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一、积累与运用(18分)1.(6分)按要求填空。(1)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3)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的句子是“:‘’”。2.按要求选择。(12分)2.(2分)每年春日桃花节,小明踏青觅胜,都会给各处留影配诗,下列诗句和春季赏花场景不匹配的一项是()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D.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3.(2分)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A.我上次曾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4.(2分)下列句子中的“如”字,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5.(2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 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 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6.(2分)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反而求之③舆薪之不见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⑤然后驱而之善⑥莫之能御也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7.(2分)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二、阅读(62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9.(17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屋舍傅菲①屋舍特别经得起破旧,像一个人,特别经得起衰老。墙,是黄土墙。瓦,是红土瓦。四面黄土墙,前后各开一扇门,两个斜屋顶,便是一间河边的屋舍了。一间屋舍可以住人三百年。②红土瓦要经五十年以上的日晒雨淋,黏土烧制出来的红色才褪尽,成了黑瓦。瓦楞上有了狗尾巴草,一根两根,竖起来,随风招摇。瓦垄里,乌青的苔藓长了毛茸茸一层。夏季,青苔卷曲,晒干了的玉米须一般,都以为它死了,可阵雨绕着村子跑了一圈,它又肿胀起来,黑须吸饱了水分,过了一夜,青黝黝的。③谷雨时节,燕子衔来唾泥、草屑、脱落的鸟羽,在房梁下筑巢。雏燕长出了黄喙,唧唧,唧唧,在窝里,不知疲倦地叫。燕子飞进门口,巢里一下子探出四五只脑袋,张开喙争食。有了燕子,屋舍像多了一群小孩,有了生机和气象。燕子是家里长居的亲戚,假如家里突然有一年燕子不来,全家人都会落寞,猜想着,燕子怎么不来了呢?母亲对我讲,燕子来的时候,要飞过汪洋大海,再远再累,不畏路途千辛万苦,都会回到旧年的屋舍。④做房子,是大事。柱子、房梁和大门,用料都不能马虎。下地基,竖大门,上梁,乔迁,都要挑选吉日。⑤建一栋房子,需要准备几年,甚至几十年。木料、石头、粮食、菜蔬、工具、劳力、钱银,都不可或缺。积个十年二十年,准备得差不多了,看了风水,打了木桩,再请来石匠、木匠,下地基。下地基,动土了,放鞭炮,上香,算是请土地神,请来亲友乡邻,吃一餐。石匠必是老师傅,德技受人尊崇,腰扎红布条,挖第一铲土,泼洒一碗烧酒,喝唱:“福耶——天地吉祥,日吉西阳。先请阴阳,再请鲁班。请到鲁班先师,缔造万年华堂。左边造起金银铺,右边造起囤谷仓。”⑥墙是夯墙。泥是黄泥,黏土,掺石灰,用铲搅拌,一畚箕一畚箕,倒在一个夹板里,用两头狼牙棒一样的木柞,夯。一木柞,一木柞,双手抱着木柞夯。夯了夹板,才知道什么是苦累。夯夹板时,黄泥里会夹杂泡过水晒干的芦苇秆。这样的墙,三百年也不会倒塌。⑦竖了大门,石匠师傅便催促木匠师傅,加把劲,等着上梁。请来亲友乡邻,把屋架用棕绳绑起来,放了万响的炮仗,把屋架点对点,角对角,线对线,立起来。⑧秋天很快结束,冬雨很快到来。河水羸弱,山油茶花凋敝多时,霜露一天比一天白,冷涩的田畴一片发白发黄,漆树叶红遍山崖。木匠忙着定瓦椽,石匠开始盖瓦,徒弟夯地坪,地面撒一层石灰,夯,夯,夯。一栋泥土房出现在了一条小河边,红瓦黄墙。乔迁的日子也到了。⑨大雪来临,屋檐挂起了长长的冰凌。新建的房子,在晨昏,升起了炊烟。人在泥腥扑鼻的厢房里,静静酣睡。厅堂摆着八仙桌、竹椅子、板凳。厨房有了柴火,木柜。木柜里有碗筷、勺盘,有腌辣椒、霉豆腐。早中晚三餐,母亲的劳作,有了诱人的味道。畚箕,笸箩,晒席,都挂在墙上。镰刀,斧头,柴刀,都插在木匣鞘里。圆肚的米缸是个大肚罗汉,酒缸藏在地窖里。蓑衣,斗笠,悬挂在门背后。房子成了屋舍。⑩雨水的潮气,太阳的燥气,隐隐的蜡烛光,淡淡的柴火烟,灶膛的蒸汽,蜘蛛的爬痕,犬吠声,鸡鸣声,猪的号叫声,孩子的嬉闹声——它们随时间一起,渗透进墙里。渗透进了夯实的地坪里,渗透进了木板里,渗透进了米缸里。影迹渗透进了时间,时间透进了另一个时间。屋舍有了长久不灭的声息。⑪做房子的人,已经下不了床,他的衰老是屋舍老旧的一部分。他会想起什么呢?想起他年轻时,上山伐木,下河捞石头。想起他娶妻的那个夜晚,蜡烛一直烧到天亮,烛油淌满了桌面,火苗一直扑通扑通地跳着。想起这间屋子里,每一粒土,都滴下了他滚烫的汗水。想起自己挑着稻谷,翻晒,入谷仓,一箩筐一箩筐地倒进去,堆得满满一仓。想起他床畔的亲人,他笑了,含而不露,泪水模糊了眼睛,最后一滴泪水饱含了全部。⑫一栋栋的屋舍,在河边,低低地缩在蓬勃而起的一棵棵树下。一个四季,一圈树轮,无数个树轮,屋舍有的成了颓圮。黄土墙早已发白,墙缝有了雨水霜雪的留痕,柱子房梁有了蛛丝和虫洞。虫噬咬的木齑粉,扑簌簌落下来,落在我们肩上,成了时间的灰烬。⑬有母亲居住的屋舍,便是我们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家。屋舍大门口,是一条石板路,石板路通小巷,小巷尽头是稻田,过了稻田便是小河,小河通往另一条江河,没有尽头。世界被一条河打开了闸门。⑭风雪夜归人,再一次推开屋舍厚重的大门。(有删改)(1)分析第③段描写燕子的作用。(2)以第⑨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3)本文为何以“屋舍”为题?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4)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1)(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入正确的一项),如(2);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3)(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入正确的一项),如(4);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5)(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入正确的一项),如(6)。A.把握论述方法,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B.梳理人物关系C.聚焦场景,感受形象D.关注环境,把握主旨10.(8分)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出门[清]陆次云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条。(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D.《明清乐府诗选》(2)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3)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1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技盖至此乎盖:大概B.批大郤批:击C.如土委地委:卸落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善刀而藏之(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1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注]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yà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攘:夺取C.挺刃交兵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辩:通“辨”,区别(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其类异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则由无所施其勇②其真无马邪C.①子路抗手而对曰②舍瑟而作D.①夫子何选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其实都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②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三、写作(70分)13.(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请根据以上对话的内容,确定立意和主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8分)1.(6分)按要求填空。(1)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的句子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重点字:俟)(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让)(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重点字:喟)2.按要求选择。(12分)2.(2分)每年春日桃花节,小明踏青觅胜,都会给各处留影配诗,下列诗句和春季赏花场景不匹配的一项是()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D.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分析】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理解诗句含义。【解答】A、桃花在春天盛开,合适。B、四月芳菲尽,花已开败,无花可赏,不合适。C、桃花在春天盛开,红的深浅都可爱。D、桃花花瓣飘落随流水流出,可赏落花。故选:B。3.(2分)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A.我上次曾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得体,解答时主要依据语言得体的要求分析判断,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2)语言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3)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4)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解答】A、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这里明显使用错误,应改为“令尊”;B、先贤:意思是已故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明显使用错误,应改为“令尊”;C、正确;D、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这里是“我”询问您的父亲,应该改为“请教”。故选:C。4.(2分)下列句子中的“如”字,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解答】题干例句“如五六十”中的“如”,意为“或者”。句意: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A.“如或知尔”中的“如”,意为“如果,假如”。句意:假如有人了解你们。B.“如会同”中的“如”,意为“或者”。句意: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C.“如其礼乐”中的“如”,意为“至于”。句意: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D.“如土委地”中的“如”,意为“像”。句意: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故选B。5.(2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 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 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A.正确。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中的“夺”,应译为“耽误”,句意为: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C.正确。D.正确。故选:B。6.(2分)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反而求之③舆薪之不见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⑤然后驱而之善⑥莫之能御也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解答】①⑤动词,到,往。②⑥代词,它(他)。③宾语前置标志词。④助词,的。故选:A。7.(2分)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先秦就出现的一些词语,涉及到国家制度、年龄和官职,应结合相关的课文记忆,在课文中理解文学常识,不可张冠李戴。【解答】A.表述正确;B.表述准确;C.“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D.表述正确。故选:C。二、阅读(62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B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解答】(1)B.“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错,文中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观点,属于儒家,道家讲和则生万物。原文为: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D.“决定了”错,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原文为: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故选A。(2)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原文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原文为: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故选C。(3)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故选B。(4)“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这是引证法,文章多处引用了名句诗文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文章列举了道教的传入与发展的情况,这是例证法。“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文章论证儒家道教学说的包容性,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而生动。答案:(1)A(2)C(3)B(4)①引证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9.(17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屋舍傅菲①屋舍特别经得起破旧,像一个人,特别经得起衰老。墙,是黄土墙。瓦,是红土瓦。四面黄土墙,前后各开一扇门,两个斜屋顶,便是一间河边的屋舍了。一间屋舍可以住人三百年。②红土瓦要经五十年以上的日晒雨淋,黏土烧制出来的红色才褪尽,成了黑瓦。瓦楞上有了狗尾巴草,一根两根,竖起来,随风招摇。瓦垄里,乌青的苔藓长了毛茸茸一层。夏季,青苔卷曲,晒干了的玉米须一般,都以为它死了,可阵雨绕着村子跑了一圈,它又肿胀起来,黑须吸饱了水分,过了一夜,青黝黝的。③谷雨时节,燕子衔来唾泥、草屑、脱落的鸟羽,在房梁下筑巢。雏燕长出了黄喙,唧唧,唧唧,在窝里,不知疲倦地叫。燕子飞进门口,巢里一下子探出四五只脑袋,张开喙争食。有了燕子,屋舍像多了一群小孩,有了生机和气象。燕子是家里长居的亲戚,假如家里突然有一年燕子不来,全家人都会落寞,猜想着,燕子怎么不来了呢?母亲对我讲,燕子来的时候,要飞过汪洋大海,再远再累,不畏路途千辛万苦,都会回到旧年的屋舍。④做房子,是大事。柱子、房梁和大门,用料都不能马虎。下地基,竖大门,上梁,乔迁,都要挑选吉日。⑤建一栋房子,需要准备几年,甚至几十年。木料、石头、粮食、菜蔬、工具、劳力、钱银,都不可或缺。积个十年二十年,准备得差不多了,看了风水,打了木桩,再请来石匠、木匠,下地基。下地基,动土了,放鞭炮,上香,算是请土地神,请来亲友乡邻,吃一餐。石匠必是老师傅,德技受人尊崇,腰扎红布条,挖第一铲土,泼洒一碗烧酒,喝唱:“福耶——天地吉祥,日吉西阳。先请阴阳,再请鲁班。请到鲁班先师,缔造万年华堂。左边造起金银铺,右边造起囤谷仓。”⑥墙是夯墙。泥是黄泥,黏土,掺石灰,用铲搅拌,一畚箕一畚箕,倒在一个夹板里,用两头狼牙棒一样的木柞,夯。一木柞,一木柞,双手抱着木柞夯。夯了夹板,才知道什么是苦累。夯夹板时,黄泥里会夹杂泡过水晒干的芦苇秆。这样的墙,三百年也不会倒塌。⑦竖了大门,石匠师傅便催促木匠师傅,加把劲,等着上梁。请来亲友乡邻,把屋架用棕绳绑起来,放了万响的炮仗,把屋架点对点,角对角,线对线,立起来。⑧秋天很快结束,冬雨很快到来。河水羸弱,山油茶花凋敝多时,霜露一天比一天白,冷涩的田畴一片发白发黄,漆树叶红遍山崖。木匠忙着定瓦椽,石匠开始盖瓦,徒弟夯地坪,地面撒一层石灰,夯,夯,夯。一栋泥土房出现在了一条小河边,红瓦黄墙。乔迁的日子也到了。⑨大雪来临,屋檐挂起了长长的冰凌。新建的房子,在晨昏,升起了炊烟。人在泥腥扑鼻的厢房里,静静酣睡。厅堂摆着八仙桌、竹椅子、板凳。厨房有了柴火,木柜。木柜里有碗筷、勺盘,有腌辣椒、霉豆腐。早中晚三餐,母亲的劳作,有了诱人的味道。畚箕,笸箩,晒席,都挂在墙上。镰刀,斧头,柴刀,都插在木匣鞘里。圆肚的米缸是个大肚罗汉,酒缸藏在地窖里。蓑衣,斗笠,悬挂在门背后。房子成了屋舍。⑩雨水的潮气,太阳的燥气,隐隐的蜡烛光,淡淡的柴火烟,灶膛的蒸汽,蜘蛛的爬痕,犬吠声,鸡鸣声,猪的号叫声,孩子的嬉闹声——它们随时间一起,渗透进墙里。渗透进了夯实的地坪里,渗透进了木板里,渗透进了米缸里。影迹渗透进了时间,时间透进了另一个时间。屋舍有了长久不灭的声息。⑪做房子的人,已经下不了床,他的衰老是屋舍老旧的一部分。他会想起什么呢?想起他年轻时,上山伐木,下河捞石头。想起他娶妻的那个夜晚,蜡烛一直烧到天亮,烛油淌满了桌面,火苗一直扑通扑通地跳着。想起这间屋子里,每一粒土,都滴下了他滚烫的汗水。想起自己挑着稻谷,翻晒,入谷仓,一箩筐一箩筐地倒进去,堆得满满一仓。想起他床畔的亲人,他笑了,含而不露,泪水模糊了眼睛,最后一滴泪水饱含了全部。⑫一栋栋的屋舍,在河边,低低地缩在蓬勃而起的一棵棵树下。一个四季,一圈树轮,无数个树轮,屋舍有的成了颓圮。黄土墙早已发白,墙缝有了雨水霜雪的留痕,柱子房梁有了蛛丝和虫洞。虫噬咬的木齑粉,扑簌簌落下来,落在我们肩上,成了时间的灰烬。⑬有母亲居住的屋舍,便是我们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家。屋舍大门口,是一条石板路,石板路通小巷,小巷尽头是稻田,过了稻田便是小河,小河通往另一条江河,没有尽头。世界被一条河打开了闸门。⑭风雪夜归人,再一次推开屋舍厚重的大门。(有删改)(1)分析第③段描写燕子的作用。(2)以第⑨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3)本文为何以“屋舍”为题?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4)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1)B(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入正确的一项),如(2)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3)A(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入正确的一项),如(4)理解作者对重视契约的现代社会和重视规矩的乡土社会的比较,从而把握乡土社会因熟悉而彼此信任的特征;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5)C(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入正确的一项),如(6)文中所叙述的建房一事关联起村子里的许多人:石匠必是老师傅,下地基、立屋架都要请来亲友乡邻。人们聚村而居,彼此熟悉,有共同的习俗、文化。这是一个熟人社会。A.把握论述方法,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B.梳理人物关系C.聚焦场景,感受形象D.关注环境,把握主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的情感和用意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特点的赏析能力。解答时,可以从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文本信息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及补写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结合例句明确补写的要求,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解答】(1)第③段描写燕子“燕子衔来唾泥、草屑、脱落的鸟羽,在房梁下筑巢”,而第④段写人盖房子“做房子,是大事。柱子、房梁和大门,用料都不能马虎。下地基,竖大门,上梁,乔迁,都要挑选吉日”,可见写燕子亦是写人事:燕子筑巢引出建造房子;第③段写“母亲对我讲,燕子来的时候,要飞过汪洋大海,再远再累,不畏路途千辛万苦,都会回到旧年的屋舍”,文章最后一段写“风雪夜归人,再一次推开屋舍厚重的大门”,燕子归来与文末的游子回家形成呼应。第③段写“有了燕子,屋舍像多了一群小孩,有了生机和气象。燕子是家里长居的亲戚,假如家里突然有一年燕子不来,全家人都会落寞”,写燕子增添了屋舍的生机和农家生活的情趣,把燕子当做“家里长居的亲戚”,表现乡土生活中物我同居的和谐。(2)从句式上看,“新建的房子,在晨昏,升起了炊烟”“厅堂摆着八仙桌、竹椅子、板凳”“蓑衣,斗笠,悬挂在门背后”等都是短句,短句停顿较多,读来富有节奏感,见解明快;从用词上看,“炊烟”“厢房”“镰刀、斧头、柴刀”等词语富有乡村气息,这些词语的选用构成了乡村生活的细节,由点带面,展现了一幅农家生活图景;从修辞上看,“厅堂摆着八仙桌、竹椅子、板凳”“厨房有了柴火,木柜”“木柜里有碗筷、勺盘,有腌辣椒、霉豆腐”,这些句子句式一致,不厌其烦的罗列,这是运用铺排的手法,从厅堂到厨房到木柜,渲染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从整体语言风格上看,“屋檐挂起了长长的冰凌”“圆肚的米缸是个大肚罗汉,酒缸藏在地窖里”,这些语言极少雕饰,风格朴直厚重,与所描写的质朴的乡村生活相一致。(3)文章开头就提到“屋舍”,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写了建房过程,如第⑤段的准备、下地基、动土,第⑥段夯墙,第⑦段竖大门、上梁,第⑧段冬天到来盖瓦、乔迁,第⑨段人在屋子中生活“房子成了屋舍”,第⑩⑪段人随着屋舍衰老,第⑫段屋舍颓圮。可见本文以屋舍为线索选择、组织材料。以时间为序,从建房过程写起,由房子到屋舍,到屋舍逐渐颓圮。屋舍的内涵在叙述描写中逐步丰盈,开始的屋舍只是一所房子,后来人的入住、繁衍,让屋舍有了生活气息;再后来屋舍成了人的精神家园,“有母亲居住的屋舍,便是我们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家”“风雪夜归人,再一次推开屋舍厚重的大门”。由屋舍到家园,笔触由实渐虚,写出了作者对屋舍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情感丰富厚重。(4)注意“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题干提示我们思考的角度和“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将反映日常生活的一部小说,作者塑造大批真实可感的红楼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悲欢际遇编织成生活之网。因此,赏析红楼人物时,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因为刘姥姥女婿姓王,祖上曾与金陵王家连国宗,所以跟王家二小姐有了联结,而王家的二小姐,后来又成了荣国府的二太太王夫人。就是靠着这一点子关系,在女婿一家无钱置办冬事的情况下,刘姥姥决定去朝扣富儿门,到贾府打秋风。最终刘姥姥得到“二十两银子又一吊钱”。总之,以刘姥姥为中心,将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写的一部社会学著作,主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既然是研究性著作,阅读时应注意把握论述方法,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如关于“熟人社会”,费孝通这样讲“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下我们就明白了,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本色,在于熟悉。因为熟悉,大家相处不需要现代社会抽象的法律和规则,只需要掌握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就行了。理解作者对重视契约的现代社会和重视规矩的乡土社会的比较,从而把握乡土社会因熟悉而彼此信任的特征。《屋舍》是一篇散文,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建房的过程,阅读时我们要聚焦场景,感受形象。如“下地基,动土了,放鞭炮,上香,算是请土地神,请来亲友乡邻,吃一餐。石匠必是老师傅,德技受人尊崇,腰扎红布条,挖第一铲土,泼洒一碗烧酒……”“竖了大门,石匠师傅便催促木匠师傅,加把劲,等着上梁。请来亲友乡邻,把屋架用棕绳绑起来,放了万响的炮仗,把屋架点对点,角对角,线对线,立起来”。建房子需要像石匠老师傅、亲友相邻等帮忙,人们聚村而居,彼此熟悉,有共同的习俗、文化。这是一个熟人社会。答案:(1)写燕子亦是写人事:燕子筑巢引出建造房子;燕子归来与文末的游子回家形成呼应。写燕子增添了屋舍的生机和农家生活的情趣,表现乡土生活中物我同居的和谐。(2)本段大量使用短句,如“新建的房子,在晨昏,升起了炊烟”,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在叙述中使用大量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质感的名词,如“镰刀、斧头、柴刀”等,布点成面,具象而全面地描绘出一幅农家生活图景;运用铺排,渲染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语言极少雕饰,风格朴直厚重,与所描写的质朴的乡村生活相一致。(3)以屋舍为线索选择、组织材料。以时间为序,从建房过程写起,由房子到屋舍,到屋舍逐渐颓圮。作者进一步丰富屋舍的内涵,由屋舍到家园,笔触由实渐虚,写出了作者对屋舍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情感丰富厚重。(4)①B②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③A④理解作者对重视契约的现代社会和重视规矩的乡土社会的比较,从而把握乡土社会因熟悉而彼此信任的特征⑤C⑥文中所叙述的建房一事关联起村子里的许多人:石匠必是老师傅,下地基、立屋架都要请来亲友乡邻。人们聚村而居,彼此熟悉,有共同的习俗、文化。这是一个熟人社会。10.(8分)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出门[清]陆次云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条。(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C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D.《明清乐府诗选》(2)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C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3)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包括以下:①古诗:古体诗。②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③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④曲:组成:言调(曲调)、曲牌、题目。解答时理清楚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进行评价。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借助诗歌中的典故,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准确概括,全面归纳。(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仔细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然后从题目和注释入手,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然后抓住核心意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找到情感的指向,归纳出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情景关系,情理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解答】(1)C.正确。结合诗歌的句数和押韵。这首诗是五言八句,一般律诗和绝句没有十句的。故选C。(2)C.正确。“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整首诗作者抒情时“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结合。故选C。(3)“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整首诗作者抒情时“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结合。所以诗人是“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答案:(1)C(2)C(3)答案示例: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五六两句,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末四句,写船行途中,偶逢乡人,不禁喜出望外,远远招呼;依依不舍之时,两船顷刻交错而过,诗人再次陷入怅惘、无奈和感伤。全诗写舟行途中的离愁和乡思,跌宕起伏,饶有韵味。1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技盖至此乎盖:大概B.批大郤批:击C.如土委地委:卸落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善刀而藏之(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A.盖:通“盍”,何,怎样。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故选A。(2)A.介词,替,给;介词,为了。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翻译。C.两个“以”均为介词,凭,用。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故选C。(3)C.“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将之作为实践的目标。故选C。(4)①批,击入;窾,缝隙;因,顺着;“技经肯綮之未尝”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况,何况。译文为: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②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至于,到了;怵然,谨慎地;为,因为。译文为:每逢到了(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见它难以下刀,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因此而缓慢下来。答案:(1)A(2)C(3)C(4)①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②每逢到了(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见它难以下刀,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因此而缓慢下来。参考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1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注]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yà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攘:夺取C.挺刃交兵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辩:通“辨”,区别(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A.①以其类异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则由无所施其勇②其真无马邪C.①子路抗手而对曰②舍瑟而作D.①夫子何选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其实都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②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合同
- 职高电气基础课程设计答案
- 自动倒角机现状课程设计
- 芣苢课程设计
- 自动化编程讲解课程设计
- 苯乙醇课程设计
- 希腊国际高中课程设计
- 支教特色美术课程设计
- 碳汇课程设计
- 税收情况工作总结
- B2C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质量及其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的中期报告
- 年同等学历考研申硕综合科复习指导(教育心理学)课件
- 线段角动点问题
- 剑桥英语PET真题校园版
- 【课件】沉心静气打赢最后一仗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主题班会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评估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 2021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农学技能高考【种植类】复习题库大全-2、《植物生产与环境》-下(判断题)
- HSk-lesson07part2-第-七-课-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 抖音直播电商项目计划书抖音电商创业商业计划书抖音直播带货计划书抖音电商运营方案
- GB/T 24218.2-2009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2部分:厚度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