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摸索及应用方案设计TOC\o"1-2"\h\u15227第一章引言 3244081.1研究背景 394141.2研究意义 3182041.3研究方法 314126第二章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53582.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461992.2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413872.3互联网农业面临的挑战 512950第三章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 5324973.1创新模式概述 5183643.2创新模式分类 5101013.2.1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5202073.2.2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模式 5260453.2.3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模式 656463.2.4互联网农业共享经济模式 645083.3创新模式选择 6310753.3.1市场需求 6294163.3.2技术基础 6295023.3.3资源整合能力 6279653.3.4创新能力 623473.3.5政策支持 626321第四章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630664.1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 6109784.2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722964.3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719580第五章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 8322685.1服务平台架构 8298805.2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8121775.3服务平台运营模式 98093第六章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 9138596.1产业链互联网化概述 995396.2产业链关键环节改造 9193896.2.1生产环节 963866.2.2加工环节 10232546.2.3销售环节 1057126.3产业链协同发展 10100836.3.1政策支持 1053346.3.2技术创新 10268546.3.3产业融合 10235956.3.4人才培养 1097126.3.5社会监督 1018452第七章农业互联网政策体系与法规建设 10257957.1政策体系构建 10166597.1.1政策体系概述 1186977.1.2政策体系构建原则 11140737.1.3政策体系主要内容 11177467.2法规制度建设 1153557.2.1法规制度建设概述 11200027.2.2法规制度建设原则 1288777.2.3法规制度建设主要内容 12317267.3政策与法规实施 1295227.3.1政策与法规实施概述 1274867.3.2政策与法规实施措施 1224771第八章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12157898.1人才培养模式 12289818.1.1人才培养目标 12301358.1.2人才培养途径 13207508.1.3人才培养评价 13291568.2科技创新体系 13282918.2.1创新平台建设 13133608.2.2创新机制 13260388.2.3创新政策 13271178.3科技成果转化 14290908.3.1转化机制 14167468.3.2转化平台 14290688.3.3转化政策 1417959第九章互联网农业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 1438409.1区域发展策略 14162289.1.1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发展定位 14124439.1.2互联网农业的区域协同发展 14113279.1.3互联网农业的区域政策支持 1420929.2产业布局优化 1545519.2.1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15161279.2.2互联网农业的产业布局优化方向 15129749.2.3产业布局优化实施路径 1564709.3产业链整合 15177929.3.1产业链整合的必要性 15291799.3.2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1596039.3.3产业链整合实施策略 1515029第十章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应用案例 16708710.1应用案例一:智慧农业 161824510.2应用案例二:农业电商 16214710.3应用案例三:农业金融 16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正逐步加速。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不足、农业产业链条断裂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互联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1.2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摸索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意义: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丰富和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2)实践意义:为我国农业企业提供创新发展模式和实践路径,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3)政策意义: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推动互联网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1.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我国农业创新发展提供借鉴。(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探讨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的有效性。(4)对比分析法:对比国内外互联网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我国互联网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5)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看法和建议,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第二章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2.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1)粮食生产: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同时粮食种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质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农业产业结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3)农村改革:我国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取得重要成果。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崛起。2.2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农业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农业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在线销售、农资电商、农产品期货交易等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销售渠道,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3)农业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农业智能技术提供了坚实基础。智能农业设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农业生产风险。2.3互联网农业面临的挑战虽然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推进互联网农业过程中,仍面临以下挑战:(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网络覆盖率、带宽、稳定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2)农业产业链条断裂:互联网农业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但目前农业产业链存在环节断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3)农业人才短缺: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农业和互联网技术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4)农业政策支持不足: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但目前相关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5)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互联网农业需要成熟的市场体系,但目前我国农业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风险较高。第三章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3.1创新模式概述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强调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旨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3.2创新模式分类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2.1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该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连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具体表现为:订单农业、农业供应链管理、农产品追溯系统等。3.2.2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模式该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搭建农业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通过服务平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金融服务平台等。3.2.3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模式该模式鼓励农业生产者、经营者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体表现为: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农业无人机等。3.2.4互联网农业共享经济模式该模式以共享经济理念为指导,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表现为:农业共享平台、农业设备租赁、农业土地流转等。3.3创新模式选择在选择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时,需充分考虑以下因素:3.3.1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如订单农业、农业供应链管理等。3.3.2技术基础根据当地农业技术基础,选择具有可行性的创新模式。如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等。3.3.3资源整合能力根据资源整合能力,选择能够实现产业链整合的创新模式。如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金融服务平台等。3.3.4创新能力根据创新能力,选择能够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如农业无人机、农业共享平台等。3.3.5政策支持结合政策支持,选择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如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金融服务平台等。第四章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4.1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该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基础设施层: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网络设施、数据中心设施等。(2)数据资源层:整合各类农业数据资源,包括农业资源数据、农业生产数据、农业市场数据、农业政策数据等。(3)平台服务层: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查询、分析、推送等服务,满足农业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的需求。(4)应用层:开发各类农业应用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5)政策法规层: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4.2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实现对农业数据的全面整合、分析与利用。以下是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关键步骤:(1)数据采集:通过物联网感知设施、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等手段,采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数据。(2)数据整合: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库。(3)数据存储:采用大数据存储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4)数据挖掘与分析:运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挖掘农业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提供决策支持。(5)数据应用:开发各类农业应用系统,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4.3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是实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以下列举了几种关键技术的应用:(1)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感知设施,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农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2)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农业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等服务,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处理能力。(3)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提供决策支持。(4)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农业智能决策、智能推荐等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5)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农业信息的快速传递、实时更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时效性。(6)网络安全技术: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安全、系统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风险。第五章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5.1服务平台架构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旨在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平台架构需遵循以下原则:模块化、可扩展、安全可靠。具体架构如下:1)基础层: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2)数据层:收集并整合各类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数据,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3)服务层:提供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实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4)应用层:开发各类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5.2服务平台功能设计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信息发布:实时发布农产品价格、市场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2)在线交易:提供农产品在线交易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3)智能问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关于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咨询解答。4)数据分析:对农业生产、市场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5)农业技术培训:开展线上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6)物流配送:整合物流资源,为农产品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服务。7)金融服务: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农民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5.3服务平台运营模式1)引导: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2)企业参与:鼓励企业投入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运营优势。3)社会合作:与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4)用户驱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5)数据驱动:以数据为核心,持续开展数据挖掘和分析,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6)可持续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第六章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6.1产业链互联网化概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产业链互联网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协同。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6.2产业链关键环节改造6.2.1生产环节在农业生产环节,互联网化改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农业生产: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2)农业信息化:建立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和分析农业生产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农业物联网:构建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6.2.2加工环节在农业加工环节,互联网化改造主要包括:(1)智能加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提高农产品加工效率和质量。(2)加工信息化:建立加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计划、库存管理、产品质量等信息的实时共享。(3)电子商务: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6.2.3销售环节在农业销售环节,互联网化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商平台: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实现线上销售,降低销售成本。(2)物流配送: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农产品配送效率。(3)品牌营销: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6.3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的协同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6.3.1政策支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6.3.2技术创新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升级,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6.3.3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互联网、金融、物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6.3.4人才培养加强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的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素质。6.3.5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改造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改造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第七章农业互联网政策体系与法规建设7.1政策体系构建7.1.1政策体系概述农业互联网的深入推进,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政策体系旨在为农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7.1.2政策体系构建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政策在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业效益方面的作用。(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3)坚持创新发展,鼓励政策创新,推动农业互联网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深度融合。(4)坚持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7.1.3政策体系主要内容(1)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2)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农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3)资金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互联网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4)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互联网人才。(5)市场监管政策:建立健全农业互联网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保障市场秩序。(6)国际合作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农业互联网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农业互联网走向世界。7.2法规制度建设7.2.1法规制度建设概述法规制度建设是农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7.2.2法规制度建设原则(1)坚持合法性原则,保证法规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2)坚持科学性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互联网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法规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3)坚持协同性原则,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法规制度合力。(4)坚持前瞻性原则,关注农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法规制度。7.2.3法规制度建设主要内容(1)制定农业互联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2)制定农业互联网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3)制定农业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激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4)制定农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法规,保障信息安全,防范风险。(5)制定农业互联网市场准入和退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农民权益。(6)制定农业互联网国际合作法规,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7.3政策与法规实施7.3.1政策与法规实施概述政策与法规实施是农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保证农业互联网政策体系与法规制度的有效运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7.3.2政策与法规实施措施(1)完善政策传导机制,保证政策落到实处。(2)强化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执法,维护市场秩序。(3)加强政策与法规宣传,提高农民和相关企业的法律意识。(4)建立健全政策与法规实施监督机制,及时发觉问题,改进工作。(5)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农业互联网发展。第八章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8.1人才培养模式8.1.1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农业的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互联网农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2)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熟悉农业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8.1.2人才培养途径(1)课程设置:结合互联网农业的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2)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4)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拓展学生视野。8.1.3人才培养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的表现,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2)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3)结果评价: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成果,以实际成果检验人才培养质量。8.2科技创新体系8.2.1创新平台建设(1)建立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3)鼓励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8.2.2创新机制(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3)推动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8.2.3创新政策(1)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2)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降低科技创新门槛;(3)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助力农业产业发展。8.3科技成果转化8.3.1转化机制(1)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2)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3)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与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8.3.2转化平台(1)建立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2)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8.3.3转化政策(1)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3)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第九章互联网农业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9.1区域发展策略9.1.1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发展定位在互联网农业的区域发展策略中,首先需要对各区域的发展定位进行明确。以我国为例,可以将农业区域划分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各区域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农业传统等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确定发展特色。9.1.2互联网农业的区域协同发展在明确区域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应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互联网农业的区域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市场联动,推动各区域农业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9.1.3互联网农业的区域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互联网农业的区域发展。包括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等。9.2产业布局优化9.2.1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通过分析产业布局现状,为优化产业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摩托车买卖合同书范本6篇
- 水电表物联网远程抄表协议
- 小型家用电器买卖合同书7篇
- 路上施工方案
- 中试基地共建协议书6篇
- 三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能力作业模拟题
- 矿山边坡覆土植树施工方案
- 原地推铅球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2025至2031年中国红外线超薄遥控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特优米黄花岗岩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SH/T 1627.1-1996工业用乙腈
- GB/T 5534-2008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
- GB/T 12771-2019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
-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表
- 工程验收及移交管理方案
- 心脏手术麻醉的一般流程课件
- 图片编辑概述课件
- 2023年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信号与系统复习题及答案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无理数(第2课时)》参考课件2
- 中级建构筑物消防员理论综合模拟题01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