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故木受绳则直,。(荀子《》)(2),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3)杜甫《蜀相》中“,”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2.(2分)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A.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再远还是亲。 B.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3分)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古典名句不是当“文化口红”显摆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经典韵文,增一字则太长,减一字则太短,言简意赅又辞约义丰,既有韵律感又很有表达效率。①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②恰当地用在文章中,确实能提升文章的层次③如果没有适度的辞藻、节奏及用典,文章就会缺少一点气韵和神采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材料二: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材料三: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B.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C.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D.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B.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C.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D.“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A.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D.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4)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不近情理”一词在文中指的是(5)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二)(15分)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清明柳戎飞①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柳就让人想起杨柳依依,情绵意隽地长情,加了“清明”两字,有了古意,就这么雨纷纷地潮湿起来了。古人折柳相送,惜别怀远。想着那情形,沉甸甸的情绪就会蓄满心头。②几年前,清明只是个节气,只是个假日,除了休息,与我没有什么关联。蓦地一天,清明突然就与我无法割舍了,成了心底不能愈合的痂。③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随着春意殷勤欲动地苏醒了,火山岩浆一样,汩汩地冒着泡泡,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薄发,不能设防无以按捺。那感觉又像心头有只小兽,用尖尖的牙齿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只有自己知道这小兽的存在,只有自己知道那疼是什么感觉,那痛是因何而起。医生治不了这疼痛,时间也不是良药,疼痛必将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相偕终老。而我,会渐渐接受这疼痛,继而由接受到适应,再到共生。实则,有时是这疼痛温暖着我。④清明柳居然是味中药,性微凉,味淡,清热。那么,煮上一碗清明柳的汤汁,降降岩浆的温度,熨帖一下心头的疼痛吧。⑤要去看她了,像她给她母亲准备东西那样,先仔细地为她准备些可心的东西。在准备东西的一举手一投足中,我不停地和她说着话,只有我和她懂得的话。有时想起过去的趣事,甚至会笑起来,轻轻地笑,在心里。这几年,渐渐懂了过去她每年清明时节,给她母亲准备东西时的虔诚。每年清明,时光是透明的,空气清薄澈丽,她是那个时节开花的玉兰,那幽幽的香气,染上她的手指,挂在她的发际,系于她的衣襟,就连家里也是暗香浮动。她站在光影里,背影清瘦。她的衣着总是那么端庄,仿佛时时提醒她:她是老师,要为人师表。这是她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对她最敬仰的一点。⑥我总会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看她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神色专注而虔诚,偶尔有微笑荡过嘴角眸间。那时,我猜测不出她心里在想什么,现在知道了。她会准备几种精致的点心,然后再亲自去炒四样小菜。家里没人喝酒,但常有好酒,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她的母亲不抽烟、不喝酒,却喜欢烟酒味儿。于是,每次都备着。还有檀香。她喜欢檀香的味道,就连用的香皂也是檀香型。家里也常常会燃起檀香,尤其是将暮未暮的黄昏,那袅袅而升的烟和熟悉的檀香味道弥散在空气里,有别样的韵致。屋外暮霭四起,屋里有温温的暖意,那气味柔软绵长,细腻圆润,婉转在每寸空间,总免不了让人怀念起什么。檀香的味道,是怀旧而温馨的,多年后,再次回味,仍觉母亲的味道,安抚躁动,让心就此沉落平和。现在已很难买到那么好的檀香了。在日暮西沉独坐的时候,眼前常会升起丝丝缕缕的烟,会闪现星星,点点的光,会闻到氩氩暖暖的香。东西都备好了,她是不亲自去的。最早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去,可每去一次,回来就生一次病,拖很久也不能痊愈。之后,就不再让她去了。再回忆她备东西时的情形,仪式感非常强。可能是因为自己不亲自去,而把所有细微的情感、所有细腻的心思都倾注在准备的过程中。这仪式,是对生活的敬畏与尊重,是对自己母亲的周全与交代。⑦我是少小离家,我又是老大未还。长大后,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更是短之又短。距离上的疏离,令不擅表达的我愈加缄默,甚至羞于诉说对她的思念。即便在信里,也只是一句“我想你了”,便不会再有更甜腻的表达。或许是她的职业使然,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人的通病,含蓄到了骨子里,即使彼此再牵念,也隐忍着。直到后来,她退休生病和我住在一起,照顾她的时候,才开始抚摩她柔软的双手,才会梳理她有些散乱的银丝,才有机会仔细看她的眉宇、她的皱纹、她的像少女一样有些羞涩的笑容……那时,她成了我的孩子。⑧可是,还没容我好好陪她,还没容我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没给我从从容容地折清明柳与她告别的机会,离别就恶狠狠地杀将而来,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紧逼得我除了接受,还是接受,只能接受。⑨春天了,清明柳已发新芽,玉兰又将开放,推开窗,清风洞贯而来,日子又变得透亮悠长。我知道,该去准备看望她的东西了。(有删改)(1)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2)赏析第⑧段的语言特色。(3)分析本文以“清明柳”为标题的妙处。(4)请就本文对第三人称的使用加以评析。(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②。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伏:服气。(乙)戏赠友人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1)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甲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送别、绝句B、咏物、楚辞C、讽喻、乐府D、抒怀、律诗(2)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一二句中《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B.甲诗五六句虽包含着作者对于自身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C.乙诗词浅意深,以易喻难,把抽象的行为具体化,鲜明生动又通俗自然。D.乙诗五六句中作者感慨自己虽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3)请从“戏赠”入手,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四)(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②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③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④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⑤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终军传》,有删改)【注释】繻:用作通行证的帛。(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以从民望,干名采誉。②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2)为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A.纠正B.高大C.高举D.假托②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A.同“屈”,弯曲B.使……屈服C.屈服D.同“黜”,罢免(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5)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请结合本文《汉书•终军传》谈谈“终军请缨”这一典故的来源及含义。(6)文中称终军“有异材,甚奇之”,其“异”“奇”表现在哪里?(五)(11分)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独庵集序(明)高启①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三者既得,而后典雅、冲淡、豪俊、幽婉、奇险之辞,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焉,如万物之生,洪纤各具乎天;四序之行,荣惨各适其职,又能声不违节,言必止义,如是而诗之道备☐。②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盖尝论之,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邱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③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而未暇焉。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因甚爱其诗,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④然昔人有以禅喻诗,其要又在于悟,圆转透彻,不涉有无,言说所不能宣,意匠所不可构。上人学佛者也,必有以知此矣。毋递其归,尚留与共讲焉。(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乎B.耶C.矣D.哉(2)对文中“格、意、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格”是指,诗歌要重格调,要师法古体。B.所谓“意”是指,诗歌要流露抒发自然真性情。C.所谓“趣”是指,诗歌要重在审美,突出性灵。D.作者从诗歌欣赏角度提出三要素:格、意、趣。(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4)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三、写作(70分)9.(70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小时候,我们常给剧中人物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长大后,我们也常给生活中的人或事贴上各种标签。“贴标签”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但也会忽略许多细节。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3)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金就砺则利劝学(重点字:砺)(2)连峰去天不盈尺(重点字:盈)(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捷、襟)2.(2分)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A.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再远还是亲。 B.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中国差序格局的含义分析作答。【解答】A.说的是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没有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会随着血缘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产生变化。属于差序格局。B.“凡是讲理不讲亲”论述情和理的关系。其中“亲”就属于差序格局。C.“吾老”与“人老”;“吾幼”与“人幼”,讲述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属于差序格局。D.讲述的是修齐治平,论述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不属于差序格局。故选:D。3.(3分)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古典名句不是当“文化口红”显摆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经典韵文,增一字则太长,减一字则太短,言简意赅又辞约义丰,既有韵律感又很有表达效率。①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②恰当地用在文章中,确实能提升文章的层次③如果没有适度的辞藻、节奏及用典,文章就会缺少一点气韵和神采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要通读语段,把握话题中心,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敲、判断。【解答】文段说到“古典名句不是当‘文化口红’显摆的”,也就是说古典名句在文章中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所以②和前文衔接更紧密。①句引用名言,而③就是对①的阐释,所以③放在①的后面。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③故选C。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材料二: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材料三: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B.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C.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D.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B.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C.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D.“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DA.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D.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4)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不近情理”一词在文中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不自然现象。(5)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相关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词语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诗句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错误,曲解文意。根据“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而言”可知,原文说的是“就客观方面而言”,而不是“从主观上讲”。故选:B。(2)A.正确。B.“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错误。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两则材料话题方向不一致,且材料三认同“艺术是自然的再现”,而材料二认为艺术“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C.“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错误,因果不当。原文为“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可见艺术的起源与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构不成因果关系。D.“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错误,关系混淆。原文为“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可见二者是并列关系,没有说明二者存在师承关系。故选:A。(3)A.强调艺术创作与自然有距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BC.只谈了对自然的审美,未涉及艺术;D.“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故选:D。(4)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可知,“不近情理”一词在文中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不自然现象”。(5)由材料一“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可知,艺术不完全等同于人生,二者之间有距离。“飞流直下三千尺”即是运用夸张,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这场情的,因此诗句体现了艺术和自然之间的距离;由材料二“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可知,艺术作品中诗人以自身创作情绪和想象力将理想情感具体化、客观化,“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了这一观点;由材料二“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可知,艺术家可以对自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自由化地创造,作品中作者选取瀑布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自由的创造,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才展现出庐山瀑布不一样的美。由材料三“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可知,艺术家承认自然之中有美,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因此诗歌选取的瀑布这一自然景观,它本身具有美感,因此作者在诗歌中通过语言画面体现了它旺盛、强烈的美感,也是对自然之美的彰显。答案:(1)B(2)A(3)D(4)艺术创作上的不自然现象。(5)①“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使艺术和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②“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以自身创作情绪和想象力将理想情感具体化、客观化;③选取瀑布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自由的创造,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④诗句呈现出了瀑布这一自然景观旺盛、强烈的美感,彰显了自然之美。(二)(15分)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清明柳戎飞①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柳就让人想起杨柳依依,情绵意隽地长情,加了“清明”两字,有了古意,就这么雨纷纷地潮湿起来了。古人折柳相送,惜别怀远。想着那情形,沉甸甸的情绪就会蓄满心头。②几年前,清明只是个节气,只是个假日,除了休息,与我没有什么关联。蓦地一天,清明突然就与我无法割舍了,成了心底不能愈合的痂。③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随着春意殷勤欲动地苏醒了,火山岩浆一样,汩汩地冒着泡泡,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薄发,不能设防无以按捺。那感觉又像心头有只小兽,用尖尖的牙齿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只有自己知道这小兽的存在,只有自己知道那疼是什么感觉,那痛是因何而起。医生治不了这疼痛,时间也不是良药,疼痛必将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相偕终老。而我,会渐渐接受这疼痛,继而由接受到适应,再到共生。实则,有时是这疼痛温暖着我。④清明柳居然是味中药,性微凉,味淡,清热。那么,煮上一碗清明柳的汤汁,降降岩浆的温度,熨帖一下心头的疼痛吧。⑤要去看她了,像她给她母亲准备东西那样,先仔细地为她准备些可心的东西。在准备东西的一举手一投足中,我不停地和她说着话,只有我和她懂得的话。有时想起过去的趣事,甚至会笑起来,轻轻地笑,在心里。这几年,渐渐懂了过去她每年清明时节,给她母亲准备东西时的虔诚。每年清明,时光是透明的,空气清薄澈丽,她是那个时节开花的玉兰,那幽幽的香气,染上她的手指,挂在她的发际,系于她的衣襟,就连家里也是暗香浮动。她站在光影里,背影清瘦。她的衣着总是那么端庄,仿佛时时提醒她:她是老师,要为人师表。这是她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对她最敬仰的一点。⑥我总会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看她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神色专注而虔诚,偶尔有微笑荡过嘴角眸间。那时,我猜测不出她心里在想什么,现在知道了。她会准备几种精致的点心,然后再亲自去炒四样小菜。家里没人喝酒,但常有好酒,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她的母亲不抽烟、不喝酒,却喜欢烟酒味儿。于是,每次都备着。还有檀香。她喜欢檀香的味道,就连用的香皂也是檀香型。家里也常常会燃起檀香,尤其是将暮未暮的黄昏,那袅袅而升的烟和熟悉的檀香味道弥散在空气里,有别样的韵致。屋外暮霭四起,屋里有温温的暖意,那气味柔软绵长,细腻圆润,婉转在每寸空间,总免不了让人怀念起什么。檀香的味道,是怀旧而温馨的,多年后,再次回味,仍觉母亲的味道,安抚躁动,让心就此沉落平和。现在已很难买到那么好的檀香了。在日暮西沉独坐的时候,眼前常会升起丝丝缕缕的烟,会闪现星星,点点的光,会闻到氩氩暖暖的香。东西都备好了,她是不亲自去的。最早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去,可每去一次,回来就生一次病,拖很久也不能痊愈。之后,就不再让她去了。再回忆她备东西时的情形,仪式感非常强。可能是因为自己不亲自去,而把所有细微的情感、所有细腻的心思都倾注在准备的过程中。这仪式,是对生活的敬畏与尊重,是对自己母亲的周全与交代。⑦我是少小离家,我又是老大未还。长大后,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更是短之又短。距离上的疏离,令不擅表达的我愈加缄默,甚至羞于诉说对她的思念。即便在信里,也只是一句“我想你了”,便不会再有更甜腻的表达。或许是她的职业使然,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人的通病,含蓄到了骨子里,即使彼此再牵念,也隐忍着。直到后来,她退休生病和我住在一起,照顾她的时候,才开始抚摩她柔软的双手,才会梳理她有些散乱的银丝,才有机会仔细看她的眉宇、她的皱纹、她的像少女一样有些羞涩的笑容……那时,她成了我的孩子。⑧可是,还没容我好好陪她,还没容我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没给我从从容容地折清明柳与她告别的机会,离别就恶狠狠地杀将而来,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紧逼得我除了接受,还是接受,只能接受。⑨春天了,清明柳已发新芽,玉兰又将开放,推开窗,清风洞贯而来,日子又变得透亮悠长。我知道,该去准备看望她的东西了。(有删改)(1)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2)赏析第⑧段的语言特色。(3)分析本文以“清明柳”为标题的妙处。(4)请就本文对第三人称的使用加以评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进而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段内容,进而多角度赏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人称特点,继而具体分析。【解答】(1)结合“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随着春意殷勤欲动地苏醒了,火山岩浆一样,汩汩地冒着泡泡,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薄发,不能设防无以按捺。那感觉又像心头有只小兽,用尖尖的牙齿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可知,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苏醒了,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表明母亲去世使我感到疼痛;结合“而我,会渐渐接受这疼痛,继而由接受到适应,再到共生”可知,我慢慢的接受、适应和共生这种痛,说明我已经接受母亲去世的现实,思念母亲使我感到温暖。(2)“离别就恶狠狠地杀将而来,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紧逼得我除了接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杀”“紧逼”赋予离别人的情态,突出了母亲去世时间之快。“还没容我好好陪她,还没容我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没给我从从容容地折清明柳与她告别的机会”连用四个“还没”,语言极具感染力,还没好好陪她,还没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没给我与她告别的机会,表现了我对母亲去世的伤心与悲痛之情。“紧逼得我除了接受,还是接受,只能接受”中的“除了”“还是”“只能”等词语的运用,说明我面对母亲的去世,无能为力,只等被动的接受,表达了我对母亲去世的无奈之情。(3)“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清明柳”则表明这种分别是生死之别。文章回忆了母亲以前的生活画面以及母亲的去世,表达了与母亲的生死之别。文章开篇写了清明柳,第4段又写到清明柳,文章结尾再次写清明柳,作为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清明柳”来写对母亲的思念。结合“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可知,作者认为清明柳读着让人伤感,奠定了文章悲伤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4)结合“她会准备几种精致的点心,然后再亲自去炒四样小菜。家里没人喝酒,但常有好酒,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她的母亲不抽烟、不喝酒,却喜欢烟酒味儿。于是,每次都备着。还有檀香。她喜欢檀香的味道,就连用的香皂也是檀香型”可知,她准备精致的点心,再亲自炒四样小菜,客观地描述了母亲是怎样在清明节准备东西的,使文章更直白,更真实。“我总会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看她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神色专注而虔诚,偶尔有微笑荡过嘴角眸间。……东西都备好了,她是不亲自去的。最早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去,可每去一次,回来就生一次病,拖很久也不能痊愈。之后,就不再让她去了。再回忆她备东西时的情形,仪式感非常强。”运用第三人称“她”来叙述,回忆了母亲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灵活自由。结合“还没容我好好陪她,还没容我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没给我从从容容地折清明柳与她告别的机会”可知,还没好好陪她,还没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没给我与她告别的机会,突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悲伤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答案:(1)母亲的去世使我感到疼痛,但是对母亲的思念却使我感到温暖。(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去世时间之快。②连用四个“还没”,语言极具感染力,表现了我对母亲去世的伤心与悲痛之情。③“除了”“还是”“只能”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我对母亲去世的无奈之情。(3)①“柳”,象征着分别,“清明柳”则表明这种分别是生死之别,符合文章所写的母亲去世,与母亲的分别。②作为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清明柳”来写对母亲的思念。③奠定了文章悲伤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4)①对事实进行了客观描述,客观地描述了母亲是怎样在清明节准备东西的,使文章更直白,更真实。②文章运用第三人称“她”来叙述,回忆了母亲在清明节准备东西的画面,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灵活自由。③以第三人称叙述,更加突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悲伤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②。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伏:服气。(乙)戏赠友人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1)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甲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A、送别、绝句B、咏物、楚辞C、讽喻、乐府D、抒怀、律诗(2)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诗一二句中《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B.甲诗五六句虽包含着作者对于自身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C.乙诗词浅意深,以易喻难,把抽象的行为具体化,鲜明生动又通俗自然。D.乙诗五六句中作者感慨自己虽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3)请从“戏赠”入手,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学生平时要多积累。(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解答】(1)D.诗歌有四联八句,第四句和第六句的最后一个字押“ing”韵,符合律诗的要求。故选D。(2)B.“元稹诗歌创作水准一般”错,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而不是“元稹诗歌创作水准一般”。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D.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A。(3)一二句“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五六句“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尾联“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此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而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答案:(1)D(2)A(3)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甲:译文: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赏析: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乙:译文: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绳索。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赏析:这首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井。诗人从这个角度比喻作诗。颔联“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中的“笔砚”“吟咏”互文见义,皆指创作活动。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即在井上树立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系上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绠即井绳,与前辘轳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过程,喻指作诗时思绪飞动的状态。那么,既然天天要作诗,诗思会不会枯竭呢。作者认为不会,正如从井里汲水一样,虽然每天都汲,可是“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给人的感觉仍是全新的。这首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点明该诗是赠给“同怀人”,同时贾岛是中唐苦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说过“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一类的话,但落实到作诗上,却从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气韵,而总是在费尽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过“渐修”得到作诗的真谛。这种诗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也作过论述:“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与“清凉”和“酸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苦吟的手段来达到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气一般却又希望有所作为的诗人的较好方法。所以,前人认为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不无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就不难看出该诗尾联中的“多苦辛”。(四)(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②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③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④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⑤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终军传》,有删改)【注释】繻:用作通行证的帛。(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以从民望,干名采誉。②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2)为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DA.纠正B.高大C.高举D.假托②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BA.同“屈”,弯曲B.使……屈服C.屈服D.同“黜”,罢免(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5)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请结合本文《汉书•终军传》谈谈“终军请缨”这一典故的来源及含义。(6)文中称终军“有异材,甚奇之”,其“异”“奇”表现在哪里?【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典故的来源及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已有知识及文本内容进行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①句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干”,求取,动词。②句意: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羁”,捆缚,动词。(2)①句意: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煮盐铸铁。“矫”,动词,假托(圣旨)。故选:D。②句意: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诎”,使动用法,让……屈服、倾倒、改变。故选:B。(3)句意: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还”,承前省略主语“徐偃”,有谓语动词便可独立成句;“奏事”,动宾结构作谓语宾语,承前省略主语“徐偃”,独立成句;“徙为太常丞”,“太常丞”为宾语,之后断开;“御史大夫张汤”作主语,“劾”为谓语,“偃矫制大害”作宾语,独立成句;“法至死”,“死”为宾语,之后断开;“偃”为主语,之前断开;“以为”是谓语动词,之后“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均为宾语部分,因为成分复杂,可以适当断开,比如,“春秋之义”属于偏正短语作状语,根据或按照春秋之义,可以独立断开,“大夫出国境”主谓宾俱全,可以独立断开,“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属于假设关系分句的假设前提,独立成句,断开,“专之可也”属于假设的结果,独立成句。故断句为: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4)“风尘”,比喻战乱、戎事;“宜”,应该;“被”,披上;“坚”,借代战甲;“执”,拿起;“锐”,借代武器;“当”,相当于“挡”,抵挡;“启”,打开。译文: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5)相关内容在结尾段:“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大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终军,就是汉武帝时期这位神童终军,说的是“终军请缨”的故事。南越国在刘邦时期,其国王赵佗曾擅自称帝,后来刘邦派辩士陆贾出使,赵佗去帝号对汉称臣,南越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几十年间,南越国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有时依附有时独立,比较难缠。时间来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汉武帝雄心勃勃想要加强中央集权,目标是海内一统,南越国的独立存在让汉武帝很不爽。元鼎年间,南越要求与汉和亲。汉武帝认为可以趁此机会让南越国王入朝称臣,将其待遇比照汉之诸侯王。为完成这个构想,汉武帝要派遣一个代表团出使南越。能言善辩的终军认为这是自己报国立功的机会。他上书汉武帝:“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终军自信地请求汉武帝给他一根长长的绳子,然后他就能够把南越王的肉身绑到长安来受审。这就是“终军请缨”的故事。终军出使南越,死于南越国的叛乱,去世时年仅二十余岁,世人因此称之为“终童”。一方面,才情满满的终军,生命的长度太短,似乎还是个没长大的“终童”,让后人充满了天妒英才式的遗憾和叹息;另一方面,终军的生命又具备足够的厚度和韧性,让后人可以不断地翻阅与学习。终军虽然是我国两千年前那个生命短暂让人惋惜的“终童”,但他的“请缨”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代代不息,薪火相传!每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无数中华儿女就会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为保家卫国,为民族之复兴,不惜奉献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终军请缨,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西汉武帝朝,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完全归附,他又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请缨”一词即典出于此)。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后以此典故指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6)由“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可见奇异表现在博闻强识能言善辩擅长写文章。由“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可见,熟悉法律、民风、国情,驳斥不肯认罪的徐偃有理有据,不仅让对方理屈词穷,也得到皇帝认可。由“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弃繻而去”可见志向远大极其自信;由“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很高兴”“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可见忠贞爱国做事用心,责任感强,勇敢无畏,一番请战言辞让皇帝惊讶。由“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可见,不惧强敌主动请缨,小小年纪便具有奉献牺牲精神。答案:(1)①求取②捆绑(2)①D②B(3)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4)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5)终军请缨,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西汉武帝朝,南越割据政权尚未完全归附,他又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的意味。(6)①博闻强识能言善辩擅长写文章,请战言辞让皇帝惊讶。②知法懂法,熟悉风俗民情,驳斥徐偃有理有据,得到皇帝认可。③志向远大极其自信,拒绝信符。④忠贞爱国做事用心,责任感强,勇敢无畏,具有奉献牺牲精神。参考译文: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闻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终军告别大守离郡,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②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国境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煮盐铸铁。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说:“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允许就自作主张的道理;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又反问徐偃说:“胶东南近琅琊,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吗?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天子须加以严惩的。”徐偃理屈辞穷,承认有罪该死。皇上认为他的反驳很好。③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终军问:“要这干什么?”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很高兴。④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上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⑤南越与汉朝和亲,朝廷就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想让他入朝,与境内诸侯同等看待。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终军于是前往说服南越王,南越王听从,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想归属汉朝,出动军队攻杀南越王,南越王与汉使臣都被害。终军死时,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为他“终童”。(五)(11分)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独庵集序(明)高启①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三者既得,而后典雅、冲淡、豪俊、幽婉、奇险之辞,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焉,如万物之生,洪纤各具乎天;四序之行,荣惨各适其职,又能声不违节,言必止义,如是而诗之道备☐。②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盖尝论之,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邱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③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而未暇焉。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因甚爱其诗,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④然昔人有以禅喻诗,其要又在于悟,圆转透彻,不涉有无,言说所不能宣,意匠所不可构。上人学佛者也,必有以知此矣。毋递其归,尚留与共讲焉。(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CA.乎B.耶C.矣D.哉(2)对文中“格、意、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所谓“格”是指,诗歌要重格调,要师法古体。B.所谓“意”是指,诗歌要流露抒发自然真性情。C.所谓“趣”是指,诗歌要重在审美,突出性灵。D.作者从诗歌欣赏角度提出三要素:格、意、趣。(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C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4)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虚词的选择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的要求,结合文本进行理解,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复位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句子,结合各个选项提供的语境进行辨析,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述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乎”一般表示疑问、反问语气,或在句中做介词。“耶”一般表示疑问、反问或推测语气。“矣”一般表示陈述、感叹或疑问语气。“哉”表示感叹的语气。方框前的语句是“又能声不违节,言必止义,如是而诗之道备”,意思是能够做到各种声调不违背节律,言语能够表达含义,像这样那么诗歌创作的方法就具备。由此可知应用表示陈述语气的虚词。故选:C。(2)D.“从诗歌欣赏角度”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三者既得,而后典雅、冲淡、豪俊、幽婉、奇险之辞,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焉,如万物之生……”中的“达其情”“臻其妙”“随所宜而赋焉”等内容可知,作者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写,而非欣赏的角度。故选:D。(3)文中第①、②两段是作者对诗歌创作学问的论述。而第三段则出现“同里衍斯道上人”这一人物,作者还在这一段中对与“上人”的交往及其诗歌创作进行了具体说明。因此“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应在“我”与上人交往其后出现。因此应当放到第③段末尾。故选:C。(4)由第②段最后“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可知,第②段论述了学诗一定要互相学习,博采众长,随事临摹拟写的结论和观点。而第③段,原文首先说“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05月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私行中心2024年招考2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借调与临时工作绩效评估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平台委托开发技术服务合同标准3篇
- 2024年中国汤锅燃烧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椰子软糖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家电连锁销售提成管理合同模板2篇
- 2024年塔斯隆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数码式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咪头灵敏度测试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变速换档接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猫抓病的护理
- 勘察设计工作内容
- DB45T 1831-2018 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 《儿歌运用于幼儿园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8600字
- 悬挂灯笼施工方案
- 水资源调配与优化-洞察分析
- 某自来水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样本(2篇)
- 无人机职业生涯规划
- 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 统编版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年江苏专转本英语历年真题(含答案)
- 屋顶光伏发电项目EPC工程总承包售后服务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