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调查研究-以北京X幼儿园为例(定量论文)》12000字_第1页
《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调查研究-以北京X幼儿园为例(定量论文)》12000字_第2页
《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调查研究-以北京X幼儿园为例(定量论文)》12000字_第3页
《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调查研究-以北京X幼儿园为例(定量论文)》12000字_第4页
《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调查研究-以北京X幼儿园为例(定量论文)》12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调查研究—以北京X幼儿园为例摘要幼儿园进餐活动与幼儿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同时还蕴含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在进餐活动中,科学、有效地教师指导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还有利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当前进餐活动中,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数据分析,对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所幼儿教师,对3-4岁幼儿阶段常规教育中具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育对策,探讨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望对本幼儿园提高幼儿进餐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行为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教师指导;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所;幼儿进餐目录TOC\o"1-2"\h\u14154一、绪论 118228(一)选题背景 116873(二)研究意义 132222(三)研究综述 2883(四)研究方法 319782(五)核心概念界定 42888二、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的现状调查 415676(一)餐前洗手现状 426661(二)幼儿进餐独立性现状 522286(三)幼儿挑、偏食现状 526004(四)幼儿饮食专注度现状 527054(五)幼儿进餐速度现状 618959(六)幼儿在家吃零食现状 612242三、幼儿教师对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过程中指导行为分析 717163(一)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角色 728745(二)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时机 822148(三)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方式 812771(四)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结果 911715四、针对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的策略 1010135(一)依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1024264(二)家长如何树立正确饮食观念 113904(三)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培养3-4岁幼儿良好进餐行为 1218655结论 1315257参考文献 14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健康中国”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以下简称计划),对《膳食指南》进行了宣传和普及。《计划》提出6项行动,其中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营养就餐和超重与肥胖的干预等”内容,由此可见,健康饮食、营养进餐这一概念应受到全民的关注,从幼儿阶段,发展幼儿科学、健康进餐行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的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方面给出了一些教育建议:“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饮食习惯”。幼儿园作为幼儿时期普遍生活的基础环境之一,园内常规的建立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渗透着重要教育,其中进餐环节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幼儿园里与孩子们直接接触最多的人,在孩子们进餐环节的方法、营养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3-4岁儿童这一阶段的心理、生理发育还不成熟,自理能力差,要求教师及家长及时发现幼儿进餐问题,进行恰当、合理地引导。因此,本论文主要针对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所,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纲要》中提出“一定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饮食、排泄、盥洗的好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重视好的习惯,既能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生活技能、幸福健康的成长。因此,幼儿园应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让幼儿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此外,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且有重复之特性,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共同生活相适应,是幼儿园生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幼儿园在工作中一定要以保护儿童生命,增进儿童健康为第一要务。因此,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2.实践意义本次研究通过以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为例,幼儿教师对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前地方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根据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改进的有效途径,为出现这些问题并被其困扰的教师提供帮助,不但能有效的辅助教师进行进餐教育,落实进餐指导等问题,提供一些启示,也能较全面的把握3-4岁儿童进餐现状,由此总结出幼儿用餐时的好成绩,认识它的优点和缺点。此外,通过科学、合理的进食方式和饮食营养搭配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饮食结构,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此同时,通过切实有效地进餐教育,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行为,为以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扎实而又稳固的基础。(三)研究综述1.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相关研究(1)对教师指导角色进行研究:方建华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2008)中指出,教师对幼儿的引导,用什么样的身份去引导幼儿,常常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它对于指导角色的抉择,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于自己指导行为成果的看法。通过研究教师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行为,把教师指导身份分为:游戏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整合。根据这些不同的身份,探讨了教师指导角色的内涵以及他们各自扮演的具体形象。最终认为游戏者的身份意味着,教师介入游戏,通过和孩子们开展角色游戏,一起来解决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育者身份意味着,教师针对幼儿所面临的困难或问题进行指导和协助。(2)对教师指导时机问题的研究:王婧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师指导行为研究》(2014)中指出,教师是在某种教育情境中,把握引导时机,给幼儿以正确引导,是教师的引导行为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前提。从教师实际引导出发,对其介入情境进行了划分:幼儿求助;幼儿争抢、告状;幼儿积极提问的3种情形,研究认为,发现教师更倾向于在儿童存在分享行为问题时对儿童进行引导。(3)在教师指导方式研究方面:刘春花学者在《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以长沙市A园为例》(2014)中提出,指导方式是教师指导行为有效与否的关键,同时,它还是教师教育素养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有关文献和在园实际观察,将教师指导方式分为动作指导、语言指导和语言--行动指导。语言指导是指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并配以表情的指导、眼神和姿态引导幼儿;动作指导是指以动作为主体的教师与表情相结合的方法、眼神和姿态引导幼儿;语言--行动指导的意思是,老师同时用语言和行动引导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使用语言与动作对幼儿实施指导。研究认为,在幼儿园开展手工教学活动时,教师主要采用语言--动作指导的方式。(4)教师指导结果的研究:谢晓颖学者在《幼儿餐点环节中教师教育行为研究》(2014)文章中提出教师引导的结果就是其引导行为的终极归宿,更是对教师指导效果和层次的重要展示,不仅对于教师有重要反馈作用,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一种看法。通过实践观察,把老师指导的结果分为:行为发生了变化,行为没有变化。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是幼儿经老师引导,它比原来的行为有变化;行为无改变的意思就是,幼儿经老师引导,它的行动没有改变。研究认为教师指导结果主要表现为幼儿行为的变化。综上所述,研究者根据教师在不同事件中的真实指导情况,将指导方式分为两类,并由其研究结果可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语言指导,从不同侧面,不同活动中去指导幼儿。2.关于幼儿进餐教育的研究进餐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一环,富有教育价值,更是幼儿形成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幼儿所提供的餐质量就成为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者先从数量方面分析了餐点环节中的教育内容、教师教育概况等等,并对这些问题作具体而又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进餐环节教师教育的行为特点进行了总结。李慧学者在《餐桌教育对幼儿饮食习惯影响的个案教育》(2012)中对幼儿家长进行了研究,李慧觉得父母对幼儿餐桌教育有以下几个误区:(1)父母的喂养方式不好。父母们一看到幼儿有喜欢吃的东西,就鼓励孩子们多多食用;为吸引儿童在餐桌上好好吃饭,会把电视机和其他影响孩子专心吃饭的东西放在餐桌上;(2)误以呵斥为教。有些父母视吃饭时间为教育子女之时,饭桌上询问处幼儿学习情况;(3)家庭隐形影响。家长饭桌上不健康的进餐习惯,比如口含食物讲话、偏食,均可能给幼儿进餐习惯造成不良影响。刘晶学者选择了河北省武安市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就午餐环节教师用餐前的活动安排进行研究,用餐过程和用餐后活动组织的现状观察分析。总之,儿童进餐环节的研究数量相当少,对教师在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行为研究也较少。二是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大多是单独的质性或量化的,很少有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所以本人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分析,选取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针对教师在幼儿进餐环节的引导行为进行研究,对教师指导行为总体情况进行调查,对教师不同指导行为进行剖析,找出问题所在,总结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战略,以期能够部分填补以上研究的空白。(四)研究方法1.文献法本研究以“幼儿进餐环节”“教师指导”为关键词在知网查找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以往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和积极借鉴,了解现有研究动态,并以此为基础,找出了本次研究的出发点,为后续的研究做文献及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选择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所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从进餐流程、进餐礼仪、特殊事件处理活动、照料活动四个维度进行调研。3.观察法该研究采用观察法为主,目的在于了解儿童进餐环节教师指导行为总体情况、影响因素及现有的问题。4.访谈法按照事先计划和观察中所碰到的事实和问题,自编了访谈提纲,采访有关人士,例如,副班教师与主班教师。(五)核心概念界定1.幼儿进餐环节傅建明提出“幼儿用餐涵盖早餐,中餐,晚餐以及午休后的点心”。本次研究儿童进餐环节是由儿童一日生活中的早餐、午餐和晚餐组成。幼儿进餐环节,老师合理安排他们吃饭,以及观察和引导,其宗旨是在满足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和常规意识。2.教师指导行为廖可珍、施志毅认为人类行为可以分为言语型行为与非言语型行为两大类。其中,言语型行为包括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身体运动等,而非言语型行为则指通过其他形式对他人进行影响或暗示。基于上述指导与行为概念的辨析,本研究提出教师指导行为的定义,将知识、方法、信息和技能传递给儿童,给幼儿一些建议和帮助的老师指导行为。二、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的现状调查(一)餐前洗手现状在进餐之前的洗手活动中,研究者观察到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幼儿洗手时不够认真和规范,具体表现如下:(一)迅速用清水冲一冲双手即完成洗手;(二)双手不停地在水中玩耍,在老师的提醒下,才刚刚开始洗手;(三)在使用肥皂之后没有清洗,洗手就终止了;(四)刻意涂了许多肥皂来玩泡沫。另外,研究者们也发现,在教师的监护下zai,大多数幼儿都能仔细地洗手;相反,在没有教师监管时,幼儿洗手敷衍了事。研究人员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条件下,观察并记录30名儿童洗手的情况,根据(表一)可知:占46.7%的幼儿洗手规范,13.3%的幼儿拒绝洗手,40.0%的幼儿洗手马虎。从问卷结果可知,餐前规范洗手的幼儿仅占27.6%,饭前洗手马虎的幼儿占34.5%,不肯洗手的幼儿占37.9%。表1为幼儿在幼儿园进餐前的洗手情况。表1幼儿进餐前洗手情况幼儿餐前洗手情况规范马虎拒绝在园(观察记录)46.7%(14人)40.0%(12人)13.3%(4人)在家(调查问卷)27.6%(8人)34.5%(10人)37.9%(11人)(二)幼儿进餐独立性现状本人观察到,尽管所观察到的幼儿均已具有独立饮食,但是仍然有部分幼儿吃饭不自主。对幼儿在家中,园内就餐独立性调查资料表明,73.3%的幼儿在园用餐是独立的,不独立者为26.7%,在园幼儿吃饭自主者居多。幼儿在家不独立进餐的占58.6%,独立的占41.4%。显然,幼儿园吃饭的独立性优于家里吃饭。具研人员进一步的观察表明,幼儿在园里吃饭不自主的成因是:教师渴望幼儿进餐速度快,会对挑食或者进食缓慢的幼儿进行喂食。幼儿在家中吃饭不自主的成因是:父母对幼儿能力估计不足而过于娇惯。表2幼儿进餐独立性幼儿进餐独立性独立不独立在园(观察记录)73.3%(22人)26.7%(8人)在家(调查问卷)41.4%(12人)58.6%(17人)(三)幼儿挑、偏食现状研究者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幼而有程度不一的偏食、挑食行为。幼儿园的偏食、挑食行为优于家中。在幼儿园中,60%的儿童没有挑食、偏食现象,37.9%的幼儿在家里没有偏食、挑食情况现象。表3幼儿挑、偏食行为幼儿挑、偏食行为存在挑、偏食不存在挑、偏食在园(观察记录)40%(12人)60%(18人)在家(调查问卷)62.1%(18人)37.9%(11人)(四)幼儿饮食专注度现状研究发现,大多数时候幼儿吃饭的专注度都不够集中。在幼儿园中有46.7%的幼儿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53.3%的幼儿吃饭注意力集中。在家中,69%的幼儿进餐不专注,31%的幼儿进餐时专注。在幼儿园与在家进餐时,孩子对食物的注意力存在显著差异。家中的专注度显著低于幼儿园。表4幼儿进餐专注度幼儿进餐专注度专注不专注在园(观察记录)53.3%(16人)46.7%(14人)在家(调查问卷)31%(9人)69%(20人)(五)幼儿进餐速度现状一般情况下,孩子进餐速度在20-30分钟为宜,吃饭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孩子进食。速度过快,可能造成幼儿呛食等,速度太慢,会让食物冷却,影响幼儿的食欲。观察结果表明,家庭内幼儿在正常范围内进食速度显着低于幼儿园,家庭幼儿吃饭慢了一半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家长缺乏正确的观念和引导。据研究人员观察,一些幼儿进餐速度不合适的原因如下:(一)老师催出了太多指导语,幼儿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或者担心受到教师的批评。(二)父母并没有重视幼儿的饮食行为。(三)父母示范错误。(四)喂养方式不正确。表5幼儿进餐速度幼儿进餐速度快(20分钟以内)正常(20-30分钟)慢(30分钟)在园(观察记录)16.7%(5人)63.3%(19人)20%(6人)在家(调查问卷)10.4%(3人)37.9%(11人)51.7%(15人)(六)幼儿在家吃零食现状幼儿在幼儿园时,由于统一规定,在园里不存在吃零食的现象,但是,通过对孩子的饮食行为习惯进行家庭调查问卷中发现,75.9%的孩子每天喜欢吃零食,不喜欢吃零食的只有10.4%,结论是大多数幼儿都爱吃零食。归纳幼儿与父母有关吃零食行为表现之访谈内容及调查问卷之调查结果,研究认为,幼儿零食行为的成因如下:(一)父母吃零食行为会给幼儿带来什么,根据调查现状可知,家长平常喜欢吃的零食和幼儿平常喜欢的零食很接近。所以父母的饮食习惯,也会对幼儿的饮食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二)家庭中的一些成员爱买点心。比如你觉得小孩爱吃零食是为什么:多多妈妈答道:“小姨就住在我家里,小姨就爱带着多多去买点心哄着她”,豆豆爸爸回答:“豆豆的母亲会以吃点心作为奖励,为豆豆购买大量点心”。明明的母亲答道:“明明的外公就爱把明明带到超市里。”(三)小朋友们都爱吃零食里的滋味。比如,幼儿问卷上是否爱吃点心?爱吃什么东西?为什么喜欢?芳芳回答:“喜欢,甜甜圈,因为它是甜甜的”。(四)周围环境影响,看人家吃饭或者电视广告都会想要尝尝。儿童通常何时想吃点心?凯凯的母亲答道:“看见路边有卖的东西,就想让买下来”,芳芳的母亲答道:“看见其他小朋友再吃什么,就想吃什么”。表7家长和幼儿的饮食行为情况您日常喜欢吃零食吗?您的孩子日常喜欢吃零食吗?喜欢72.4%(21人)75.8%(22人)不喜欢13.8%(4人)10.4%(3人)一般13.8%(4人)13.8%(4人)三、幼儿教师对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过程中指导行为分析(一)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角色从下表3.1中可以看出,在所观察到的685个的教师引导行为事件中,以带班教师为引导主体,共实施引导行为537次,占78.4%,带班教师与生活教师联合辅导八次,它只占1.2%,两位带班教师联合辅导五次,占0.7%。为了探究幼儿的饮食偏好是否会影响其日常吃零食行为,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幼儿饮食行为和家长饮食习惯之间关系的问卷调查研究。就指导主体数量而言,前两种类型以单一主体指导行为为主,后者以多主体引导行为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保健医生每天吃饭时要进班级巡视、查看,幼儿园有关负责人在进餐环节不定时走进班级,看孩子吃饭,询问并引导幼儿用餐,但此研究中,除了该班幼儿教师,其他人的指导行为暂时不录。表3.1指导主体情况统计表引导主体的多样性,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关注密不可分。就幼儿园而言,研究人员得知,昆明市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需要班上幼儿教师全部参加幼儿进餐活动,没有特殊情况时,幼儿园在进餐环节不安排幼儿教师参加做别的事情。在家长和社会方面,研究人员认为家长不支持幼儿教师参加午餐活动,而幼儿教师则表示自己很喜欢吃饭。就幼儿教师而言,据研究人员现场观测,除个别班以外,多数幼儿教师放下手中事,陪孩子吃饭,所有这一切,为进餐活动教师指导主体多样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尽管进餐活动中引导主要由带班教师进行,以生活教师引导为补充,但是在观察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两个带班教师或者是带班教师和生活教师一起辅导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主要表现为当幼儿身体不舒服或者严重违背进餐常规时,教师配合引导,比如幼儿偷偷地倒饭菜或者呕吐现象。(二)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时机在本研究中,把老师的指导内容划分为进餐方法、进餐常规、品质培养、进餐营养,进餐卫生五个方面。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1:图3.1教师指导内容情况统计图由图3.1可知,在所观察到的685个的教师引导行为事件中,教师引导内容主要是“进餐方法”引导。从整体上看,幼儿园的指导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多样性,其中教师对餐前准备、进餐过程与结果等方面进行指导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在大量指导内容下,幼儿教师对进餐方法进行指导共233次,占总次数的34.0%;教师以进餐营养为导向共进行了97人次,以幼儿品质培养为目标进行辅导76人次。总之,引导进餐活动时,幼儿教师最重视进餐方法,然后是进餐常规、进餐卫生,进餐营养与品质培养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比重不大。(三)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方式本研究将幼儿教师的指导方式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及两者相结合的引导途径。从下图3.2中可以看出,在所观察到的685个的教师引导行为事件中,幼儿教师用语言指导459次;语言+动作引导208次;最少的是动作指导方式,只有18次。这3种指导方式的比例分别是67.0%、30.4%、2.6%。这说明,幼儿进食过程中教师指导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指导和语言+动作的引导方式。综合上述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进餐活动教师的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语言指导方式占主导地位,第二,语言+动作引导方式。其中,语言+动作的训练效果最好。而且纯动作指导也不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有时候幼儿还难以体会幼儿教师在动作指导中的用心。所以在进餐活动引导过程中,幼儿教师很少采用独立动作引导。图3.2教师指导方式情况统计图(四)教师进餐环节常规教育指导结果本研究对于幼儿教师指导结果的划分,把进餐活动教师指导结果分为负效的指导结果、无效指导结果、正效的指导结果三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师指导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幼儿行为变化。其中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行为与其原行为相比无变化,是无效的;幼儿行为与其原行为相比较,朝着良好方向变化是正效的;幼儿行为与其原行为相比较,朝着坏的方面变化是负效的。具体教师指导结果见表3.2。表3.2教师指导结果情况统计表从表3.2中可以看出,在所观察到的685个的教师引导行为事件中,正效之教师引导结果所占比重最大,共425人,这一比例是62.0%;无效教师指导结果其次为256份,这一比例是37.4%;负效引导效果最小,实际观测中出现四次负效指导结果,仅占总数的0.6%。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幼儿进餐活动过程中,引导行为结果主要是正效结果。幼儿年龄小,进餐活动中需由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引导。研究发现,在进餐活动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引导行为更积极,更有成效,这一发现更表明,在进餐活动中,幼儿教师的指导行为,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四、针对北京市一级示范园X园3-4岁幼儿进餐环节常规教育的策略(一)依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1.建构科学的幼儿饮食观建构科学的幼儿饮食观,要从幼儿的本性出发,正确理解幼儿。在科学幼儿饮食观面前,教师要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进行改善:不能对幼儿的失当行为进行辱骂或惩罚,不尊重幼儿的人格;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进餐环境,推动幼儿的健康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多鼓励幼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幼儿为本。2.调整幼儿进餐的情绪情感教师可利用蔬菜和水果来布置课堂,或在活动区域内放入原料,在平时的教学或者日常生活中,使幼儿进一步认识每种食物。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孩子集体到农场游览,知道了农民伯伯种蔬菜的经过,试种蔬菜于该班自然角。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养。与此同时,进餐环节,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进餐氛围与环境。在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作者发现,吃东西的时候,主、副班教师均安排良好进餐秩序,并运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指导幼儿逐步渗透,做到“食不言,寝不语”,也有对幼儿进行普及教育有关饮食礼仪,比如,进餐活动时使用礼貌用语:“谢谢老师”、“对不起,没关系”、“老师好,XX要添饭”……;进餐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例如,幼儿吃饭时用手直接抓食等现象,不会左右手搭配适当的餐具等,这都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并做好幼儿进食习惯的培养工作。尤其应指出,一些对饮食活动不感兴趣的孩子,吃饭时专注度差,易东张西望、表情呆滞,较易受到周围环境事物等的影响,这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其行为表现,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有关饮食活动教育,做到循循善诱,有助于幼儿慢慢培养良好饮食行为习惯,形成健康饮食规律。3.建立饮食常规(1)饮食规则指示牌饮食规则的指示牌应引人注目,幼儿每次做进餐活动见到指示牌都会加强,幼儿会对其行为有所束缚,甚至成为规则的维护者、监督者。(2)信号器信号器在教师和幼儿间起着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在钢琴曲想起它,幼儿都知道,已到饭点;老师握着手玲,在她的手里晃了几下,幼儿会发现能动勺进食;如幼儿想添加食物,他们会举手发言,老师会走过去为他们添加食物。在用餐的全过程,只听得见音乐声和幼儿吃饭的声音。(3)表扬和奖励机制通常情况下,教师并不直接指名道姓地对有个幼儿进行批评,将采取正强化。比如:小龙在吃饭时玩勺子,教师会挑选一位吃得较仔细的幼儿加以赞扬,小龙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赞扬,会吃得很好。对发生挑食、偏食现象时,老师会发现班上有一两个不挑食、不偏食的幼儿给予奖励,还有一些幼儿也会试着吃那些饭。对幼儿进行评价,教师必须运用发展性、具体化的语言。4.根据年龄特点设置饮食行为标准饭量较少的幼儿,老师先盛上半汤匙,待幼儿吃完饭后,老师再用鼓励的话为幼儿少一点,这样孩子就有了吃饭的成就感,避免了幼儿剩菜剩饭的现象,而且保证了幼儿的营养。教师分组时,用榜样示范法改善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对于大班的幼儿,他们的进餐行为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让他们按需自己打饭,教师一定要监督,防止幼儿被烫伤或者撒饭,汤类饭菜教师尽量自己打,以免烫伤幼儿。(二)家长如何树立正确饮食观念1.家长对幼儿的饮食观念要一致家庭教育观念一样,帮助幼儿明确行为。如果成人不停地改变饮食规范,幼儿无法学到能被接受的饮食行为。只有父母清楚地规定了饮食规范,并减少对幼儿的唠叨、挑剔,幼儿的饮食行为就会得到改善。因此在纠正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时家长应该保持一致的饮食观念。当然,协调过程中还应注重家庭和睦。2.注意食物营养搭配均衡与形式多样做幼儿饮食不应仅仅注重营养,为了培养孩子对进食有较好的兴趣,要讲究吃得色香味俱佳。首先,要在感官上引起幼儿注意食物,刺激进食兴趣,幼儿普遍习惯食用自己熟悉的食品,有偏食挑食的情况下,一定不要紧张、急躁、打骂。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幼儿吃的兴趣。二是父母可让幼儿恰当地理解食物制作过程及饭前准备,制作食品时,可向幼儿说出食品中各种水果和蔬菜的名字。就家庭饮食而言,幼儿挑食偏食,多少也难免,在饭桌上有些东西幼儿并不爱吃,家长必须注意幼儿口味的改变,适时进行相应调整,切忌幼儿长时间不吃某一种食物,继而缺乏在不爱吃东西里的营养,可以从食物制作过程或食物制作形状方面进行改进,进而激发幼儿的进食兴趣。3.家长为幼儿的饮食做好榜样幼儿饮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影响,家长应树立榜样示范,别当着小孩的面讨论哪个饭好吃,什么饭不好吃,自己爱吃的东西和不爱吃的东西,更不能出于个人考虑,例如,不爱吃某一种食物,使儿童也随之不吃。另外,还要注意幼儿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饮食活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庭饮食教育方面,观念一致是最重要的,比如父母、祖辈,家庭成员必须协商饮食教育规范,幼儿能吃的食物、不能吃的东西、什么样的食物会危害幼儿、什么食物利于幼儿等等,又因幼儿和成人味蕾密度差异,幼儿味觉较成人灵敏,所以在儿童早期食品烹调制作时,尽可能做到少用油、少加盐,味道以淡而宜,在孩子们进餐时,一口一口的吃,达到咀嚼的目的,这样对幼儿营养吸收会比较有利。另外还应特别指出,孩子吃饭时,尽量避免言语批评、责骂等对幼儿产生摄食影响的因素,以消除幼儿由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倘若幼儿在进食时有不良的饮食行为,父母们可以用其他能使幼儿受到教育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矫正,总之,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奠定基础。4.加强家园合作强化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协作。父母可采用实践、故事等参与方法,使幼儿在认知和情感中产生食欲。关于幼儿园组织的超市模拟活动,家长可以周末带幼儿去超市买东西,家长引导幼儿买东西时的技巧和方法,允许幼儿自主购物,并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户外游戏,家长也要积极参加,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对幼儿的身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三)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培养3-4岁幼儿良好进餐行为1.开展多种形式的饮食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种植区组织幼儿自己动手种植常见的蔬菜,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快乐。幼儿园可以创设菜市场的模拟活动。周末家长带领孩子参观菜市场,了解菜市场的人员分配,菜品摆放,以及买菜过程中人们的讨价还价,使幼儿的模仿买菜情景更加丰富。在教师开放小厨房区角,区角的材料投放尽可能丰富,真实,幼儿可以在小厨房模仿家长的样子做自己“想吃”的饭菜,增加幼儿的饮食兴趣。可以组织制作水果沙拉的亲子活动,幼儿园购买各种各样的水果、鲜奶、沙拉酱等材料,提前通知幼儿及家长在网上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水果造型,亲子活动时可选出前3名进行奖励以激发孩子对饮食的兴趣。2.合理分配幼儿活动时间为提高幼儿吃饭兴趣可增加其玩耍时间,确保每天(仅限于适合幼儿户外活动的天气)早上和下午幼儿各户外活动一小时,既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又可以食幼儿感觉到饿。但是,要注意幼儿的运动力度,避免幼儿活动过量,在幼儿剧烈运动完后一定要有整理活动,平复幼儿的心情,否则就会造成幼儿饥渴过度造成暴饮暴食。幼儿的喝水时间也不要安排在进餐前半小时,幼儿胃的容量有限,如果进餐前喝太多的水,就会有饱腹感,影响幼儿的进餐。3.增加幼儿餐点的丰富度如果幼儿有拒绝吃某种食物,可以换成其它差不多功效的食物,将各种食物混和,调整味道烹调。幼儿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对某些食物比较敏感,如果一味地采用单一的饮食方法,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食品讲究色、香、味俱佳,在原料搭配时选用色泽鲜艳的食品、烹调,有利于增强幼儿进餐兴趣。还要更加重视幼儿口味的转变,像膨化食品、甜腻的水果、香辣、营养液、油炸、冰品、冷饮和其他食品,进餐时应让幼儿少吃,在给幼儿做食谱,应针对幼儿生理变化的特点,尤以味觉、嗅觉的变化最为明显,适时对食品搭配进行相应调整。另外,对于幼儿来说,对各种不同的菜肴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在选择食材时要注意其营养与美味之间的平衡。就食物烹调的选择而言,要尽量不要炸制、烤、炒制,煎制这样一种烹饪手法,易损害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可采用水煮和清蒸两种方法,这不但不会损害食品中所带营养成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食品本来的味道,比较适合幼儿食用。另外还应该注重对食物原料进行挑选,尽量选用新鲜无污染且富含营养成分的蔬菜和水果作为主要的原材料,并采用最科学的烹调方法来烹制出符合幼儿口味的菜肴。所以在食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