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填空:(1)曾子曰:“,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的词句是:。(3)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表达即使天资愚钝,但若坚持不懈,也会学有所成的句子是:,。(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二.按要求选择(5分)2.(2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仁”的范畴的一项是()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3分)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_____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①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②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③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④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袁梦倩①大数据正在打造一种全新的公共服务与商业环境,推动人类数字化生活。合理利用和分析大数据,可以使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效能;企业也可以借助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并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然而,几乎所有的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无所不在的数字摄取工具、精准的地理定位系统、云存储和云计算等又将人们拖入一个难以遁形的透明时空之中。随着人们对社交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依赖日益增强,其行为、语言、地理位置甚至身体、心理特征等信息都可以便捷地被记录。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上到处印刻着个人日常生活的痕迹。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收集、挖掘技术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信息主体失去对个人信息的有效控制。在大数据的运作机制中,我们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我们不知道自己被追踪,我们不知道数据来源和出处,除非引起了问题我们对此不在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控制机制,类似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提出的“超级圆形监狱”。③这种“超级圆形监狱”超越了时空与实体的限制,且数据控制者并非以强迫者的姿态出现,甚至数据主体关于个人信息资料的填写都是出于自愿或理所当然的态度;数据控制者往往不需要经过数据主体的授权,而直接收集和分析我们的个人信息。最常见的情况是,根据我们的网络搜索历史和过往的消费记录,向我们推送个性化的广告产品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隐私作为资产不断地被各种商业机构交换。并且,即使是数据控制者获取数据主体同意授权的机制,其实也在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操控我们的隐私。然而,如果我们放弃使用网络服务,虽然避免了被大数据记忆和挖掘我们的信息,却又令我们陷入一种“信息隐民”的尴尬之中,并且在这样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社会情境中,还会进一步加深自己作为“信息贫民”与“信息富民”的数字鸿沟。可以说,从我们获取网络服务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被自动化地缝合进一种不平等地交换个人信息的机制里,无意识地参与维持并再生产现有的不平等的信息权力分配,这正是大数据时代这一“超级圆形监狱”的权力运作机制。④2014年5月13日,注定是一个载入个人信息保护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欧盟法院以欧洲最高审级司法权威部门的地位,最终通过判例确立了“被遗忘权”的个人权利,该判例使得“被遗忘权”得以成为一项在司法实务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民事权利。⑤“被遗忘权”的存在,对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⑥首先,“被遗忘权”不是主体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更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边界的权利,进一步地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也就是说,与纯粹的“隐私权”的权能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信息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⑦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超级圆形监狱”之中。正如舍恩伯格所言,“没有了某种形式的遗忘,原谅则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损害了我们判断和及时行动的能力;它拒绝人类进化、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使得我们无助地徘徊在两个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选择永久的过去,还是被忽视的现在”。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有能力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记忆所束缚。⑧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的新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身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这严重影响人的本质属性,丧失人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技术异化,即人在利用大数据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在数据主体手中,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目的偏见。因此,在这种特殊的脉络下,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可以视为是抵抗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力量。⑨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机制来保护个人隐私,这需要政府建立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限制。相较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立法不可避免地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尽管“被遗忘权”存在与其他权利和价值的冲突、概念模糊、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断、可操作性不强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保护个人隐私基本权利的范式,因此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和发展。(有删节)(1)第⑤段,加点词语“反转”在文中指的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以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深入。C.与重视个人权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的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退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4)第⑦段中所引舍恩伯格的话能否有效论证该段划线句所表达的观点?(5)概述文章的行文思路。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永远的门邵宝健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一扇画在墙上的门!(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1)赏析小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情节安排上,作者多次写到花瓶和鲜花,请赏析这两件道具在文中的作用。(3)在短短的篇幅中,悬念叠起,一个悬念消解一悬念又起,请从这一角度进行赏析。(4)有人把作家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坏的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你认为本文作者应该属于哪一类?为什么?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赠兄秀才从军嵇康①良马既闲②,丽服有晖。左揽繁弱③,右接忘归④。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注】①嵇康:魏晋是音乐家、文学家。②闲:娴熟③繁弱:神话中的一把弓④忘归:良箭名(1)这首诗会被编入以下哪本书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粹》(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用“既”“又”在口吻上造成气势。B.三四两句用“左”“右”对举加强力量。C.诗中形象表现着作者对某种人生境界的向往。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质朴,情思宛转。(3)作品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7.(2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芋老人传①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②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③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穷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展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占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搅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①,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④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注】①迎款:迎降归服。(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A.未成年的男子B.未考中秀才的读书人C.儿童D.未成婚的男子②以污贿不饬罢A.守规矩B.整顿C.恭敬D.旧指上级命令下级(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5)赏析文章第①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第③段中老人如何回答相国提出的“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这一问题的?8.(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沔州秋兴亭记贾至①在阳而舒,在阴而惨,性之常也;履险而栗,涉夷而泰,情之变也。观揖让而退,睹交战而竞,目之感也;闻《韶》《濩》而和,聆郑卫而靡,耳之动也。夫其舒则怡,惨则悴,栗则止,泰则通,退则无咎,竞则有悔,和则安乐,靡则忧危,性情耳目,优劣若此。故君子慎居处,谨视听□。②沔州刺史贾载,吾家之良也。理沔州未期月,而政通民和。于听讼堂之西,因高构字,不出庭户,在云霄矣。却负浸,阅吴蜀楼船之股,览荆衡薮泽之大。自公退食,游焉忽焉。图书在左,翰墨在右,鸣琴洋洋,亦有旨酒,性得情迁,耳虚目开。且处动则倦,理倦莫若静;处静则明,惟明以理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沔州灵府怡而神用爽,政是以和。观其前户后牖,顺开阖之义,简也;上栋下宇,无雕斫之饰,俭也。简近于智,俭近于仁,仁智居之,何陋之有?况乎当发生之辰,则攒秀木于高砌,见莺其鸣矣;处台榭之月,则纳清风于洞户,见暑之徂矣。洎摇落之时,则俯颢气于轩槛,见火之流矣;值严凝之序,则目素彩于檐楹,见雪之纷矣。政成讼清,体安心逸,而诗人之兴,常在四时。四时之兴,秋兴最高,因以命亭焉。③余自巴邱征赴宣室,歇鞍棠树之侧,解带竹林之下,嘉其俯仰,美其动息,乃命进牍抽毫以记之。(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哉B.焉C.耶D.矣(2)对第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析君子居住和视听要谨慎的原因。B.比较性情耳目的优劣。C.以议论表达方式引出下文。D.追求耳目的享受是人之常情。(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三、作文70分9.(70分)有人说,为人处事要懂得变通,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填空:(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的词句是:羽扇纶巾。(3)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表达即使天资愚钝,但若坚持不懈,也会学有所成的句子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弘)(2)羽扇纶巾(重点字:纶)(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重点字:驽)(4)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二.按要求选择(5分)2.(2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仁”的范畴的一项是()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题干信息,再结合选项含义辨析。【解答】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表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与“仁”无关。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仁”无关。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示: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强调了“仁义”。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示:普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与“仁”无关。故选C。3.(3分)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_____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①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②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③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④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首先,上文中的“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与④句中的“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相承接;其次,②句中“文化是……”与④句“常说的文化”衔接恰当;最后,③句“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与②句“共同经验”相符合,①句是最后一句。故选D。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袁梦倩①大数据正在打造一种全新的公共服务与商业环境,推动人类数字化生活。合理利用和分析大数据,可以使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效能;企业也可以借助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并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然而,几乎所有的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无所不在的数字摄取工具、精准的地理定位系统、云存储和云计算等又将人们拖入一个难以遁形的透明时空之中。随着人们对社交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依赖日益增强,其行为、语言、地理位置甚至身体、心理特征等信息都可以便捷地被记录。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上到处印刻着个人日常生活的痕迹。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收集、挖掘技术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信息主体失去对个人信息的有效控制。在大数据的运作机制中,我们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我们不知道自己被追踪,我们不知道数据来源和出处,除非引起了问题我们对此不在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控制机制,类似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提出的“超级圆形监狱”。③这种“超级圆形监狱”超越了时空与实体的限制,且数据控制者并非以强迫者的姿态出现,甚至数据主体关于个人信息资料的填写都是出于自愿或理所当然的态度;数据控制者往往不需要经过数据主体的授权,而直接收集和分析我们的个人信息。最常见的情况是,根据我们的网络搜索历史和过往的消费记录,向我们推送个性化的广告产品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隐私作为资产不断地被各种商业机构交换。并且,即使是数据控制者获取数据主体同意授权的机制,其实也在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操控我们的隐私。然而,如果我们放弃使用网络服务,虽然避免了被大数据记忆和挖掘我们的信息,却又令我们陷入一种“信息隐民”的尴尬之中,并且在这样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社会情境中,还会进一步加深自己作为“信息贫民”与“信息富民”的数字鸿沟。可以说,从我们获取网络服务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被自动化地缝合进一种不平等地交换个人信息的机制里,无意识地参与维持并再生产现有的不平等的信息权力分配,这正是大数据时代这一“超级圆形监狱”的权力运作机制。④2014年5月13日,注定是一个载入个人信息保护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欧盟法院以欧洲最高审级司法权威部门的地位,最终通过判例确立了“被遗忘权”的个人权利,该判例使得“被遗忘权”得以成为一项在司法实务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民事权利。⑤“被遗忘权”的存在,对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⑥首先,“被遗忘权”不是主体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更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边界的权利,进一步地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也就是说,与纯粹的“隐私权”的权能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信息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⑦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超级圆形监狱”之中。正如舍恩伯格所言,“没有了某种形式的遗忘,原谅则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损害了我们判断和及时行动的能力;它拒绝人类进化、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使得我们无助地徘徊在两个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选择永久的过去,还是被忽视的现在”。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有能力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记忆所束缚。⑧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的新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身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这严重影响人的本质属性,丧失人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技术异化,即人在利用大数据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在数据主体手中,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目的偏见。因此,在这种特殊的脉络下,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可以视为是抵抗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力量。⑨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机制来保护个人隐私,这需要政府建立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限制。相较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立法不可避免地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尽管“被遗忘权”存在与其他权利和价值的冲突、概念模糊、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断、可操作性不强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保护个人隐私基本权利的范式,因此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和发展。(有删节)(1)第⑤段,加点词语“反转”在文中指的是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变得容易且成本低廉而遗忘却与之相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以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深入。C.与重视个人权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的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退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4)第⑦段中所引舍恩伯格的话能否有效论证该段划线句所表达的观点?(5)概述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1)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4)本题考查文章重要语句的意义,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注意行文的逻辑性。【解答】(1)结合“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可知指的是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变得容易且成本低廉而遗忘却与之相反。(2)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错,三个分论点都在探讨“遗忘权”的意义和作用。“认同问题”是最后一个,而不是全部。故选D。(3)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错,原文第三段对应句子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中删除了“在某种程度上”,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4)在数据快速流转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表达的观点是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了某种形式的遗忘,原谅则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损害了我们判断和及时行动的能力;它拒绝人类进化、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使得我们无助地徘徊在两个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选择永久的过去,还是被忽视的现在”重在论述无法遗忘所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损害了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能力。(5)根据“随着人们对社交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依赖日益增强,其行为、语言、地理位置甚至身体、心理特征等信息都可以便捷地被记录。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上到处印刻着个人日常生活的痕迹”可知文章先概述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原因。根据“‘被遗忘权’的存在,对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可知然后论述“被遗忘权”的存在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所具有的三层重要意义,分别是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根据“但它提供了一种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保护个人隐私基本权利的范式,因此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和发展”可知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建立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限制,强调被遗忘权的存在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范式意义。答案:(1)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变得容易且成本低廉而遗忘却与之相反。(2)D(3)B(4)划线句所表达的观点是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所引舍恩伯格的话重在论述无法遗忘所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损害了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能力。论述内容不能很好地关涉记忆与遗忘的平衡这一论题,故不能有效论证观点。能有效论证观点最多。(5)文章先概述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原因(或:先概述“被遗忘权”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时代背景):超越了时空与实体的限制,使得信息主体失去对个人信息的有效控制;然后论述“被遗忘权”的存在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所具有的三层重要意义: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建立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限制,强调被遗忘权的存在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范式意义。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永远的门邵宝健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一扇画在墙上的门!(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1)赏析小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情节安排上,作者多次写到花瓶和鲜花,请赏析这两件道具在文中的作用。(3)在短短的篇幅中,悬念叠起,一个悬念消解一悬念又起,请从这一角度进行赏析。(4)有人把作家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坏的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你认为本文作者应该属于哪一类?为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段内容,进而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悬念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悬念的特点,再结合原文内容筛选、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作者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内容,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古镇”“古井”等内容表明环境格局多年未变化,即“格局多年未变”,暗含出这里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已经成为一种定式,难以改变,奠定了故事发生的基调;“普通人家”揭露了环境的普遍性;“格局多年未变”的环境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的生活环境,这对人物性格、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环境,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首先,“花瓶”贯穿文章始终,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其次,“花瓶”“鲜花”是美好的事物,“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等内容表明了男主人公对它的珍视,象征着他内心对爱的渴望和内心的活力。再者,全文多处提及花瓶、鲜花,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结尾“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的表述,合情合理引出小说出乎意料的结局。最后,“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是男主人公外貌的描述,“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是男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述,这与花瓶、鲜花这样活力的事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有明显的悬念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首先筛选文中的悬念,第一处是“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第二处是“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与“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第三处是“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与“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第四处是“一扇画在墙上的门”。其次是分析效果,悬念就是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小说中对悬念的设置,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展现出来,呈现出小说的主旨。(4)首先,小说描写两个中年人的爱情故事,从内容可以看出两人是有感情的,但是因为“热心”邻居的关注,以及生活环境所限制,他们从未走出那一步,可以说他们被外界的一些无形的东西紧紧束缚着,无法顺从内心的意愿,压抑着各自的情感。其次,从小说开头和对两位主人公生活环境的描述可知,这两人本身就是保守、怯懦的,他们自身无法冲破思想上的禁锢,面对内心的情意,只有摁下期盼,悲剧的造成也有主人公的原因。小说中对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的现象表现出了惋惜的情感,“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说明社会已经“现代化”,可一些落后的观念仍然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人们害怕舆论。答案:(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②古镇古井古老的评估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式,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奠定了故事的基调。③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④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生活以及形成其性格、行为的特定环境,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2)①体现(象征)着男主人公内心的年轻活力和对爱的渴望,蕴含了两个孤寂的人期望相通的心境。②“花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引出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④与男人的外貌、家中环境形成反差(与沉闷、凝滞的生活形成对比),增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3)第一个悬念:热心的邻居都可能会认为郑潘两人会发生一段故事,但他们每天的接触都没有丝毫的变化,连打招呼都是那种缺乏温情的重复,读者和邻居都有些泄气。第二个悬念:邻居们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但这样的希望似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一种带着些许失落的同情心便油然而起。郑的意外瘁死、潘因此而黯然离去,彻底打断了人们的希望。使情节发生了巨大的曲转。第三个悬念:似乎被拭擦过的花瓶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当人们把书架搬开,看见那紫红色的精巧的门时,人们以为找到了答案,心情由悲转为怒。第四个悬念:但这扇隐藏的门却仅是一幅画!读者和邻居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再次转折。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使人物形象更突出鲜明,随着悬念的消解呈现小说的内蕴。(4)本文作者应属于伟大的作家。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那群“热心”的邻居代表的落后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和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这些东西深深地束缚了两颗孤寂心灵的沟通,压抑着郑潘两人的爱情欲念。其次,男女主人公本身性格的保守懦弱,也是形成悲剧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无疑是多少年的封建思想对人的思想禁锢的结果,这是我们从中看到的愚昧。同时又对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相守而感到惋惜。然而类似这种的悲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消逝,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年轻人仍然在生活中即便明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但因害怕舆论压力而畏手畏脚。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赠兄秀才从军嵇康①良马既闲②,丽服有晖。左揽繁弱③,右接忘归④。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注】①嵇康:魏晋是音乐家、文学家。②闲:娴熟③繁弱:神话中的一把弓④忘归:良箭名(1)这首诗会被编入以下哪本书B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粹》(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二两句用“既”“又”在口吻上造成气势。B.三四两句用“左”“右”对举加强力量。C.诗中形象表现着作者对某种人生境界的向往。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质朴,情思宛转。(3)作品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类型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特点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理解选项信息,进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赠兄秀才从军》是一首古体诗,与《古诗菁华》相符合。故选B。(2)D.“情思宛转”理解有误,诗歌并无宛转的表述。故选D。(3)首先,“丽服有晖”,主人公身穿华服,意气风发,这是对人物的外秒描写。其次,“揽”“接”“驰”“蹑”“追”“凌厉”“顾盼”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了主人公乘马、拉弓、射箭、草原奔腾、左顾右盼的行为,展现了人物的雄伟英姿。再者,“风驰电逝,蹑景追飞”意思是: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追得上一掠即逝的影子。将人物奔马的姿态比作“风驰电逝”,运用了比喻修辞;“蹑景追飞”夸大了奔马的速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总之,小说通过描写人物骑马射箭等动作,展现了一个英姿飒爽、强健有力的将军形象。答案:(1)B(2)D(3)先用“丽服有晖”的外貌描写,表现主人公身着丽服的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然后用连续的动作描写“揽”“接”“驰”“蹑”“追”“凌厉”“顾盼”等描写主人公乘着良马,拉弓射箭,在中原上奔腾驰骋,左顾右盼,尽显英姿。同时“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句还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主人公良马飞奔像风驰电掣,速度之快可以追上光的影子。全诗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强健有力的从军将士的形象。译文:一位戎装骑射的武士,他骑着训练有素的宝马,身披华丽坚硬铠甲,左手揽着繁弱弓,右手搭着忘归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追得上一掠即逝的影子,赶得上飞行的鸟儿。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7.(2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芋老人传①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②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③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穷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展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占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搅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①,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④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注】①迎款:迎降归服。(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因为,由于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老交情(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BA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BA.未成年的男子B.未考中秀才的读书人C.儿童D.未成婚的男子②以污贿不饬罢AA.守规矩B.整顿C.恭敬D.旧指上级命令下级(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5)赏析文章第①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第③段中老人如何回答相国提出的“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这一问题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浏览题目内容,到文本中逐一找到加点词的原句,画出相关句子;最后联系自身掌握的文言实词知识并结合语境逐一分析,并填写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浏览题目内容,到文本中逐一找到加点词的原句,画出相关句子;最后联系自身掌握的文言实词知识并结合语境逐一分析,并填写答案。(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读懂文本,联系文本作答。(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读全文,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简析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浏览全文,并将其回归文本中,联系语境并逐一分析。解答此题的基础是读懂文意,并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解答】(1)①句意:十多年后,书生由于科举考上高的等第,当了宰相。用:因为,由于。②句意:认为老人和丞相有旧交。旧:老交情。(2)①句意:知道对方是刚刚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回来。童子:未考中秀才的读书人。故选B。②句意: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饬:守规矩。故选A。(3)遽,慌忙;谴之,送他们回去译;大著,显扬。译文:老人的话还没讲完,宰相就慌忙吃惊地向老人告罪说:“您老人家真是懂得高深事理的人啊!”就赏赐许多财物并送他们回去。这件事之后,芋老人的名声就显扬了。(4)句意: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炼珍”是“有”的宾语,其后应该断开;“尚食”是“分”的宾语,其后应该断开,“张筵列鼎”是并列成分,句意完整,其后应该断开,故此句可断为: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5)描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然而这句话又是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之伏笔。介绍老人“略知书”,为下文老人针对社会现象议论做铺垫。(6)根据原文“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意思是“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可知,首先直接回答原因“时、位之移人也”。根据原文“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穷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展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占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意思是“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可知,然后分析相国未第时在农舍中避雨,饥不择食,觉得芋非常香甜,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他为相国后,“堂有炼珍,朝分尚食”,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也就觉得芋不如“向者之香而甘”了。接着举出了四种丑恶现象: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其所学,做官的一旦发生事变竟连祖宗、国家、身名、君恩都不顾了。这不是补充事例,而是作进一步地开拓、深化。根据原文“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搅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①,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意思是“我老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一旦国内发生事变,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只芋头而已呢”,可知,最后说:“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这样,就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讲一个生活常理扩展为讽喻社会现实了使人容易理解、接受。答案:(1)①因为,由于②老交情(2)①B②A(3)老人的话还没讲完,宰相就慌忙吃惊地向老人告罪说:“您老人家真是懂得高深事理的人啊!”就赏赐许多财物并送他们回去。这件事之后,芋老人的名声就显扬了。(4)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5)文中第一段,叙写来了相国未第之时食芋感觉的香甜,为下文写书生显贵之后,再次食芋感觉味道不同;为下文引发老人“时位移人”的议论作铺垫。(6)先直接回答原因“时、位之移人也”。然后分析相国未第时在农舍中避雨,饥不择食,觉得芋非常香甜,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他为相国后,“堂有炼珍,朝分尚食”,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也就觉得芋不如“向者之香而甘”了。接着举出了四种丑恶现象: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其所学,做官的一旦发生事变竟连祖宗、国家、身名、君恩都不顾了。这不是补充事例,而是作进一步地开拓、深化。最后说:“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这样,就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讲一个生活常理扩展为讽喻社会现实了使人容易理解、接受。参考译文: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就更加瘦弱。芋老人邀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刚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了很久,叫老妻煮芋头拿来给书生吃,书生吃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我吃芋头!”雨停了后,书生就离去了。十多年后,书生由于科举考上高的等第,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接他们来。地方的文、武官员听说了(这件事),认为老人和丞相有旧交,(便)邀请相见,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老人的)儿子便不再做佣工了。到京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才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一会儿,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上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一旦国内发生事变,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只芋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8.(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沔州秋兴亭记贾至①在阳而舒,在阴而惨,性之常也;履险而栗,涉夷而泰,情之变也。观揖让而退,睹交战而竞,目之感也;闻《韶》《濩》而和,聆郑卫而靡,耳之动也。夫其舒则怡,惨则悴,栗则止,泰则通,退则无咎,竞则有悔,和则安乐,靡则忧危,性情耳目,优劣若此。故君子慎居处,谨视听□。②沔州刺史贾载,吾家之良也。理沔州未期月,而政通民和。于听讼堂之西,因高构字,不出庭户,在云霄矣。却负浸,阅吴蜀楼船之股,览荆衡薮泽之大。自公退食,游焉忽焉。图书在左,翰墨在右,鸣琴洋洋,亦有旨酒,性得情迁,耳虚目开。且处动则倦,理倦莫若静;处静则明,惟明以理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沔州灵府怡而神用爽,政是以和。观其前户后牖,顺开阖之义,简也;上栋下宇,无雕斫之饰,俭也。简近于智,俭近于仁,仁智居之,何陋之有?况乎当发生之辰,则攒秀木于高砌,见莺其鸣矣;处台榭之月,则纳清风于洞户,见暑之徂矣。洎摇落之时,则俯颢气于轩槛,见火之流矣;值严凝之序,则目素彩于檐楹,见雪之纷矣。政成讼清,体安心逸,而诗人之兴,常在四时。四时之兴,秋兴最高,因以命亭焉。③余自巴邱征赴宣室,歇鞍棠树之侧,解带竹林之下,嘉其俯仰,美其动息,乃命进牍抽毫以记之。(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BA.哉B.焉C.耶D.矣(2)对第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分析君子居住和视听要谨慎的原因。B.比较性情耳目的优劣。C.以议论表达方式引出下文。D.追求耳目的享受是人之常情。(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2)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第①段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正误。(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先要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佐乐米贴鼻子课件
- 养老院老人洗浴卫生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紧急救援人员培训制度
- 2024年用人单位劳动协议管理实施规定版B版
- 《服务政策说明》课件
- 2024年版:工程造价调整补充协议
- 美容护肤课件2
- 2024年煤矿采矿权互换合同
- 2024年版跨国企业外国员工聘用协议范本
- 2024年猪场饲养员雇佣合同模板3篇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教师专业成长(课堂PPT)
-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知识
- 特种设备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培训课件
- 日标法兰尺寸表
- 绘本PPT:可怕的大妖怪
- 【打印版】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及解析
- EN1779-欧洲无损检测标准
- 【数据结构】A类停车场管理系统
-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ppt
- 机械原理榫槽成型半自动切削机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