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7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2)人生代代无穷已,。(作者《春江花月夜》)(3)《将进酒》接着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2.(2分)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二、阅读53分(一)3.(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内卷化冯皓辰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一词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在知乎社区内,排在内卷化话题讨论区最高位的问题几乎集中在对于这一概念具体所指的释义上。或者说,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康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文章选自虎嗅网,内容有删减)(1)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解构与重构”在文中具体指。(2)根据文意,下列对“内卷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化”,它们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内卷化”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停滞与衰败的现象。C.杜赞奇使用“内卷化”这一概念,论述的是清代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D.“内卷化”将导致个体或行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成本,却无法获得更多的回报。(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内卷化”的流行折射出竞争压力带来的情感共鸣。B.“内卷化”可以解释很多既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C.“内卷化”一词的滥用将会使人们的思考受到局限。D.作者对“内卷化”的广泛使用持有严谨慎重的态度。(4)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二)4.(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1)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2)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三)5.(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秋日山寺怀友人(唐)刘沧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苹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1)本诗的体裁是(2)现准备将本作品与同类作品合编一部诗集,以下命名合适的一项是A.《咏秋即兴》B.《清秋思远》C.《怀古伤秋》D.《秋日赠别》(3)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最妙?请赏析其妙处所在。(四)6.(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君子喻于义(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质胜文则野A.质朴B.华美C.粗野D.浮夸②可以怨A.埋怨人情B.激发情感C.讽刺时政D.痛苦幽怨(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赏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五)7.(8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净因院画记[宋]苏轼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②,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1)用“/”给下列句断句。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2)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3)简述本文写作意图。三、作文(40分)8.(40分)当下,那些收割流量的热点未必都能真正击中你的内心,但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公共讨论的空间与资源。对此现象,你怎么看?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2-2023学年上海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应用7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将进酒》接着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夜来幽梦忽还乡(重点字:幽)(2)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重点字:似)(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2.(2分)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分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解答】A.对联是读书作文有自己的心得,种植花竹,我爱自己的居所,对联适合挂在书房。B.对联是是无事时以悠闲自得为乐,时常以静心读书自娱,对联强调闲适静心,不适合鼓励学生。C.对联是人只要有知足之心,心情才会时常保持舒畅,没有太多要的东西,也便不会被世事羁绊,所以品德必然高尚,对联强调知足高品,不适合鼓励学生。D.对联是鼓励乘风破浪,能够甘心面壁读十年的书,是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故选:D。二、阅读53分(一)3.(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内卷化冯皓辰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一词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在知乎社区内,排在内卷化话题讨论区最高位的问题几乎集中在对于这一概念具体所指的释义上。或者说,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康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文章选自虎嗅网,内容有删减)(1)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解构与重构”在文中具体指内卷化这一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内卷化这一概念原有的使用领域富有新的内涵。(2)根据文意,下列对“内卷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A.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化”,它们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内卷化”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停滞与衰败的现象。C.杜赞奇使用“内卷化”这一概念,论述的是清代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D.“内卷化”将导致个体或行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成本,却无法获得更多的回报。(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BA.“内卷化”的流行折射出竞争压力带来的情感共鸣。B.“内卷化”可以解释很多既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C.“内卷化”一词的滥用将会使人们的思考受到局限。D.作者对“内卷化”的广泛使用持有严谨慎重的态度。(4)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2)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注意联系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结合原文“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可知,“解构与重构”,指的是内卷化这一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内卷化这一概念原有的使用领域富有新的内涵。(2)B.“出现停滞与衰败的现象”错误。从原文“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来看,“内卷化”可理解为“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不是“出现停滞与衰败的现象”。故选B。(3)B.“可以解释很多既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错误。从原文“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来看,“可以解释很多既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过于夸大,原文只是说“借其分析”原因。故选B。(4)由“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可知,第⑦段举出内卷化带来的局限之处,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现象,不能单一地概括,这会导致思考的简单化,表明作者对内卷化讨论的谨慎态度,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答案:(1)内卷化这一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内卷化这一概念原有的使用领域富有新的内涵。(2)B(3)B(4)第⑦段举出内卷化带来的局限之处,及所带来的社会现象,不能单一地概括,这会导致思考的简单化,表明作者对内卷化讨论的谨慎态度,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二)4.(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1)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2)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和作用的能力。(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4)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本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通读文本,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内容,写出作用。一般小说首段作用有交代故事的开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即可。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增强文本的文化内涵,内容上突出桑树、梓树种植历史的悠久,进而奠定全文沧桑古朴的气息,增强文本的核心韵味,引出下文对文本内容具体的思考阐述。(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思路如下,首先把握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第二,阅读文本,找到对应语段去把握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本题“这样的树,犹若亲属”是第④段,答题区间是第②﹣﹣⑧段,可概括作答。“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体现的是树和人的亲密关系,如此在文本中寻找作者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第三段,写祖宅院子里粗壮的枣树,犹如亲人一般见证了一辈辈人的成长;第五段,写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第六段写人在离家和返乡时对树的依赖。第七段,写江南人家种植香樟树,使之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这些内容都是对人和树关系的例证。(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赏析句子包括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何表达技巧,句子中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本句“窸窸窣窣”属于叠音词,表达了女儿“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的情感。“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是比喻的修辞,“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是排比。这些修辞的使用,使树和人的亲密关系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4)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本能力。通过阅读文段,可以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但主要的还是因为生活中没有了树而感觉到的忧伤。作者认为“树犹若亲属”,树代表了祖宅,代表了故乡,代表了土地,代表了自然,甚至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人们远离了树,就远离了这一切,这是让人痛心的。(1)①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2)①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②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③离家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④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3)①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4)①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②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③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④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三)5.(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秋日山寺怀友人(唐)刘沧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苹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1)本诗的体裁是七律(2)现准备将本作品与同类作品合编一部诗集,以下命名合适的一项是BA.《咏秋即兴》B.《清秋思远》C.《怀古伤秋》D.《秋日赠别》(3)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最妙?请赏析其妙处所在。【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方面相关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2)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作答是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写作背景、诗歌的关键词句等角度入手。(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熟悉诗歌常见的写景手法是作答本题的关键。【解答】(1)本诗每句字数相等,都是七个字,共八句,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后三联尾字押韵,可以判断为七言律诗。(2)从诗歌的题目看,诗歌诗写诗人在秋天怀念自己的友人,因此“清秋思远”比较适合。故选:B。(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诗歌的前三联为写景,只要从中选择一联赏析即可,可以从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可以就某一个字进行赏析,或者从情和景的关系分析。作答时先指明选择的哪一联,然后再作具体赏析。比如颔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深”炼字精妙,通过刻画萧瑟的秋景,营造了伤感凄凉的氛围,表现诗人的深切思友之情。答案:(1)七律(2)B(3)答案示例:我觉得颔联最好。此联写出了凉风飒然而至,水汽寒凄,渚中草苹摆动,秋霜渐染,黄叶摇落,山色渐深。“动”字精准描绘,一字传情。既富有动态感,又仿佛渚中草苹也具有了人的情思,在秋意渐浸时像有知觉的生命体一样触动,表现出诗人触景而引动的思友之情。“深”字,黄叶本已是侵染了秋色,此处的“深”字,则更进一层,具有视觉冲击力,使诗作体现出一种画面感,极富感染力。这一联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凄寒,符合秋日特征,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情。(四)6.(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②君子喻于义知晓(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质胜文则野CA.质朴B.华美C.粗野D.浮夸②可以怨CA.埋怨人情B.激发情感C.讽刺时政D.痛苦幽怨(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赏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首先我们要平时多加积累,其次要学会迁移课本内容,举一反三。(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重点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首先把握重点词,再进行分析,理顺语序进行翻译即可。(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可以从句式特点、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答案。【解答】(1)①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敏,勤勉。②句意:君子明白大义。喻,知晓。(2)①句意: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质,粗野。故选:C。②句意: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怨,讽刺时政。故选:C。(3)重点字:迩,近;事,侍奉。译文: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4)从句式特点而言,“乎”运用了反问句,增强感情色彩。就内容而言,句子的内容重点在“重”“远”,进而突出践行“仁”的“任重道远”,使论断既有说服力。答案:(1)①勤勉②知晓(2)①C②C(3)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4)连用两个反问句,突显了“任重道远”,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五)7.(8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净因院画记[宋]苏轼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②,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1)用“/”给下列句断句。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2)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3)简述本文写作意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再回归文言文,仔细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翻译,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首先把握文章内容,再明确主旨,得出答案。【解答】(1)“形”是形态的意思,“失”是对应的是谓语,句子表达完整,在“失”后断开。“止”对应的宾语是“所失”,“失”后断开。故断为: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句意:若是形态的遗漏,便也停止于它表面所遗漏的,并不能让使他整张画有病态的显露。(2)根据“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句意:与可所画的青竹、岩石、荒败的树木,真可以说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说明了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故选:C。(3)“余尝论画,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学校食堂厨师劳动合同及职业发展规划协议3篇
- 2025版新能源设备采购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
- 2025年度个人购房借款合同及房产维修责任担保协议4篇
- 2025版新型通风设备研发、生产与安装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屋顶防水隔热一体化合同2篇
- 2025-2030全球高铬铸造磨球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STEAM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包装纸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纸基标签材料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便携式皮肤水分分析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4年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新课标Ⅱ卷数学试题(真题+答案)
- 2024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总结与反思
- 加油站廉洁培训课件
- 现金日记账模板(带公式)
- 消化内科专科监测指标汇总分析
- 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深圳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操作手册(电子票据)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3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起重机械安装吊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