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2),则无败事。(《老子》四章)(3)其在道也,物或恶之。(《老子》四章)(4)在《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按要求选择。2.(3分)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B.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C.这几个小伙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一定是不牢靠的。 D.农作物的生长,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以及氮、磷、钾等肥料。3.(3分)下列名句中所包含的思想与庄子之“道”最为不同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二、阅读。50分(一)4.(12分)①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应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较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节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序)(1)选文第①段中“市价涨落”在文中的含义是。(2)选文第②段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B.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C.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的地方。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4)第③段作者认为宋诗可以证实毛泽东所阐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根据全文,你认为文中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二)5.(12分)长安陌上无穷树李修文①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②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③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④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⑤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每次岳老师提问,他死活就背不出来。最后连他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⑦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从那以后,她经常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她辗转难眠。⑧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跟我说,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⑨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⑩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⑪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⑫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⑬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号啕大哭,她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没有哭出声来。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刻,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1)作品描写了岳老师前后两次哭泣,辨析其原因。(2)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出现在第④和第⑫段,赏析这一构思之妙。(3)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评析其人物形象意义与本文岳老师的相通之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三)6.(5分)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含蓄隽永B.用常得奇C.清新流畅D.明快俊逸(2)联系全诗,分析尾联中“垂泪”蕴含的丰富情感。(四)7.(12分)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家至贫俭,躬耕供养。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庾爰之以宣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①,实以儒为弊。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为高。仆诚太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注】①石渠之论:石渠是西汉皇室藏书阁的名称,汉宣帝曾邀集当时诸多儒学大家在此阁中讲论“五经”异同。②正始:三国时期曹魏君主曹芳的年号。③裸裎:指脱衣露体。(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庾爱之以宣素贫②逮晋之初(2)请翻译下列句子。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3)请概括范宣的主要品质。(4)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你的所学,分析范直对待道家思想的态度。(五)8.(8分)二侯说闽有侯白,善阴,中人以数①,乡里甚憎而畏之,莫敢与较。一日,遇女子侯黑于路,据井旁佯,若有所失。白怪而问焉。黑曰:“不幸堕屯珥于井,其直百金。有能取之,当分半以谢,夫子独无意乎?”白良久计曰:“彼女子亡珥,得珥固可给而勿与。”因许之。脱衣井旁,继而下。黑度白已至水,则尽取其衣,亟去,莫知所涂。故今闽人呼相卖曰:“我已侯白,伊更侯黑。”余谓“二侯”皆里巷滑稽之民;相遭而角其技,势固不得不然,于所亲戚游旧未必尔也。而今世缙绅之士,闲居负道德,矜仁义,羞汉唐而不谈,真若于徇②于世者。一旦爵位显于朝,名朝彰于时,稍迫利害,则释易而趋险,叛友而诬亲,挤人售己,更相伺侯,若弈棋然,唯恐计谋之不工,侥幸一切之胜。而曾白黑之不若者,武相仍③,袂相属也。则二侯之事,亦何所怪哉!【注】①数:权谋,诡计。②徇:经营,做事。③相仍:相互因袭。(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黑度白已至水A.估计B.越过C.考虑D.计算②莫知所涂A.堵住B.涂抹C.通“途”D.通“镀”(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福建人侯白很阴险,常用诡计陷害别人,乡里的人们对他既憎恶又害怕。B.侯白好心帮助侯黑下井捞取耳环,侯黑却恩将仇报,把侯白的衣服拿走了。C.作者认为习武和读书的人中间,有很多人在道德上连侯白和侯黑都不如。D.“我已侯白,伊更侯黑”的意思是指两个人“相卖”的本事半斤八两、不分伯仲。(3)作者写作《二侯说》的用意何在?三、作文。40分9.(40分)有人说,人因为能忘记,所以才能渐渐地脱离受过的痛苦,但也因为能忘记,所以往往会再犯以前的错误。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3)其在道也,余食赘形物或恶之。(《老子》四章)(4)在《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解答】故答案为:(1)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2)慎终如始(重点字:慎)(3)余食赘形(重点字:赘)(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重点字:智)按要求选择。2.(3分)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B.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C.这几个小伙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一定是不牢靠的。 D.农作物的生长,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以及氮、磷、钾等肥料。【解答】A.“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不合逻辑,“争夺”的对象应该是“冠军”,失败的一方得到的是“亚军”,所以不合逻辑。B.“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不合逻辑,与“呼吸”能搭配的是“空气”,“海水和阳光”不能与“呼吸”相搭配。C.“可见年轻人办事一定是不牢靠的”推理逻辑错误,“几个小伙”的表现不能代表“年轻人”这个群体,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D.正确。故选:D。3.(3分)下列名句中所包含的思想与庄子之“道”最为不同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解答】庄子的“道”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A.表达了心灵与环境的距离感;B.表达了感知与外界的关系;C.体现了儒家的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积极入世思想;D.表达了顺应自然、享受天命的态度。故选:C。二、阅读。50分(一)4.(12分)①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应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较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节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序)(1)选文第①段中“市价涨落”在文中的含义是宋诗在不同时代受到的评价和地位的变化,有时被推崇,有时被贬低。(2)选文第②段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B.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C.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的地方。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4)第③段作者认为宋诗可以证实毛泽东所阐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根据全文,你认为文中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解答】(1)由“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可知,“市价涨落”在文中指宋诗在不同时代受到的评价和地位的变化,有时被推崇,有时被贬低。(2)由原文“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可知,引述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是为了讲诗歌创作,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因此暗示宋诗在唐诗之后,要想超越唐诗的成就,面临巨大的挑战。钱锺书以亚历山大大帝未即位时一听到父亲在外面打了胜仗就要发愁的故事作喻,说明了“唐诗成就太高了,给宋诗留下的空间不多”的困窘现象,这样用故事作喻增加了说理的趣味,轻而易举地激发了读者“读下去”的渴望。(3)B.“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错。由“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可知,实际上,文中提到明代作者鄙薄宋诗是因为他们认为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过于模仿而缺乏个性和新意,并非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传统。故选B。(4)由“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可知,毛泽东强调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是人民生活。由“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可知,第③段作者认为宋诗可以证实毛泽东同志所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即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是人民生活。从全文来看,这一论证是充分的。作者通过分析宋诗的发展,指出宋诗中存在把“流”(即形式和技巧)错认为“源”(即生活和情感)的倾向,这导致了诗歌创作中对生活真实性的忽视。宋诗中的这种倾向不仅在历史上有先例,也在后来的元、明、清诗中有所延续,证明了脱离人民生活的文学创作最终会失去生命力和创新性。因此,作者通过宋诗的例子,充分论证了毛泽东同志的观点,即文学艺术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才能保持其活力和真实性。答案:(1)“市价涨落”在文中指宋诗在不同时代受到的评价和地位的变化,有时被推崇,有时被贬低。(2)暗示宋诗在唐诗之后,要想超越唐诗的成就,面临巨大的挑战;引用故事,增加说理的趣味,吸引读者阅读。(3)B(4)第③段作者认为宋诗可以证实毛泽东所阐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即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人民生活。从全文来看,论证是充分的。作者通过分析宋诗的特点,指出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虽然有所创新,但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特别的转变,风格和意境仍然受到唐诗的影响。这表明宋诗的创作并没有真正从人民生活中汲取源泉,而是过多地依赖和模仿前人,从而证实了毛泽东所提出的观点。(二)5.(12分)长安陌上无穷树李修文①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②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③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④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⑤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每次岳老师提问,他死活就背不出来。最后连他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⑦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从那以后,她经常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她辗转难眠。⑧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跟我说,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⑨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⑩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⑪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⑫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⑬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号啕大哭,她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没有哭出声来。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刻,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1)作品描写了岳老师前后两次哭泣,辨析其原因。(2)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出现在第④和第⑫段,赏析这一构思之妙。(3)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评析其人物形象意义与本文岳老师的相通之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解答】(1)文章第6段说“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是一个总括句,点明哭是因为小病号,也是寻找哭的具体情景的线索,提示从文中去找为小病号哭的具体原因。两次哭泣一个在第6段,因为小病号死活背不出来诗放言放弃的时候,自己为教学失败和小病号不理解而自责伤心地哭;一个在第13段,小病号在离别时“终于背出了那句诗”的时候表现出了成长和反抗既难舍又欣慰地哭。(2)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很有诗意,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在第④段出现,是在提问小病号背诗时,他只记住了古诗词的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在第2段出现是小病号要离别时。他喊出不会背的古诗词下句后,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见,标题,他就是诗句,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推进情节发展上都起了作用。前面设悬念,这里揭晓答案,展现事情的原委,情节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突出了主题,引人思考。(3)选择《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作为分析对象,其人物形象意义与本文岳老师的相通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失败的反抗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圣地亚哥在海上与大鱼搏斗,即使最终鱼被鲨鱼吃光,他只带回了一副鱼骨架,但他从未放弃,展现了对失败的顽强反抗。同样,岳老师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不幸时,也从未向命运低头,她的教学、编写教材等行为,都是对命运不屈不挠的反抗。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探索:圣地亚哥在海上的经历,不仅仅是为了捕到一条大鱼,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探索生命的意义。岳老师通过在医院教书、编教材等活动,也在努力寻找和证明生命的价值,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孤独中的坚守与自我超越:圣地亚哥在海上独自与大鱼搏斗,这种孤独感与岳老师在病房中独自教书的孤独感相似。然而,他们都在这种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信念,通过自我超越,实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肯定。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乐观态度:圣地亚哥在面对大海、大鱼和鲨鱼的挑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乐观态度。岳老师虽然面对生活的困境和身体的病痛,但她仍然保持乐观,通过教学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和价值。答案:(1)前次哭为教学失败而自责自伤,更为小病号不能理解“反抗”而伤感;后次既为离别伤感,更为小病号的成长、为一起用反抗证明自己而欣慰。(2)标题这一诗句引发阅读好奇,到第④段因小病号的答问才出现,同时留下后半句悬念到段揭晓,便于展现故事原委,在故事的推进中刻画人物,诗句关联的故事蕴含了人性美。(3)圣地亚哥和岳老师都体现了对失败的反抗、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孤独中的坚守与自我超越,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乐观态度等人物形象意义,这些相通之处使得两者在跨越文化和时代的背景下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三)6.(5分)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BA.含蓄隽永B.用常得奇C.清新流畅D.明快俊逸(2)联系全诗,分析尾联中“垂泪”蕴含的丰富情感。【解答】(1)本诗描述了白居易在战乱年代,与家人分离,望月思念的深沉情感。诗歌中并没有过于含蓄或隽永的表达,而是用常见的意象和词汇,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表达,传达出了深沉而独特的情感。故诗歌语言用常得奇。故选B。(2)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其中的“垂泪”一词蕴含了丰富而深沉的情感。首先,它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与家人分离的悲伤之情,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望月思念,深感痛苦。其次,“垂泪”也反映了诗人对家园被毁、田园荒芜的哀痛之情,战乱使得家园不再,亲人离散,这是何等的凄凉和悲痛。最后,“垂泪”还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他感叹时事艰难,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恢复和平,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整首诗充满了诗人深沉的乡情、亲情和对国家的关切,使得“垂泪”这一词汇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答案:(1)B(2)一是家业尽毁的忧伤之情;二是亲人离散的痛苦之情;三是五处望月的思乡之情。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四)7.(12分)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家至贫俭,躬耕供养。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庾爰之以宣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①,实以儒为弊。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为高。仆诚太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注】①石渠之论:石渠是西汉皇室藏书阁的名称,汉宣帝曾邀集当时诸多儒学大家在此阁中讲论“五经”异同。②正始:三国时期曹魏君主曹芳的年号。③裸裎:指脱衣露体。(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庾爱之以宣素贫一向,向来②逮晋之初到了(2)请翻译下列句子。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3)请概括范宣的主要品质。(4)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你的所学,分析范直对待道家思想的态度。【解答】(1)①句意:庾爰之因为范宣向来贫困。素:一向,向来。②句意:到了晋代初年。逮:到了。(2)家:作动词,安家;茅茨:茅屋;不完:破烂不完整;改宅:改建宅子;固辞:坚决拒绝。译文:安家在南昌,太守殷羡见到范宣的茅屋破烂不完整,想为他改建宅子,范宣坚决地拒绝了。(3)“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表现其孝顺父母;“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表现其勤奋好学;“庾爰之以宣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表现其安贫乐道。(4)依据原文“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和“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厚饷给之,宣又不受”“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为高”可知范宣年少时崇尚隐遁,成年后不为官不贪财力,安贫乐道,践行着老庄的思想。但是对当时以脱衣露体的行为为放达、时尚的风气极度反感。答案:(1)①一向,向来;②到了(2)安家在南昌,太守殷羡见到范宣的茅屋破烂不完整,想为他改建宅子,范宣坚决地拒绝了。(3)孝顺父母、勤奋好学、安贫乐道。(4)对老庄有深刻的理解,年少时甚至崇尚隐遁,但批判以放达为时尚的社会风气。参考译文:范宣,字宣子,陈留的人。十岁时便能诵读《诗》《书》。曾经用刀伤了手,捧着手脸色改变。人们问他痛吗?他回答说:“不值得痛。但是从父母处得到完整的身体,却致使身体毁伤,不能自处啊。”家人因为他年幼所以感到惊异。年少就崇尚隐居避世,加上喜欢学习,手不放下书卷,夜以继日地看书,于是博通众书,尤其擅长《三礼》。家里极其贫困节俭,亲自耕种来供养父母。亲人去世,范宣背土来堆成坟墓,在坟墓旁侧建屋子守丧。太尉郗鉴任命他为主簿,皇帝下令征召他为太学博士、散骑郎,他都不去就职。安家在南昌,太守殷羡见到范宣的茅屋破烂不完整,想为他改建宅子,范宣坚决地拒绝了。庾爰之因为范宣一向家贫,加上连年饥荒瘟疫,拿很多饷银给他,范宣又不接受。爰之问范宣说:你博学贯通,为什么如此懦弱?”范宣说:“汉代兴建时,尊奉经学。到了汉宣帝邀集当时诸儒在藏书阁中讲论‘五经’,实际上是以儒学为弊端。曹魏正始年以来,世代崇尚老庄。到了晋代初年,竟然以脱衣露体的行为为放达、时尚。我确实是太懦弱了,但是‘孔丘就不用那么辛苦改变了’。”扬言说谈论从不涉及《老》《庄》。有客询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道此话出自哪本书。范宣说“出自《庄子•至乐篇》”客人说“你说不读《老》《庄》,从哪里知道这句话呢?”范宣说“小时候曾经看过一次。”当时的人没有人能揣测明白他。(五)8.(8分)二侯说闽有侯白,善阴,中人以数①,乡里甚憎而畏之,莫敢与较。一日,遇女子侯黑于路,据井旁佯,若有所失。白怪而问焉。黑曰:“不幸堕屯珥于井,其直百金。有能取之,当分半以谢,夫子独无意乎?”白良久计曰:“彼女子亡珥,得珥固可给而勿与。”因许之。脱衣井旁,继而下。黑度白已至水,则尽取其衣,亟去,莫知所涂。故今闽人呼相卖曰:“我已侯白,伊更侯黑。”余谓“二侯”皆里巷滑稽之民;相遭而角其技,势固不得不然,于所亲戚游旧未必尔也。而今世缙绅之士,闲居负道德,矜仁义,羞汉唐而不谈,真若于徇②于世者。一旦爵位显于朝,名朝彰于时,稍迫利害,则释易而趋险,叛友而诬亲,挤人售己,更相伺侯,若弈棋然,唯恐计谋之不工,侥幸一切之胜。而曾白黑之不若者,武相仍③,袂相属也。则二侯之事,亦何所怪哉!【注】①数:权谋,诡计。②徇:经营,做事。③相仍:相互因袭。(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黑度白已至水AA.估计B.越过C.考虑D.计算②莫知所涂CA.堵住B.涂抹C.通“途”D.通“镀”(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福建人侯白很阴险,常用诡计陷害别人,乡里的人们对他既憎恶又害怕。B.侯白好心帮助侯黑下井捞取耳环,侯黑却恩将仇报,把侯白的衣服拿走了。C.作者认为习武和读书的人中间,有很多人在道德上连侯白和侯黑都不如。D.“我已侯白,伊更侯黑”的意思是指两个人“相卖”的本事半斤八两、不分伯仲。(3)作者写作《二侯说》的用意何在?【解答】(1)①句意:侯黑估计侯白已经到了水中。度,估计。故选A②句意:没有谁知道他去了哪里,即不知道他的去向。涂,通“途”。故选C。(2)A.文中并未说侯白“阴险”,而是说他“善阴,中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金焕肤病因介绍
- 和解调解协议书6篇
- 2023车库租赁协议书七篇
- 土地流转工作协议书
- 足跟瘀斑病因介绍
- 萎缩性毛周角化病病因介绍
- 中考政治总复习基础知识梳理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 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法规知识408新教师培训省公开课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
- (可行性报告)一专业建设可行性分析
- (2024)植物纤维模塑制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审批(一)
- 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共30张)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六单元-《父爱之舟》学历案
- 安全标准化咨询服务工作内容及流程参考模板范本
- 2021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完整版PPT课件中职全套教程
- 小学信息技术 甘教版 四年级上册 认识计算机 课件
- 泼水节卡通儿童教学课件PPT模板
- MBA数据模型与决策考卷及答案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附图纸)
- 正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DB36T 1477-2021碳普惠平台运营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