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5分1.(3分)按要求填空。(1),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2)《阿房宫赋》中“,”两句采用质问语气,谴责秦朝统治者贪婪掠夺天下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不知怜惜的行为。按要求选择(2分)2.(2分)下列诗句中最适合用来概括《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初见时“黛玉惊与笑”的内涵的一项是()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二、阅读55分3.(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②儒家色彩现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清,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③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态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哭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移,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④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⑤《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材料二遍检《红楼梦》衣着色彩的配伍绝无混浊之弊,不仅符合色彩配伍规律,而且是人各有色。虽然丫鬟多是穿“青绸掐牙背心”符合人物的地位,但色彩各自不同:小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坎肩,白绫细折裙”、是红白黑三色匹配;宝玉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汗巾儿”是红黑两色中加一白色色带;在邢夫人眼中鸳鸯穿的是:半新的藕合色绫子袄,肯缎子掐牙子背心,下面水绿裙子。(1)儒家色彩观用《乡土中国》中的下列哪一理论解释最为适宜A.差序格局B.时势权力C.礼治秩序D.名实分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可能属于“五色体系”理论范畴的一项是A.《礼记》:木盈,天子丹渚侯黝,大夫苍,土黄圭。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3)结合材料一中的内容,分析材料二中曹雪芹在设计红楼众人物衣着色彩时体现“人各有色”特点的用意。(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4.(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外公的打火机①我外公有一个Zippo打火机。②就是那种最朴实无华的款式,早就已经残破不堪,我怀疑这玩意儿实际上就是个“忒修斯之船”,里面剩下来的原装货估计已经所剩无几,很可能只有那个党子还是原装的。然而外公对它是十分的珍视,轻易是不会给我们这些晚辈碰一下的,总是揣在贴身的兜里,在适当的时候才会掏出来,啪嚓一下打着,点燃一支非常典型、非常传统的四川老汉的叶子烟。③这个“适当的时候”就是一群志愿军老兵喝盖碗茶的时候。④小镇上的茶馆自有小镇茶馆的江湖,赶集的时候一般不会有旁的人跑来跟他们掺和,于是一群穿着各色老式军大衣的老汉各泡了一碗茶,怡然自得的喝着,一边聊点农事家务之类的东西。到了晌午时分,远一点的几个老兵也都到齐了,话题就陡然一转进入正题:朝鲜战场。⑤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在我看来这群志愿军老兵也是小孩子脾气,尽管一个二个白头的白头、佝偻的佝偻,却都是一副浓得化不开的少年德性。聊农事家务的时候都还挺正常的一群老头,一旦聊到了朝鲜战场,立马就成了一群小孩子。他们中间有缺胳膊少腿的,有少了一只眼睛的,我外公算是最全乎的,只是被炮弹震掉了牙,一聊起战场,争强好胜的样子就一点都没有老汉该有的恬淡,尽是咄咄逼人的新兵蛋子造型。⑥立过功的看不起空手回来的,带残疾的看不起全乎的,上过前线的看不起待在后方的,有时候还会因为打仗的事情吵起来,我们团掩护你们团撤退啊,我们打主攻你们打助攻啊,非得要争一个谁赢谁输,整个茶馆里全是他们的大嗓门,气氛眼看就要控制不住了。⑦就是这个时候。我外公会慢悠悠从怀里掏出他的Zippo,“啪”的一下顺手甩开盖子,食指一勾,砂轮在火石上面轻轻一擦,冒出一串闪亮的火星子,火苗腾得一下冒起来。他再不急不慢的给一圈老汉点燃叶子烟。所有人都沉默了。⑧“一切缴获要归公”,能把战利品带回家的人那都不简单,用今天的话说这种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凡尔赛”,一个不起眼的打火机背后一定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尽管打火机的主人一言不发,真正懂行的人却都知道其中的涵义,这不是负个伤、立个功能比的传奇故事。⑨茶馆气氛立刻就进入下一个阶段:追忆往事。也不争强好胜了,也不吐沫星子横飞了,现在才有点老兵样子,开始回忆老战友、老部队,气氛融洽和谐,革命的灰谊又一次经历了老小孩脾气的考验。⑩后来,这群老兵就少了起来,谁都没办法抵抗时间,茶馆里曾经喧嚣的角落也逐渐的寥落。⑪那个打火机也开始老态龙钟,光亮的外壳不知道什么时候染上了岁月的痕迹变得赔淡起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点一点地磨损着,终于,修无可修。外公叹了口气,为它举行了一个小小的“退役仪式”,抽出里面的棉花,卸下弹黄,取出火石,用一个小小的铁盒子装着,郑重的放在自己的柜子里。⑫后来我考上了军校,也穿上了军装。第一次休假回家的时候外公看着我,连皱纹都在散发出光泽,原本已经直不起来的腰板瞬间就挺得笔直,穿着他那件老军大衣带着我在老家的山梁上一前一后的走着。⑬一老一少两个军人在静谥的山岗上慢悠悠地走,外公给我讲野生植物的识别和用途,讲怎么挖战壕,讲怎么做掩体,讲面对机枪和炮火要怎么做,一会儿又端起拐杖教我怎么持枪,如何刺杀。看得出来他腿脚已经非常不方便了,刺杀动作却有板有眼,拐杖头划过一道优美而精准的弧线恶狠狠地刺向虚空,仿佛要刺破时间本身。⑭那是我记忆里最美好的一段时光。⑮外公离世的时候是在自己家的床上,走的很安详,被美军炮火震得四十岁就掉光了牙齿的嘴微微的翕开,仿佛在微笑。⑯一大家人哭哭啼啼地整理他的遗物,我却没有哭,只是默默地找那个装着Ziopo打火机的铁皮盒子。终于找到了,它依旧老老实实地待在柜子最底下的角落里,自从外公不再把它揣在衣服口袋里,它仿佛就脱离了时光的河流,再没有一丁点变化。我拿起那个Zippo,把它重新组装起来,它冷冰冰的,沉甸甸的,压手。我把它紧紧地握在手里,体温让它逐渐地温暖起来,我感觉它又活过来了。(1)与聚焦单个人物形象不同,第④—⑩段塑造了一群老兵形象,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2)第⑬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结合全文,分析“打火机”在文中的作用。(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英雄人物”栏目将向同学们推荐本作品,作为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5.(6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三首秦观其一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①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其二月团新碾瀹②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注】①菰(gū)蒲:茭白和蒲草。②瀹(yuè):烹茶或泡茶。(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B.第二首前两句写主人公碾茶烹茗和课儿读书两件家庭小事,自有闲适情趣。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其一”为舟中,“其二”在家里。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都已主人公观察细致入微见称,语言清新动人。(2)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②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英大于卑贱,而悲英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③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④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度楚王不足事②竟并天下(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①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A.追逐B.奔走C.得意D.满足②会韩人郑国来间秦。A.间隔B.暗中C.做间谍D.找机会(3)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4)第②段画线句需加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久处卑贱之位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5)联系文本,分析第①段的内容对刻画李斯形象的作用。7.(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奕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②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③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1)第②段画线句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运用类比论证法,说理更加明白晓畅。B.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说理更加有气势。C.运用对仗的句式,说理更加缜密充分。D.以太山河海为喻,说理更加形象生动。(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秦王嬴政收回成命。B.李斯历数秦国过去因用客而变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C.本文立意高,能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D.文章情理并重,既缠绵悱恻,又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3)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评价“李斯之止逐客”说:“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结合这条评价,分析李斯能够说服秦王的原因。三、写作40分8.(40分)有人说:“一个民族有太多的英雄意味着太多的苦难,是不幸的。”也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情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应用5分1.【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按要求选择(2分)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名著的内容,再判断选择。【解答】B.小说第一回曾提及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有过一段“木石前盟”,正是因为二人前世有盟,今世有缘,他们相见时才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故选:B。二、阅读55分3.【分析】(1)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根据材料一“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可知,儒家色彩观是和其政治主张以礼治国密切相关的。这和《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内涵一致。礼治秩序中,“礼”的形成靠传统,在乡土社会中尤其重要,遵循传统就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违背传统就可能出毛病,久而久之,传统愈发令人敬畏,而当社会成员都恪守这套传统,不再推究为什么这样做,进而对它产生信仰时,“礼”就形成了。“礼”的特征是主动性。同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以舆论约束人不同,“礼”通过教化进入人们内心,使人养成敬畏的习惯,从而主动地服从于传统。故选:C。(2)“五色体系”指的是“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的体系。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是染布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无关政治和人事,故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故选:D。(3)根据材料一“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分析,“小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坎肩,白绫细折裙’、是红白黑三色匹配;宝玉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汗巾儿’,是红黑两色中加一白色色带”,小红、宝玉见鸳鸯的衣着都是红白黑三色匹配,都是五色中之色彩,体现她们都有儒家“正色论”色彩观。根据材料一“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分析,“小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坎肩,白绫细折裙’……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汗巾儿’”,二人衣着颜色终有差异,则性格特点必不相同;而邢夫人眼中鸳鸯穿的是:“半新的藕合色绫子袄,青缎子掐牙子背心,下面水绿裙子”,则表明鸳鸯性格的丰富。(4)根据材料一“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可知,郭靖眼中的“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根据材料一“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可知,黄蓉眼中的“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符合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答案:(1)C(2)D(3)①体现各色人等都有儒家“正色论”色彩观:以五原色(正色)为尊贵色。小红、宝玉见鸳鸯的衣着都是红白黑三色匹配。②体现各自的审美价值标准,暗示不同人的品格特点的不同。(4)①郭靖的色彩观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②黄蓉的色彩观是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法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旨,写推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作品的主题及推荐语的特点,再选择。【解答】(1)结合文中第⑧段“‘一切缴获要归公’,能把战利品带回家的人那都不简单,用今天的话说这种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凡尔赛’,一个不起眼的打火机背后一定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尽管打火机的主人一言不发,真正懂行的人却都知道其中的涵义,这不是负个伤、立个功能比的传奇故事”可知,作者塑造老兵群像,实际上是为了引出并衬托“我”外公的光辉形象,老兵们已经很英勇了,但是他们仍比不上“我”外公。结合原文“……于是一群穿着各色老式军大衣的老汉各泡了一碗茶,怡然自得的喝着,一边聊点农事家务之类的东西。到了晌午时分,远一点的几个老兵也都到齐了,话题就陡然一转进入正题:朝鲜战场”可知,当老兵们聚在一起时,他们才会聊起朝鲜战场的相关话题。而结合当时的史实,我们也可知道,拿下朝鲜战场胜利的,并不仅仅只靠“我”外公,而是无数个“他们中间有缺胳膊少腿的,有少了一只眼睛的”的老兵们的英勇奋战甚至是牺牲到来的。因此,这里描写老兵群像,在一定程度上也升华了文章主题。(2)句中,作者用“划过一道优美而精准的弧线”形象地描绘拐杖头在空中划过的状态。同时,作者描写外公的刺杀动作,“恶狠狠地”“刺向”这一副词和动词极力展现了这一动作的强劲有力,与前文“看得出来他腿脚已经非常不方便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父亲对军人职责的忠诚。而“仿佛要刺破时间本身”将外公的过去与现在联结起来,将外公英雄年少时的英勇和今日英勇不减当年的形象尽皆展现于前。(3)作品以“我外公有一个Zippo打火机”开头,而不言及其他,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阅读兴趣,想要一探究竟,这个打火机究竟有什么来头。因此,作者以“打火机”开头,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作用。作品从“然而外公对它是十分的珍视,轻易是不会给我们这些晚辈碰一下的,总是揣在贴身的兜里,在适当的时候才会掏出来,啪嚓一下打着,点燃一支非常典型、非常传统的四川老汉的叶子烟”引发,到最后于“终于找到了,它依旧老老实实地待在柜子最底下的角落里,自从外公不再把它揣在衣服口袋里,它仿佛就脱离了时光的河流,再没有一丁点变化”中结束行文。由此可见,“打火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进行文发展。作者在文末说“我拿起那个Zippo,把它重新组装起来,它冷冰冰的,沉甸甸的,压手。我把它紧紧地握在手里,体温让它逐渐地温暖起来,我感觉它又活过来了”。“打火机”不可能“又活过来”,“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感觉外公的精神并未死去,而是在“我”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因此,“打火机”也是外公那批抗美援朝老兵的军人精神的体现。(4)解答此题要阐述小说主旨,即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英雄”在何处,表明推荐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英雄精神,传承先辈遗志。小说主人公是“我”的外公,而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展现他的形象,而是以一只“Zippo打火机”巧妙地见证了外公的英雄过往,以及他的老兵兄弟们的光荣岁月。而最后,作者说“后来我考上了军校,也穿上了军装”,以“我”的军人身份展现“英雄之志”有我辈继承的思想,升华作品主题。据此整合信息,以推荐语语体完成即可。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①引出并衬托“我”外公的光辉形象,老兵们已经很英勇了,但是他们仍比不上“我”外公。②升华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当初英勇奋战、牺牲自我带来如今和平生活的无数老兵们的敬意。(2)作者描写父亲的刺杀动作,“恶狠狠地”“刺向”等用词极力展现外公的英勇,与其年老身衰的身体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仿佛要刺破时间本身”跨越时间限制,展现外公刺杀动作一如既往的矫健英姿,生动展现了“我”对外公的敬佩之心。(3)①作者以“打火机”开头,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作用。②“打火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进行文发展。③“打火机”也是外公那批抗美援朝老兵的军人精神的体现。(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而故事中的外公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他比其他抗美援朝老兵更英勇,一只打火机就是最好的见证。现将该小说推荐给你,希望你能读小说继承英雄志。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时间都在秋夜”错误,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故选:C。(2)第一首诗,以声衬静,“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邗沟的水清澈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蒲深处的“笑语声”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第二首诗,“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在,青虫默默,对吐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答案:(1)C(2)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寂幽。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砚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译文:第一首:已是降霜时分,邗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原以为岸边茭蒲之地,没什么人家,忽然传出了言语几声。第二首: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赏析:第一首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环顾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三四句赞关环境幽寂。邢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的感觉。菰蒲深处居然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晴,唯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宋人曾说此联是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因而受到黄山谷的称赏。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用的是先抑后扬法。通篇不直写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写霜气、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写菰蒲深处的“笑语声”,随即戛然而止。然言虽止而意未尽。这亲切的笑语声是伴随着夜行人度过迷蒙空寂的秋宵,还是瞬间消失在凄冷的夜空,留下的却是更加难耐的寂寞和愁苦。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正面阐述,而是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由于构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艺术效果。第二首描写家庭生活中的闲适情趣。一二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月团(茶饼)新碾,花瓷为杯,茶美而器精,说明诗人很通茶道。饮罢呼儿课诵《楚词》,更见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财气作为生活必需的腐败官僚,是大为异趣的。三四句则突出了静观万物的逸趣闲情。小轩风定,树梢处于暂时静止状态,连一用古叶也不见掉落。这可给了青虫以好机会,相对吐丝,好不自在。青虫乃细小生物,吐丝是轻微动作,但诗人却能仔细进行观察,他对昆虫世界的浓厚兴趣,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情怀,都是可想而知的。诗人迷醉在青虫吐丝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简直忘掉了荣辱得失。这种情趣,是眼中唯见财与势的俗物所无法理解的。这样,诗人的超逸情怀,无形中便从纸背反透出来。一、二句写人情,三、四句写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实则气氛和谐,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说秦观“古诗多学三谢,而流丽之中有淡泊”,并举了此诗,当亦属于有“三谢余味”之作。全诗语言朴素清新,画面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闲雅而有情致。6.【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全面分析语段作用,结合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解答】(1)①译文: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度:估计。②译文:终于统一了天下。竟:终于,最终。(2)①译文: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驰骛:奔走。故选:B。②译文: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间:做间谍。故选:C。(3)会:恰好;为:担任;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能。译文: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4)“处卑贱之位”为动宾结构的句子,在“位”后断开;“自托于无为”大意是“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表意完整,前后断开;“此非士之情也”为否定判断句,其前断开。综上断句为:处卑贱之位/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译文: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5)第一段中李斯上厕所,看见厕所里的一只老鼠胆战心惊地在吃一些污浊之物,稍微听到人声狗吠便吓得狼狈逃窜;之后不久,李斯在官府的粮仓中又注意到另一只老鼠,仓中鼠的日子是厕中鼠无法想象的,不仅有无尽的粟米可以随便享用,而且住着大屋,根本不用担心会有闲人或者恶犬来惊扰。同为鼠,境遇却如此天差地别!大为感慨之下,李斯领悟到了一条真理:一个人的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享尽荣华富贵,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的选择。就像看见的这两只老鼠,入厕,再有能耐,最终还是担惊受怕地去吃污浊之物;进仓,再没有能耐,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尽吃粟米。掌握了“老鼠哲学”的李斯,开始想办法改变自己的人生。在他看来,人首先无论能力如何,首先要找到往上爬的机会和一个优越的环境。这个故事反映了李斯的形象,促使李斯不断学习,努力向上爬,终于成为嬴政的丞相。答案:(1)①估计;②终于,最终。(2)①B;②C。(3)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4)处卑贱之位/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5)不同环境的老鼠,命运不同,仓鼠不愁吃穿而厕鼠一边心惊胆战,一边只能吃污浊之物。选择不同,环境不同,决定了命运的不同。由此李斯悟得,要想出人头地,要努力地往上爬,找到优越的环境。这个故事衬托出李斯的形象,促使李斯不断学习,努力向上爬,终于成为嬴政的丞相。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在临行之前,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我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宾客,我私下以为错了……”于是,秦王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拆平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国没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儿子、兄弟为王,更不把功臣封为诸侯,以便使国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战争的祸患。7.【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审清题干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等,并且要熟悉每种说理方法的作用。(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观点态度及艺术特色的能力。要审清题干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说理特点。(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并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要先理解题干信息,然后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说理的特色,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原因。【解答】(1)C.“运用对仗的句式”说法错误。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运用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对称,音节和谐,有节奏感,并没有运用对仗的句式,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同一词语。故选:C。(2)D.“缠绵悱恻”说法错误,“缠绵悱恻”是形容诗文等情调哀婉动人。本文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极有感染力,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风格应该是“铺张扬厉”。故选:D。(3)①符合历史背景。此时秦国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紧紧围绕“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极力论述客卿之功,符合秦国的目标。②顺应对象心理。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劝谏语气委婉。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抓住秦王统一之心迫切的心理。③以理服人。历举缪公(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是“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对比,逐客的错接下来转到论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言之有理,言之有据。④设计个人身份。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等句子可以看出,李斯回避了自己的客卿身份,将自己摆在客观中立者的立场上,使其观点更容易被采纳。⑤在艺术手法上,不仅善于用对比、类比、比喻的手法,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气势奔放,文采斐然。比如“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观点的接受度。答案:(1)C(2)D(3)①符合历史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