叫做通达,不通晓道就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是走投无路呢!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晓道,面临危难而不能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正因此,我才真正看到了松柏的郁郁葱葱。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应当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安然地回到琴旁,弹琴歌唱,子路兴奋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洁,而我却是那么的浅薄啊!”古时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通达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古时得道的人)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就好像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次序。所以许由在颍阳快乐地生活,而共伯在共首山悠然自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永叔会老堂①苏轼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乘兴不辞千里远,放怀还喜一樽同。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自顾尘缨②犹未濯,九霄终日羡冥鸿③。〖备注〗①熙宁年间,欧阳修(字永叔)致仕,退居颍州,寓西湖六一堂。后,前副相赵概(时年约八十岁)自商丘探望,欧阳修整修会客厅接待。颍州知州吕公著也来看望。吕公著有感于二老相会,为此厅题匾额曰“会老堂”。时年,欧阳修终老于此。②尘缨:世俗杂念。③冥鸿:高飞的鸿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朝”“雍容”对欧阳修在朝中的重要地位及儒雅从容的形象作出高度赞扬。B.诗人赞赏欧阳修和赵概在高龄还能如此重视交情,批判了当时人心不古的现象。C.赵概不远千里来看望欧阳修,老友相会,把酒言欢,两人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D.颈联展现了欧阳修为定国安邦出谋划策,而且又能够保持朴素廉洁家风的形象。16.诗人为何在尾联中提到了“尘缨”“冥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尘缨”指尘世琐事。诗人想到欧阳修是三朝元老,此刻功成身退,闲居于此。而自己“尘缨犹未濯”,还为世俗杂念困扰,未能摆脱官场困扰和束缚。②“冥鸿”指高飞的鸿雁,代指高洁、自由的世界。欧阳修一生为国谋划,此刻于此怡然自乐,诗人借此表达对欧阳修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或:“冥鸿”指高飞的鸿雁,代指远大的志向。欧阳修一生为国谋划,名垂青史,犹如高飞的鸿雁。“终日羡冥鸿”既表达了诗人对欧阳修功业的肯定,又传递出诗人以其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愿望。)【解析】【导语】苏轼在《题永叔会老堂》中以真挚的情感赞美了欧阳修和赵概的高尚品格,尤其是他们在年老时仍然保持的深厚友谊与高尚情操。诗歌通过对“三朝出处”的回顾和“嘉谋定国”的称颂,表达了对贤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钦佩,并在尾联借自身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寄托了对友人的景仰和自身理想的追求。【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批判了当时人心不古的现象”错误。“岁晚交情见二公”的意思是二公即使到晚年还是莫逆之交,表达了对他们友情的肯定和赞赏,作为题赠诗,就事论事,并未对社会现象作出批判。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中景物形象的能力。尾联意思是:我自顾自地沾染着尘埃,但我仍然羡慕着那在九霄之上翱翔的鸿鹄。①从意象含义方面分析:“尘缨”指世俗杂念,官场俗务的困扰。“冥鸿”,高飞的鸿雁,指高洁自由的世界(远大的志向)。②从诗歌内容方面分析:首句“三朝出处共雍容”和颈联“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写三朝元老的欧阳修,他的功绩名垂青史,不仅能定国安邦出谋划策,而且能够保持朴素廉洁的家风。欧阳修功成身退后闲居于颍州。尾联内容转向描写作者自己,再看自己还为世俗杂念困扰,羡慕翱翔天空的鸿雁。③从作者情感方面分析:通过描写欧阳修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欧阳修功绩的肯定,以及对欧阳修的敬仰之情;通过欧阳修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自己未能摆脱官场困扰和束缚的困窘,以及向往欧阳修闲居的自由之情(表达了自己希望像欧阳修一样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上,房老师使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要善于向更优秀的人学习,还要勇于自我反思,这样才能行稳致远。(2)小慧经常爱跟强者作比较,总是失落焦虑。小明告诉她,正如《<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言,一个人想要变得真正强大,必须战胜自己。(3)借代手法常被用于古诗词,如“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本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的一种程序,后指史册。请列举其他诗文中使用借代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屹立千年的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到底何在?王震华认为:“榫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这也是榫卯结构最显著的优点。很多人认为榫卯是A的连接,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一伸缩余量不仅提高了建筑抵抗地震的能力,也延长了家具的使用寿命。木材会因为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形变。榫卯的间隙,正是为了适应木材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家具适应季节变化,避免因膨胀或收缩不产生开裂或松动。而对于建筑,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甲)。当地震发生时,建筑通过变形吸收一部分地震波带来的冲击,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应县木塔经历了多次地震而B的原因就在于此。限位,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可以理解为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从三维象限角度分析,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而对于榫卯在垂直方向的移动,木制建筑大多使用重力进行锁定。避让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中,榫卯结构(乙),如石桥上用于连接石块的腰铁、牌坊上的石斗拱结构等,也形成了插肩榫、燕尾榫、楔钉榫等不同结构形式。无论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人们应抓住榫卯的基本构造原理,按需应用,因需而变。18.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给“限位”下定义。要求: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句子中的“到底”与文中加点的“到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B.坏人今天虽然耀武扬威,他到底逃不了报应。C.姑娘到底和我拌嘴,还是和二爷拌嘴呢?D.道人来去几番,老翁相待他到底还是一样的。【答案】18.限位是通过榫卯形状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及锁定重力等方式限制榫卯构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的一种设计理念。19.A严丝合缝B屹立不倒(巍然屹立)20.榫卯的间隙,正是为了适应木材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让家具适应季节变化,避免因膨胀或收缩产生开裂或松动。21.甲: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乙:逐渐应用于不同材质22.C【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形式。下定义的一般格式为“被定义概念(种概念)+是+种差(在同属中,某个种不同于其他属性)+邻近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的最小属概念)。首先,确定“种概念”:限位。其次,确定“属概念”。根据“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可知其属概念是:设计理念。然后,确定“种差”。根据“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榫卯在垂直方向的移动,木制建筑大多使用重力进行锁定”“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可知其种差可概括为:榫卯形状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锁定重力、限制榫卯构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最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限位是通过榫卯形状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及锁定重力等方式限制榫卯构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的一种设计理念。【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实则不然”承接上句,表示对前空的否定。再根据“榫与卯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可知,此空应该表达榫卯之间没有一点缝隙,故可填“严丝合缝”。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通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非常吻合,没有一点缝隙或者破绽。B处,前文提到“当地震发生时,建筑通过变形吸收一部分地震波带来的冲击,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该空所在句是应县木塔虽经地震而不倒的原因的总结性语句,所以该空应表述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地震后却不倒,故可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