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习题2_第1页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习题2_第2页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习题2_第3页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习题2_第4页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习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习题21.如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区是Na+内流所致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可能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2.如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1中M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N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图2中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D.图2中②处Na+通道刚刚开放;④处K+通道开放3.GABA(γ-氨基丁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从而抑制神经元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膜B.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不消耗能量C.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受体细胞D.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③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6.γ-氨基丁酸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某种局部麻醉药(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出现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7.猫看电视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会产生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A.神经膜内外电位差为零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D.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8.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C.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内流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绝对值变大9.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M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Na+含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膜电位变化如图中曲线Ⅱ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培养液M中只有Na+的浓度会发生变化B.图中a点后,细胞膜内Na+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C.曲线Ⅱ的峰值大小与培养液M中Na+的浓度有关D.图中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10.如图是两种突触的结构模式图。若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则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30mV,如图1所示;如果神经递质是甘氨酸,则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85mV,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负变正B.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的作用相同C.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作用之后会被清除D.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11.(不定项选择)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共同参与痛觉调节,具有镇痛作用。图1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2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B.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b神经元兴奋C.痛觉传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吗啡和脑啡肽能使a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12.(不定项选择)下图中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右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B.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乙酰胆碱与肌肉细胞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发生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会出现痉挛现象D.肉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13.人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1)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后,多巴胺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2)在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从而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的时间。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造成毒品依赖。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____,毒瘾才能真正戒除。(3)如图所示,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__(填“外”或“内”)流,从而使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功能减弱,使得________________,造成药物依赖。14.10月1日国庆阅兵中,解放军战士们站成整齐的方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如图表示神经系统中的突触结构及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国庆阅兵时,听口令迈着整齐步伐行走属于条件反射B.图1中信号的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图1中的结构③具有特异性D.图2中BC段产生的原因是钾离子的内流(2)突触小体中与突触小泡的形成和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图1中的②处注射乙酰胆碱,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离子的跨膜运输是神经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基础。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中,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内外离子的移动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对Na+通透性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2)图中①至④表示兴奋引发的突触传递过程。图中过程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研究细胞外Na+浓度对膜电位变化的影响,适度增大细胞外液中Na+浓度,当神经冲动再次传来时,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突触部位细胞内的Ca2+主要来自细胞外。某实验小组为证明细胞内Ca2+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提出可供实验的两套备选方案。方案一:施加Ca2+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再在该实验体系中适度增大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方案二:适度增大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另取一组实验材料施加Ca2+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比较上述两个方案的优劣,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5ABDAD6-10CBDCC11.ACD12.ABD13.(1)(特异性)受体(2)增加延长减弱神经递质受体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3)内减少多巴胺释放量增加,“奖赏”效应增强14.(1)D(2)高尔基体、线粒体(3)兴奋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15.(1)突然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2)进入到细胞内的Ca2+会促进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3)膜两侧Na+浓度差增加,通过膜的Na+数目增加(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