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标准落地执行_第1页
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标准落地执行_第2页
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标准落地执行_第3页
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标准落地执行_第4页
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标准落地执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标准落地执行TOC\o"1-2"\h\u1098第一章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概述 32827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330598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63591.1.2绿色建筑的特征 414481.1.3提高环境质量 4311291.1.4促进资源节约 4103731.1.5保护生态环境 435101.1.6推动产业升级 545351.1.7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3751第二章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与标准 5209811.1.8政策法规的背景与意义 568781.1.9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510471.1.10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概述 6182431.1.11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6248721.1.1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实施与监管 62410第三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736501.1.13概述 7103881.1.14具体要求 7148481.1.15概述 750601.1.16具体要求 737881.1.17概述 8116271.1.18具体要求 826709第四章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8249491.1.19整体规划原则 8281381.1.20功能布局原则 9165741.1.21节能设计 91511.1.22节水设计 9300111.1.23环保材料应用 990101.1.24景观布局 9154491.1.25景观设施 9296211.1.26景观维护 1016732第五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10185931.1.27概述 10163361.1.28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内容 10231011.1.29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10220751.1.30概述 11242901.1.31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内容 11296241.1.3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11314281.1.33概述 11243611.1.34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内容 1199331.1.35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措施 113350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减排 1239761.1.36建筑节能设计 12249571.1建筑朝向与布局:合理规划建筑朝向与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条件,降低建筑能耗。 12133591.2外围护结构节能:采用高功能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空调和采暖设备的能耗。 1294961.3自然通风设计:合理设置通风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能耗。 1239241.3.1建筑设备节能 12291592.1高效空调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优化空调系统设计,提高空调运行效率。 1276252.2节能型照明:推广使用LED等节能型照明设备,提高照明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12145952.3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降低热水制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12321642.3.1可再生能源利用 12215053.1太阳能发电:在建筑屋顶及可利用空间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实现太阳能发电,降低建筑能耗。 12283153.2风能利用:在建筑周围合理布局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减少能源消耗。 12262213.2.1节能评估 1215461.1节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节能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能耗、能效、碳排放等指标。 12143751.2节能评估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建筑节能效果进行评估。 12154581.2.1节能监测 13142522.1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能耗、碳排放等数据。 13263202.2数据分析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为节能管理提供依据。 1329532.3节能监测报告:定期发布节能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展示建筑节能效果。 1318872.3.1碳排放源头控制 1352621.1选用低碳建筑材料:推广使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 13283831.2优化建筑设计: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 1337101.2.1碳排放监测与核算 13182662.1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监测,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13110832.2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建筑碳排放进行准确计算。 1348312.2.1碳排放减少策略 1395003.1提高建筑能效:通过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 13189193.2推广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降低碳排放。 13260393.3碳排放交易与碳汇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碳汇项目吸收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1323968第七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 1356373.3.1概述 13178963.3.2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3160603.3.3雨水利用途径 14163133.3.4概述 14111393.3.5中水处理技术 14185153.3.6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1430803.3.7概述 146233.3.8给水系统设计 15273523.3.9排水系统设计 15241173.3.10给排水监控系统 154099第八章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 15250483.3.11建筑废弃物分类 15219673.3.12建筑废弃物处理 1681833.3.13资源化利用原则 16266283.3.14资源化利用途径 1646723.3.15设计原则 16272873.3.16设计内容 16480第九章绿色建筑生态补偿与修复 17109483.3.17生态补偿概述 17135153.3.18生态补偿机制构成 17219693.3.19生态补偿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735483.3.20生态修复概述 18192193.3.21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8326043.3.22生态修复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827923.3.23评估指标体系 18272603.3.24评估方法 1848093.3.25评估结果应用 197094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与监督 19139853.3.26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9213093.3.27评价体系构成 19189443.3.28评价体系应用 194813.3.29定性评价方法 19163713.3.30定量评价方法 19261253.3.31综合评价方法 20241923.3.32监督机制 20209443.3.33管理措施 20第一章环境治理工程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形式。1.1.2绿色建筑的特征(1)节能: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运用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能源消耗。(2)节地:绿色建筑在选址、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3)节水:绿色建筑通过采用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4)环保:绿色建筑在建筑材料选择、施工过程和运行管理中,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生态: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健康:绿色建筑通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7)智能化:绿色建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智能化,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第二节绿色建筑与环境治理的关系绿色建筑与环境治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绿色建筑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1.3提高环境质量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例如,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等措施,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1.1.4促进资源节约绿色建筑通过节能、节地、节水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有助于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问题,为环境治理创造有利条件。1.1.5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1.6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1.1.7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绿色建筑通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绿色建筑与环境治理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们可以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第二章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与标准第一节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概述1.1.8政策法规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筑行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传统建筑模式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1.9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层面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绿色建筑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1)国家层面: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等。(2)地方层面: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绿色建筑政策法规。(2)实施层面(1)引导: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绿色建筑。(2)行业监管:加强对绿色建筑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3)宣传培训:开展绿色建筑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参与度。第二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1.1.10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概述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是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包括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核心,涵盖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全过程。1.1.11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1)设计标准(1)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包括建筑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照明等节能设计要求。(2)室内环境设计标准: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噪声等环境指标。(3)景观设计标准:包括绿化、水系、景观设施等设计要求。(2)施工标准(1)施工过程管理:包括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2)施工质量控制:包括施工验收、质量检测等。(3)评价标准(1)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2)绿色建筑评价等级:根据绿色建筑的评价结果,划分为不同等级。1.1.1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实施与监管(1)实施层面(1)设计阶段: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保证项目符合绿色建筑要求。(2)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3)验收阶段:对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保证项目达到绿色建筑标准。(2)监管层面(1)监管:加强对绿色建筑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实施。(2)行业自律: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对绿色建筑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行业自律水平。(3)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建筑监管,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第三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第一节生态优先原则1.1.13概述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平衡与保护,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原则是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绿色建筑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1.1.14具体要求(1)尊重自然: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2)生态保护: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生态敏感性,避免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3)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无序扩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占用。(4)绿色景观:注重绿色景观设计,提高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5)生态技术: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如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生态厕所等,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二节节能环保原则1.1.15概述节能环保原则是指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污染。节能环保原则是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1.1.16具体要求(1)节能设计: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节能材料:选用高功能、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能源消耗。(3)绿色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4)节水设计: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5)环保措施: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第三节人本关怀原则1.1.17概述人本关怀原则是指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居住舒适度,创造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人本关怀原则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理念,体现了绿色建筑对人的尊重和关爱。1.1.18具体要求(1)健康环境:保证建筑室内空气质量,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的排放。(2)舒适性设计:考虑建筑物的采光、通风、隔热等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3)功能完善:合理规划建筑空间,满足居住、办公、休闲等多种功能需求。(4)安全保障:强化建筑物的安全功能,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消防设施完善。(5)社区营造:注重社区环境设计,提供丰富的公共空间,促进邻里互动,营造和谐社区氛围。第四章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第一节绿色建筑规划原则1.1.19整体规划原则绿色建筑规划应遵循整体规划原则,即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地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2)节能原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3)节水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4)环保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5)宜居原则:关注居民生活品质,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1.1.20功能布局原则绿色建筑规划应遵循功能布局原则,即合理规划建筑功能布局,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划分建筑功能区域,实现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2)交通流线顺畅:保证建筑内部交通流线畅通,提高交通效率。(3)公共空间充足:保障公共空间面积,提供休闲、娱乐等公共活动场所。(4)建筑形态美观:注重建筑外观设计,体现绿色建筑的美学价值。第二节绿色建筑设计要点1.1.21节能设计(1)外围护结构:采用高功能保温材料,提高外围护结构热工功能。(2)门窗设计:选用节能型门窗,提高门窗密封功能。(3)采光设计:合理利用自然光,提高室内采光效果。(4)通风设计:优化通风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1.1.22节水设计(1)给水系统:采用节水型器具,降低水资源消耗。(2)雨水收集利用: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3)废水处理:加强废水处理设施,提高废水处理效率。1.1.23环保材料应用(1)选用绿色建材:推广绿色建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生态景观设计:注重景观设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三节绿色建筑景观设计1.1.24景观布局(1)景观分区:合理划分景观区域,实现景观与建筑的有机融合。(2)植物配置:注重植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3)水景设计:利用自然水体,营造优美的水景景观。1.1.25景观设施(1)休闲设施:设置休闲座椅、步道等设施,满足居民休闲需求。(2)运动设施:配置运动场地,提高居民身体素质。(3)照明设施:采用节能型照明设备,提高照明效果。(4)环保设施:设置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提高环保意识。1.1.26景观维护(1)绿化养护:加强绿化养护管理,保证植物生长良好。(2)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景观区域,保持环境整洁。(3)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景观设施安全运行。,第五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第一节绿色建筑施工技术1.1.27概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施工方法,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包括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绿色建材和施工工艺等方面。1.1.28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内容(1)节能技术:包括节能设计、节能材料、节能设备、节能施工工艺等,旨在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2)环保技术:包括环保材料、环保施工工艺、环保施工设备等,旨在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污染。(3)绿色建材:指在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具有节能、环保、可再生、安全、健康等特性的建筑材料。(4)施工工艺:包括绿色施工工艺、绿色施工管理、绿色施工技术规范等,旨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资源浪费。1.1.29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应用(1)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等因素,进行整体设计。(2)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3)在验收阶段,对建筑物进行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等方面的检测,保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第二节绿色建筑施工管理1.1.30概述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指在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以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包括施工组织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等方面。1.1.31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内容(1)施工组织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施工效率。(2)施工质量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符合绿色建筑标准。(3)施工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降低安全的发生。1.1.3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1)制定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案,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要求。(2)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制度,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规范操作。(3)加强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第三节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1.1.33概述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是指在建筑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包括环境保护、噪音控制、扬尘控制、废水处理等方面。1.1.34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内容(1)环境保护:保证施工现场的环境符合相关法规要求。(2)噪音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现场噪音,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3)扬尘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现场扬尘,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废水处理: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保证排放符合相关法规要求。1.1.35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措施(1)制定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方案,明确各项管理要求。(2)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制度,保证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规范实施。(3)加强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环境问题。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第一节节能措施与技术1.1.36建筑节能设计1.1建筑朝向与布局:合理规划建筑朝向与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条件,降低建筑能耗。1.2外围护结构节能:采用高功能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空调和采暖设备的能耗。1.3自然通风设计:合理设置通风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能耗。1.3.1建筑设备节能2.1高效空调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优化空调系统设计,提高空调运行效率。2.2节能型照明:推广使用LED等节能型照明设备,提高照明效率,减少能源消耗。2.3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降低热水制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2.3.1可再生能源利用3.1太阳能发电:在建筑屋顶及可利用空间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实现太阳能发电,降低建筑能耗。3.2风能利用:在建筑周围合理布局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减少能源消耗。第二节节能评估与监测3.2.1节能评估1.1节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节能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能耗、能效、碳排放等指标。1.2节能评估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建筑节能效果进行评估。1.2.1节能监测2.1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能耗、碳排放等数据。2.2数据分析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为节能管理提供依据。2.3节能监测报告:定期发布节能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展示建筑节能效果。第三节绿色建筑碳排放管理2.3.1碳排放源头控制1.1选用低碳建筑材料:推广使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1.2优化建筑设计: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1.2.1碳排放监测与核算2.1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监测,保证数据准确可靠。2.2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建筑碳排放进行准确计算。2.2.1碳排放减少策略3.1提高建筑能效:通过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3.2推广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降低碳排放。3.3碳排放交易与碳汇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碳汇项目吸收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第七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第一节雨水收集与利用3.3.1概述雨水收集与利用是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收集建筑屋面及场地雨水,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降低建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3.2雨水收集系统设计(1)雨水收集设施:包括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等,应根据建筑特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2)雨水收集管网:采用重力流或压力流方式,将收集到的雨水输送至蓄水池或调蓄池。(3)雨水处理设施:包括过滤、消毒、水质监测等设备,保证收集到的雨水满足回用标准。3.3.3雨水利用途径(1)非饮用用途:如绿化、道路清洗、景观用水等。(2)饮用用途:在保证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其作为生活用水的一部分。第二节中水回用技术3.3.4概述中水回用技术是将建筑内部产生的废水(如生活污水、洗浴废水等)进行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回用于建筑内部的非饮用用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3.5中水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调节池等,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油脂等杂质。(2)生物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工艺,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3)深度处理:包括过滤、消毒、水质监测等环节,保证回用水质满足相关标准。3.3.6中水回用系统设计(1)中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内部产生的废水收集起来,输送至中水处理设施。(2)中水处理设施:根据废水性质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3)中水输送系统:将处理后的中水输送至回用点,实现中水回用。第三节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3.3.7概述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旨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建筑对水资源的消耗。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特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给排水系统。3.3.8给水系统设计(1)给水水源:优先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雨水、中水等。(2)给水管网:采用分区给水、减压给水等方式,降低给水管网压力,减少水损。(3)给水设备:选用节能、高效的给水设备,降低给水过程中的能耗。3.3.9排水系统设计(1)排水管网:采用重力流、压力流等方式,实现废水的有效收集和输送。(2)排水设备:选用节能、高效的排水设备,降低排水过程中的能耗。(3)排水处理设施:根据废水性质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实现废水减量化、资源化。3.3.10给排水监控系统(1)水质监测:实时监测给水管网、排水管网中的水质,保证水质安全。(2)水量监测:实时监测给排水系统的水量,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3)水压监测:实时监测给水管网的水压,保证给水系统稳定运行。,第八章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第一节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3.3.11建筑废弃物分类(1)按来源分类建筑废弃物主要来源于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等建筑活动。根据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1)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砖瓦、混凝土块、砂浆、木材、钢材、玻璃、塑料等废弃物。(2)装修废弃物:主要包括涂料、胶粘剂、瓷砖、板材、窗帘等废弃物。(3)拆除废弃物:主要包括旧建筑物的拆除产生的废弃物。(2)按性质分类建筑废弃物按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可回收废弃物:如钢材、木材、塑料、玻璃等。(2)不可回收废弃物:如砖瓦、混凝土块、砂浆等。3.3.12建筑废弃物处理(1)分类收集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有利于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施工现场应设立分类收集点,对废弃物进行初步分类。(2)运输与储存建筑废弃物运输应采用封闭式车辆,防止途中抛洒。废弃物储存应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影响周边环境。(3)处理方法(1)可回收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废钢铁、废塑料、废木材等。(2)不可回收废弃物:采用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进行处理。第二节绿色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3.13资源化利用原则(1)减量化:通过设计、施工、拆除等环节,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2)资源化:将废弃物转化为可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3)无害化:对无法资源化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3.14资源化利用途径(1)废钢铁:回收后可作为原材料,用于建筑结构、金属制品等。(2)废木材:回收后可用于制作家具、装饰材料等。(3)废塑料:回收后可用于制作塑料制品、建筑材料等。(4)废玻璃:回收后可生产玻璃制品、建筑材料等。(5)废砖瓦、混凝土块:可作为路基材料、建筑填充材料等。第三节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设计3.3.15设计原则(1)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保证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协调。(2)高效利用:合理布局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率。(3)安全环保:保证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要求。3.3.16设计内容(1)废弃物分类收集设施:包括分类收集点、储存设施、运输设施等。(2)资源化利用设施:包括废弃物处理生产线、回收仓库、销售渠道等。(3)无害化处理设施:包括填埋场、焚烧炉、堆肥场等。(4)环境保护设施:包括防尘、降噪、污水处理等设施。(5)管理与监控设施:包括监控中心、管理办公室、信息化系统等。通过以上设计,实现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的规范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我国环境治理贡献力量。第九章绿色建筑生态补偿与修复第一节生态补偿机制3.3.17生态补偿概述生态补偿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在绿色建筑领域,生态补偿机制旨在保障建筑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3.3.18生态补偿机制构成(1)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体系,明确生态补偿的目标、范围、标准、方式等。(2)经济手段:通过税收、补贴、罚款等手段,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补偿。(3)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生态补偿,形成多方共治的局面。(4)监督管理:加强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补偿资金合理使用。3.3.19生态补偿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1)建筑项目选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优先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2)建筑设计: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降低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3)施工管理:严格施工过程,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损害。(4)运营维护:强化建筑运营过程中的生态补偿,保证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第二节生态修复技术3.3.20生态修复概述生态修复是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和重建,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绿色建筑领域,生态修复技术旨在降低建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3.3.21生态修复技术分类(1)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2)物理修复技术:通过工程措施,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3)化学修复技术:采用化学方法,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4)综合修复技术:结合多种修复方法,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3.3.22生态修复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1)建筑废弃物处理: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2)建筑绿化: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提高建筑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3)水体治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对建筑周边水体进行治理。(4)土壤修复:运用综合修复技术,对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