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美育学在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形成现代性的三种范式,即“情感美育观”“德育美育观”和“大美育观”。整体而言,这三部曲彰显了中国美育的发展轨迹,深化了当代美育学建构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均有积极的探索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美育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席勒的《美育书简》及其阐发的“审美教育”观点。在席勒看来,美育是为社会的改造也是为人生的感性自由而存在的,这一观点不仅奠定了现代美育的基本意涵,而且拉开了“美育”现代性的序幕。席勒美育思想一经传入中国,便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联结在一起,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文化启蒙运动。蔡元培等美育先驱们不但继承了西方现代美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对于如何保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展开了新的理论探索。他们想用美育来切实发挥启蒙作用,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本土化特征。这种“感性启蒙”不但是中国美育现代性的主要特征,而且与“民主启蒙”“科学启蒙”等观点一起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基本面。中国很多美学家都把德育作为美育的目的或者核心来强调。“德育美育观”这一中国美育现代性面向的形成,是与教育的变革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出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从教育方面来看,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德育化的美育”不仅对于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对于引领整个社会的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关于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如果我们仅仅把美育视为德育的附属,或者过分强调美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那么也就意味着美育对于个体、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外化”的道德输入的结果,而不是侧重于个体内在感性、情感能力的拓展,这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弱化了美育所特有的“化育”之功能。二是中国美育现代性意义上的“以道德为核心的美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当然与现代化萌生时期所说的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也有很多差异。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主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现代时期,我们美育的衡量标准和原则主要依据的是康德哲学的“审美无利害”思想,其理论前提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理论立场。而面对当前大众文化风行的文化现实,这种精英立场的审美境界与我们的文化现实有着巨大的疏离之感。简而言之,以德育为核心的美育观,是西方现代美育思想中国化的一个基本体现。它所立足的,实际上不是单个个体的物质利益,而是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层面。这种“德育美育观”实际上既体现了我们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的本土化转换,又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合理盘活,同时也是当前社会文化政策对于美育影响的一种彰显。如何建构我们的美育话语自信,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点。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传统,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有世界眼光,培养人们共同的情感、精神和理想;一方面要坚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正是21世纪以来美育进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则。当前美育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居间性”的价值取向和学科特点,这是“大美育观”路径的理论前提。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大美育观”并不是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简单相加,更不能用某一个学科来取代美育学。中国美育学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出现而同步产生的。二者之间既相互融通又相互区别,特别是美育的实践性,充分说明了美育必然也必须打破美学的学科界限,包含更多的内容。“走向生命实践、关爱个体生存”,这恰恰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美育建设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大美育观”绝非将美育“大而化之”。我国当代美育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些多元化的美育话语整合、融通,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概而言之,中国美育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学科化与知识化的融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的特色,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摘编自王亚芹《中国美育现代性的三种范式》)材料二:美育与时代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不同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期盼不同,同时也赋予美育不同的使命。新时代美育对国民审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的美育工作应积极解决时代需要与国民审美素养之间的落差问题。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充沛、科技发达、审美和艺术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价值日益凸显的时代,这使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具备批判性解读视觉文化”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国民必备的素养。美育的载体不只在于艺术,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都应成为美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美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打破多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显然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定位和价值,亦是当今“五育并举”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美育还应在发展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凸显审美及艺术的人文价值。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美育传统的同时,积极应对国家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艺术能力、人文精神、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养的呼唤,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美育使命,全面构建新时代以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摘编自王元彬张玲玲《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美育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西方席勒的美学思想,其“审美教育”观点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基本面。B.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多美学家立足于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层面,在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进行本土化转换的基础上,形成了“德育美育观”。C.中国美育学经过发展形成了“情感美育观”“德育美育观”和“大美育观”三种范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现代美学。D.新时代美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打破多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这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定位和价值,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席勒美育思想一经传入中国,便与中国社会现实联结在一起,演变成一场社会启蒙运动,这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本土化特征。B.“德育美育观”是伴随着教育的变革以及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不仅维系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价值观。C.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要着力解决时代需要与国民审美素养之间的落差问题,要全面构建以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D.我国当代美育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把多元化的美育话语进行整合、融通,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的特色。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德育美育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里的“德”与封建伦理道德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是指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这里的“美育”侧重于个体内在感性、情感能力的拓展,对道德有特殊的“化育”之功能。C.要平衡美育与德育及其他教育的关系,如果一味偏颇,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则会过犹不及。D.其衡量标准和原则的主要依据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这与我们的文化现实较为一致。4.材料二采用了总分式结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好处。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大美育观”的理解。【答案】1.D2.B3.D4.①在总说部分,明确提出了“不同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期盼不同,同时也赋予美育不同的使命”观点,便于读者快速了解作者的思想。②分说部分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新时代美育的要求和使命的具体内容,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5.①“大美育观”路径的理论前提是多元化、“居间性”的价值取向和学科特点。②“大美育观”绝非将美育“大而化之”,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整合、融通多元化的美育话语。③“大美育观”既要立足传统,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坚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也要注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④“大美育观”要积极应对国家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艺术能力、人文精神、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养的呼唤,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美育使命。【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美育发展的现代性范式,主要包括“情感美育观”“德育美育观”和“大美育观”。通过对美育历史与时代背景的分析,文章揭示了美育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演变与重要性,尤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美育中德育的强调和多元化融合。文章强调新时代美育需要兼顾传统与全球视野,以及学科与实践的融合,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美育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而“大美育观”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美育现代化的关键。【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其‘审美教育’观点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基本面”说法错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基本面是“感性启蒙”“民主启蒙”“科学启蒙”。B.“在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进行本土化转换的基础上”错误,说法片面。原文说的是“既体现了我们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的本土化转换,又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合理盘活”,而不仅是“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进行本土化转换的基础上”。C.“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现代美学”说法错误,中国美育学与中国现代美学是同步产生的。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它不仅维系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价值观”错误。原文说“不仅对于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对于引领整个社会的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选项将意义变成了结果。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这与我们的文化现实较为一致”错误。应当为“有着巨大的疏离之感”。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文本特色的能力。总分式结构有助于引导读者从整体到细节,先了解材料的主要论点,再深入解析各个具体方面,使逻辑清晰、内容有层次,便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和要求。由“美育与时代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不同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期盼不同,同时也赋予美育不同的使命”可知,在总说部分,明确提出了“不同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期盼不同,同时也赋予美育不同的使命”观点,便于读者快速了解作者的思想。由“新时代美育对国民审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美育的载体不只在于艺术,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都应成为美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美育还应在发展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凸显审美及艺术的人文价值”可知,分说部分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新时代美育的要求和使命的具体内容,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由“当前美育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居间性’的价值取向和学科特点,这是‘大美育观’路径的理论前提”可知,“大美育观”路径的理论前提是多元化、“居间性”的价值取向和学科特点。由“与此同时,‘大美育观’绝非将美育‘大而化之’。我国当代美育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些多元化的美育话语整合、融通,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概而言之,中国美育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学科化与知识化的融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的特色,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知,“大美育观”绝非将美育“大而化之”,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整合、融通多元化的美育话语。由“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传统,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有世界眼光,培养人们共同的情感、精神和理想;一方面要坚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可知,“大美育观”既要立足传统,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坚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也要注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美育传统的同时,积极应对国家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艺术能力、人文精神、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养的呼唤,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美育使命,全面构建新时代以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可知,“大美育观”要积极应对国家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艺术能力、人文精神、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养的呼唤,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美育使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者如斯苍耳孔子的一句名言令人体味不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且不说我坐轮渡或帆船过江看见船舷边那不尽而逝的流水,心底会自然回荡起它的余韵;即便在日常生活的琐碎间隙,亦不时生出如许之喟叹。孔夫子是一个思者,更是一个诗者。深而思之,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另一面,我不禁又生出“存者亦如斯”之慨。何以有“存者亦如斯”?应该说,它是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连带出来的,如同连体婴儿一样。表面看来,逝者与存者是相互对峙、界线分明的。其实那“逝者”不正是“存者”的一部分?或者那“存者”又无不处于“逝者”之中?流逝的和留存的,互为因果,流转如轮,刻刻不息。凝定的状态,不过是只能栖停于稳固态的人的一种幻觉而已。正如“此刻”或“现在”的概念,它也只是不断流来又不停流去的时间之一环。在另一个意义上,逝者指向死的,存者指向生的。“存”与“逝”可以兑换成另一对词:“生”与“死”。然而从古至今,“者”的代词用法范围缩小了。在文言中,“者”无所不可“代”,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包容性。而在现代汉语中,“者”已缩小到只指代人,成了人的标志:“逝者”即死去的人。但在孔子时代,“逝者”可以包括一切逝去之物,当然包括死者。从作为生存者的人来说,人是世间有灵性的存在者,同样共时地处于“逝”与“存”,或者“死”与“生”的状态中。一个人作为个体的生存者,他的生命每时每刻都有东西在“流逝”,在“减少”,直到减少到无“存”可“逝”之时,无“生”可“死”之时。这意味着一个人活着,其实就内含了“存”与“逝”的对峙,“生”与“死”的转换。“所剩时间不多了”“来日无多”“日子过得太快了”“死神在后面追赶”等,都是它的世俗性的表达。每个生存者都是以生者的躯形遮挡了另一个人、另一个自己:逝者。意识不到逝者以及存者与逝者之关联的生者,就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存者,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残缺的生者。而当一个人意识到活着就等于死去时,他的生命躯体已全部被逝者占据,存者已无立锥之地。这时逝者就是死者,而这个人就是先行在思想中直面存在理由遭到毁灭的人,并反抗死亡之虚无对存在意义无情吞噬的人。黑格尔说:“死亡本来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自然事物的直接的消逝;其次是死亡的只是自然事物,通过自然事物的死亡,就有了一种更高的精神的东西产生,从这种更高的东西之中自然的部分消逝了。”黑格尔所说的精神是一种更高更绝对的东西,它本身已包含了自然事物作为其必要的组成部分。确信并拷问这个逝者是需要勇气的。凡对生命抱有怜惜之情和有所思悟的人,无不对这个逝者留恋与追思,同时又无不感到这个逝者的压迫和催促。赫拉克里特所说的“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我看来,其意不仅在于“河流”在“逝”,也在于踏入河流的“人”在“逝”。而一般的理解大都偏于前一种意思,这是失之偏颇的。即便河流不变,这个自己和那个自己所踏进的河流也是不一样的。当人们指着死去的人说:瞧,那是逝者。其实那也不是真正的逝者,而是生者和逝者曾经共有并遗存的一具皮囊而已。真实的戏模拟的逝者只部分地存在于回忆之中。这个存者和逝者,构成了我所理解的哲学意义上的存在者。孔子是第一个看见“逝者”的吗?我想他在流水那儿瞥见了它隐秘的影子,这时孔子是一个朴素的在者,一个领悟“逝”与“存”的思者和诗者。可以说,此在和彼在,实在和虚在,与石头、树、机器轰鸣、网络,以及山间墓地、深埋的青铜一起,构成在者的世界。一个生存者既是存者,也是逝者,但他只有领悟到彼在与虚在,融身于双重世界之中,并确信存者面对逝者的力量,才称得上是一个在者中的生存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逝者与存者在表面上是相互对峙、界线分明的,其实逝者与存者的内涵是相同的,都是指事物存在的状态。B.在文言中,“者”无所不可代,而在现代汉语中,“者”只指代人,因而“逝者如斯”的意义古今是不同的。C.人若对生命抱有怜惜之情,则会对逝者留恋,会感到逝者的压迫和催促,确信并拷问“逝者”是需要勇气的。D.黑格尔认为,人是由精神与肉体两部分组成的,人死之后,消逝的只是人的肉体,但会留下比肉体更高的精神。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将“逝者与存者的关系”比作“连体婴儿”,使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B.文章直接引用孔子、黑格尔、赫拉克里特等名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C.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阐述逝者与存者的对立,再阐述两者的紧密联系。D.文章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地探讨了“逝者”与“存者”的关系以及其哲学意义。8.结合全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话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体味?9.文章的标题为“在者如斯”,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逝者”。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这样安排的看法。【答案】6.C7.C8.①看见那不尽而逝的流水,心底会自然回荡起它的余韵,让作者生出“存者亦如斯”之慨。②让作者产生了对人生存的状态与意义的思考。9.①“在者如斯”这一内容是由“逝者如斯”这一内容引发而来的,“在者”与“逝者”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并同时存在的两部分,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说明,只有通过与“逝者如斯”对照解说才能更加清楚透彻地阐释“在者如斯”的内涵。【解析】【导语】本文从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引出对“逝者”与“存者”关系的深入思考,探讨生命在“生”与“死”之间的转换和辩证关系。通过引用古今哲人如孔子、黑格尔、赫拉克里特的思想,作者揭示存在者在面对生命流逝时的复杂感受和哲学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思维深刻,借助对比和引用,增强了逻辑性和文化内涵,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存在者的双重属性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悟。【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其实逝者与存者的内涵是相同的”于文无据,由“其实那‘逝者’不正是‘存者’的一部分?”也可推知逝者与存者的内涵并不是相同的。B.“因而‘逝者如斯’的意义古今是不同的”错,“逝者如斯”是从孔子时代流传下来的,其意义古今是相同的。D.“人是由精神与肉体两部分组成的”理解错误,原文为“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包含了自然事物作为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可见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包含作为自然事物的肉体。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错,文章中并没有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只是在逐步深入地分析逝者与存者的关系。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文章开头由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者联想到自己看见“那不尽而逝的流水,心底会自然回荡起它的余韵”,接着“深而思之”,又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另一面,“不禁又生出‘存者亦如斯’之慨”;接着作者开始思考人生存的状态与意义,比如“其实那‘逝者’不正是‘存者’的一部分?或者那‘存者’又无不处于‘逝者’之中?”“从作为生存者的人来说,人是世间有灵性的存在者,同样共时地处于‘逝’与‘存’,或者‘死’与‘生’的状态中”等,这是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确信并拷问这个逝者是需要勇气的。凡对生命抱有怜惜之情和有所思悟的人,无不对这个逝者留恋与追思,同时又无不感到这个逝者的压迫和催促”,这是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构思及写作技巧的能力。我们要找到“逝者”与“在者如斯”之间的关联。①文章开头孔子的“逝者如斯”让作者产生了“存者亦如斯”之慨,可见“在者如斯”这一内容是由“逝者如斯”这一内容引发而来的;接着作者思考“在者”与“逝者”的关系,“表面看来,逝者与存者是相互对峙、界线分明的。其实那‘逝者’不正是‘存者’的一部分?或者那‘存者’又无不处于‘逝者’之中?”“从作为生存者的人来说,人是世间有灵性的存在者,同样共时地处于‘逝’与‘存’,或者‘死’与‘生’的状态中”,可见“在者”与“逝者”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并同时存在的两部分;②作者感悟到“何以有‘存者亦如斯’?应该说,它是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连带出来的,如同连体婴儿一样”,“逝者”是“存者”的一部分,“存者”从“逝者”那里领悟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在者”,“逝者”与“在者”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说明,只有通过与“逝者如斯”对照解说才能更加清楚透彻地阐释“在者如斯”的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①,数蒙引见,任心弹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论诤。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②,徒损圣明。道路之人,皆兴谤议。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③。朝廷咸相庆贺焉。(选自《贞观政要·直谏》,有删改)〖备注〗①谮毁:进谗言,说别人的坏话。②肃厉:整肃激励。③司马:官名。唐代各州的佐官有司马,后成为空名,用以安置朝廷贬斥的官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无贤则A不闻B极言C不闻极D言E则奸人F比周G百邪H悉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指安全、平安,与《礼记·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安”意义不同。B.奔,指奔跑,与《将进酒》中“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奔”意义相同。C.数,指屡次、多次,与《五石之瓠》中“不过数金”的“数”意义不同。D.焉,语气词,与《墨子·兼爱》中“焉能治之”的“焉”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子进言激烈,君主就要震怒,臣子就会危险,这样犯危而没有好处可得的事情,不贤能的人是不会去做的。B.齐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鲍叔主动起身祝酒,让他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齐桓公感谢鲍叔的直言。C.权万纪、李仁发作为御史官被皇上召见时常常任意告发诋毁,使皇上对其他臣子的所作所为震怒,臣子们惶恐不安。D.魏征向皇上直言权万纪、李仁发是小人,二人把诋毁、攻击、告发作为直言,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蒙蔽皇上,损害皇上的圣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2)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14.为什么齐桓公能成就霸业、唐太宗可以成就贞观之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B12.B13.(1)不懂得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安定了也必定遭遇危险。(2)如果听信谗佞奸邪的人,仍然不可以用小人来谋划大事。群臣向来没有虚假伪装,(这样)只会让臣下离心。14.齐桓公能成就霸业是因为他能够听到鲍叔牙等贤臣的极言,唐太宗能成就贞观之治是因为他能够用魏征等贤臣进谏。【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材于《吕氏春秋》和《贞观政要》,通过对齐桓公和唐太宗两位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细节描写,强调了直言进谏的重要性。齐桓公因能接受鲍叔牙等人的逆耳忠言,最终成就霸业;而唐太宗因接受魏征的直谏,从而成功塑造了开明治政的“贞观之治”。文章通过对比,突出了贤明君主的宽容和理性,以及直言谏臣的重要性,给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无贤”为因,“不闻极言”为果,句意完整,句子独立,故在C处断开。“不闻”是谓语,“极言”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奸人”是主语,“比周”是谓语,“百邪”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意义不同,安全、平安/性情安和。句意:君主能够平安。/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B.错误,意义不同,逃亡/奔向。句意: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波涛翻滚奔向东海,再也没有回来。C.正确,意义不同,屡次、多次/几,表示数量少。句意:多次被皇帝召见。/所得不过几两金子。D.正确,意义不同,语气词/于是。句意:朝廷群臣都互相庆贺。/于是能治理它。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鲍叔主动起身祝酒”错误,原文是“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可见是齐桓公让鲍叔起身祝酒,而非主动起身祝酒。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原因;“虽”,即使;“危”,遭遇危险。(2)“狎”“邪”:谗佞奸邪人;“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人、大事;“素”,向来;“矫伪”,虚假伪装。【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鲍叔牙敢于进极言,提醒齐桓公不忘过去的艰难经历,让齐桓公保持清醒和谦逊。齐桓公能够虚心接受鲍叔牙的极言,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因为鲍叔牙的直言而发怒,展现出贤明君主的胸怀和格局。这种品质使得他能够聚集众多贤才,从而在诸侯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唐太宗有魏征这样的贤臣敢于直言进谏。魏征指出权万纪、李仁发的小人行径,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朝廷的危害,同时也提醒唐太宗不要亲信奸邪之人,以免损害圣明。唐太宗能够欣然接受魏征的进谏,表现出他对忠言的重视,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参考译文:材料一:话说到头了就发怒,发怒了说话的人就危险了。不是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这来求取好处;求取好处的人,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不贤明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能够生存,君主能够安宁,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懂得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安定了也必定遭遇危险。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牙捧着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威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离开座位拜了两拜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桓公是可以尽情进言的了。能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材料二: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都因为告密、诬陷毁谤,多次被皇帝召见,他们任意弹劾他人,肆意欺骗,使得皇上非常愤怒,大臣们也无法安心。朝廷内外都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但没有人敢出来议论争辩。给事中魏征神色严肃地向太宗上奏说:“权万纪、李仁发都是小人,不识大体,把诋毁别人当作正确的事,把告发他人当作正直的行为。他们所弹劾的人,都没有罪过。陛下掩盖他们的短处,接纳他们的所有言行,于是他们就施展奸计,附和下面欺骗上面,行为多有不礼貌之处,以此来获取刚强正直的名声。他们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没有起到整肃激励的作用,只是损害了陛下的圣明。路上的行人,都议论纷纷表示不满。我揣测陛下的心意,一定不会认为他们有深远的谋略,可以委以国家栋梁的重任。陛下大概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想用他们来警醒激励群臣。如果陛下亲信宠信奸邪之人,仍然不可以用小人来谋划大事。群臣向来没有虚假伪装,这样只会让臣下离心离德。像房玄龄、张亮这样的人,尚且不能申冤辩白,其余那些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谁能避免被他们欺骗蒙蔽呢?希望陛下深思熟虑。自从任用这两个人以来,如果有一点好处,我甘愿接受斧钺之刑,承担不忠的罪名。陛下即使不能推举善人来崇尚美德,又怎么可以进用奸邪之人而自我损害呢?”太宗高兴地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赏赐魏征五百匹绢。后来权万纪的奸邪行为逐渐暴露,李仁发也被罢官免职,权万纪被贬为连州司马。朝廷上下都互相庆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东郊作①皇甫冉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②。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备注〗①此诗为皇甫冉接到皇帝征召的诏书时所作。②庐岳高僧,本指东晋高僧惠远。茅山道士,原指道家始祖陶弘景。此处指僧、道方外之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秋水、寒松意象,描绘了诗人悠闲观水、卧对寒松的隐退生活。B.颔联化用典故,用“留偈别”“寄书来”写出了朋友对诗人处境的关心。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燕知秋社将至而南飞,秋菊在重阳节时冒雨而开。D.尾联“浅薄”一词言才疏学浅,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16.面对皇上的诏书,皇甫冉心情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首联写退隐后的悠闲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眷恋之情。②中间四句,借友人、燕、菊表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不愿出仕。③结句“临岐自迟回”传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犹豫不定的心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分析错误,从下句“临岐终日自迟回”来看,诗人并无拒绝之意。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的能力。“心情复杂”一词表明多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分析时要注意知人论世,此诗写于诗人承诏将出之时。①诗的开篇“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描绘了诗人退隐后在秋日里的悠闲生活。通过观赏平静的秋水,诗人表达了自己心境的宁静;而亲手种植的寒松则象征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展现出了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传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眷恋之情。②颔联“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写的是诗人在东郊遇到的两位宗教人士。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社交生活,也通过典故传达出诗人退隐之意。颈联“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采用了拟人写法,抒写了燕子知道社日离开巢穴和菊花在重阳节冒雨开放的情景。燕子辞巢暗示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寄托疏离尘世的心绪;菊花冒雨而开暗示作者承诏将出,即使面对仕途风雨也要像菊花一样盛开。中间四句,借助友人、燕子、菊花表现出诗人思绪纷乱、面对诏令的犹豫徘徊,表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不愿出仕。③结句“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怀疑和犹豫。诗人自认为才疏学浅,不足以献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在面临选择时也显得犹豫不决,传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犹豫不定的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明和李华在江边散步,江水澄清,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天空,两人不约而同地吟诵起《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2)王老爷子脸上满是尘土,两鬓斑白,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的样子,相差无几。(3)一些古代诗人写诗时,诗句中常常包含动物名称,如“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2)尘满面鬓如霜(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杭州丝绸、绍兴黄酒、安吉白茶……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浙江特产,拥有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属性与历史底蕴,构成极具辨识度与竞争力的地域产品特色和产业优势。有观点认为,与高产值的现代制造业相比,①,没必要“小题大做”。但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产业并不能单纯以规模衡量价值,而要放在文化传承、非遗保护、育才富民等视野下观察。不过,壮大历史经典产业亟待创新手段,解决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一方面,②。无论是手艺传承,还是产品创新,当前都面临着人才不足的挑战。要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工匠培养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传统手艺,还会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③。近年来一些老字号产品因款式缺少新意、功能设计不足引起竞争力下降,因此要推动老字号产品朝着差异化、潮流化方向。此外,还要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感染力强、符合消费者审美的文创产品。如此,方能守住“老味道”。18.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示例一:守住“老味道”,要有新招数示例二:用创新手段壮大历史经典产业19.近年来一些老字号产品因款式缺少新意、功能设计不足导致竞争力下降,因此要推动老字号产品朝着差异化、潮流化方向发展。20.①历史经典产业的体量不大②要注重人才培养③应持续提高老字号品牌竞争力【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示例一:第一段列举浙江特产,评价其特色和优势。第二段指出壮大历史经典产业亟待创新手段,解决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第三段指出具体的做法,即如何创新,列举了一些具体做法,如“要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工匠培养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传统手艺,还会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感染力强、符合消费者审美的文创产品”等,这是创新的具体方法、“招数”;最后结果是“守住‘老味道’”。据此可拟写标题:守住“老味道”,要有新招数。同时,结合材料可提炼出关键词“历史经典产业”“创新手段”。据此可拟写标题:用创新手段壮大历史经典产业。【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两处:一是搭配不当,“引起……竞争力下降”不能搭配,把“引起”改为“导致”;二是成分残缺,“朝着差异化、潮流化方向”句尾缺中心词,可在句子最后加上“发展”。【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结合“与高产值的现代制造业相比”可知,该空应该填写与之相比较的内容;后文“但”表转折,承接前句①的内容,引出下句;该段的内容重点围绕“历史经典产业”进行阐述,所以后句“这样的产业”指“历史经典产业”,再结合“不能单纯以规模衡量价值”,可推知①处应是关于历史经典产业规模不大的表述,故可填:历史经典产业的体量不大。②处为“一方面”的内容,即第一层次的总领句;根据后文“面临着人才不足的挑战”“着力培育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传统手艺,还会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可知,此处是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故可填:要注重人才培养。③处为另一方面的内容,即第二层次的总领句;根据“老字号产品……引起竞争力下降”“要推动老字号产品朝着差异化、潮流化方向发展”可知,这些都是提高老字号竞争力的具体做法,故可填:应持续提高老字号品牌竞争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一些六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看电视、用手机时,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与人聊天时,嗓门也越来越大,而且常常需要对方重复好几遍,才能明白什么意思……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老年人很可能发生了听力损失。老年听力损失是一种听觉功能下降的生理现象。有些老年人因为听不清别人说话或者需要对方多次重复,担心误解别人的意思,逐渐拒绝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老年人可能产生孤独感,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听力损失还会增加安全风险,比如在马路上没有听见汽车鸣笛,可能会因为躲闪不及引发意外。老年听力损失,与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代谢性疾病,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热处理设备生产与市场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设备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杭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劳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自动化机械采购合同2篇
- 2024年中国益母草胶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智能物流设备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慧社区车库租赁与安全监控系统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墓地开发与销售合作合同
- 2025年度房屋买卖合同:住宅小区房屋买卖交易3篇
- 2024年中国珍珠棉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3年上海市初中物理竞赛复赛试题银光杯
- GB/T 20475.2-2006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第2部分:氯
- GB/T 17238-2008鲜、冻分割牛肉
- GB 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 神通数据库管理系统v7.0企业版-2实施方案
- 油田视频监控综合应用平台解决方案
- 福建省泉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酒精性脑病的护理查房实用版课件
-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说课稿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
- 净水厂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