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浦区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高三历史试卷2024年12月考生注意:1.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3.答题前,务必用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5.单选题必须选1项,双选题必须选2项,多选少选都不得分。一、图像中的中古西欧(26分)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并记录着历史。某学校历史社团以“图像中的中古西欧”为主题,展开“以图解史”“图文证史”的研究。1.观察左侧绘画作品(《中古西欧的“三种人”》),①、②正在交谈,③则被挤到一边,只能聆听而无资格加入对话。(填写字母,6分)A.农奴B.僧侣C.骑士第1页,共8页2.上图中的信息反映中古西欧具有怎样的社会特征?(双选,4分)A.农奴依附于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B.王权与教会的权力并立C.以封土确定国家的封君封臣关系D.封建割据政治局面出现3.从左图《巴黎街头的商铺》中可以看出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发展状况的是。(填写字母,4分)街道建筑特征是狭窄低矮拥挤①居民主要是_____(双选)A.农奴B.手工业者C.商人②商品可能有_____(双选)A.纺织品B.蒸汽锤C.陶瓷4.中古后期城市复兴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有(6分)①政治上,推动了的发展;(单选)A.封君封臣制度B.等级君主制C.君主专制②经济上,推动了的发展;(单选)A.奴隶制经济B.庄园经济C.商品经济③文化上,推动了的兴起和发展;(单选)A.大学B.私塾C.修道院5.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图像与历史书写的关系?(6分)第2页,共8页二、明清时期的姑苏(23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姑苏(苏州)是全国最繁荣地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材料一: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转运使岁运米二百万石输关中。—(唐)李肇等:《唐国史补·因话录》材料二:(清代苏州府)桑、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丝绸、棉布成为当时苏州府对外流通的主要农业物产,因而围绕桑棉等作物,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事习俗。——张雨晴:《清代苏州府农业物产流通研究》材料三:《姑苏繁华图》中绘录了大量市招,现在可以辨认的有260余家,涉及到丝绸业、棉布棉花业、饮食业、洋货业、客栈业等几十个行业。——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备注:乾隆24年(1759年),苏州画院画家徐扬以写实手法绘录,原名《盛世滋生图》,此图被称为反映苏州经济文化繁荣景象的历史画卷。材料四: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材料五:出身书香门第而弃学从商者也非罕见。如昆山人士方麟便是一位弃儒从商的著名人物……无论家庭还是社会,诸如父子、兄弟、夫妻、亲戚、朋友等各类人际关系,皆出现了有悖于传统礼教的异动。——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第3页,共8页1.将苏州在各历史时期隶属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字母所示)填入时间轴数字符号后的括弧中。(填写字母,4分)参考示例:隋-吴(州)①()②()③()④()A.行省B.路C.道D.州E.郡2.与材料一所述现象吻合的俗语(或诗句)是(单选,2分)A.“湖广熟,天下足”B.“连衽成帷,举袂成幕”C.“苏湖熟,天下足”D.“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3.至清代,苏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6分)4.《姑苏繁华图》绘录了260余家市招,反映当时的姑苏城(双选,4分)A.贫富差距较大B.自然经济瓦解C.市民生活丰富D.商品经济繁荣5.有学者认为材料四中的现象可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其观察点主要是(单选,2分)A.出现雇佣劳动B.工场规模较大C.采用机器生产D.劳动分工明确6.结合材料五及所学,如何理解当时社会出现了“有悖于传统礼教的异动”?(5分)第4页,共8页三、表格中的近代报刊业(24分)为了解近代中国报刊发展史,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数张表格并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解读。材料一:1815-1842年中国近代报刊业地区分布地区数量创办主体代表性报刊及创办时间南洋3英国传教士《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广州8英国传教士及商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澳门10葡萄牙驻澳门官员《蜜蜂华报》,1822年材料二:1842-1861年中国近代报刊业城市分布地区数量创办主体代表性报刊及创办时间香港17英国传教士及商人《中国之友报》,1842年上海6英国传教士及商人《北华捷报》,1850年广州4英国传教士《中国丛报》,1845年福州2英国传教士《福州信使报》,1858年宁波1英国传教士《中外新报》,1854年材料三:1861-1895年中国近代报刊业城市分布地点上海香港澳门广州厦门福州汉口天津宁波其他合计外文报刊411214525231792中文报刊456/10341022890合计8618141559125315182材料四:1899-1911年全国拥有报刊的部分省份及城市情况省份城市数量直隶北京、天津、保定3山西太原1陕西西安、三原2河南开封1江苏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昆山、无锡、吴县、镇江、宜兴、常熟、阜宁、太仓、江阴、南通、常州、嘉定16浙江宁波、杭州、温州、金华、台州、衢州、处州、严州、嘉兴、湖州、绍兴11第5页,共8页福建福州,厦门2安徽芜湖,安庆2广东广州、汕头、梅县、海丰、番禺、潮州、香山、佛山、顺德、大埔、海东12广西桂林、梧州2江西南昌、赣州、九江3—以上材料均转引自成连虎:《我国近代报刊业历史地理研究(1815-1911)》材料五:《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刊。1909年因营业不振,由该报华人经理席裕福收购,1912年转让于史量才,业务渐有起色,成为著名大报。——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1.在1815-1861年这一时段,中文报刊为何产生于表格所示的地点?其办报目的是什么?(6分)2.1861-1911年报刊业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3.材料三、四的表格缺少了创办主体,除了材料一、二所示的群体外,可能还有哪些群体参与了报刊创办?说明理由。(6分)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表格解读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6分)四、技术与劳动群体(27分)对劳动与工作形态的影响是现代技术作用于社会的主要方式,尤其技术变迁引发了劳动群体的变化。材料一:斯托克波特是动力机最早出现、也最集中的地方。1811年底,织工们去找地方治安官,抱怨动力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治安官要他们去伦敦见国务大臣。但国务大臣说:动力机是国家的重要财源,绝不能禁止。织工们于是又回来,在地方官主持下与雇主谈判,要求恢复工资。雇主起先答应工人要求,随后又反悔,说他们只是略施缓兵之计,戏弄工人罢了。工人们于是怒不可遏,卢德运动随即兴起。1812年3月20日,手织工开始攻击工厂、砸毁机器。以曼彻斯特第6页,共8页为中心,附近几十个纺织村镇同时卷入运动,还成立了秘密委员会,统一协调行动。……到6月份,地方当局使用奸细破坏了曼彻斯特的秘密委员会,制造出所谓“卢德38人案”,运动才逐渐趋于平静。——钱乘旦:《卢德运动新探》1.引发卢德运动兴起的技术革命是(单选,2分)A.农业革命B.科学革命C.信息革命D.工业革命材料二:(明朝时期)打着“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废漕改海断然不许”的旗号,上至漕运总督、下至仓库胥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他们的阻扰下,明朝海运改革宣告失败。不但效率低下且腐败的漕运成为压倒明朝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也错失了借此机会,发展海运技术,从而开拓海上贸易这一关键历史进程……技术革命的确会让一部分岗位消失,但新技术不会让工作机会整体上减少。汽车取代马车,虽然让马车夫的工作消失了,但是汽车产业、运输产业和司机岗位都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创造的就业岗位数以亿计。——刘远举:《“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中国痛失海运“科技树”的教训不能重演》2.作者说这段话意图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6分)材料三:在金融领域,全球最大的投资基金公司BlackRock从2017年开始,陆续砍去了一部分交易员的工作,因为现在大部分的投资决策都是由算法做出的。在医疗领域,当前美国半数的医疗记录人员将在9年内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在不到25年的时间内,智能机器将完成一半以上的外科手术。在新闻领域,2006年,汤姆森金融公司使用计算机程序加工和处理相关的财经数据,完成新闻报道;此后,自动化新闻被广泛应用于财经报道、体育赛事和突发事件等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未来相关领域内90%的记者都将直面转型或者失业的残酷现实。——姚建华:《新“卢德运动”会出现吗?》3.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与之前的技术革命相比,有哪些不同?(4分)第7页,共8页材料四:贬损的“卢德意象”是指“卢德”是保守、落伍、反对进步的代名词,甚至附有轻蔑、侮辱的情感色彩;贬损的“卢德意象”有一个形成过程;新卢德主义者从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为“卢德运动”辩护,为贬损的“卢德意象”正名。新卢德主义正名“卢德意象”的社会意蕴在于:(1)挑战功利主义社会进步观;(2)慎重对待技术变迁引发的社会失业问题;(3)重视技术变迁引发的文化冲突问题。——陈红兵:《“卢德意象”正名的社会意蕴阐释》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技术变迁与劳动群体变化的关系?(15分)第8页,共8页杨浦区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2024.12)一、图像中的中古西欧(26分)1.①B②C③A(6分)2.AB(4分)3.①BC②AC(4分)4.①B②C③A(6分)5.图像是历史书写的一种方式,展示历史细节;图像反映历史书写者对历史的理解,有一定主观性;图像可与其他历史书写方式相互印证补充。(6分)二、明清时期的姑苏(23分)1.①E②C③B④A(4分)2.C(2分)3.变化:经济作物生产扩大。原因: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发展。(6分)4.CD(4分)5.A(2分)6.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思想、文学等领域反封建的表达。但未能产生新质的思想和行动,亦无法带来社会的根本性变革。(5分)三、表格中的近代报刊业(24分)1.原因: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允许广州一口通商,西方人只能在广州、东南亚(南洋)及葡萄牙人占领的澳门办报纸。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西方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办报纸。目的:了解中国社会,以利于传教和通商。(6分)2.变化: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特点:地域性广,地域差异性大。(6分)3.参考视角:(任意2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6分)·工商业群体。了解国内外形势,方便从事工商业活动。·官府。解释政策,舆论导向。·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启蒙,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启蒙,创造舆论环境,推动辛亥革命。4.表格及表格信息有助于梳理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建构历史逻辑。但表格无法完整体现具体的历史活动细节。为此,要结合使用计量和其他史学方法。(6分)四、技术与劳动群体(27分)1.D(2分)2.作者意在提倡全社会应该鼓励科技进步,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就业可以解决失业问题。这种观点看到了科技进步不可阻挡,及鼓励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但他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就业可以解决失业问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因为科技进步带来的就业与失业大部分不是同一类人群,他把责任完全推给劳动者,是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既要尊重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