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_第1页
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_第2页
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_第3页
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_第4页
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一、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预防溺水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通过本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隐患排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隐患排查的力度,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适用范围

1.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在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组织实施。

2.本制度适用于各类水域,包括但不限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海滩等可能存在溺水安全隐患的场所。

3.本制度适用于与溺水安全相关的设施、设备、器材和防护措施等。

三、职责

1.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

(1)负责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2)负责建立健全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

(3)负责对预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4)负责对溺水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2.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1)负责对本单位内部溺水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2)负责开展溺水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群众的安全意识。

(3)负责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个人:

(1)负责自身安全,遵守溺水安全相关规定,不到危险水域游泳。

(2)发现溺水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3)积极参与溺水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自身和他人安全意识。

四、隐患排查范围

1.水域环境安全排查:

(1)水域边界的安全警示标志设置情况,包括警示牌、警示线、救生设备等是否完好、位置是否醒目。

(2)水域周边的安全防护设施,如栏杆、防护网、救生圈等是否完好无损,是否能够有效防止人员跌入水中。

(3)水域深浅变化区域的标识是否清晰,深水区与浅水区的界限是否明确,以避免游泳者误入深水区。

(4)水域水质情况,是否适宜游泳,是否存在污染物质,如水生植物、垃圾、工业排放物等。

2.水上活动设施安全排查:

(1)水上娱乐设施,如游船、摩托艇、皮划艇等是否经过安全认证,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

(2)水上救生设备,如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索等是否充足、适用,是否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3)水上活动区域的安全管理,包括救生员的配备、救生设备的分布、安全信号的设置等。

3.水域周边环境排查:

(1)水域周边的地面状况,是否平整、无障碍物,以防止人员在行走或跑步时跌倒滑入水中。

(2)水域周边的绿化带、休闲设施等是否维护得当,避免因设施损坏造成安全隐患。

(3)水域周边的交通状况,是否设置有明显的交通指示牌,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车辆和行人进入水域区域。

4.气候和自然条件排查:

(1)对水域所在地的气象条件进行监测,特别是在雷雨季节,要特别注意水域的雷电安全。

(2)对水域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排查,如是否有陡峭的山体、易发生滑坡的地质结构,以及是否靠近动物栖息地,防止动物侵扰造成安全隐患。

5.应急处理能力排查:

(1)对水域周边的急救设施进行检查,如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是否配备齐全。

(2)对水域周边的救援队伍进行评估,包括救援人员的专业能力、救援设备的先进性、救援计划的科学性等。

(3)对应急通讯系统进行检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和调度。

五、隐患排查的方法

(一)综合检查

1.成立专门的检查小组,由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社会团体代表组成。

2.检查小组根据水域特点和安全标准,制定详细的检查清单,对水域环境、水上活动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

3.综合检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制定整改措施。

(二)专业检查

1.邀请专业机构或专家对水域安全进行专业评估,包括水质检测、设施安全认证等。

2.专业检查针对特定项目,如水上娱乐设施的安全性、救生设备的有效性等,进行深入分析。

3.专业检查结果作为水域安全管理的科学依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整改建议。

(三)季节性检查

1.根据季节特点,对水域安全进行针对性检查,如夏季游泳高峰期的安全防护措施、冬季冰面安全的警示标志等。

2.季节性检查重点关注季节性变化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及时调整安全措施。

(四)节假日检查

1.在重要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加强对水域安全的检查力度,确保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秩序。

2.节假日检查重点检查水域周边的安全设施是否完善,救生人员是否到位,应急措施是否有效。

(五)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

1.日常检查由水域管理人员负责,对水域安全进行每日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小的安全隐患。

2.定期检查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按照预先制定的时间表和检查标准,定期对水域安全进行全面检查。

3.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的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安全管理和改进的依据。

六、长假期间安全检查

(一)工业安全

1.长假前,工业生产企业应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所有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消除潜在的隐患。

2.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品存储、使用和运输进行重点检查,确保符合安全规定,防止泄漏、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3.检查工业生产区域的紧急疏散通道和应急出口是否畅通,安全指示标志是否醒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可以迅速疏散。

4.对工业生产场所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包括消防器材的完好性、消防通道的畅通性以及消防系统的有效性。

5.确保工业生产场所的值班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值班人员应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和知识。

6.对长假期间的工业生产计划进行审查,避免安排高风险的生产活动,减少安全生产压力。

7.加强对工业生产场所的监控,确保视频监控系统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8.对长假期间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能够及时应对。

9.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长假期间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安全风险。

10.建立长假期间的安全信息报告机制,确保一旦发生事故或异常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交通安全

1.长假期间,加强对交通枢纽、重点路段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交通秩序井然,减少拥堵和事故发生的风险。

2.对长途客运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车辆符合安全标准,驾驶员资质合法,避免因车辆故障或驾驶员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3.加强对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管理,严格检查运输资质和车辆状况,确保危险品运输安全。

4.在重点路段和事故多发区域增设临时交通警示标志和提示牌,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

5.增派交通警察和志愿者在交通高峰时段和重点区域进行指挥和疏导,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6.通过媒体和交通信息平台发布实时交通信息,提醒广大驾驶员和乘客注意路况,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路线。

7.对公共交通工具进行检查,确保车辆整洁、设施完善,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8.实施严格的酒驾查处措施,加大酒驾行为的处罚力度,防止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

9.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对违规停车、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10.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通过举办交通安全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

(三)环境保护安全

1.长假期间,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建筑工地的环保监管,确保各类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对旅游景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确保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避免垃圾堆积和环境污染。

3.加强对水域环境保护的监管,防止因游泳、野餐等活动导致水质污染,确保水域生态环境的安全。

4.对噪声污染进行控制,尤其是在居民区、景区等敏感区域,对可能产生噪声的各类活动进行限制和规范。

5.增加环保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发放环保手册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6.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实施保护措施,禁止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7.加强对危险废物和废弃物品的监管,确保其得到合法、安全的处理,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

8.实施环境监测,对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9.建立环境保护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和处置流程。

10.对长假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七、隐患排查分级

1.根据隐患可能导致的事故严重程度、发生概率以及影响范围,将隐患分为三个等级:重大隐患、较大隐患和一般隐患。

(1)重大隐患: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隐患。

(2)较大隐患:可能导致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隐患。

(3)一般隐患:可能导致较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隐患。

2.隐患的分级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评估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制度等。

3.对不同级别的隐患,采取不同的排查频次和处理措施,确保及时发现和整改。

八、隐患排查管理

1.建立隐患排查管理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责任,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2.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计划,明确排查范围、内容、频次、方法、责任人和整改措施。

3.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登记,建立隐患档案,详细记录隐患的发现时间、地点、描述、评估级别、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

4.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整改。

5.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评估隐患排查治理效果,不断优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

6.对因隐患排查治理不力导致事故发生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加强对隐患排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排查能力,确保隐患排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8.鼓励员工和公众参与隐患排查工作,建立隐患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

九、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隐患建档监控

1.事故隐患排查报告:

(1)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制度,要求所有排查人员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填写报告,详细记录隐患的发现时间、地点、具体情况、可能后果以及初步判断的隐患等级。

(2)报告应包括隐患的具体描述、现场照片或视频资料,以及排查人员的初步处理建议。

(3)隐患排查报告应及时提交至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报告进行审核,并根据隐患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对重大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的24小时内向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2.隐患建档监控:

(1)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分类归档,每个隐患建立独立的档案,包括隐患报告、评估报告、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等。

(2)档案应包含隐患的详细信息,如隐患的部位、性质、可能造成的影响、排查人员的姓名、排查日期等。

(3)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隐患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包括隐患的跟踪、整改情况的记录和档案的更新。

(4)对已整改的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组织人员进行复查,验证整改效果,并将复查结果记录在隐患档案中。

(5)隐患档案应定期进行审查,对长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隐患进行重点关注,确保所有隐患得到有效处理。

(6)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隐患档案进行分析,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十、考核

1.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考核机制,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

2.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隐患排查的覆盖率、隐患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隐患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以及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考核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根据隐患等级、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整改效果等指标进行评分。

4.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应要求其进行整改,并在一定期限内重新考核。

5.考核工作由上级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可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